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面装裱知识全过程,价值千万!
![]() 托裱 ![]() 在画心背面刷上稀浆水 ![]() 刷浆要均匀 ![]() 将托纸卷成圆筒。托纸一般用单层宣纸,比画心略宽 ![]() 左手拿纸,右手用棕刷自上而下排刷 ![]() 逐渐向前排刷 ![]() 把托纸排实 ![]() 上完托纸后,在托纸四边口上刷上浆水 ![]() 起件时,用右手食指与母指拿棕刷,中指与食指夹住上右角,左手夹住左角提起 ![]() 近墙板垂直摆正后贴住上端左右角,然后封固四周 ![]() 封固后在画心喷些细水花,防止画心比边口先干发生绷裂 ![]() 镶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砑裝 ![]() ![]() ![]() ![]() ![]() ![]() ![]() ![]() ![]() ![]() ![]() ![]() ![]() ![]() ![]() ![]() ![]() ![]() 字画装裱技术 装裱古旧字画需经多道工序。主要可分为:修复画心、品订裱式等。 修复画心:古旧字画有的残损,有的污脏,修复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去污:画心因烟熏尘染,质地变黄变黑,如画面颜色稳固,可将画心放入清水内浸泡,隔时换水,即可明净。污迹较重,可用热水浸泡,或缓缓浇淋开水。画面颜色受潮返铅的,可用双氧水涂抹消除。画心生霉,有黑有红,黑霉易涂,红霉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涂在霉处,稍时再涂双氧水和淡草酸水,如霉不严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药物去污后,务必用清水冲淋画心,免蚀纸绢。 ②揭旧:揭前在画心正面用排笔蘸清水或温水刷湿,并覆盖新纸一张,反置案上待揭。古旧字画多有断裂,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垫纸,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画心局部颜色不稳定的,应稍施淡胶矾水,干后,再行闷水。有些残破糟朽的画心,当日揭不完时,应在已揭过的部位,均匀地放置些湿纸团,然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以防画心干裂错位。 ③托补:已揭好的画心,如完整,可调兑稀糊,托一层比命纸命绢稍浅的旧色纸。如有残缺,可用手将画心残处边际揉出薄口,选好补纸,端正纹理补上,并在补口边际搓出薄边。使接缝处厚度适宜。补缀残缺的绢本字画,一种方法是揭毕待干,用刀将残处刮成薄口,上糊补绢,浆口干后再修刮补绢边际,使补口相合。另一种方法是托上一层与原命绢质地、丝纹相近的薄绢。正面如有残缺,可用素纸补在托绢的背面,使画心薄厚统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画面残缺处的边际。托旧绢画心时,要用干纸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浆迹,影响古旧作品的“褒光”。 ④全色:字画经揭托,待干后,务使补纸补绢的矾性适度。否则,矾轻则透色,矾重则滞笔。全色时,应将颜色调兑得浅些,复次全就,使颜色渗进纸纹纤维,取得画面色调统一的效果。画心有缺笔的,补全时,需先审视画心气韵及用笔特点,然后轻勾轮廓,调兑颜色,进而全之,力求使补全的一笔一点、一墨一皴均与原画浑然一体。 绫绢均用宣纸夹连,以适画心厚度。装裱字画均用宣纸,夏背纸用夹连、锦连托制为宜,还要使夏背纸的相接处,避开画面要节及人物的头部,否则强急舒卷,有损画幅。装裱用糊,稀则有利画平,古人说“良工用糊如水”。制糊要弃去面粉中的麸皮和面筋,煮糊用火适中。刮制天杆地杆,选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书画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画杆可避虫蠹。 书画作品,是作者在一层的宣纸写上字或者画,完成后也就一层宣纸,称为画心。宣纸是软而皱的,所以只适宜收藏而不适宜观赏。要使之成为便于悬壁或手翻的立轴、横幅、手绢或者册页,就需要装裱。装裱用的主要材料也还是宣纸,其次是镶料。其实也就是把一层宣纸的作品再紧密粘上几层宣纸,形成有一定厚度的、而且镶有一些装饰材料的典雅观赏品。 装裱镶料简介:宣纸、绫、锦,以前还有仿绫纸(现在已经不太被采用,因为档次偏低的)- 关键之处:是要熟悉宣纸的特性,试想想,水打湿后的宣纸用手拿是不是很容易烂?装裱人就是要练到掀湿的宣纸就想常人掀布一样,掀来掀去不会烂!也就是要正确操控宣纸的湿度,而且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用力均匀。 托——我们的方言叫小裱。这是装裱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功夫,托的手法也贯穿了装裱过程的始末。“托”也就是把一层宣纸粘合到画心或绫、锦等镶料背面,托的效果是背面的托纸与画心或镶料粘合平整,无缝无褶,使画心和镶料不再那么软而皱,托完之后厚度增加从而硬衬一点。- 托的工具主要是排笔和棕刷,托的时候将画心平铺在大、平、光滑的台面上,用排笔刷上湿的浆糊水,再在上面盖一层宣纸,用棕刷把上面那层宣纸刷平与下面一层宣纸贴合并确保不烂不褶,然后再贴到墙上自然晾干。托的过程嘛,无从一一说得清楚,实践过后自有感觉。 镶——托好的画心从墙上取下来时,已经平整、清晰了,接着进行裁边,镶上渠条和镶料,整个过程是手工贴的,做的人一定要心细、手巧,镶的过程全凭目测,渠条边的粗细是否合适、均匀,全看手艺人。镶的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 的尺寸镶好渠条、边、天头、地头与隔书、惊燕,镶好后已经形成了完整装裱作品的雏形。
覆背——我们当地的方言叫大裱。镶好的作品其实是两层宣纸,那么还差了两层。覆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2+2的再次粘合过程,即两层加两层变成四层。同样是要翻来覆去地摆弄宣纸,不停地刷浆、粘合再用棕刷紧固振平,然后上墙晾干。 磨——取下墙的字画上过浆,干了后未免会硬、糙,我们把画的背面打上腊,用一块圆滑的石头来回磨押,一道一道,画的背面光亮了,磨完后将画摆正,会发现画已经变得舒软顺滑,卷起来会缓慢自然回平。 装杆、上带——将磨好的字画装上天杆、地杆,牵上挂绳,并绑上绛色的丝带,成品就出来啦。 装裱字画过程中的秘诀及窍门
本帖在此贴出,用意是希望网友吸纳一些装裱的小知识,在日常收藏过程中也可提高对装裱品相的认识。 (本帖是裱画师苏邵敬在裱画过程中的小总结所述,随时增加内容。版权归属权归苏邵敬,如有引用者请注明是: 裱画师苏邵敬原著) 1.切记裱画即裱背,切勿喧宾夺主。 2.该简则简,该繁应繁,不可因繁就简。 3.工具以用起顺手为上,不一定依样画葫芦。 4.浆糊用料应结合地方所产材料,易求为原则。 5.凡画心过大如五尺以上,托好后提离案台勿急,急则双手执的纸角易断,应静待十余分钟并用宣纸吸去水分。 6. 裱画用纸用料应选用高挡宣纸及用料,做工精良,因薄利而扬名。日久自会名利双收。 7. 绫料图案要大勿要小。 8. 新塑料直尺易移位,可用细沙纸轻轻打磨尺底。 9. 砑石选滑质地的鹅卵石,重约2500克。 10. 11.衬绫扫衬绫宣纸时最好一次过把宣纸压扫在绫上,切记勿揭起一段宣纸又扫下,有问题时换一张宣纸,在备宣纸时应多备几张,并裁割方正宣纸,去掉宣纸红刀头印。 12.开榫口的刀切勿锋利,以刀刃大力割手而不入肉为准,兔得常用止血贴包手指。 13.隔浆糊条又名:隔护、隔糊。昔用高丽纸经双层粘贴后,刷上桐油或清漆,置乾后用。时下多用塑料布、赛璐璐片替代效果好是好,但都要专门寻找,特别是赛璐璐片,还要求亲朋好友在医院工作者帮忙索取,又要用后必须擦净浆糊,好好存放,烦而不便。 14.关于直尺 本人在某论坛发的一帖子内有正在使用直尺1米的图片,有位网友言道落后了,呵呵,但他并无看到我还有数把近2米的直尺,更有一把2.6米的近百年旧酸枝直尺。只是常用的直尺多是1米及1.2米或0.5米的直尺,初学裱画者有此三种规格足够了,尺越长越不便利。 15.一些朋友常常问我:用什么办法开始揭裱古旧画,第一次揭旧画担心不担心揭坏了。 我回答他们:揭旧画就如同学生期末考试,压力是有的,学生平日做好了作业,考试也易得A呵。装裱也一样,平日的裱件认真去裱,闲时多试揭新托的宣纸,当有旧裱件交来装裱时就不会慌张到不致于如何下手了。 16.
