悫悫小书斋 于 2014-4-17 15:06:49 【百姓家史】清明追思 马年清明修碑记 1、修碑心愿的由来 汉语言特别丰富,清明,就有很多含义,包括时令节气、祭祀扫墓、踏青问春、社会境况清明等。笔者在这里记述的是今年清明节为祖上修坟立碑的事情。取其清明节和社会环境和谐两个文化元素 在我十七八岁时,父亲有意无意地说,他年轻的时候计划在村口立个碑,写上这家人家是从哪里来的。 奶奶养育了两个儿子,他们娘仨背井离乡、自强不息、半农半医,后成为一方名医,当辈子过起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业,也的确具有传奇色彩。但因为属于草根人家,也不好意思修志立传。感谢“百姓家史”的征文,才给小人物将家庭经历付诸笔端的机会和平台。 爷爷是山东梁山人,不知因何因素到了一百多华里外的宁顺县(当时县名),在清朝的县衙当了一个税官。奶奶与他的婚姻,是“一支两不绝”。爷爷在梁山已有妻儿,由于他的父亲的弟弟没有儿子,就按照当地风俗习惯,爷爷的叔叔也为他娶一房媳妇,就是我奶奶。奶奶跟夫君到梁山后,尽管与爷爷的原配不属于一房公公婆婆,也免不了勺子碰锅沿,于是奶奶就带着两个儿子回到娘家。说是回娘家,其实是回到她曾经长大的地盘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我奶奶给大户人家做饭,管吃管住。两个儿子都不到十岁的时候就被送到药铺学徒。说是学徒,实际上是给人家当小工,看孩子,推磨,提水扫地等,也就是学医从“三壶”(给东家端茶壶、提酒壶、倒尿壶)开始。长到十几岁就“拉药匣子”,白天工作,晚上就学着记药名,看先生开的什么药方治什么病。抗日战争初期,山西一位药铺先生要回家,伯父和父亲就盘下这个药铺,取名“中聚成”,在奶奶娘家村里买了宅基地,过上了半农半医的生活。到了全国解放,父亲弟兄俩带头公私合营,成为了公家的医生。 父亲说立碑的愿望正是文革中,社会大环境将此打为“四旧”、“封资修”,不能付诸实施,只是说说而已。1968年父亲辞世,立碑成了他的未了情。 到了我的侄儿支撑门户的时候,我说起了父亲这个心愿,侄儿也记心里了。大约七八年前,我和侄儿商议满足我父辈的心愿,在村口立碑是不可能的。父辈行医有口皆碑,不用我们张扬。所以就想了个两全的方法,在祖坟地里为故去的奶奶、伯父母、父母、兄嫂的坟前各修一碑。既符合农村的风俗习惯,又不显得张扬。当时我就给侄儿承诺,你负责操心,我出钱。 2、当时因新村规划搁下了 七八年前,当侄儿和我准备实施修碑的时候,适逢家乡新村规划,说用五年的时间,小村合并到大村,农民全部搬进楼房,腾出的土地就全部改成大田耕作,如果这样,当时修碑就不符合时机,如果把碑立上,过不了一年半载就要迁坟,还不知道能否保留墓碑。所以就搁下了。但在心里永远搁不下。 3、如今农村城市化建设摈弃了形式更注重内容,使农民的生活方式按照农村社区发展的规律进行, 新村规划的方法改变了,更符合农民的生活方式了,更体现以人为本了。侄儿又提到修碑的问题。不过,这时我倒冷静了,修碑不在形式,将祖先的音容笑貌、悬壶济世的功德留在心里就足矣了。我问了侄儿几个问题,农村为祖坟立碑的多不多,或者有没有?在坟地里立碑会不会影响人家种地?会不会显得张扬?侄儿一一作了回答,他说,农村立碑很常见,他早就用承包的责任良田置换了这块坟地,并植上了树,现在是一片树林。并且按照老传统,这还是我家解放前专门买的坟地。这样我就放心了,那就运作吧。 4、碑文的纠结 侄儿让我拟写碑文。墓碑前面的文字都有一定的格式,根据立碑人的称呼照搬就可以。墓碑后面的墓志,需要根据墓主人的生平事迹来拟写。我给伯父母墓碑拟的是“悬壶立身入世,济世救人一生”。伯父也是一方名医。给父母亲墓碑拟的是“老泰山穷秀才秃笔生花,幺门婿乡郎中妙手回春”。因为我姥爷是晚清秀才,母亲是秀才最小的女儿。我给奶奶墓碑写的是“自强自立、厚德载物、勤劳积善、引领家风”。我是根据奶奶的经历、性格、为人处世、引领家风诸方面用心拟写的。 没料到,我们家的墓碑还没修完,给奶奶拟写的碑文被刻碑工匠移花接木给别家用了。起初侄儿还不当回事地告诉我。我说,这怎么行呢?碑文是一人一版,怎能共享呢!我心里很纠结,就想修改。