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心二意斋书悟(上)

 爱雅阁 2014-04-24
三心二意斋书悟(上)
先说说废话


图片 
本章目的:简要说明一下我写这个目的。
本章要点:因为我是初学者,不足以著书立说,所以至少先把谦虚的话写在前面,用以表示我不是一个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人。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学习书法年头不多,临帖数量有限,读帖时间少得可怜的人,具有浙江大学的法学本科学历(成人教育的,说这个只是想说明我读过书,争取少写几个错别字吧),喜欢书法,也喜欢打打乒乓球,偶尔也刻点石头,喜欢的东西很多,要不也不叫三心二意斋了。
再说说写这个的目的,首先是出于一种爱好,也是苦闷了好多年,想把自己的一点理解说出来,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说是分享也行,但其实我更多的是想证明我能写一本书,我想说,书都是人写的,古人也是人,大作家也是人,不就是把心里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嘛,没什么了不起,不值得羡慕,也不值得炫耀,完成自己的一点点成就感就好了,也算阶段性的总结了。
下面说说我的写作方法,我觉得人在表达事物的时候,总是喜欢也只能用自己有限知识来叙述,当我觉得我知识有限的时候,我发现并不一件坏事,这样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不至于让人觉得高深,对于现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下,写一些只有读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人才能看懂的东西,那么可能对很多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要再补上一些古典文化知识才行。
写东西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识字的人都能写,我主张交流得更通畅,既便是一个古文学家,上街买菜也是要讲白话的,当然,也有个例,分享一个书坛趣事,清代有个书法家叫吴大澄,据学他有一次开了个药方,是用大篆写的,让家僮拿去抓药,结果人家不认识,后来,他一本正经的告诉家僮,这个字怎么怎么念,什么什么意思;这是个故事,也是从书上读来的,我描述了个大概的意思,只是说,有些交流是要直白一些好,但是有些时候却不同,比如有人喜欢对对诗呀什么的,看需要,我觉得在沟通书法的时候,这两种都需要,才能说得明白,因为书法的学习要的是能讲得明白听得懂,而书法的意境、神韵等等,却需要一些模糊概念来表达,正如 王国维说的人生三重境界一样,诗词本来模糊,但不用诗词来表达似乎更不够明白。总之,能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并让别人听懂得,才是真正的交流,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做到这一点。
最后说明一下,由于知识有限,才疏学浅,只能写一些非常简单甚至肤浅的东西,但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也看过很多书,也听老师说了很多,能留在脑子里的,能在现在这个时间还想得起来的,也就这么多了,
当然,不管写得怎么样,先谦虚一下是有必要的,感谢那些寄于厚望的人,要说对你们说声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如果读了以后能让你觉得有用不是更好?如果没用,又要说声对不起,浪费了你的时间,如果不仅是没用,而且还让你大发雷霆,那更要说对不起了,希望你能一笑而过,因为我是带着微笑写的。