17. 18. 19. 20. 裱画的案台大小和高低:裱画案台的大小要因地而制,地方大可做大裱画案台,小地方做小裱画案台,高度是以到裱画者的肚眼再高8cm为高度,因人有高矮,过高过矮的案台都不好用。
21. 昔日的漆油颜色较少,生活中多选用红色,中国人以红色为喜庆吉祥之色,作为一门学问及生意的裱画行业选用了红色甚为方便,红色裱画案台自然而然地流传下来。 本人在此请各位想想并实践一下:将一件有内容的宣纸作品放在红色的台面上,然后喷水湿透;另将一件有文字的宣纸作品放在白色的台面上,也喷水湿透,看看那一件作品的内容清楚,白色台面上的宣纸作品比红色台面上的宣纸作品要清楚得多。书画家们的作品也是以白色的宣纸为多。宣纸之名称约定俗成地指是白色宣纸,染上其它颜色的宣纸称之为色宣纸。当画家在宣纸上书写染色完成一件作品后,装裱者的作用就是要让画家的作品完美无缺地完成装裱的全过程,如果作品放在红色裱台扫浆水而走墨走色而毫不觉察,或是发现问题迟缓,那是就非常大的问题了。 但作品放在白色裱台扫浆水而走墨走色有一丝一毫时就可即时察觉。那为何一直以来裱画师都不去改变颜色,这是昔日没有白色的颜料漆油。白色的颜料漆油于清末民国年间以洋漆为名传入中国,当时的裱画师并未使用来做案台面的防水漆油。经本人十多年的使用,感觉并不差于红色的裱画台面,尤其对跑墨的作品和跑色的作品只要是一丁点的跑墨和跑色即可发现,在此推广给各位。 使用与否各自考量。 22.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 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采。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工具和材料 装裱书画需要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主要包括:①工作室,要求宽畅明亮通风。②案台,以坚实的木材做成,用朱红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③大墙或壁,分木板墙和纸墙两种,前者适用于气候潮湿之处,后者多用于干燥之处。要求平整、光洁。④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⑤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⑥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⑦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⑧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⑨竹启子,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⑩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画背,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主要有:①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②绢,是平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③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④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⑤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⑥颜料,即中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⑦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⑧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⑨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⑩绳、带、别,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迹等。 工艺 装裱有—套完整工艺过程,操作时须按要求进行。其过程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①托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份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刷排实,揭去,晾在墙上。另外还可将颜料放入浆糊中调匀,刷至绫绢,上纸,晾干,即连托带染色,称浑托。②托镶料纸、裱背纸,大多托3层。先将第1层纸铺开,用稀浆水将纸刷平刷匀,加托第2层,对齐边口,展纸,刷实。再用浆水加托第3层,步骤同上。3层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③染材料,将颜料及胶用水浸泡化开,把所染纸绢绫反扣在画案上,往上刷颜色水,要均匀,先刷托纸,后刷纸绢绫的正面。后上墙晾干。接着托裱画心包括:①湿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画心。把裁方的画心反铺于画案,润潮展平,上浆水,沿画心四边刷上局条,后把托纸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纸。②平托法,用于易扩散或掉色的画心。其法是托纸上刷浆水,画心覆其上。有飞托、覆托之分。再进行镶覆和砑装,包括:①镶覆,将托好的画心裁去多余的局条,再在画心四周镶覆上所需要的圈档、上下隔水、天地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各种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即可。②砑装,砑,即对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洁柔软。装则指在裱好的画幅上,装配天地杆、轴头、在杆上钻,穿绳,以便悬挂等,至此装裱工作全部结束。 形式 亦称品式。主要有:①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自上而下包括天杆、天头、惊燕、上隔水、圈档、画心、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等,一般为天头大、地头小。②长卷,也叫手卷,简称卷。由天头、副隔水、前隔水、绢边、引首、画心、后隔水、题跋纸心、拖尾等组成。③册页,首尾相连、折叠而成,其形式类似画册,每页一幅画,或一画一跋,首尾为硬面包锦,内有边、画心、分心等。册页有多种样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开版的称蝴蝶装,上下翻折,向上开版的为推蓬装等。另外装裱幅式还有屏条、对联、横披等。 怎样学习书画装裱 自古以来,装裱技术一直处于保守的状态,多为父子相授,祖孙相传。外人欲从事这一职业,必须经过拜师,做几年学徒,方能出师,进行独立操作或单立门户进行经营。随着装裱业的发展和各类舆论媒介对装裱技术的广泛传播,这种“拜师学艺”的陈规被逐渐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在装裱专业单位就业,或参加装裱培训班,或通过参加实习,或根据专业工具书和录相自学等方式学习装裱技术。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习装裱,初学者开始往往感到比较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难。这是由于对这一传统工艺缺乏深刻认识而造成的错觉。作者对学习装裱的认识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难,而且越干越难。所以在学习装裱的过程中,需要有决心,下气力,肯于动脑,善于总结,胆大心细,一丝不苟,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初学装裱者要注意: 第一步先要了解装裱书画的专业术语和先后工序,通过研读装裱工具书和实地观摩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对照,必要时可作一下笔记,逐步进行全面熟悉,并加深理解和记忆。 第二步,开始“打下手”,即做些易掌握的辅助工作。在打下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模仿操作人员的动作,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装裱书画的先后工序,进行操作基本功训练,内容可分为托、裁、镶、覆、装五部分。 托:即托制各类镶料和托书画心。镶料包括绫、绢、锦绫、锦、和镶纸等。可先从托镶纸(或覆背纸)入手,掌握了刷浆糊和上托纸的要领后,再学习托绫绢,学习调配颜色水托染绫绢。托书画心较托料难度大,如果托料出现失败,这仅是宣纸和绫绢的代价,但如果托心失败,其后果就严重了。所以初学托心者应备加精心,认真对待。学习托心时,先用各种质地较薄、拉力较尽弱的宣纸进行模拟托心。湿心、飞托、搭托等各种托法都要练习几遍。再准备一些尚无艺术价值的国画或书法习作进行试托。经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托心的基本要领,然后可正式从事托心。 裁:即“用刀”的基本功,如方心、下料(包括裁距条、包边纸)、齐边、裁配覆背纸等。初学者,可先用废纸头,废绫边进行剌裁练习。注意掌握持刀正、运刀稳、用力轻的要领,防止走刀、啃尺、滑尺或用力过重。即而再进行裁距条和包边纸的练习,然后方可进行方心、下料和齐边工序的实习。 镶:包括书画的镶活、回边或包边以及折贴串口等内容。初学时,亦采用模拟方法进行。可取一些镶纸和绫绢废边料,练习镶接、回边、包边和折贴串口的基本功。练习镶活时,要注意浆口小巧均匀,浆糊用量适中,镶缝慰贴不绽。