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代头面
2014-04-23 | 阅:  转:  |  分享 
  
出土一套头面镇楼



一冠、荻髻

金梁冠



鎏金银丝荻髻

从《金瓶梅》等明代世情小说来看,荻髻是明朝妇女的最普通最常见的装扮,头面一般与荻髻的同时出现,但是荻髻不属于头面之属,即使没有钗簪、梳好的发髻套上金银丝制成的荻髻,也是很体面的装扮,可以出门见人的。

二簪子之属

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

各种质地都可制成簪子,就看个人爱好了。一般以金玉银和骨质、香木等材质居多。形制也各式各样,从大小和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

1小簪子:

a较为简单的挑针、啄针。圆形簪角,长短在大多在十厘米以内。可以作为搭配正式钗钿子等盛装,也可以单独搭配,侍女和妇女家常较为多使用,比如一种较为简单的木质蘑菇头,蘑菇头可以是金银,可以是鎏金,或者贴上金箔,总之便宜也要做个样子,时称“金裹头”也有一个昵称,叫:“一点油儿。”跟这个一点油儿搭配的还有一点油的小金丁香,指的是只有一个圆金蘑菇头的素耳钉,但是比现在的耳钉要大得多。

B谁也有的的花头簪

花头簪的形制更是丰俭由人的体现,不讲究的用银丝一拧,做个梅花、莲花、菊花等小花头,也就算成了。然而讲究的,花上镶嵌各种珠宝,绿松石,宝石、玉石、合浦珠等等,再讲究的在花上嵌玉花,玉花上再嵌上珠宝,或者做成金花叠金花,随便看工匠的审美发挥。

C实用性的掠子(掠儿)、耳挖

掠子是属于丫鬟头上的常见装扮,就像有人缝衣服喜欢顺便吧缝衣针别在衣服上一样,掠子的重要作用,是分头缝和挽发髻,多半是单只出现,簪子的下面要做成菱形的断面,一头宽一头窄,窄的一头斜下去尖尖的。

耳挖,就跟今天的耳挖差不多用处,插在头上倒很方便,随时拿下来用一用。

D有寓意的草虫簪

这是头面中的小品,寓意吉祥,或者嵌珠宝,或者金玉雕镂,或者是各种材质杂合,总之以“俏”取胜。成对出现,簪在荻髻两侧。据说还有一种宫廷流行草虫簪,叫“闹蛾”用真草虫夹成葫芦形,据说还挺贵。这个真没见过,反正我是不会把这个真的戴在头上。

一些精致的草虫簪,虫翅、须都可以活动,随着仕女走动而摇曳。

2大簪子

明朝的头面几乎没有钗,有时候簪子也统称为钗了。钗是两股,所以很多诗词中分钗意欲别离。

a鬓钗,倒插在两鬓。长簪搔头演变而来。盛装之时,两对三对四对,都插在两鬓。簪头宽扁,便于插进发髻。簪头一般用錾刻(今后会专门开贴介绍古代首饰的工艺。)祥云纹、龙凤纹、缠枝花纹,连绵的福字纹,或者干脆刻上各种吉祥的字,簪首部分也是各种精致奢华,甚至将亭台楼阁花鸟人物假山甚至神佛,都能搬到簪首之上。掐丝、累丝、填丝、錾刻、镶嵌、镂刻、等等工艺繁复加减,这一种类以梁庄王墓出土的文物最可作为代表。

b掩鬓。一般做成云型、团花型掩在两鬓。簪角较为平,服帖于头发之上。

三饕餮大餐挑心、分心、满冠

小簪子是四四席(鲁菜一种高规格席面)上来的干果,挑心、分心、满贯就是后面的葱烧海参、油闷大虾了。

挑心就是发髻正面当心所插,从下往上斜插着进去,也是平伏于头发,多做成佛像、宝塔、梵文、祥云或者有神话寓意的图案。当然也有凤、翟等形制的。分心在后面,与它相对。

2顶簪插在发髻顶部,固定发髻所用。

3掉篦、掩根演变而成的满冠,由梳子演变的。不一定有梳齿,长而弯,用于包髻之外。

4钿、箍儿、络索与此相对,前面也有长而弯的装饰,成为钿,戴于荻髻之下。

箍儿是一种纺织品做成的发箍,上面委以金银饰品,例如“翠蓝绉纱羊皮金滚边箍儿(常出现的绉纱这种材料类似于褶皱真丝)”、缀着珠子的串珠儿箍子、“紫销金箍儿”等等。

络索儿在明代又叫围髻、云髻,形象点说法(不是很确切)就是前几年新娘头流行把项链围着发髻盘一圈作为装饰的形式。

5另外还有额帕,甄嬛传的凉凉们老戴着,我不贴图不介绍了。



献花(0)
+1
(本文系乱七八糟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