说说什么是书法


图片

本章目的: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书法,表达一下个人的理解,也是为了向读者交待我写这些文字的立足点,只有大家站在同一个视角上,才便于更好的理解彼此所说的内容。
本章要点:书法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视觉艺术,是多学科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表达手段。
这个问题,去百度一下,有一大片的定义,这里我不引用那些定义了。
看待这样一个问题,初学者一般不会先弄清楚了才去欣赏书法、学习书法,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下。
到底什么是书法,我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特有,是因为他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当然,有很多外文写得漂亮的也叫书法,这个我们不讨论,只说传统意义的书法,把汉字写得好看也叫作书法,有人较真,说没练过的就不叫书法,写得不得法的就不叫书法,有人说硬笔书法不是真正的书法等等,这样那样的说法很多,我建议初学者不要这样想, 因为书法是艺术,只要你有艺术的追求,你走过的学习路程都可以叫做书法,至少,我们可以说,我们在学习书法。
看待什么是书法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高度,所以,当大家没有在同一个点上去审视的时候,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下面我说说我对“什么是书法”的理解,书法是艺术的一个种类,一个形式,一个表达手段,他跟雕塑、绘画、音乐等等一样,是艺术,
对于创作者来说,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对于欣赏者来说,能受到感染,能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浓厚的中国色彩,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什么的,这个我不赞同,没有理由,我只觉得文化范畴太大,说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合适;从有汉字开始,至少几千年来书法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传承有序,所以,书法很古老,到现在仍然是。
再说说书法这两个中国字,中国字的字意很丰富,书,书写的过程叫书,书写完成后的作品叫书,很多作品放在一起集成册,也叫书;法,方法叫法,规矩法度叫法,什么万法归一等等,都叫法;所以,书法是个模糊概念,两个字拼在一起,内涵丰富,这就是中国文化,不光我说不明白,可能谁也说不明白,言之凿凿的,也是一己之见,我们大体上知道个意思就行了,怎么说也能说得通的,不深究、不纠结就好了。
再说说书法的美,艺术取决于个人审美上的好恶,取决于个人对美的理解,价值千万的毕加索、梵高作品,未必人人喜欢,齐白石画的白菜菜农未必喜欢;那么书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必然有他自己的一套审美规范,几千年来的一脉相承,前面说了,书法很古老,并不是说古老的东西不能焕新,就如老树新芽一样,芽再新,根是老的,老根才是供给这个历久弥新的艺术营养的基础,没了这个老根,芽也只能是芽,不能有茂盛的将来。
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跟绘画应该是很接近的,他比绘画简单,因为他没有太多的颜色来妆点,他比绘画复杂,他一出现就是抽象的,不会绘画发展了那么多年才出来抽象画;客观的讲,写在纸上的笔画是不动的,是静止的,但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他带给人流动的感觉,有人说他是凝固了的音乐,是静止了的时间,古代的作品流传到现在,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传达着作者当时的情感,书法
是有DNA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书法与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是文人倡导起来的艺术,学书为文,是记载文章的符号,书法作品与书写内容具有表达上的一致性,都带着作者的情感,要有文学情怀与气息,古人应当是文大于书的,这个不去管他,自己选择,自己理解,没有什么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书法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是一种生活方式,除非你不把玩他,他涉及到了诗词歌赋古文与古文字,涉及到了金石碑帖与考古,涉及到了笔墨纸砚与文玩,涉及到了绘画篆刻与音乐,涉及到了儒家道家与佛学,等等等等,总之,他是一个人艺术修养的表达,他能影响你的生活,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选择书法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说得对与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没有说清楚,也或许本来还清楚,听我说完更晕了,不要纠结就好,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与理解问题会更有收获。

选帖及其他

本章目的:说说选帖的思路,选一本有用的字帖,选好笔墨纸砚等基本用品,为学习做准备。
本章要点:选帖的原则以及经济实惠地购买一些必须品。
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字帖来临习应该是第一位的,那为什么不是选笔选墨选纸什么的,因为就一般学书而言,倡导先读再写,读就是读帖,其实这也就是先欣赏,找到喜欢的,找到与自己审美取向一致的方向。
选帖就是选择一条进入书法的路 ,书法的路有好多,不好一一罗列,因为分类的标准不同;简单的说,大体上分为碑学帖学,至今仍然有人争论不休,这个不重要;学习书法,就是选择一条路,走下去。
先说什么是帖,一般就是指学习书法的范本,现在的字帖浩如烟海,印刷技术进步了,字帖又多又逼真,帖,又有一种说法叫法帖,简单说就是可以师法的字帖,权威的字帖,权威来自哪里,古人留传下来的好的书法作品,经过很多书家肯定,甚至很多书家还在后面题了跋文,再简单点说,就是高手都说很好,高手都在学习的字帖。
选帖有一个基本的标准,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话,叫“取法乎上”,就是说要学就找最上乘的字帖,原话是这样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据说这是孔子说的,不去考证了,说简单点说就是跟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
选帖因人而异,有好多人写了好几年了,发现有更好的帖,不停的换,这是正常的,我也是三心二意的,理解很多初学者,因为我也是初学者,以我的理解,初学者有很多种,从来没学过帖都没看过的、手里现成有一本字帖的、刚刚开始学,知道颜柳欧赵的、跟着书法培训班的老师在学的、单独拜师的、年龄大的、年龄小的等等,有老师的当然简单,让选什么就选什么,有的老师只教一个字体,你都没得选,有老师的这里我们不谈。
下面我说说我对待选帖的态度与方法,首先是自己学习的目的,如果想当一个伟大的书法家,我的建议可以飘过,最好花点时间与本钱去请一个名师;就一般爱好者来说,选择个字帖入入门,我可以给点建议,先写写楷书,再写写行书、草书,这是一般的路子,古代就有人比喻,学书法就象是人先学站再学走再学跑,古代就有人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其实真正的学书过程中,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有时过程是可以并行的,最初的学习就是先拿一本字帖来临写,先从楷书开始,
楷书,分两路,一路是魏碑,一路是唐楷,选择哪一个,看自己喜欢,从来没写过的人,可以随便选,等到自己有一点主张的时候,可以再换,下面说说具体的字帖。
从唐楷说起,唐楷无非就是颜柳欧禇,还有别的,以这四家为主,说哪一家更好,或者哪一家的哪一本帖更好,怕是谁也说不清,每一家,每一帖,都有好的地方与好的理由,不管他,看喜欢哪一个先学着。下面是四家的名碑,应当是公认的。
颜真卿--颜勤礼碑
图片
柳公权--神策军碑
图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图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图片