回边或包边,要求规矩习称,平直如一。然后再用一些书画习作继续进行练习,达到基本要求后,方可从事正式镶活。 覆:即书画的覆背工序,其操作方法与要领和托料有相同之处。主要侧重于练习裁配覆背纸、上绢包首和贴耳子、签纸及角绊的方法。常用的覆背方法有两种,即座覆和搭覆,可分别进行练习。初学覆背时,也可采用一些书画习作进行练习,以免出现问题而造成较大的损失。 装:即上杆,包括下挣子、砑活、剔边、批串、量杆、制杆、上杆和拴绦等工序。其中砑活、剔边、量杆和制杆等工序,同样可采取模拟的方法进行练习。其他工序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习。在这个练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下挣子时,力求余边要全,严防幅面打折;砑活时,要求砑光砑匀;剔边要净,批串要正;量杆要标准,制杆要规矩,上杆要得体。 经过以上基本功训练以后,便可由简到繁进行独立操作实习。先以一般水平的书画作品,装裱镜心、纸镶绫边的立轴或横披,经过技术人员的检查和考核,已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标准,并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便可独立装裱全绫或锦绫立轴和横披,即而再从事其他各种款式裱件的装裱。 初学者在学习基本的装裱工序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和掌握装裱书画的各种常识,如各类款式与规格的设计,各种镶料的使用与配色,各道工序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预防及解决的方法,等等。这就需要初学者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多实践(多练习,多实验,熟能生巧);多总结(总结出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和败失的原因,以助提高)。只有这样反复学习、实践和总结,装裱技艺水平才会逐步趋于成熟。 书画的装裱材料、品式和装裱程序 一、书画 装裱材料: (一)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 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 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 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 面粉、明胶、明矾等。 二、书画装裱品式: (一) 立轴、中堂 (二) 对联 (三) 横披 (四) 条屏、通景屏 (五) 镜片、扇面 (六) 手卷 (七) 册页 三、 装裱程序 制浆(糊)——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活——--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覆活)-——磨画(砑光或压背)-——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 书画装裱款式的设计原则 书画装裱款式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 1、打破传统的用料常规,促成装裱材料的多样化,带动装裱材料生产的创新意识,促进中国装裱材料生产的发展。 2、通过装裱款式的多样化,充分使书画作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提高他们的创作欲。 3、使书画欣赏者在欣赏书画之余,同时能够感受到书画装裱艺术的魅力。 4、随着人们文化修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为人们所关注,人们在“住”上更加关心。优雅的居住环境,艺术品装饰不可缺少,现代居室需要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品,使书画装裱艺术与现代装饰装修艺术融为一体。 5、弥补书画作品的单一感,求得书画作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不喧宾夺主,又活跃环境气氛。 6、带动书画装裱工作者的装潢创造欲,步入新世纪的装裱风格,赶上时代的发展,树立民族的文化形象。 书画装裱知识详解 一 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73 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 " 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 " 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 " 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 " 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 " 宣和裱 " 的格式。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二 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 工作室(亦称装裱间):要求: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 挣墙(亦称大墙,挣板):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 案台(亦称装裱桌):要求: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 80 厘米左右。 (四) 晾架(亦称晾竿):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 拷贝桌: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 排笔: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 棕刷: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 裁纸刀: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 锥针和镊子: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 启子: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 油纸(亦称浆纸、隔糊):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 砑石(亦称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其它工具: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三 装裱材料 (一)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 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 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 面粉、明胶、明矾等。 四 书画装裱品式 (一) 立轴、中堂 (二) 对联 (三) 横披 (四) 条屏、通景屏 (五) 镜片、扇面 (六) 手卷 (七) 册页 五 装裱程序 制浆 --托画心 --方正画心 --(托染材料) --配料 --镶嵌 --清裁大边 --转边(包边) --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 --配背(裱覆背纸) --覆画(扶活) --磨画(砑光) --剔边(批串) --配杆 --钉铜钮(绦圈) --包杆(上轴头) --上杆 --系绦(串丝带) --扎带 --粘签条 六 裱件质量的品评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平整光洁、柔软谐调。 具体可以分为: (一) 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二) 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三) 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四) 手感柔软,厚薄适度。 (五) 收卷后整齐,无参差。 古画揭裱注意事项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中国书画装裱的对象,可概括为轴、卷、册三大类,这些按照画件形体规定的式样即为装裱形制。而每一类中不同的装裱式样又称品式或装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还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形式,如轴类之对联、屏条等。另外,尚有暂不归类的横披、镜心等。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户”部,下为“衣”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中国书画的干式装裱 跑墨現象,讓裱畫師很頭痛,怎樣才可以防止 跑墨(渾墨)呢。先分析研究墨的結构,現代的墨汁以桐油煙、另加麻油,豬油,廣東膠,麝香,梅片,冰片,珍珠等制成,保存期長。 跑墨的作品有很明顯的跡象:其一:手摸就手黑。其二:有墨渣。其三:跑墨字体有放射狀的現象。其四:有异臭味。都會在濕托中渾墨。 托裱操作方法如下: 【1】使用干托的方法:配好字心托底的宣紙,用稀漿水洗紙,用小木杆挑起,墊上吸水宣紙吸去部份水份,再用小木杆挑起,用棕掃壓掃在字心背后,壓掃的力度要輕中有力,棕掃不离托紙,左手挑宣紙的木杆要低,低到接近作品,要求在掃的過程中隔著托底紙細心觀察字心有否重疊起皺褶。壓掃完成后就可反轉觀察一下有無問題,然后上壁,上壁的時侯只可以掃廢邊,不允許棕掃在字心里面掃過,用吹風筒熱風在字的位置吹過,見白就行了。讓字的水份比空白的宣紙的地方要干些,渾墨的机會就少多了,這樣就可以放心。 【2】有時候會不留意地濕托字心,到發現有跑墨時候巳經晚了,這時就要盡快地完成托底全過程,字心向外上壁板,用吸水宣紙在渾墨的地方吸去墨跡四周的水份,同時也吸去渾墨的痕跡,一次不行,多吸几次,直到滿意為止,可以有百分之了八十的机會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有渾墨發生過。 【3】另有一些辦法是:在托底前用吹風筒熱風吹一次有字跡的地方,讓墨跡更加穩定。也可以在太陽下晒它半小時。也有一些人用蒸籠如蒸面包那樣蒸蒸它。最笨的方法也就是用礬水把宣紙礬了它,讓它變成熟紙。作品筆划大的字不妨墊上宣紙再排掃漿水,這樣可使墨的微粒難以在宣紙与台面之間流動,這樣也會減少渾墨的机會。 傳統的裱畫工藝有防止跑墨的方法: 1. 自然風干,放作品十几天或几個月,跑墨的机會會少一點,但還是不放心! 2. 用礬水把整張作品礬了它,變成熟宣,作品就不走墨。這方法好是好但墨气也失去光亮。
