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纵论李白与月之情愫

 丘山书屋75 2014-04-23

纵论李白与月之情愫

【摘要】作为一位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李白用月亮作为载体,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光明的追求。

【关键字】李白 咏月 情愫 新境界

月亮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月出》,抒写月下怀念美人之情,可以说是写月亮最早的一首诗。朱熹认为“此亦男女相悦而想念之辞”,一言中的。此诗除了相思之情别无其他意思。“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 ”,三句写月,意义相同,都是写月亮的洁白与明亮。在反复的吟唱中,在明亮洁白而美丽的月色下,美人更显俏丽,更显窈窕动人。因此,更能引起爱慕者的思念。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里,当写到他在“漫漫而修远”的路上“上下求索”自己的理想时,就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让月亮在前头开路,让风神在后面快跑跟随),表现了诗人瑰丽的想象。

    诗仙李白一生创作的上千首诗中,竟有320首是写月亮的。在蘅墉退士编,章燮注疏的《唐诗三百首》共收录李白诗作33首,其中16首与月亮有关;在陶今雁所著《唐诗三百首详注》中,李白诗作入选29首,写月之诗有15首。以上两组数据说明:在李白诗作中,写月之什较多。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偶然现象罢了!这是偶然吗?不,决不会只是偶然现象。李白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品味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寄托。我们来看看月光世界里的李白。

(一)

    纵观李白的一生,有喜也有悲,有愁苦也有狂放,有豪放也有孤独。在他身上兼具多重性格。当他信心满怀时,他“欲上青天揽明月”;当他壮志难酬时,“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当他忧思难遣时,他“举杯邀明月”;当他思念家中的妻儿时,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还常念念不忘明月,“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希望“常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可见,李白对月的偏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各种心情密切相关。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而且增添了诗的情境美。月不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且是一个见证者,并且是那样的富有人性,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由此而促成了李白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月光下的李白,诗意人生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这里,“月”是一种超越,一种人格上的超越,一种摆脱俗世利益纷争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这也正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诗意境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与月与影三者缔结忘情世事之交,相期作云汉之游:“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超脱肮脏丑陋的尘世,返归人天和谐、心灵自由之真美境界。这种月文化正是东方文化的一种极高境界,也正是人类寻找精神家园,探究终极关怀的至高境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把古今人的直接感觉和理性思索用质疑的方式提了出来,诗也像月一样萦回在万千读者的心里,千回百转,百转千回。由于李白是典型的主观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经常将感情移于外物。

在李白的月光里,还另有一种诗意境界、一种文化关怀,这都是移情作用呈现在月象中,使原本无情之月色有了天真、纯洁、高尚之品质,全面构成了李白所特有的诗化人生和人格魅力。“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天真的想象使人回忆起童年美好的岁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带着“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常相随”的“峨嵋月”的印记使人思念家园、思念故土、思念亲人。“一醉累月轻王候”,“欲上青天览明月”,遗世独立,傲岸不屈,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但对朋友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何等至情至性。
    月亮是诗词中运用最多的意象之一,月亮在诗词中的基本象征意义有两个:第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第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由于一般认为月亮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所以,在人们漂泊他乡或是感到心灵孤寂的时候,月亮便成为我们精神寄托的对象,把自己的心情寄托于月亮之中,如此一来,月亮便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这样就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

    李白的代表作有《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捣衣篇》、《关山月》。

月夜思乡。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柔和的月光,人们陷入了沉思,产生了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游子,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一轮明月下的故乡、亲人、朋友。“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在诗人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共鸣,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带有诗人感情的意象了。而李白写这首诗只用了叙述的语气,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相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写“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见月如见故人,但月始终不是故人,于是就有了“思君不见下渝州”的依依惜别的情思。“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李白还有一些月亮诗是表达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从侧面对人民蒙受的苦难给予同情。歌咏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也多在月夜。如《捣衣篇》、《关山月》。

《子夜吴歌》(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小诗虽然用的是乐府旧题,然而在题材方面却有了新的开拓,通过描写妇女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她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关怀之情。诗中的思妇身份鲜明:是无数出征在边疆的战士的妻子。因此,她们捣洗、制备的不是普通衣服,而是战袍;她们所怀着的不是通常别离的眷思,而是生离死别的哀思。心怀思念,面布愁云的善良女子们每一捣衣声都倾吐着炽烈热切的情感。她们希望秋风把它吹向玉门关,送到良人的耳畔,但此声此情,秋风是吹不尽的!于是喊出久蓄心底的怨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H$ O0 U7 @1 e, v% w& y《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李白还有些写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以及寄兴于想象的诗篇:“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可乘,可揽,可寄,都是李白的发明,大胆的想像传达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