再说魏碑,因为魏碑的发现与出土相对较晚,而且很少有留下书写者的名字的,魏碑有名的太多,下面四个名碑,应该也是公认的:
张猛龙碑
图片

始平公造像记
图片
石门铭
图片

郑文公碑
图片

楷书选帖就这样,认准了,写一段时间,最少写个三五个月到半年,这期间可以学习一些碑帖的知识,了解的字帖,再谈更换的事。
如果是年龄大了的退休老人,只想怡怡情,又不喜欢规规矩矩的楷书,可以直接写写行草书,这个没什么,又不拿去比赛,也不拿去赚钱的,可以上手写写王羲之的兰亭序、集王圣教序;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稿;李北海的岳麓寺碑、李思训碑,苏东坡的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芾的苕溪诗帖、蜀素帖,元代以后的书赵孟頫的,还有明清的都有大量的字帖可以选。
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这,初学书法,先要立骨,不至于写出的笔画软弱无力,不要写出病笔来就行了,有了骨格强健的笔画,写什么字都不会差,就象人一样,健康了,可以做任何事;另外,不管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真正写起来都是很有乐趣的,初学还是楷书先来,如果选择了唐楷,我建议颜体,因为他宽博雄浑,骨肉筋血都丰满强健;如果选魏碑,可以从张猛龙开始,龙门二十品里面有个杨大眼选像也很不错,魏碑对于初学用来强健骨骼是最好的,将来会得到厚重雄强书风。
好的碑帖很多很多,专业人士都研究不过来,我们选择个有名的,健康的,对我们有帮助的就可以了。
再说说笔墨纸砚,加上帖,这五样就可以开始临习了,笔,现在一般十几块钱的羊毫笔就可以了,不要太长,五厘米左右的就可以了,直径大约一厘米吧,能写十厘米左右的字,去店里问一下,写楷书的;墨,有条件的可以用一得阁之类的名牌,牌子很多,十块钱一公斤的练习用墨初学也够用了;纸,带格的毛边纸,有几块一刀的,有十几块一刀的,看条件,好一点的是手工毛边纸,自己折上方格,很好用,可能要二十块钱左右一刀吧;砚,能盛墨,能掭笔就行,用碟用碗也可以,慢慢来,了解多了再慢慢添置。
说落了一件重要的东西,毛毡,也叫画毡,就是铺在纸下面,防上墨洇到桌子上的东西,有了以站六件东西,就可以开始你的书法学习过程了,初次去购置,大约一百块钱能买齐,小成本投入,得到大乐趣,真值。
在自己还没有主张的时候,选择东西要选信得过的,但是不要选太贵的,因为眼光不到,贵的不一定是好的,字帖用文物出版社的简装本就行了,几块钱,厚的十几块钱, 纸可以先到实体店买价格也就十几块二十几块一刀,墨好的也就十几块钱,可以用北京牌的简装墨,十块钱左右一公斤吧,可以用好久,砚不说了,毛毡也有十几块的,先用着,说不定哪天就不喜欢书法了,可以扔了,哈哈哈。以上这些东西,对付初学,应该是没问题的。