蘇邵敬的做法是:用漿水洗濕托底上乘的宣紙,用木杆挑起,吸去水份。把作品橫反放在裱畫台的右下邊上,左手拿挑起宣紙的木杆,右手執宣紙的一個近身的角,另一角放上作品的角上預留廢邊2cm,輕放右手拿的角,拿棕掃走N形掃動向左方掃去,有墨的地方輕而過去,要求隔著有漿的托底宣紙不可以把作品掃折,反過來正面查看沒問題就可上壁扳 Someone: 預防跑墨,盡量減少刷子与字的摩擦即是,通常拿剛寫的字來托,有時還未干透,十有八九也是不跑的. 蒸字可防渾墨,但也要提防一些想不到的意外: 趙朴初先生曾講:“書畫賴有裝裱助,乃能挂壁增光輝。” 依据長短、形狀的不同,書畫作品可分別裝裱成立軸、屏條、對聯、橫披等等。我只講傳統的簡易方法。 一、首先要准備常用工具刷子。刷子有兩种,一种是全用棕毛扎成的排刷,一种是蘸糨糊用的排筆或底紋筆。新買來的棕毛排刷在使用前要加工一下,銼短兩邊的長毛,再在水泥地上蘸上水磨刷或用細砂紙磨刷,然后用開水煮一個小時至兩個小時,除去浮色和臟污,使其棕絲軟熟些再用,這樣不易刷破宣紙。此外還得備有托裱用的案桌、板牆、啟子、裁刀、尺子、鋸、銼、小籮、石蜡、盆、毛巾、針錐、砑石、噴壺、紙、糨糊等。其中案桌用木制的,要求平整光洁、無裂縫,要油漆一下,不能滲水。托好的字畫貼在板牆上面晾干,直接貼在牆上、平面的門板上或案桌上晾干也行。啟子是用來揭下晾干后的字畫。其他工具的用途在以后的程序中講述。 二、糨糊。糨糊要自制,市面上的糨糊因含化學原料不能用。糨糊用好一點的面粉,最好用精粉,提出面筋(提面筋方法有多种,自選即可,能再抽掉麩皮、雜質最佳)。水開后,把提過面筋的面粉徐徐倒入水中,邊沖邊攪動,最好朝一個方向攪動,一直攪成糊狀,面糊由白色變成灰黃色,也就是沖熟為止,要成糊狀,不是湯狀。打糨子時加入少量的极細白礬。現在有許多裝裱師加蜂蜜,可參考使用。糨糊沖好后,用冷水減退燥性即可使用。打糨子的另一种方法是將開水向面粉中沖,攪動成糊狀。兩种任選一即可。如一次用不完可加清水淹沒糨子面保存。 二 書畫裝裱的設備及工具 (一) 工作室(亦稱裝裱間):要求:寬暢明亮,清洁整齊,安全方便,溫度与濕度要适中。 (二) 掙牆(亦稱大牆,掙板):用于貼平,掙干畫心,裱件和各种裝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風、干燥。 (三) 案台(亦稱裝裱桌):要求:台板木質堅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四) 晾架(亦稱晾竿):用于晾干經過加工的复背紙,色紙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 拷貝桌:玻璃桌面,內置日光燈,用于揭裱殘破舊畫。 (六) 人字梯:用于裱件上、下牆時蹬踩。 (七) 排筆:用于托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等。 (八) 棕刷:用于托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裱件上牆等。 (九) 裁紙刀:用于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 界尺和切板:用于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一) 錐針和鑷子:用于方正畫心、挑除雜物等。 (十二) 啟子:用于揭啟掙在牆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 油紙(亦稱漿紙、隔糊):用于鑲嵌邊料隔漿糊用。 (十四) 砑石(亦稱磨石):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 蜡板: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時磨擦畫背。 (十六) 其它工具:剪刀、撣子、叉子、噴水壺、籮篩、木鋸、電鑽、鉗子、銅線、面盆、毛巾、毛筆、顏料、墨汁、調色盤、塑料薄膜等。 (一) 立軸、中堂 (二) 對聯 (三) 橫披 (四) 條屏、通景屏 (五) 鏡片、扇面 (六) 手卷 (七) 冊頁 (一) 工藝精致,鑲口勻細。 (二) 展挂平整大方,畫面光滑洁淨。 (三) 畫面色彩搭配諧調。 (四) 手感柔軟,厚薄适度。 (五) 收卷后整齊,無參差。 (一) 唐代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二) 北宋 米芾《書史》、《畫史》 (三) 南宋 周密《齊東野語》卷六《紹興御府書畫式》 (四) 元代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五) 明代 文震亨《長物志》 (六) 清代 鄒一桂《小山畫譜》 收藏:有條件的話,可做專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為理想),分層隔平放,切忌壓擠。如沒專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個畫筒或者畫盒裝放,再放上樟腦丸即可。 (二) 手卷的展藏 由于手卷的特點是窄長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觀必須在台面上進行。若是兩人,則一人雙手扶住卷子徐徐展開,另一人則隨著展速收卷,單人展觀則右手執著天頭處,左手握著手卷的中腰,然后邊收邊展。展開之后,必須在兩頭各壓一鎮尺,防其滾動。收藏方法与立軸相同。 (三) 冊頁的展藏 冊頁不同于其它書籍,我們不能像翻書那樣來翻閱冊頁,應將其平放在台面上,打開冊頁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專用竹片,插入頁下空間,向右(或向上)翻動。 收藏:大多用錦、緞等制作冊套,將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四) 橫披的展藏 橫披与立軸相比,由于它不便實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應將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輕按右天杆,另一人雙手扶住裱件上下邊際,徐徐展開。挂壁時,須兩人相互配合,將作品拉平,穩妥地固定在左右兩側的牆釘上,(若是月牙杆,則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樣的木條一同固定于牆上,這樣可將作品与牆隔离,以免受潮)。 收藏与立軸相同。 (五) 鏡片的展藏 鏡片裝裱好后,大都裝入鏡框內。但沒裝鏡框的作品,應平放于木質閣板或木箱中,摞放時,須在作品之間隔墊宣紙,亦可卷好裝入畫筒或畫盒中。 總之,書畫作品懸挂一段時間后,一定要更換,在清洁裱件時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濕毛巾擦,最好軟布或雞毛撣輕輕撣去灰塵即可。凡是接触書畫作品(特別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變形生霉。 立軸常見的傳統裝式有:一色裝、二色裝、三色裝、宋式(宣和)裝、詩堂裝、半綾裝、紙鑲綾邊裝、綾鑲絹邊裝、集錦裝、錦眉裝、間隔一色裝、框二色裝、軸背等。 (二)屏 屏亦稱扇屏、屏□(此字上為“戶”部,下為“衣”部)。并以張挂的不同環境,稱其炕屏、臥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宮廷的屏風)。原為用于遮擋、裝飾的實用物,通稱屏風。其正面粘貼絹畫。而屏條是在立軸的基礎上,將豎幅形式与屏風相連的特點結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組為單位的獨立裝式。 屏主要分為屏條和通景屏。 (三)對聯 對聯亦稱楹聯、門聯、字聯、書聯、對子、門對、楹貼。雙行長句還稱龍門聯。 對聯是由二條字數相等、內容相連、畫心尺寸与裝裱規格完全相同的書法作品而組合的。排挂時,右為上聯(亦稱出句),左為下聯(亦稱對句)。二條為依副。 (四)卷軸 卷軸亦稱手卷、橫卷、軸卷、橫軸、橫看、手軸、卷子、行看子。橫式裝,是一种古老的裝潢形式。卷軸体積較小,輕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頭,不便張挂。 卷軸是由天頭、隔水、引首、尾子將畫心連接而成的。其裝式雖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規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軸一般分為:撞邊卷、轉邊卷、套邊卷和卷背。 (五)橫批 橫批亦稱橫挂。橫式裝。橫批解決了橫幅書畫不便張挂的矛盾。 (六)鏡心 鏡心亦稱鏡片。