思乡,思友,男女相思和怀古,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这些感情在李白诗中多由见到月亮引起,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乡来说,本是历代抒情诗中常见的主题,但各人思念的内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栏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间”;而引起李白思念的却是故乡的月亮(有时是故乡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之中,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了。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什么东西都有变化,惟独月亮没有变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种念旧的感情。太阳也具有这种普遍而永恒的性质,但太阳刺眼,很难使人产生缠绵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想入非非,想起遥远的故乡,朋友,亲人甚至古人,产生真挚而美好的怀念之情。所以说,李白这类作品抒发的感情既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而抒发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实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纯朴的一面。

(二)

常言道:墙里开花墙外红。为什么墙里的人感觉不到花之红艳而墙外的人却感觉到了呢?其原因大概有两条:第一条,是因为墙里的人太熟悉这花了,连同这花的缺点都很了解,所以就削弱了对花的红艳的感觉;第二条,是因为见惯了产生审美疲劳,于是就感觉不出其美好的红艳来。又有人说:月下看美人更要美几分。为什么会这样呢?月下看人是朦胧的,朦胧中看人看物总是会隐去许多弱点而凸现出更多优点的,而且更会激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广阔的想象,是审美对象更加多姿多彩而趋向完美。所以说美往往存在于朦胧状态。

李白是很善于捕捉美描写美的艺术家,尤其善于描写朦胧状态的美。这在李白的五绝中表现得就很突出。李白五绝中所表现的朦胧美大多借着月光下的朦胧景色来描写人的情感,给人描画出一幅幅静谧的朦胧美的情景画。  

《玉阶怨》:“玉阶坐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簾,玲珑望秋月。”

伫立玉阶,直至露水浸湿了罗袜,是谁在玉阶上伫立那么长久呢?看来应该是少妇,而且还应该是美人。他为什么要伫立玉阶?可以猜想那是在盼望贵人的回来。久久未见人归来,那就只好退入房中。她失望了,打算不再想望了,于是就放下了帘幕。然而,思想无疆,帘幕挡不住,于是就隔着水晶帘望明月,思绪飞向了天涯。朦胧中,美人先是伫立远望,然后隔帘望月,这中间还有美人移步,玉手下珠帘的美妙动作,真是一幅画,又是一曲歌,情在月下,美在朦胧中。

《静夜思》:“床前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明)月,低头思故乡。”

    过去所谓的“床”不一定就是现在所说的睡床,往往把一种坐具也叫作床。这里的床应该指睡床,如果人还坐在坐具上,那么就不会有是霜是月分不清的感觉。夜深了,人醒了,辗转翻侧,看到了床前的白光,是月光?是寒霜?心头疑虑,就举头看窗外,原来窗外月正圆,光皎洁,此时怎不钩起诗人的心绪而想起故乡的人和物来?月下之情真,朦胧之美凄楚。

《渌水曲》:“绿水明秋月,南湖採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秋月凉如水,湖水明似月,月光下小舟荡漾,那是人在南湖采白萍。迟开的荷花在月光下娇艳欲语,与采萍人交相辉映。面对如此美艳的荷花,荡舟人开始犯愁了,为什么?原来荡舟的人是美女,她正与荷花比美,她确信自己胜过荷花,然而又怕万一被心爱的人误解,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正是月下之情切,朦胧之美艳。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三首:“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水绿而净,月白而明,白鹭惊飞,采菱女和她的情郎一同唱着夜歌归来,绿水和明月是静态的,白鹭、采菱女和其情郎是动态的,静中有动,富有生气,水绿月白是视觉的感受,歌声回荡是听觉的感受,这是画是诗又是音乐,既宁静闲适又欢快活泼,这种情和美洋溢在整个空间。