执笔
 
本章目的:说说执笔的重要性和怎样执笔。
本章要点: 我理解的执笔要点,发力通畅的执法原则,保持笔管垂直的重要性。
单独列出来说执笔的事,是因为他很重要。
有一种说法叫“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所以好多人就说执笔不用讲究太多的方法,拿着笔写就可以了,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我只是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现代人用钢笔,大家用钢笔的执笔也是基本相似的,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大家用筷子也是基本一致的,这是传统吧,里面有说不出的道理,不纠结这个。
执笔无定法,但使虚而宽,前面说无定法,后面说虚而宽,其实虚而宽就是法,我在书上读到过,说苏东坡用单钩执笔法,大致意思是类似现在的钢笔执笔;还有何绍基回腕执笔,没看到过,没有定论,我听老师说,大多数写不好字的人,是因为执笔不正确,这里说说我理解的执笔法,执笔有很多图谱,如下:
图片
这东西貌似也是古人留传下来的,现在经常在一些书法教材上看到的是下面这种:
图片 
这个执笔我个人理解上还是有点问题的,他的腕有点上翘,不自然,这样肌肉就不放松,写字就不顺, 而且练得时间稍长一点很累,我自己用的是下面的执笔法:

图片
对与错不说,我觉得能放松,能达到虚而宽的效果,没有拘挛的弊端,初学书法初拿笔,手难免不稳,练练就好,这个很正常,熟能生巧的事。
再说一个执笔高低的问题,有人说写行草要高执,拿笔拿到顶端了,有人喜欢低执笔,拿到根部,我以前是拿到中部,取两者之间,后来老师说,要稍低一点,稍低,大约我图上的位置。
再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老师反复跟我强调的问题,就是要掌心向下,好理解一点的比喻就是手掌要象拿鼠标,同时保持笔管的垂直中正。
执笔所以重要,是因为后面的书写过程中需要一个顺畅发力,就象短跑的起跑一样,一个舒服的起跑姿势才最有利于运动员发挥最快的起跑速度。
关于执笔,不用多说,信我,就按我说的做,不信,你也不吃亏,阿弥陀佛。