以夾放在鏡框內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風畫,以及清宮的“貼落”(一种貼在宮殿牆壁上的簡易裱件)同屬一种類型。橫、豎式皆可。是一种簡易、方便的裝式。 (七)冊頁 冊頁亦稱葉子。是受書籍裝幀影響而產生的一种裝式。 冊頁的裝式主要分為:蝴蝶裝、推篷裝、經折裝、平開冊頁、轉邊冊頁等。但無論有几种,均不外乎橫豎兩种類型。 無論采取何种方式學習裝裱,初學者開始往往感到比較簡單,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難。這是由于對這一傳統工藝缺乏深刻認識而造成的錯覺。作者對學習裝裱的認識是: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難,而且越干越難。所以在學習裝裱的過程中,需要有決心,下气力,肯于動腦,善于總結,膽大心細,一絲不苟,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初學裝裱者,第一步先要了解裝裱書畫的專業術語和先后工序,通過研讀裝裱工具書和實地觀摩操作,將理論和實踐相對照,必要時可作一下筆記,逐步進行全面熟悉,并加深理解和記憶。第二步,開始“打下手”,即做些易掌握的輔助工作。在打下手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和模仿操作人員的動作,以便于理解和掌握。第三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根据裝裱書畫的先后工序,進行操作基本功訓練,內容可分為托、裁、鑲、覆、裝五部分。 托,即托制各類鑲料和托書畫心。鑲料包括綾、絹、錦綾、錦、和鑲紙等。可先從托鑲紙(或覆背紙)入手,掌握了刷漿糊和上托紙的要領后,再學習托綾絹,學習調配顏色水托染綾絹。托書畫心較托料難度大,如果托料出現失敗,這僅是宣紙和綾絹的代价,但如果托心失敗,其后果就嚴重了。所以初學托心者應備加精心,認真對待。學習托心時,先用各种質地較薄、拉力較盡弱的宣紙進行模擬托心。濕心、飛托、搭托等各种托法都要練習几遍。再准備一些尚無藝術价值的國畫或書法習作進行試托。經過反复練習,逐漸掌握托心的基本要領,然后可正式從事托心。 裁,即“用刀”的基本功,如方心、下料(包括裁距條、包邊紙)、齊邊、裁配覆背紙等。初學者,可先用廢紙頭,廢綾邊進行剌裁練習。注意掌握持刀正、運刀穩、用力輕的要領,防止走刀、啃尺、滑尺或用力過重。即而再進行裁距條和包邊紙的練習,然后方可進行方心、下料和齊邊工序的實習。 鑲,包括書畫的鑲活、回邊或包邊以及折貼串口等內容。初學時,亦采用模擬方法進行。可取一些鑲紙和綾絹廢邊料,練習鑲接、回邊、包邊和折貼串口的基本功。練習鑲活時,要注意漿口小巧均勻,漿糊用量适中,鑲縫慰貼不綻。回邊或包邊,要求規矩習稱,平直如一。然后再用一些書畫習作繼續進行練習,達到基本要求后,方可從事正式鑲活。 覆,即書畫的覆背工序,其操作方法与要領和托料有相同之處。主要側重于練習裁配覆背紙、上絹包首和貼耳子、簽紙及角絆的方法。常用的覆背方法有兩种,即座覆和搭覆,可分別進行練習。初學覆背時,也可采用一些書畫習作進行練習,以免出現問題而造成較大的損失。 裝,即上杆,包括下掙子、砑活、剔邊、批串、量杆、制杆、上杆和拴絛等工序。其中砑活、剔邊、量杆和制杆等工序,同樣可采取模擬的方法進行練習。其他工序可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實習。在這個練習中要注意以下几個問題:下掙子時,力求余邊要全,嚴防幅面打折;砑活時,要求砑光砑勻;剔邊要淨,批串要正;量杆要標准,制杆要規矩,上杆要得体。 經過以上基本功訓練以后,便可由簡到繁進行獨立操作實習。先以一般水平的書畫作品,裝裱鏡心、紙鑲綾邊的立軸或橫披,經過技術人員的檢查和考核,已達到了一定的技術標准,并具備了獨立操作的能力,便可獨立裝裱全綾或錦綾立軸和橫披,即而再從事其他各种款式裱件的裝裱。 初學者在學習基本的裝裱工序同時,還應注意學習和掌握裝裱書畫的各种常識,如各類款式与規格的設計,各种鑲料的使用与配色,各道工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預防及解決的方法,等等。這就需要初學者多學習(向書本學習,向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學習);多實踐(多練習,多實驗,熟能生巧);多總結(總結出工作中的經驗体會和敗失的原因,以助提高)。只有這樣反复學習、實踐和總結,裝裱技藝水平才會逐步趨于成熟。 將剛剛“上牆”的一幅潑墨寫意畫輕輕揭開一個小口子,往濕漉漉的宣紙和板壁之間,“呼”地吹出一口气,然后悠悠地說出上面的這番話來。接著,他解釋說,吹那口气的目的,在于讓畫和板壁之間因為空气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樣畫体就不會粘到板壁上。 “莫夸筆墨多神韻,完美還需看裱工”,傳統書畫和裝裱的關系,竟然密切到了如此地步。裝裱,古代稱之為“裝褫”、“裝潢”、“裝池”,由于裝裱書畫著重于襯托背面,因此又稱之為“裝背”、“裱背”。所謂“裝”,是指為書畫裝潢門面,使書畫有“天”有“地”有框,有一身絹絲包縫的“衣裳”;所謂“裱”,是指用多層紙將書畫加厚,使之延長壽命;所謂“背”,是指書畫的背面。不論是“裝”還是“裱”,都在書畫的邊上及背面。 從將漿糊刷上畫背,再覆上一層紙的“裱畫心”,到加“天”加“地”之后再刷上一層漿的“上牆”;從看畫稿度量是用錦用緞做“衣裳”,到裝裱完畢之后的卷裝——無一不是屏气凝神,平心靜气,動作舒緩,處處拿捏。當初剛學裝裱時,亦曾毛手毛腳、力走橫斷,天長日久下來,有如武術中“欲練武,先學樁”般,經歷了一個“換勁”的過程,從此得心應手。 裝裱并不僅僅是一項“力气活”。色彩的協調、“天地”尺寸的安排,都需要裝裱師傅反复推敲。一幅宣紙字畫,非得經過精心裝裱才便于欣賞、收藏、流傳。 ①去污。畫心因煙熏塵染,質地變黃變黑,如畫面顏色穩固,可將畫心放入清水內浸泡,隔時換水,即可明淨。污跡較重,可用熱水浸泡,或緩緩澆淋開水。畫面顏色受潮返鉛的,可用雙氧水涂抹消除。畫心生霉,有黑有紅,黑霉易涂,紅霉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涂在霉處,稍時再涂雙氧水和淡草酸水,如霉不嚴重,一次即可除掉。用藥物去污后,務必用清水沖淋畫心,免蝕紙絹。 ②揭舊。揭前在畫心正面用排筆蘸清水或溫水刷濕,并覆蓋新紙一張,反置案上待揭。古舊字畫多有斷裂,如在揭心之前,不附加墊紙,揭托之后,不易起案。畫心局部顏色不穩定的,應稍施淡膠礬水,干后,再行悶水。有些殘破糟朽的畫心,當日揭不完時,應在已揭過的部位,均勻地放置些濕紙團,然后覆蓋一層塑料薄膜,以防畫心干裂錯位。揭畫心上的舊紙,一般應根据字畫的薄厚、殘狀、顏色以及質地的具体情況制定揭舊方案。 ③托補。已揭好的畫心,如完整,可調兌稀糊,托一層比命紙命絹稍淺的舊色紙。如有殘缺,可用手將畫心殘處邊際揉出薄口,選好補紙,端正紋理補上,并在補口邊際搓出薄邊。使接縫處厚度适宜。補綴殘缺的絹本字畫,一种方法是揭畢待干,用刀將殘處刮成薄口,上糊補絹,漿口干后再修刮補絹邊際,使補口相合。另一种方法是托上一層与原命絹質地、絲紋相近的薄絹。正面如有殘缺,可用素紙補在托絹的背面,使畫心薄厚統一,干后再用刀修磨畫面殘缺處的邊際。托舊絹畫心時,要用干紙吸去正面的溢糊,以免留有漿跡,影響古舊作品的“褒光”。 ④全色。字畫經揭托,待干后,務使補紙補絹的礬性适度。否則,礬輕則透色,礬重則滯筆。全色時,應將顏色調兌得淺些,复次全就,使顏色滲進紙紋纖維,取得畫面色調統一的效果。畫心有缺筆的,補全時,需先審視畫心气韻及用筆特點,然后輕勾輪廓,調兌顏色,進而全之,力求使補全的一筆一點、一墨一皴均与原畫渾然一体。對于一些具有重要學術研究价值的經卷、書籍、契證等文物,經過洗污補托,如有殘缺,不必求其复原,只把殘缺處的色調全補得与通幅基本一致即可。 品訂裱式 畫心修整后,根据字畫的幅度大小、形狀及內容分別裝裱成畫片、條幅、手卷和冊頁等形式。 ①畫片。字畫四周鑲嵌綾絹、扶背后裝入鏡框的稱“畫片”,也稱“鏡心”,有橫式和立式兩种。橫式的裱綾,上下兩條邊大小相同,兩條立柱應比上下的兩條綾邊寬。立式的兩條綾邊相同,天頭要比地頭略大。 ②條幅。俗稱“中堂”。立式畫心可裱成一色、二色或三色條幅。天地頭、綾圈、隔界多大适度,要依畫心大小确定。橫式畫心多裱成橫披或“宣和裱”。宣和裱式一般不鑲綾邊,只鑲上下隔界、天地頭及古銅絹邊,天頭處貼兩條与隔界用料相同的“綬帶”,又名“惊燕帶”。橫披粘上天杆,兩頭分別粘上月牙杆的稱做“月牙杆橫披”。數幅內容相關而又張幅相同的立幅畫心,可裝裱成條屏、通景屏或對聯。屏類條幅的天地及邊界的裱綾不宜大;4條、6條或8條的通景屏,因畫面相連,只在上下兩條的外邊鑲綾。 ③手卷。狹長的橫幅畫心,可分別裱成大鑲、小鑲或撞邊手卷。卷類裱式結构复雜,裁斷各部位的裱料都應參照一定的尺寸規范,力求使畫面美觀、協調。裝裱手卷,注意參差接縫,避免迎首、畫心、尾子的鑲縫赶在一條線上。迎首應選舊色洒金紙或藏經箋等名紙。包首宜用舊錦,手卷剔子和軸頭多用玉石琢磨而成,如用象牙雕制,色雅結實。卷類字畫放置案几欣賞,為避免包首受損,可做軟囊楠木或金絲紅木盆裝置。 ④冊頁、碑帖。一般畫心小而數量多的可分別裱成開版冊頁或推篷冊頁。開版冊頁的畫心在右開,題詩則在左開,天頭稍比地頭大,立柱、分心与地頭基本相同。推篷冊頁的畫心裱在下開,題詩裱在上開,天頭与地頭大小相等,立柱与分心的寬度相同。裝裱冊頁多用羅紋紙鑲嵌,洁淨古雅。冊面可以織錦或緙絲糊制,也可用楠木或紅木制作。裁刺冊頁刀口要整洁。將碑文裱成一本本的開版冊頁,稱做“碑帖”。裱帖規格与裱冊頁相似,但程序較多,首先要等定每行字數,每頁若干行以及抬頭、年月、落款及首尾附題小跋的位置,畫好樣式,再行裝裱。裱帖要備制墨紙,以供補縫,也應選配名紙作前后副頁。五鑲經折的裱式,不用綾絹而用宣紙作鑲料。 裝裱字畫的綾絹須經過調色托染。染制色彩要根据畫面色彩的濃淡、繁簡及用途來選擇。天地綾子的花紋圖案要大些。宣和裱所用古銅色小邊,用絹染托。染托綾絹均用宣紙夾連,以适畫心厚度。裝裱字畫均用宣紙,夏背紙用夾連、錦連托制為宜,還要使夏背紙的相接處,避開畫面要節及人物的頭部,否則強急舒卷,有損畫幅。裝裱用糊,稀則有利畫平,古人說“良工用糊如水”。制糊要棄去面粉中的麩皮和面筋,煮糊用火适中。刮制天杆地杆,選用燥干的松木或杉木可保挺直。書畫珍品,用檀木或樟木刮制畫杆可避虫蠹。
