盘点上海人理财几大陷阱 想赚百万竟亏千万
![]() 个人如何理财?这已经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外乎要求个人理财时要控制消费,节省开支,开源节流,再让财富保值增值。但是一些人在进行理财时都不能做好这几点,个人理财计划屡屡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此理财师对多名客户在进行个人理财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造成个人理财屡屡失败的最为祸首的三大“致命”点,一起来看看吧,你触犯了几点。 1、个人理财目标不明确 目标的制定是个人理财前的首要任务,对实施计划指引了明确的方向。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明确,不仅要有具体的目标内容,明确的执行目标的时间,最好还要有具体的数字。如2年内购买15万元的汽车;5年内还清60万元房贷等。另外,理财师表示,个人理财目标制定好后,也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还需要根据实施情况、具体的环境背景,再适时做出调整。 2、对投资不懂,却盲目投资 在投资理财方面,很多人并不太懂,但又急于想通过投资能让自己有限的资产获得保值增值,就盲目跟风选择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如一些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却去购买风险较大的股票,或许这些人对股票根本不但个人要在了解清楚自身的资产情况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合理规划资产,再来懂,只因听别人说收益极高,便冒然投入,这种投资行为是最“致命”的。理财师表示,通过投资理财让财富保值增值是不错,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而不是选择盲目投资。 $$$ ![]() 3、个人缺少长期坚持的恒心 个人理财目标制定好后,不少人一开始雄心勃勃,下定决心要做好个人理财,几年内要让自己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更上一层楼,然而几年过后才发现,个人理财目标没能实现外,生活工作状况也还在原地踏步,这几年光阴白费了!理财师表示,不少人在执行个人理财方案时,都是三天打鱼四天晒网,缺少长期坚持的恒心,这也是个人理财遭遇屡屡失败的最“致命”一点,一定要重视! 个人理财要避免犯常见的错误,直面三大个人理财“致命”点。通过个人理财能让自己生活工作齐开心! 理财陷阱案例盘点:想净赚百万最后血本无归 近期不少银行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到期,出现亏损,引起投资者的不满。在高收益、高风险产品逐渐占据市场的今天,如何在投资时避免潜在的风险呢?重庆晨报和两江银监分局合作,归纳总结了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潜在的风险和投资注意事项。如果你正在理财或想理财,那一定要了解一下。 号称有15%的收益 到期只拿回了本金 市民陈女士去年在重庆某银行网点通过理财经理了解到一款预期收益最高可达15%的理财产品,当时市面上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在5%左右。“当时理财经理介绍,这款产品是和股票挂钩的,预期收益率最高可以达到15%。谁知,产品到期后,却只能拿回本金。后来我才知道,那位理财经理仅强调了预期的高收益,对其他的风险根本没有任何提示。” 监管提示:预期收益率只是预计的一个数字,它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对于客户经理夸大宣传,对风险含糊其辞的要多一个心眼。 理财风险评估走过场 亏损9%,吃了哑巴亏 去年,重庆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向王先生推荐一款理财产品。王先生做完理财风险评估后,客户经理说他做的风险评级结果和产品不符,如果要购买需要重新做一次。王先生觉得这是走过场,也没在意,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了风险评估,客户经理让他选什么就选什么,结果顺利通过了评估。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今年产品到期后竟然亏损了9%。在之前的风险评估中王先生根本不能接受本金亏损的,但在客户经理的误导下做出了不真实的决定,苦果只能自己吞。 监管提示:理财风险评估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客户筛选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避免被误导购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建议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给自己资金的安全把好关。 $$$ ![]() 说好6%的分红 为啥合同里没有 杨先生几年前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为他介绍了一款保险产品,称每月固定利息2%,还会发放每年6%左右的红利。但两年后杨先生发现销售人员承诺的6%红利一次也没达到过,整体收益算下来还不如定期。“后来我细读了条款后才了解到,分红是不确定的……”杨先生说。 监管提示:监管部门已经不允许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在银行网点向客户进行营销。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保单的收益和保障条款。如果购买了不满意,可以在10天犹豫期内退保。超过了犹豫期再退保,会损失较多本金。 银行代销信托产品 弄清谁在兜底 市民廖女士前不久在重庆某银行购买了一款信托产品,资金投向为外省一个旧城改造项目,投资期3年,年化收益10%。“当时我想旧城改造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很稳当,但调查后才得知,该项目是一个建筑商在承包,而银行只是代销,到期如果项目资金出现问题是消费者和建筑商扯皮,而银行完全置身事外,所以我当机立断把钱退了出来。” 监管提示:信托产品银行只是进行代销,说白了银行不承担兜底义务。消费者在购买时需了解清楚资金投向的具体项目和还款来源,对项目风险进行把握后再慎重决定。目前,外地出现了银行员工私自代销信托产品的情况,到期却无法支付,这种情况在重庆尚未出现。消费者在购买时需留意协议里是否提及银行的名字,是否有银行的公章,只要银行盖章确认,理财风险就会大幅降低。 买基金要注意 基金经理更重要 市民张先生在重庆某银行购买了一款基金产品,客户经理强调说每月都有年化3%的固定分红,再加上基金净值上涨,总收益将十分可观。结果一年下来分红居然为负,本金亏损了近30%,张先生为此十分懊恼。 监管提示:消费者在投资基金类产品时,重点关注基金经理的实力和收益分配机制,基金经理的实力决定总收益的多少,收益分配机制决定客户能分得多少,不要被固定分红等字眼所迷惑。另外,还需要注意合同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赎回费用的收取规定。 迷信外资银行 理财产品亏40% 抱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想法,孙先生去年购买了某外资银行QDII(境外代客理财)结构性理财产品,没想到产品到期后亏损了近40%。 监管提示:当前一边是投资者对外资银行持有过高的期望值,跃跃欲试;另一边是目前的监管制度框架还不足以保证客户的权益,保护伞缺失。个别外资银行产品运行中已经出现投资标的不明确、信息披露不及时以及变相圈钱揽储等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好三思而后行。 理财时想想股神的话 都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如何理财,仅凭一腔热情是不能做好的。记者采访了技术能手、职场精英、私营老板……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事业蒸蒸日上,但理财却是一塌糊涂。“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第二,尽量避免风险;第三,坚决牢记前两条!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只有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跟风,考虑周全,量力而行,才会有好收获。 .上.海.热.线
|
|
来自: wangzt2010 > 《什文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