读帖

本章目的:简单说说如何读帖,
本章要点:初学从哪几个方面来读帖,用笔与结构的理解。 

终于说到字了, 字帖拿来临习之前总要看一眼,哪怕瞄上一下,再去写,就这瞄一下,就是读帖了。
瞄一下就是读帖为什么还专门拿来说,因为读帖是了解书法的最根本的举动,哪怕你从来不写毛笔字,想要欣常书法就要读帖,看一件书法作品就是欣赏,就是在读,如果你读的是帖,是法帖,那就是读帖了。
读帖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察之尚精”。这是书谱里的半句话,就是要观察的精细。
读帖是临帖之前要做的重要工作,如果条件不允许你写字,那么拿本字帖来看看对学书法来说大有好处。
读帖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能记住一家子帖里的字的样子,能做到闭上眼字帖如在眼前一样,更甚至于在读帖过程中能体会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有人说看颜真卿的祭侄稿想哭,那可能就是读到颜真卿失去亲人时的伤痛了吧。
读帖的过程也是接受书法审美与改造自己审美的过程,简单说,过去不知道一个字怎么写好看,现在看了字帖,知道怎么去写才能好看了,这是读帖的一个作用。
下面就初学的临习说一下读帖的方法,我觉得在拿到一本字帖之前要先了解一下这本字帖,他的作者,他的时代背景,其实一个学习多年书法的人,对书法史是有一些了解的,哪个书家,哪个法帖,什么年代,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要是都能了解一些的话,对于临习这本字帖都是有好处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个词,叫“探索”,带着兴趣,带着探索的精神,走进字帖,走书法的世界,奥妙无穷。
图片
这是颜真卿写的颜勤礼碑,拿到字帖,了解一下颜真卿,了解一下字帖,这是个碑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读读碑文,了解一下意思,如果能背诵下来更好了,将来背临字帖的进候也能用得到;我们先来看字,颜体的字给我一种很雄浑强健的感觉,每个字看上去都高大伟岸,至于颜体字带有的篆籀气息,初学者是很难体会到的,主要看看笔画,看看结构,放眼望去,最简单的就是横细竖粗,他的捺也非常有特点,象燕子的剪刀尾,由于是碑刻,每个点画没有象下面我要说的苏轼的墨迹那样清晰,但仍然能看出明显的用笔特征,精细的去观察他的笔画与结构特征,就达到了初步读帖的目的。
 图片
这是苏轼的赤壁赋,这篇文章千古传颂,这幅作品又是苏轼亲自手书,弥足珍贵,苏轼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史上是大文豪,他的书法成就同样在书法史上是法家,我们拿到字帖,去观察他,通篇上看,字体饱满厚重,又不失灵动,每个笔画就象他的文章里的字一样,优雅大气,富有内涵,写得不激不励,让人怎么看怎么舒服,带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从用笔上说,苏轼的笔画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古人比喻为绵里裹铁,细看每一个小点,都写得非常精致,笔锋虽然外露得很多,但是丝毫没带给人犀利的锋芒毕露的
感觉,显得非常的精神,又气息内敛,象一个内功深厚而又沉稳的武林高手。
苏轼是书法作品书卷气的代表,这是他作为文人修养的自然流露,多读苏轼的字,可以体会什么叫做书卷气,更要体会他的笔画的精致,结字的特点,通篇的韵味。
例子不用多举,下面说说具体的读帖,因为接下来的一章就要谈到临帖,读不到东西在临写的时候就写不出东西,先说几个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与方法,因为不管什么字帖,我们用的分析方法可以是一样的。
1、藏锋与露锋、回锋与出锋的问题,这个很简单,但是要时刻记着,成为一种习惯,下图中,1是露锋,2是藏锋,3是回锋,4是出锋,读帖时注意到了体会他们在运用中的变化。
图片
 
2、方圆的问题, 方圆其实是个参照,但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方圆来区分两大类书法风格,象下图中,1是圆,2是方,3是方,4 是圆,5和6都是方,特别提出,6是笔画的转折,在魏碑里这样的方折很多见,象5那样的方起笔方收笔也是非常常见,可以用笔笔皆是来形容,对于方圆我的理解是看起来方和看起来圆,方显得张扬,圆显得含蓄,而其实大多数用毛笔书写的点画,都是不规则的多边形,方圆二字只是用来表达那种看起来方或圆的意思,作为读帖来说,是用来比较不同的点画之间的变化的。
图片
3、向背与俯仰的问题,向背与俯仰都是在多个笔画罗列的时候,用来变化的一种手段,向背一般用来表示竖画或纵向上的关系,俯仰代表的就是横与横向上的关系,用向背关系来理解字的结构是很好用的,通篇的向背关系是体现书家风格的一个方面,学会用向背关系来读帖就更便于掌握字帖的特征,俯仰同样也是用在不同笔画之间用来变化的。
图片 
图片 
4、长短大小粗细肥瘦等问题,长短大小粗细,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字面的意思,也同样是用来比较不同点画之间的变化,肥瘦就象看人一样,身体的比例能显得人或肥或瘦,字也是一样的,看了下面的瘦金书应该就明白什么是肥瘦了。
图片 
5、结构的规律问题,也就是书写习惯的问题,每个人写字有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来源于自己的审美,就是说,喜欢欢那样写,认为那样写好看,所以,一个成熟的书家,他的书法都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就是一种自己的书写习惯,但绝对不是一尘不变的,要区别书写习惯与习气的不同,没有书写习惯的作品一定是杂乱无章的或者是做作的,就象人一样,不能没有习惯,即便是坏习惯,也要有,那也是一种特点与风格;读帖、临帖的时候,能掌握这些习惯就是掌握了这一本帖的特征,但是,这些书写习惯有的很微妙,比如说颜体,最明显的习惯是横细竖粗,但是光写出横细竖精就是颜体吗,这就好象说一个人,一般说黄皮肤黑眼睛的是亚洲人,但是不可能描述出他具体是什么样子一样,我们要认真观察仔细体会这种微妙的用笔习惯,才能真正的去理解一个字帖,说的有点繁琐,用几个图例来说明比较直观,以隶书张迁碑与曹全碑为例,从用笔与结构两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图片

