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村,早已闻名遐迩。在皖南以古村的名义,和西递一起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宏村。
宏村,古时称弘村。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9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走进宏村。一眼看到环绕着宏村的水塘边,三五成群的坐着来这里写生的美院学生,他们的画作与宏村的建筑一起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谈到宏村,不能不提到风水。据资料记载,12世纪初年,宏村的汪氏祖先定居于雷岗之下仅13间茅房。雷岗前有潺潺流水,后有“幽谷茂林。但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却不断遭受火灾的侵扰。这让汪氏祖先十分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们请来了名满古歙县的风水先生何可达。何可达用了10年的时间,走遍附近的远山近水,最后认定宏村为一卧牛形状。根据风水的原理,对宏村重新设计所建造。就是“山为牛头,树为脚,屋为牛身,桥为脚。”建成牛形村落后,宏村免受天灾人祸,不断繁衍壮大。到了明清时,发展成为“栋宇鳞次,烟火千家”的一大村落。


走进宏村,你会发现宏村最动人的景观就是环绕全村的潺潺清流。他们像血液一样贯穿整个村落的每一条街巷。整个人工水系,由水圳和月塘两部分组成;水圳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汪氏族人出资,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清流婉转,流水千家,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片氤氲的水气之中。


宏村的南湖

随后又开凿了了月塘。据说开挖月塘时,很多人主张挖成一个圆月型,而当时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只能挖成半月形。最终,月塘成为“半个月亮爬上来。

宏村的月沼

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承志堂”富丽堂皇。建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大盐商汪定贵的私宅。它是村中最大的建筑群,占地约2100平方米,内部有房屋60馀间,围绕着九个天井分别布置。正厅和后厅均为三间回廊式建筑,两侧是家塾厅和鱼塘厅,后院是一座花园。院落内还设有供吸食鸦片烟的“吞云轩”和供打麻将的“排山阁”等。全宅有木柱136根,木柱和额枋间均有雕刻,造型富丽,工艺精湛,题材有“渔樵耕读”、“三国演义戏文”、“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唐肃宗宴客图”等。


湖畔的南湖书院,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当时清廷93岁的翰林侍讲梁同书,为他亲笔题写了“以文家塾”的匾额。南湖书院曾是黟县的文人墨客幸会讲学之地,诗酒雅集之所。



如今穿行在宏村的狭窄巷道,感受着暮春时节,“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迎面却飘来一股浓郁的香气,在宏村几乎家家户户屋檐斑驳的老墙上挂着有一排排腊猪腿、腊猪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漫步在宏村街巷里,感受着春天的阳光拂在人的身上,充满着温馨,那些地摊上、屋檐下的晒腊肉,也散发着特有的味道。想起在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的“刀板香”, 在徽州,腊肉有个别致的名字,叫“刀板香”。
在徽州,每到过年杀年猪是家里的大事情,肉大部分会腌起来,起缸之后,就会一刀刀地挂在老屋向阳的墙上,屋子是百年老宅,墙壁有些斑驳,由于咸肉的缘故,显得蓬荜生辉。这是旧时徽州人家的富裕指数,肉大多二尺多长,暖阳照着,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经过春天清新的春风,白花花的肉开始泛黄、出油,等到清明时节,“刀板香”制成了。此时的徽州油菜花遍地,杜鹃花也漫山遍野地开放,宏村的街巷间到处充满充满着“刀板香”的味道。















每当夕阳西下,南湖上水波不惊,平展如镜;在晚霞的映照下,远山的层峦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建筑,屋舍前面的湖面上荡漾着一片羞涩的红晕。宏村最美丽的时候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