膠膜裝裱省時省力,快速高效,然而,令人頭痛的是膠膜裝裱裱件易起泡(起皮)。為什么會這樣?除了工藝方法不規范外,主要原因是膠膜的質量問題。可以說,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裝裱膠膜”多為假冒偽劣產品:有气味、韌性差、易破膠、熔點高、收縮性大等等。
《歷代名畫記》——張彥遠 著 書中對裝裱發展歷史作了簡要的回顧,對如何組裝書畫,如何煮糊、修補、裝軸等作了言簡賅的論述,開裝潢學之先河,其論著為世所重。 《畫史》、《書史》——米芾 著 書中從正反兩方面來闡明裝裱經驗,主張用紙托畫褙畫,反對用絹褙畫;主張裱好的書畫要以時卷舒,适時收藏,否則容易損坏,反對軸身過重,指出用檀木作軸杆,中間宜刳空,以免軸重損絹;強調牛角不宜作軸頭,那樣會有濕臭气;主張用絲線編織成狹而扁平的帶子輕輕的縛畫,以免損畫。他的裝裱理論都是經驗之談,切合實際而又精細入微。 《齊東野語》為我們提供了南宋紹興內府書畫的裝裱格式。在很多方面是值得今天學習和繼承的。 《宋史職官志》中“官告院”部分,向我們提供了宋代官員委任狀的裝裱格式。其中,裝裱的精致和丰富多變,能給我們以有意的啟示。 《南村輟耕錄》——陶宗儀 著 《清閟藏》——張應文 著 節錄部分記述了裝裱古書畫所用的紙和絹,對我們研究古書畫的鑒別和修補有一定的參考价值。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宋代米芾關于裝裱的理論對后代的深遠影響。 《長物志》——文震亨 著 本書節錄介紹了法糊、裝褫定式、裱軸、裱錦、藏畫等,其中關于畫匣、懸畫月令的說明頗有新意,還能幫助我們了解書畫名家和著名法帖。 《小山畫譜》——鄒一桂 著 書中關于礬絹、礬紙、用膠礬的介紹,是我們修補古畫必備的知識。 《裝潢短論》——博采眾書 《中國書畫裝裱》——馮增木 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年5月 第一版 1993年9月第二版 1997年1月第7次印刷 《中國書畫裝裱最新款式200例》——田淑國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2001年7月第一次印刷 《書畫裝裱技藝輯釋》——杜秉庄、杜子熊 編著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 1997年4月第3次印刷 《中國書畫裝裱大全》——楊正旗 著 山東美術出版社 1997年9月第一版 1998年8月第二次印刷 装裱机 http://www./gongju.htm http://www./art/artzb/artzb9.htm 柏呈牌中國書畫傳統快速裝裱机 http://www./docc/cp.htm http://www./ http://www./jqcz.htm (http://www./shcs-xq.asp?id=36)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离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种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霉、糟朽斷裂、虫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以上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跡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后安裝軸杆成版面。傳統的裝裱是多种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挂軸,手卷,冊頁三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璜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霉,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 中 國 畫 的 裝 裱 張偉明 (http://www./cnart/w_baike/b.htm) 裝裱亦稱“裝璜”、“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貼的技術。裝裱也一是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書畫作成一經裝裱、便覺神采墨妙而成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賞心悅月。其方法是先用紙托裱在書畫作品的背后,再用綾、絹、紙鑲邊,及至扶活,然后安裝,軸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為卷、軸、冊頁和片。經裝裱后的書畫,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明代周嘉胄所著《裝裱志》,清代周二學所著《一角篇》及現代馮鵬生所著《中國書畫裝裱概說》杜子熊所著《中國書畫裝裱》;都是系統論述書畫裝裱的專門著作。 宣和裝:又稱“宋式裱”。是北宋徽宗(趙佶)內府收藏書畫的一种裝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號(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樣式、是裱條中最复雜的一种。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梁思閔《蘆汀密雪圖卷》,其天頭用綾、瓣后隔水用黃絹,尾紙用白宋箋、加畫本身共五段。還按一定格式蓋有內府收藏印章。 吳裝:蘇揚兩地裝裱歷經明清數百年,承前啟后,名池全國,號稱吳裝。其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制切貼,整舊得法。《裝潢志》謂:“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裝潢”。明代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高度評价。 紅幫:裝裱形制的一种。解放前蘇州,揚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專裱紅白立軸對聯,專供婚喪喜慶之用的。稱為“紅幫”。 行幫:解放前上海、蘇州、楊州各地就其裝裱工藝的不同,有一种專裱普通書畫的,稱為“行幫”。 一色裱:就是裱畫鑲料用一种顏色的。這要根据畫芯的長短畫畫幅長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鑲料長不超過畫芯長的,用一色裝裱就可以了,如一張三尺長的畫芯,加三尺長鑲料,裱成六尺長幅式的立軸,只用一色即可,在鑲料色彩的運用上,以突出畫芯的畫意為目的,不能用強烈的對比色,要使其美觀,大方為原則。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貢四周用上适色鑲上,其余不夠的長度再采用深色較為隱重的鑲料,接湊于天地頭裱成需要的長度。如畫芯長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長度,就需加四尺鑲料,這樣只用一色,則鑲料長于畫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賓廳主的副作用。同時也顯得單調。這樣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間加隔界。其邊的寬度可隨畫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顏色應淺些,天、地頭應深些,隔界不深不淺起過度作用。這樣裱的畫,色彩為協調。并有溫文、柔和、肅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顏色不要過分相近,應有節奏感。切忌,圈職業病色深,而天地色淺,這樣會使讀者感到空曠。 仿古裝池:這是解放前蘇州、上海、揚州各地就夠得上稱為裝潢藝術的,專為書畫名家和收藏家裝裱珍貴書畫的,稱為“仿古裝池”。 惊燕:亦稱“綬帶”原只是垂畫畫的天頭處,燕子飛近畫面,兩帶自然飄動,可惊走燕子。后來用它作為裝飾,就把這兩條帶子固定在天頭上,刺綬帶的寬度可根据畫的寬度而定,如二尺寬的裱件可用六分寬的綬帶較為合适。用料楊与隔界相同。它的長度与天頭一樣,但不要太厚,厚則使畫不平。如隔界是綾子的,綾上有花紋,那么刺綬帶時就要注意花紋的完整。現在日本裝還有用活動的飄帶,用來惊動止栖的繩燕,以保護書畫,故又名“惊蠅” 古書畫裝裱揭托紙之我見 (http://culture./xxxs_gy.asp?id=2003081310470090955) 吳建偉 周 靜 來源:玉溪市群藝館 __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欣賞水平的提高,家居新老字畫的裝飾及收藏逐步成為時尚,對于古舊(傳世)字畫由于問世時間長,加之保管不善,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污漬殘損,一般是年代愈久損坏程度就愈嚴重,對于這類經過裝裱之后出現損傷。污染有礙觀瞻的書畫作品,我們必須除去其原來的裝飾材料(揭去護背紙及托紙),并進行洗滌去污,修殘補缺,按要求托上新的托紙和背紙。這個更新裝裱的過程稱為“揭托”紙。目的是為了恢复保持畫心的本來面貌,有益于收藏觀賞,更有利于延長書畫的壽命。 __顧名思義,“揭”就是除去畫心背面的背紙和托紙(托紙起保護畫心的作用,也稱“命紙”。)殘破酥脆的書面,依賴背紙的連接才不致散落,要裝裱好一幅古字畫。揭托紙這道工序是整個裝裱工作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揭”的水平如何,將會給書畫壽命帶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是一項特別需要謹慎細心的工作。為了不出現揭傷畫面,不掉粉、掉色、使原畫失神或厚薄不勻、畫心成為花斑、無洞或造成有洞、小洞成為大洞的問題。