图片

先说用笔习惯,张迁的方笔是他的用笔习惯,所以通篇里的点画都是方的,曹全的圆笔是他的用笔习惯,所以通篇点画都圆起,他们的横画的波挑也有着不同的发力习惯,特别是他们的主笔画,曹全习惯性的写得舒展,就是比别的点画长一些,张迁主笔在比例上就没有曹全那样舒展,这就是书写习惯,还有一些精细的地方,比如在一个字里某些笔画的排列,他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向背、俯仰等,都是根据作者的书写习惯来的,读帖就要从这些个方面来分析掌握字帖,我这里说的并不周全,每个人可以根据实际学习中的经验来总结自己读帖的方法,初学最大的问题就是顾此失彼,不要紧,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周全。
再说说结构习惯,说这个之前要先说说留白,留白就是用毛笔写字的时候,除了墨痕之外的地方都叫留白,书法里有个词叫计白当黑,这句话很重要,用在读帖的时候分析帐的特征很有用。下图中,标1的地方,属于小面积的留白,标2的地方属于中等面积的留白,标3的地方,属于大面积的留白,这里面有一个规律,就是一幅作品是由大量的象1那样留白,配合一些2那样的中等面积的留白,以及少数的3那样的留白而组成的,说到这里,就要说如何利用这些留白来掌握结构了,首先,在读帖时要留意一下这些大量的象1那样的留白的大小比例,他是决定一幅字的整体的基调,象1这样的留白,不是完全一样的大小,但是大体上不会差别特别大,掌握了这些大小,就等于掌握了密集排列在一起的一些笔画的排列方法,这样就不致于在临写的时候把结构写得过于局促或者过于松散,然后就是要体会象2和3那样留白是如何在书写过程中配合使用的。
图片 
还有一个既是用笔习惯也是结构习惯的问题就是笔画的倾斜度,象张迁碑这样的字基本上就是横平竖直,但是大多数的楷书、行草书都不是横平竖直的,在同一幅作品中,关于倾斜度的用笔习惯基本上是一样的,虽然很多横画在排列上是有俯仰的,但是他们排列在一起的大体的势是一样的。
以上说的用笔习惯与结构习惯配合使用,很容易掌握一个字结构的,差的就是多看与多写,就是练习。 
最后再说一个读帖中更重要的东西,就是线条的质感问题,
前面说到的苏轼的作品里线条的绵里裹铁就是说得他外柔内钢的质感,这个要靠感觉来的,打个比喻什么的也不能让初学者一下子体会到,先说说什么是线条质感,打个比方,比如一件家具,一把椅子吧,一般来说,一眼看上去就能看出质地,木头做的一看就看出是木头的质地,铁做的一眼就看出铁的质地,塑料做的一眼就质出他的质地是塑料,就象画画一样,你画一把木头的椅子,也要让别看出画上的那把椅子应当是木头做的,书法就是要的这种质地的感觉,古人说的所谓铁画银钩,让线条看起来有一种质感,是劲挺的,是有力量的,是厚重的,是立体的,是有起伏变化的,书法线条所以能曲别于印刷体美术字,就是因为他存在这样的质感,要想写出这样的质感,首先要能体会到帖上线条的这种感觉,读帖时要留心体会,时间长了,自然就体会到了。
还有章法的欣赏,就是通篇给人带来的大感觉, 中国书画在布局上最常用起承转合四个字,也就是得我们学写记叙文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这样四个阶段一样,书法与文章一样,借鉴文学的东西更多一些,慢慢体会,跟了解字的结构是一样的,一个是小局,一个是大局,通称布局。章法是考量一个人的大局观的东西,是在用笔与结构精熟以后宏观上审视一幅书法作品带来的感觉,篇幅大了,最难的是周全,首尾相顾,前呼后映,慢慢体会,慢慢实践。
以上是读帖的一些简单的方法,还是那半句话“察之者尚精”,细细体会,多用对比,体会统一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统一,体会笔画的线条质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