《赋得白鹭送宋少府入三峡》:“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明月下,秋水寒,白鹭已经本来拳起一足歇息了,然而却被人惊动,惊飞的白鹭飞向了使君滩。万县有使君滩,湖北宜昌也有使君滩,两者都在三峡边上。诗人借白鹭的去向来交代宋少府的去向。明月、秋水、白鹭、人是这幅壮丽图画的基本元素。水静、月寒,是多么静谧的夜啊!就在这静谧的夜里,突然白鹭惊飞,显然这是人之动引发的,动静相映,生趣盎然。白鹭是受惊以后“远飞去”的,那么宋少府是不是也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去三峡的呢?这就给了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

《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是晋朝建立的,建在金陵石头坞。在月光下,诗人驾小舟去扬州,在舟上仰望征虏亭。月光下的征虏亭,清晰可辨,征虏亭旁边山花烂漫犹如少女露出笑脸,江上有不少行舟,行舟上的灯火犹如流萤。月光、山花、小亭、行舟、灯火、江水等物景鲜明真切,其中的情景欢快深沉,此情此景构成了一幅朦胧而美丽的画卷。

《清溪夜半闻笛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渭水与崖水合成陇水,《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是诗人却就联想到了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月光下的情,月光下的景,总是朦胧的美。

(三)

李白为什么喜欢用月亮这一意象?因为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人们已经为月亮附加了种种内涵,它能够彻底地表达作者的幽思之情。纵使是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他也有愁苦,也有乡愁,还有抱负,当然,更多的是失意。失意的诗人为了抒发胸中的失意,他选择了酒与月亮。他一边饮着醇香的美酒,一边把“愁心”寄给月亮。因此,李白与月亮结缘,不难解释。酒中的天地、月里的情怀就是他真实的人生真实的岁月,酒与月定格在李白诗篇中的文化气息、光辉气象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流芳百世,万古长存,万年长青。
    酒还是那样的酒,月亮还是那样的月亮,而在李白的诗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在写酒的诗中,往往渗透着月,与月不分离,比如: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一个充满信心又超脱世俗的诗人自我形象。全诗结束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中凝聚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世俗、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这一切都一股脑地倾泻在知己面前,感情悲愤而又豪放,并有丰富深厚的社会内容。这首诗本身就犹如黄河之水,气势磅礴,情绪急促,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生活态度。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这首诗中,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还有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画面,就热闹起来了。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可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毕竟也不会喝酒。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其时诗人已经渐渐醉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孤独到了邀月与月光下的影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不能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和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相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李白还有一首问月诗,其艺术成就与后世苏轼问月词堪称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远远超过苏词:《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诗人绝妙的自我造像,那飘逸浪漫的风神惟有谪仙人才能拥有。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增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尽情咏月抒怀。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李白诗中从无赊酒,却有赊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交换。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即使要钱,也可以赊。这种妙趣横生的想像,表现出诗人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

李白的诗中,把酒、月贯穿,把酒与月连接,构成了五光十色、绚烂缤纷的感情色彩,而体现的是盛唐辉煌气象的诗境,也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饮酒是内里的涤荡,借月是外部的抒发,写诗便成为个性自由的追求与生命力的张扬。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几乎不能没有酒,即使到最后坠入河而终也是用酒与月来作陪衬的。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激昂慷慨,恢宏豪迈,这自然离不开他所钟爱的酒,也自然离不开他所欣赏的月。如果说酒和月的意象分开写主要表现诗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那么诗中酒与月的联合则是不是表现他真纯亲切的世俗情怀呢?无虚伪做作,无世故城府。酒里的一醉,便可忘掉世俗愁苦,月光的一泻,便可使诗人的心灵回归安宁与静穆。

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这种清狂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

综上所述,月光世界里的李白,从他的活动(泛舟,喝酒,歌舞……),他对自然美的感受,对人在自然美景中所能产生的各种奇情异趣的体念和洞悉,对故土和朋友以至古人的怀念,以及他对劳动,爱情和女性美的欣赏等等,无不呈现出天真纯朴,平易近人,热爱生活和富于情趣的性格;这是一种雅俗共赏,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会喜爱的性格。上层社会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怀抱,日常生活以及在同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平民性格。两个李白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正因为“狂人”的李白是那样骄傲狂放,目空一切,我们才更加喜爱他在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在同下层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同样道理,正因为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样温和平易,热爱生活并富于情趣,我们就更同情他在上层社会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

 
  【参考文献】
  [1]贺超.试论李白诗歌中明月意象的建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郑孟彤.唐诗宋词赏析.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4]安旗.李诗咀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