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的『作者论』--从《关睢》篇汉人指出是周康王时毕公所作谈起----谈不能忽视先秦及汉所提及诗经各篇的作者

 昆曲及文史小站 2014-04-24

诗经的『作者论』--从《关睢》篇汉人指出是周康王时毕公所作谈起

----谈不能忽视先秦及汉所提及诗经各篇的作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要是读过小学或是唐诗三百首,没有一个华人是不会此诗。只要一问他,如果他有注意这位作诗的人,一定回答的出是李白写的。

 

但是,如果这是一首逸了名的诗,光是从这四句诗的二十个字里,对于『李白』这位作者的线索,完全在诗文里找不出来。于是后之研究此诗者,开始猜谜了,有人说这是首民间诗歌,因为四句诗文如此浅显通俗,一定出自人民之口。

 

我们再返观近百年的诗经研究,大多走上的就是这条路。因为,诗三百零五篇,除了少数于诗内明白有带出了作者的名号的,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的『家父』,《小雅。巷伯》『寺人孟子』的那位『孟子』,《大雅?崧高》及《大雅?烝民》皆有『吉甫作诵』的『吉甫』,而知此四诗的确切作者而外,余则有见之于《尚书?金滕》里指出,周公于东居二年时,为诗赠成王,名之曰《鸱鸮》 (出自诗经《豳风》),或由《左传》《国语》《吕氏春秋》里引用某人的诗句正合于相对应的诗经篇章,以推出这位作者。但总数加起来只不过十多篇,其余约二百九十篇全都找不到作诗的诗人。

 

但是,找不到诗人,不是没有诗人,不能于是就说是民间一语就带过了。就像是一旦李白此首《静夜思》没了作者之名,难道后人就将之归于民间所作,此就是学者的黔驴技穷之下的独门绝活吗。可惜的是,后世对于诗经的研究,从汗牛充楝的数十年来的译注或研究的著作,泰半以上都以民间一语带过。如此一来,连整首的诗作,因为取向的错误,则解诗也方向错误,而致所释译的诗,就成了完全和诗经应有的风貎大大不同,一首首都成了学者自己创造的情节的情歌民谣或民间讽上的诗。

 

吾人可以举诗经第一篇的《周南》的第一首《关睢》来看好了。《关睢》这首诗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于笔者的著作内,只是就文字的内容指出了,《诗经?关睢》为贵族之恋爱诗,而非民间诗。(见《天禄阁曲谈》),但也因诗文里没有确实作者名姓的资料,以是之故,没有指出作者,但不是说他没有作者,比一般学者随便就以民间一青年男子语搪塞过去,己尽量就其诗文内去发掘出这位诗人的身份,如其中的『君子』,是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贵族男子的称呼,由诗文里的『琴瑟』是贵族里所用修身的乐器,及『钟鼓』是贵族享受音乐乐队的特权。由是证出,此诗必出自于一位贵族之手。

 

不过,有关此诗的作者,真在古书上有指出过名姓的。在东汉末年,一位汉初张良的子孙的张超,他在《诮青衣赋》里,就写出了:『周渐将衰,康王晏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关雎》,德不双侣。得愿周公,妃以窈窕,防微消渐,讽谕君父,孔氏大之,列冠篇首。』明白指出了西周开国,只到了康王年代,就呈现了衰兆,因为康王溺于情爱而晚起床,于是有一位在朝的贵族毕公就写作了《关睢》此诗,以『讽谕』康王。其实,此为东汉的流行的说法,因为像是东汉的王充,写作的《论衡?谢短篇》:『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即亦指出因为康王不早朝,不合君王应有守礼于男女之事,于是一位『大臣』就写诗『刺』(讽谕)康王。而更早就在后汉明帝八年的诏书里,也用了这个典故,而写出了『应门失守,《关睢》刺世』(《后汉书》),而在《后汉书》注里,又引用了东汉薛汉的《薛君韩诗章句》,明白指出了此一故事:『诗人言睢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隐蔽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睢》,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而在袁宏的《后汉纪?杨赐传》:『杨赐云,昔周康王承文王之盛,一朝晏起,夫人不鸣璜,宫门不击柝,《关雎》之人,见机而作。』,更早,则在西汉晚期的刘向在其《列女传?仁智篇》的〈魏曲沃负〉传里有『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预见,思得淑女以配君子。夫雎鸠之鸟,犹未尝见乘居而匹处也。』而刘向是习鲁诗的,而此一说法当是来自西汉初年鲁人申公释诗经时的说法。

按,申公,即申培,依《汉书?儒林传》指出他是鲁地之人。年少时和汉开国的刘邦的弟弟刘交,一同受诗教于齐人浮丘伯,此于乃于秦朝收天下图书于官府,诗经靠口传,而此位申培在秦朝时受诗经于浮丘伯。申公写作了诗经的《传》,于是开鲁诗的一门。而鲁、韩诗都有这种说法。而作者,被最早的申公指出是一位周康王朝中的大臣,因为看到了康王失德晚起上朝,于是从此一小地方就知道周天下之衰了,于是就用关关睢鸠此鸟,在河洲上,来比喻像睢鸠此鸟,犹如淑女,是帝王贵族(『君子』)的佳偶,但是相处之道,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有礼法,不是乐不思朝,于是夫人鸣璜及宫门击柝的礼法都因之无法如礼而行。这种说法,从鲁诗到韩诗都是这种说法,即,西汉初年,上距先秦未远,当日的口传而着于释经之文,都有此一说法,而到了东汉末以前,但在现有史料里,没有看出确指是周康王的朝中的哪一位贵族大臣,直到今存于《艺文类聚》及《初学记》里的东汉张超的《诮青衣赋》,就明确指出此一位诗人是毕公了。申公受诗学于秦朝的齐人浮丘伯,则自是诗传有来源。也可以说,在汉朝以前,或在战国时代的周朝末年或秦朝,当日的人就知道或附会或真实的《关睢》的来历,于是虽非史载,而成了口述历史的素材,一代代传下来。就好比,李白的诗后世如果真没了作者,但某位后世的史料里记出了,传自古昔的说法是李白,则有二种解释,一为果真是李白,二是此为臆说。而如果后世采取不相信,一如吾人所举例,大家于是释成是奴隶的悲苦怀乡的心境,真就屈枉了李白此诗及对其人其作的大不敬。而且在释经时也就释错了诗旨。所以,于诗经的任何的译注里,如古人,不论齐鲁韩或毛诗,都对于各诗的作者,或有描述,而或果为真亦未可知,不可凭己意就妄为抹杀,一本好的诗经的著作,对于各诗的著者,于齐鲁韩或毛诗里有指出者,应录下以做为口述历史的一部份,留一份历史上传言的诗人的出处为宜,一如释《关睢》,则存或周康王时一位大臣,或言毕公所作等,始不会自由释成如民间恋歌一类的错误取向了 。(刘有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