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为什么这么难
高中文科课程学习中,地理一直是被学生认为较难的一门课程。从高一开始学生们就有这样的体会或被告知这样的经验:理科难学在物理;文科难学在地理。那么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我觉得主要由以下几点造成的。
一、学生基础薄弱或干脆是零基础。我们的教育改革虽然实施了这么多年,但素质教育在很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被认真的执行过,虽然可能有一些教师有过这方面的实践,但整体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这里我不想展开讨论。但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学生的学习一直在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要考的科目就学,不考就不学;占分数多的科目也就是所谓是主科更是要多花时间认真学。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包括师资、课时、设备等)也完全是跟着考试走。当然在应试教育下这也无可厚非。可这样就苦了象地理这样的不需要中考的副科学科,不仅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地理课。地理课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仅不如语文、数学这样的主科,不如政、史、理、化这样的副科,甚至也不如音乐、美术这样是非考试学科,因为在中国家长的观念中音乐、美术至少还和素质挂点钩,地理好像是不相干的,这或许与中国人向来不重视自然科学有关。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的学生进了高中以后觉得地理学科难学了,因为他们的基础很差或是没有任何基础可言。有的学生甚至连七大洲四大洋都没有听说过,更不谈知道他们在哪里。
二、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地理是高中所有学科中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它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并且很多知识点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总结、归纳。为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当他们大学毕业并且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他们再谈起地理问题时,都感到很多高中时候没有弄懂的问题现在觉得非常简单。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经验和阅历的问题了。没有经验会导致很多地理问题难于理解,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现实的反映。有些东西用语言虽然也能描述但语言描述得再好也没有亲历或亲见更让人印象深刻并容易理解。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阅历等的限制,高中学生对一些地理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些盲区。比如在讲到黄土具有“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的特征的时候,学生对“疏松”是很好理解的,因为经验能告诉他们什么是“疏松”,老师甚至根本不用去解释。但对于“垂直节理发育”,他们就觉得很难理解,需要反复解释,而即使是反复解释他们好想都还有在云里雾里的感觉,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经验。
三、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知识点杂,知识面广。作为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地理知识点的广度大,涉及的其他基础学科多且综合性强,知识点的覆盖面广,可以说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和人文学科内容都能与地理联系起来,地理知识也几乎无所不包。所以人们在谈论到一个人知识渊博的时候会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他,而如果按照现在的地理课程结构安排,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下晓地理“,而且天文也属于地理必修的内容之一,虽然高中地理只需要粗浅的学习和掌握,但对刚刚十五、六岁的高中生而言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很多的如“百科全书、科普读物”之类的书籍中有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和地理联系起来;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诸如王小丫的开心辞典等益智类的娱乐节目中有相当多的问题也涉及地理学。正是因为这种点多、面广的特点,导致了学生感觉地理知识点实在太多,很难记住,而又由于涉及的学科多且这些知识相互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又使地理内容给学生以太杂、太乱的印象,毫无系统可言,学习过程中很难理出头绪,反正就是机械的背。再加上我们平时的段考或测验卷没有经过认真出题,很多考题所考内容是教学大纲上明明删除或是原本就没有的,却也要学生去做。有些内容特别是一些自然地理理论本身就存在争议,却也要学生用试卷给出的标准答案去答。还有经常碰到统一考题这本参考书上是甲答案,另一本参考书上又是乙答案。这些都人为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了时间,也进一步加深了地理难学的印象
四、地理难学还有方法的问题。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虽然有共通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点,这是由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决定的。地理课的学习中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地理图表的运用,这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通过地理图表的训练能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记忆和思维能力,空间形象记忆和思维能力也正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而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地理图表的运用上都没有过系统训练,他们可能更善于象背英语一样的机械记忆和学数学时一样的纯理论推导,但他们却没有空间形象思维的习惯,而这却是地理学最为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地理最有效的方法,就像我们可能忘了多年以前的朋友的名字但我们却永远记得他的长相。有人能记得圆周率后几十位甚至百位的数据说也是用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而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需要努力提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