根据我們接触到破損情況不嚴重的畫心而言,大致可按以下工序進行施工: (restart within) __ __一、潤濕畫心 __ __為避免揭去托紙后畫心粘在裱台上起不了身或勉強起身造成支离破碎而無法彌補的損失,無論是畫心殘破已否,必須在裱台上用稀簿絹襯住畫心,(絹本畫心為預防絹絲走動,都要在畫心正面糊水油紙固定,确保經緯線的正直),然后將經清水潤濕洗滌后的畫心扯平,吸干水分后將畫心正面朝下平鋪在其預備好的襯絹上,刷平排實,這樣做是解決揭去原托紙再托新“命紙”后起台會損傷、撕斷和粘在裱台上起不了台的問題。襯稀絹方法:將大于畫心的整塊稀潤濕刷平在裱台上,再把潤濕清洗后的畫心正面朝下平鋪于其上,刷平排實。這樣就便于揭托之后的起台。 __ __二、揭畫心 __ __揭背紙的難易,与舊裱所用的材料、粘合劑、裱托方法、保存情況等有密切的關系,如果畫心材料比較結實完整,托紙堅韌、漿糊适當,揭起來就比較容易些;如果畫心破碎、漿糊太厚,有霉爛,揭起來就很困難。也有因舊裱用漿稀稠不勻,排刷不勻,有輕有重,有虛有實,揭時出現某處易揭或某處難揭的現象,這种情況,只有一面施工,一面摸索來解決這些問題。 __揭托紙一般的過程是先揭掉背紙,再揭托紙。將潤濕、悶透、鋪平在托絹上的畫心先揭掉背紙,再揭托紙。應選擇一塊沒有畫意的畫心試揭,搓出一部分試探能否一片、一塊地揭下原托紙。搓:把中指食指或二指并攏平放在畫心托紙上,選定一個方向,往返搓動,使托紙變成碎紙屑,搓的關鍵一是用力要勻,二是絕對不能傷畫心,如果發現搓傷原畫心紙、絹,應立即停止,再將損傷處按部位复原,改換方向再搓。如揭有困難,不能一片片撕下,就采用摩。摩:把中指食指平放在待揭處,選擇一個方向輕輕摩拭。將托紙摩成极小的細條時,再朝相反方向輕摩,使細條紙斷离紙面。摩時不僅要用眼力,還要用手指的触覺來掌握力度,力度要适當,切不可將畫心摩傷,搓与摩,有時可以相互交替使用,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速度也就提快了些。有的前次裝裱時,用糊太厚,或者原畫糟朽,托紙又堅固,揭時极難,更需要耐心的細搓、細摩慢揭。 __我們館藏書畫340多件,2000年至今先后裝裱修复80多件,其中有一幅清朝中期云南名仕李仰亭《千里仙山樓閣圖》,絹本畫心,作者用細筆勾畫了許多山水人物、樓台亭榭、騎馬縱游的情景,此畫,人物如豆、馬小如虫,線條极細,如果在揭時稍有不慎,一根絲或動或掉就會造成人失馬倒。總之,在施工中要全神貫注,不容疏忽大意,致力于毫芒之間,心細如發,精工細做。 __ __三、施工要點及其它 __ __(1)准備工作:揭畫心前,預備一支干淨的毛筆、稀漿水、濕毛巾、噴水壺、鑷子、棕刷、沸水等置裱台上待用。 __(2)無論是揭、摩、搓,都要按順序進行,切忌“東一頭、西一棒”,這樣會很容易揭“花”畫心。 __(3)對干畫心的斷裂、殘損處應順茬而行、不可逆口運作。 __(4)在揭搓的過程中,應隨時保持畫背的洁淨,清除紙(漿)屑。否則,不僅會影響准确的判斷紙層,還會触傷畫心;揭、摩、搓時,要避免胳膊肘頂放在畫背上,防止触傷畫心。 __(5)揭完一段托紙后,應隨之鋪蓋上濕毛巾(絹本畫心蓋一層水油紙)或一層塑料簿膜,以保持一定濕度。因為紙本畫心晾干后,裂縫處會翹起來,給修補帶來不便。 __(6)因地選擇揭裱的時間,但最好是避開梅雨季節,因其易生霉。稍大的畫心應由几個人同時操作,一是爭取速度,二是減少不必要的損傷。 __(7)原畫心托紙完整、堅實者,可以不揭掉原托,如有殘破,只需局部粘補即可。 __(8)對鋪在裱台上的畫心如不能當天完成,須經常觀察有無异常變化,如開裂、离台或生霉等,應及時采取補救。 __總之,揭畫心這道工序,是一項心、眼、手相互配合的工序,要全神貫注,精力不可分散;要循序漸進,不能手忙腳亂;要心平气和,切忌煩躁。上述舊畫心之揭托紙過程是領悟師傅(故宮博物院裝裱修复特級技師張金英、徐建華先生)的傳授和在長期實踐中接触積累的几點經驗,如有不當敬請方家指正。 (http://news2.jrj.com.cn/news/20050906/000000039866.htm) 古畫揭裱當慎重 收藏書畫的朋友,時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古舊書畫的揭裱。大多數的書畫收藏者購得古舊書畫后,便很隨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這是斷然不可的,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一件古舊書畫作品的成全与毀坏以及壽命的永暫。 (抄底不可盲目,該出手時才出手?) 古舊書畫能不重新揭裱的盡可能不要揭裱,因為每揭裱一次,要經過熱水悶燙、清水淋洗、化學藥品洗霉去污和修補、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費很多時間,這些無疑會使古舊書畫大受損傷。所以古人曾說古舊書畫非到了“蝴蝶翩翩舞 ”的破爛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 揭裱古舊書畫,尤其是具有珍貴文物价值的古舊書畫,一定要找那些經驗丰富、技藝高超又認真敬業的裝裱師。北京、上海、蘇州等地都有專業的書畫裝裱店和技藝上乘的裝裱師。如北京琉璃厂的榮寶齋是國有企業,負有保全救護文物的責任。他們接到古舊書畫,須經過研究討論決定如何揭裱后才分配專人操作。切不可為了圖省事省錢就近找技藝平庸的人揭裱。 清代書畫鑒別名家陸時化在其所著《書畫說鈐》一書中說:“書畫不遇名手裝裱,雖破爛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拙工謂之殺畫劊子。”此實為經驗之談。 另外,珍貴的古舊書畫揭裱前最好拍照或錄像,以備揭裱過程中毀坏而訴諸法律的憑證。 以上价格均為装裱工具批發价,運費自理。聯系我們 0598-8246575 8630369 8234242 http://www./c/c4.htm 從手工技藝說起 積雪廬 (http://www./zhuanti/jixuelu/suibi03.html) 火箭兩次發來電子郵件約我寫一寫關于拓片制作方法和有關長城碑拓的文章,于是乎,遍翻家中藏書,競還真的找到一本《拓片制作技法》,書不厚、且不足百頁。實踐了許多年,直到今天才認真的复習了一下理論知識。沒辦法,為了應付一下火箭老弟。 拓片技藝屬手工技藝里的一种,我國的民間手工藝術丰富多樣,如剪紙、刺繡、陶藝、根雕、字畫裝裱等等。這些手工技藝包括拓片技藝大多都是由師付向徒弟當面傳授,寫成專著或上升到較為系統的理論研究專業到現在還很少。我只能是從我如何學會制作拓片和后來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再加上現學的一點點理論知識簡單的述說一下。 一九八七年一個偶然的机會認識了北京大觀園的薛德順老師,開始跟他學習書畫裝裱,由于經常接触各种書法和水墨畫作品,受其影響,我也開始學習畫山水畫,練習書法和篆刻。有一次我逛潘家園舊貨市場,看到一位搞篆刻的人用墨和宣紙拓印他刻的印章邊款,引起了我的興趣。由于我學過字畫裝裱,對宣紙的干濕程度的掌握和何展平是沒問題的。只是問了一下那位先生拓邊款的過程和注意怎樣才能不跑墨,用什么材料制作專用工具等。回家后找出一些印章便開始實踐了一把,從此以后一發不可收拾、擋不住了,就好像剛學會開車上路總想摸方向盤似的,有一次听說我們工厂后邊王四營村的古塔下有一塊倒碑,字口不錯,正是練習拓片的一個极好机會,連中午飯都顧不上吃,帶上宣紙、白礬水、拓包等工具第一次体會了一下拓石碑的過程。后來我又到孔廟觀看了一次專業人員的拓碑表演,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技藝。盡可能的多實踐也是一种提高技藝的最好捷徑,我還經常背著工具尋覓于山溝中廢棄的廟宇間,找一些帶字的石碑進行練習。 一九九六年我認識了長城專家成大林老師,經常跟著老師考察長城,看到老師拍的很多長城上的碑記,由于受光線和碑面的限制碑文很難看清楚,使我突然想起如果要是拍拓片不但可以不受光線的限制,而且碑上的文字也能拍清楚了。于是我對成老師說:"我能制作拓片,先把碑文拓下來再拍照,這樣首先可以讓碑上的文字變清楚,增加長城資料的准确度和盡可能的完整,還可以留下一張拓片,因為拓片能直接反映出碑和碑文的的原大,這一點拍照是辦不到的。" 几年來,我和成老師在長城上己收集了許多張長城拓片資料。根据這几年收集的資料,長城上的碑記基本可分為以下几种: (一)施工碑,大都記錄此段長城的修建情況,參加施工的人員、督工、修建年代及重修等內容。我和隨手在五座樓風景區門口拓的那塊碑就是一塊施工碑。 (二)鼎建碑,大都記錄各級官員到此段長城視察的情況和此段長城歸屬區域等內容。如怀柔黃花城東側山頂敵樓里的那塊碑。 (三)詩文碑,碑文用詩歌的形式贊美這里的美好景色,在九眼樓上有几塊碑既是這一類的石碑。此類石碑具有書法藝術欣賞和文學研究价值。 (四)關城門洞和城堡門洞上的石刻匾額,一般石匾額上大多刻的都是關城和城堡的名字,或是城門的名字,有的匾額還帶有邊款、年代及題寫匾額的人名。也有一些其它的題刻,如在河北省易縣紫荊關城門洞上就有"河山帶礪""紫塞金城",具有很高的藝術价值。 (五)文字磚,文字磚也可作成拓片,拓片可以反映出字模的原大,字模里的文字也极具長城研究价值,字模拓片拍出的照片使文字更加清晰。 (六)敵樓門洞上的門額和券門洞上的石刻花紋裝飾等都可制作拓片,這些裝飾花紋可做為長城裝飾藝術來欣賞。 (七)古錢幣、瓦當、瓦片和陶罐殘片上的繩紋也可制成拓片,根据瓦片上的繩紋可判斷出瓦片和陶片的年代。 (八)摩崖石刻,摩崖拓片制做一般都在山崖石壁之上,字跡和詩文的面積也很大,且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岩石風化、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宣紙很難貼到石面上。有的地方還需要搭腳手架,一兩個人是不可能完成這种工作的。如怀柔黃花城西側山崖上的"金湯"二字,要想制做這兩個字的拓片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通過這几年的實踐,由其是搞長城拓片,其難度遠遠大于搞普通的石碑拓片。長城是用于軍事防御的大工程,一些碑刻是很不講究的,一般青石材料最為常見,很少能看到漢白玉石碑。大都鑲嵌在城牆上或敵樓內。尤其是施工碑記,字体也很不講究。其環境也都是高山深谷,人煙稀少,找梯子搭架子也非常困難。再加上石碑表面粗糙,上宣紙就是很大的難題,如果再赶上刮風天气,困難就可想而知。因此,在野外作業上宣紙、上墨、扑打時一定要速度快,手要麻利。几年來,我己積累了不少野外制做拓片的經驗。