我有一个毛病,文章一旦落笔,就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语句来表示。再说,工匠也已经把四句话刻到墓碑上了。只好在下面添加。本来每句添加两个字,成为“自强自立于归、厚德载物仪范、勤劳积善行乐、引领家风文明”。又因为工匠将四句话竖排了两行,两句之间无法添加,只好以“自强自立厚德载物仪范、勤劳积善引领家风文明”定稿。并让侄儿严肃地告诉工匠,如果谁家墓碑需要拟文,我可以义务帮助,但绝对不能再用我们的这一版,否则告你们侵犯版权。说说气话而已,谁知道工匠是什么德性啊。 5、亲朋的一次聚会 4月5日正清明这一天举行仪式,梁山老家来了七八位亲属(两位奶奶繁衍的后代来往亲密),加上我们这边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长辈,到场四十多口人。老亲戚一般走动很少,只有在谁家婚丧嫁娶的大事上才能相聚在一起,互相问候安好,叙旧,了解彼此的家庭、生活状况,老年人的身体,年轻人的发展等。尤其是修碑之事,是喜事,不允许哭哭啼啼,所以也是很幸福的聚会。 侄儿性情憨厚,但邻居给他的评价是是厚不憨。他考虑问题周到,整个运作过程请街坊邻居参与帮忙。农村人有个美德,你请他帮忙他高兴、感激。举行仪式的时候,他把街坊长辈都请来,长辈们都诚心诚意全力帮助,我们都很欣慰。说到底,还是奶奶父辈给我们留下的人脉财富,再加上侄儿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能力。 6、告慰祖上,承传家风 六座墓碑,都有红绸布覆盖着。奶奶的墓碑高于她的儿子、孙子的。侄儿在她的墓碑前面拟了一副对联,清楚明了地写着这家人家是从哪里来的,从有家谱记载至爷爷奶奶这一代为十世。了却了我父亲一个心愿,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侄儿拟写的祭文,用的是文言文,也体现出中医世家、书香门第的风范。也是一次对后代的家风教育。奶奶的重孙辈多在外面做事,以往清明祭祖扫墓,父辈相继辞世后,就有孙辈继续,一般用不着重孙辈。这一次重孙辈都回来了,也让他们了解了家世的经历及其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及其声望等,也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家风的承传、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6、巧合之谜 农村选坟地,习惯讲究风水。一般共性,坟茔都是坐北朝南,正中是最长辈,儿孙们的坟逐渐往下八字排开,仿佛长辈坐着椅子,儿孙们列队站着。好像家庭聚会。我家的坟茔相反,名其曰“倒行穴”,坟墓的排列走向是西北东南,奶奶的坟茔在最前面,儿孙辈们的在后面八字排开,仿佛雁群,飞向东南。遗憾的是伯父父亲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选择。只知道安葬在这个坟地里的人,是头枕九龙山,脚蹬皋山。 我们信封唯物主义,不在乎风水。但一个巧合,成了一个谜。侄儿在电脑上查看卫星云图,发现我家墓地就在九龙山和皋山之间直线上的一点,两山相隔100多华里。老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测量计算出来的呢?老人们选择坟地的时候还说(应该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有一条南北大路通过。这条南北大路是最近二十年才修通的,他们怎么有的这个先见之明呢?侄儿去过九龙山,他说那里和皋山一样,都是松柏覆盖,郁郁葱葱,都是属于自然保护的对象。 我推理,父亲行医,不只是治病救人,还经营中药材的批发,在解放前活动的范围很广,可能足迹到过那里。那里人杰地灵,寄托了家族、家风延续的厚望,留给我们后代读解、感悟。 此巧合作为我们后人的一大美谈,成就我们家族生活进取的梦。 奶奶,您的仪范及其教子有方、引领的家风和您的儿子悬壶济世的声望,是我们后代永远享不尽的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