春秋兩季風和日麗,是野外作業的最好季節。夏季酷熱,蒸發量大,上紙后馬上就會干透,极易繃起,不能及時上墨,最好選在早晨干活,待太陽高起即行收工,而且早晨風小,正是作業的好時机。 拓片是在原碑或原物体上的一种再創造,它在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國的古文字和書法藝術流傳到現在,是与拓片分不開的。拓片技藝不僅是一項細致、艱苦的勞動,同時又是一項藝術性极強的創造性的勞動。既需要鍛煉一雙靈巧的手,又需要培養一雙善于發現美表現美有鑒賞力的眼睛。還需要有极好的感覺,如上好宣紙后等風干到什么時候上墨,就要憑你自身的感覺去掌握。上墨早容易跑墨,上墨晚宣紙容易提前風干繃掉。這种感覺用文字和口傳都講不明白,只能多用實踐來積累經驗。只要勤于鑽研,定能拓出精美的拓片作品。 主讲:张京 http://163./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66 中國書畫裝裱 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publisher.php?pub_id=0000000378 中国书画装裱 冯增木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书画装裱概况 冯鹏生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书画装裱工(初级中级 高级)/职业技术·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http://tw./eden/bbs/711030/html/table_2437497.html http://www./Article_Class2.asp?ClassID=122 Some articles repeatedly published and copied elsewhere. http://www./shzs/changshi/20050905/154623.htm 书画用纸与装裱形式的演变 古代書畫的鑒賞、圖籍的收藏以及紙張的廣泛應用是促進裝裱技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魏晉南北朝后期社會穩定,經濟文化昌盛,絲織造紙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錦綾絹帛、皮綿竹麻紙都已初具規模。晉代桓玄下令以紙代簡(帛),紙張成為大量通行的書寫材料。
書畫裝裱技藝的緣起和發展,与歷代文人的直接參与是分不開的。像南北朝時期范嘩、虞和,唐代王行真、張彥遠、褚遂良、王知敬,宋代米芾父子等人都曾直接從事這項工作。
書畫收藏蔚然成風是裝裱技藝產生的文化基礎。由于書畫盛行,各個朝代都涌現了許多傳世書畫大師。其作品被視為珍寶,成為內府重要文化收藏品之一。民間亦爭相收藏,鑒賞的要求和興趣日益高漲,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裝裱技藝出現和流傳就很自然了。
書畫裝裱技藝是伴隨著縑帛或紙張成為書畫主要載体之后才開始出現的,這期間從戰國到南北朝時期經歷了一個漫長孕育過程。建國后出土戰國“人物御龍帛畫”上部系絲繩,展示了占人觀賞繪畫的最初動机和愿望。《后漢書》就記載了桓帝“列女屏風”、《三國志》也記述東吳畫家曹不興為孫權畫屏風的掌故。書畫屏風等要能張挂,必須裱褙。但當時水平确實不高,裱褙中“厚薄不均,輒好皺起”。唐代張怀璀也曾說:“晉代裝書,真草混雜,褙紙皺起。”到了南北朝(420~589年)裝裱技藝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史載:“宋時范嘩,始能裝裱。”范嘩是南朝宋南陽順陽(今河南浙川南)人,他生活的年代是公元398~445年,說明裝裱在南朝初期已產生。
晉王羲之在會稽蘭亭与文人騷客飲酒賦詩,席間寫下千古絕唱《蘭亭序》,所用紙張為當時貴族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側理紙。而“竹林七賢”隱居林泉,論古談玄,倚石台而寫,隨袖抽取使用的是“紋理不整”比較原始的青紙,与王羲之貴族生活形成鮮明對照。側理紙雖“光洁澤麗”,但還存在遇水半滲情況。隨著六朝經濟文化繁榮,到齊高帝蕭道成時在江宁縣設立官紙署,官督民辦生產貴族喜歡的凝光貢紙。造紙技術大為改進,由澆紙漿改為用帘抄紙。凝光紙質“如銀光凝霜,洁白光潤”。此時白滑漫薄大幅生紙裝裱的書畫已“泯若一体同度”了。
隋唐五代時期,造紙技術、書畫裝裱技藝不斷完善和成熟。南唐李后主設立澄心堂,秦承裕“承旨”在皖南、贛中等生產紙張集中地辦理稅務,內府的大量訂購刺激了這一地區紙張生產的發展。當時上述地區所貢宣紙不稱宣紙,一律以澄心堂紙為榮、為雅,但民間乃普遍稱宣紙。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洁如玉,細箔光潤,為一時之甲”,被尊為中國書畫宣紙嚆矢。宋代歐陽修《居士集和劉原澄心紙》詩句有贊:“君從何處得此紙,純堅瑩膩卷白枚。”
宣紙產地在皖南、贛中等地,尤以皖南涇縣小岭為最。這里泉水終年不盡,滿山楮樹叢生,造紙原料丰富。岭上有多家作坊,40余槽約800多戶近3000人以造紙、制料、制帘為職業。有曹恒源、上琅坑步12、曹溪曹興泰等著名商號。品种有玉版箋煮捶紙、羅紋紙、六占紙、六吉單宣、特宣、夾貢、水月箋、虎皮箋等。
隋唐五代時期是書畫裝裱技藝形制的确立時期,這一個時期卷軸在以前包首、軸、帶、尾杆4大部分基礎上增加了表簽、天頭、隔水、拖尾、玉軸頭等。包首選“緙絲”或織錦,卷后增長跋尾紙使卷軸增粗以保護心子。故宋周密《齊東野史》贊嘆“四庫裝軸之法,极為瑰致”。
豎挂是卷軸与屏風优點的結合,加寬加高,將卷軸豎挂展示。徐子晉在《前塵夢影錄》中記述:“唐末,貫休和尚精于畫理,余嘗見紙本十六應真像立軸,墨筆所繪。”
最初采用經折冊頁這种形式的多是佛教經卷,又叫“梵夾式”。由于長達几丈的“卷軸難以舒卷,故以葉子寫之”。
至此內府裝褫(指裝裱古籍或書畫)已有定式,卷軸、豎挂、經折冊頁3种形制已經形成和确立。
宋代皇家喜愛繪畫,設立翰林圖畫院,优待畫工。設立裝裱提舉官,頒布裝潢格式,裝裱大量書畫,培養了大批裝裱人才。畫院畫風趨于艷麗工整,畫心選富有貴气的絹作畫。絹畫風行于世,而此時紙本被視為野逸,呈停滯狀態。宋代書家輩出,善用箋紙。箋紙品种五光十色,有彩色粉箋、蜡黃藏經箋、花箋、白經箋、羅紋箋等。据屠隆《紙墨筆硯箋》宋代篇記載:“宋代有澄心堂紙,极佳,宋諸公寫字及李伯時畫用此紙,毫間有織成界道,謂之‘烏絲欄’。”民間印書風气盛行,選上好宣紙,“印書紙張,頗有精晶”。澄心堂紙民間多有,當時,其他紙亦混稱為澄心堂紙。宋子京《唐書》以澄心堂紙起草,宋版《文選》以澄心堂紙出版發行,書畫裝池用澄心堂裱褙,更有甚者用澄心堂紙拓《淳化閣帖》置于書肆牟利等,澄心堂紙一時難定軒輊。但米芾在《畫史》中認為內府貢紙“古澄心堂一品薄者,最宜褙書”,有別于民間。宋元時期是書畫裝裱技藝從官府走向民間并空前普及的重要時期,米芾曾稱:“江南裝堂畫,富艷有生气。”自此民間也有了裝裱工場,而蘇州和揚州一帶,素有“吳裝最善,他處不及”的佳稱。 宋元時期經過廣大裝裱師的不懈追求,品式翻新,花樣迭出,有蝴蝶冊頁裝、旋風卷式裝、橫披裝以及工藝精美而馳名的“宣和裝”“紹興裝”。 蝴蝶冊頁裝是對隋唐五代形成的經折冊頁裝的改進,由于經折冊頁易斷裂失群,逐漸被蝴蝶冊頁裝代替。蝴蝶冊頁裝最适宜信札、詩詞稿、碑拓、紈扇、小幅書畫等裝冊。 卷軸向冊頁裝的過渡形式是卷軸旋風裝,也是宋元時期一种特殊形式,又叫“魚鱗式”。制作時將一張心子按順序排列自右向左貼在上面,寬窄相同,層層錯開的頁子,“舒卷”似旋風。 橫披裝,据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中披露:“橫披始于米芾氏父子,非古制也。”米芾對這种形式非常欣賞,友人向其索書畫,如遇“知音求者,只作三尺橫挂”。 宣和裝的卷軸式是以心子為中心形成色彩鮮明的五部分,明沈括編《天下州縣守令圖》記載:挂軸式為兩种:一种是心子上下鑲綾隔水后,四周鑲褐色小邊,再在天頭上貼惊燕,另一种心子四周鑲褐色小邊,鑲上下隔水,天地頭。 紹興裝猶有“宣和遺意”,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中談到紹興裝式,二色花綾或織錦裱褙卷軸,拖尾用高麗紙、蠲紙、夾褙紙,軸頭或玉石或瑪瑙、象牙、花梨、烏木,檀木做畫杆。 在明清至民國500多年中,造紙技術、書畫裝裱技藝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如工藝中增加砑光、轉邊、加詩堂、加引首、加局條等:形式增加(粉、蜡箋)對聯、喜對、多景屏、鏡片、推蓬冊頁、布褙黃絹裝潢水陸道場佛像等。書畫家普遍使用宣紙,明代戴進、董其昌、吳門諸家,清代龔賢、四王吳惲、四僧、揚州八怪、海派畫家等大多非宣紙不畫,絹素熟紙反掩其水墨風采,故“絕少絹素”。書畫家提倡用生宣紙,以用熟紙為可恥。所用之宣紙自由擇用,宣紙竟成為書畫家、書畫裝裱專用紙。而書畫裝裱技藝日漸形成不同的地方風格,形成南北兩宗,南派“平挺柔軟”,北派“質地厚實”。
冊頁在原有經折冊頁裝、蝴蝶冊頁裝基礎上,增加了推蓬冊頁裝式。
手卷在明清最終定制,由天頭、隔水、引首、隔水、心子、隔水、拖尾組成。引首多用宋元經箋、花金箋、蠲紙等。明清時期織錦花綾圖案多云鶴。清周二學在《賞延素心錄》中強調包首應選“綿薄落花流水舊錦為佳”,軸頭覓“官、哥、定窯及青花白地宣瓷,与舊做紫白檀、象牙、烏犀、黃楊制級精扑者用之”。
挂軸比較流行四、六、八、十二至廿四屏條裝或多景屏裝、對聯裝,挂軸有單色、雙色、三色花綾裝形式。中堂力口詩堂較多。另外,還有一种壽屏,源于內府,多用于繪制歷代帝后像、紫閣元勛繡像、壽幛等,主要用紅、黃綾作鑲料,后普及于民間生活中。
2003年嘉德春季拍買會,故宮斥巨資競購隋人書《出師頌》章草墨跡手卷。故宮專家組對于無款書畫斷代鑒定的主要依据,是對造紙技術的了解和傳統書畫裝裱工藝演變的熟悉以及印鑒知識。可見對中國傳統書畫裝裱技藝及紙張發展吏的熟悉和了解,無疑是收藏家培養眼力、鑒別真贗、提升收藏品位的重要路徑。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http://203.64.118.6/dt/resource/nmh2.htm) 書畫裝裱的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