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号惊北国 肝胆照南斗——白毓昆在北方的斗争业绩(散文)

 双月楼书斋 2014-04-24

              

 

                     鼓号惊北国  肝胆照南斗

                             ——李大钊的老师白毓昆在北方的斗争业绩

                                                                                          陈有清

 

一九一二年一月初,一个阴霾满天、寒风刺骨的晌午,在滦州城外的刑场上,布满了许多身穿“勇”字背心的清兵。他们提枪舞棍,把一群被吆喝而来的老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不一会,锣声响起,刽子手推出一个人来。此人高挑身材,清瘦面孔。虽然面容憔悴,却步履坚定,气宇轩昂,像是连筋骨里都透着一种威严;刽子手按他下跪,他倔强地挺了挺身躯,怒斥道:“要杀就杀,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接着,他又转身对周围的士兵深情地点了点头,亮开嗓门,大声地说:“弟兄们,共和大好,我们要为共和奋斗到底!”刽子手慌了手脚,举刀欲砍,他用利剑似的目光逼住这群小丑,前行数步,仰望苍天,环视民众,高声吟唱起绝命诗:“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①

刽子手的钢刀在空中划起几道白光,一个伟大的人物倒下了,但他那苍劲、悲壮的吟声,却永远回荡在冀东人们的心头……

此人就是我国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先躯李大钊同志的老师白毓昆。他原籍江苏南通,字雅雨(也作雅余、亚瑜或野渔)号铣玉。出身清贫的书香之家,曾求学于江阴南菁书院、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在上海澄衷中学任教,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有着密切接触,对清王朝的腐败深恶痛绝,不久也成了同盟会的一员。当初,南方革命潮流日趋高涨,为使北方相呼应,需要有一批革命志士去组织发动,白毓昆主动应命北上天津,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和女子师范任史、地教员,一面教书,一面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学识渊博,待人热情诚恳,深受学生的敬爱。他深入钻研业务,曾与桃源人张蔚西于北京成立地理学会,刊行杂志,亲自撰写文章。他那广博的知识、优美的文笔,受到知识界的珍重。此间,他是同盟会京、津、保支部的重要成员,十分重视革命队伍的扩大,把许多有志青年,培养吸收为同盟会会员。还亲手创建革命团体“共和会”,并兼任会长。宣统二年(一九一0年)十一月间,天津学界要求清政府开设国会,法政学校举行了罢课。白毓昆认为这种做法是“与虎谋皮,无济于事” ,果然遭到失败,但他却借此机会把更多的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从武昌爆发,为使北方相策应,以一举推翻清政府,白毓昆积极筹划、组织滦州新军②起义。他打发妻子儿女先寄居通州,自己身披大氅、腰藏短枪,偕同有关同志,奔走于北京、天津、滦州、张家口一带,在北国忙着联络军队、运送枪械、火器,为起义积极准备。

不久,张家口有五位同志被捕,一人牺牲。其他各地亦时有失败。白毓昆一面总结经验、教训,一面加强各处联系,十一月初一晚间,在天津英租界小白楼的十人会后酒宴上,“歌荆轲易水之歌,其声郁抑苍凉,听者皆涕泣相向”③ ,表示了为革命誓不回头的决心。

新军的积极行动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和扼制,使革命士气受到挫伤。紧要关头,白毓昆挺身而出,与新军中下层将领王金铭、施从云等拧成一气,立志奋斗到底,并号召全体官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革命事业,须以牺牲精神与恶劣环境奋斗,我辈军人尤应本此主义,地狱在前,我请先入!……同志相处,匪伊朝夕,愿共以铁肩担当革命,竟厥全功。”④从此,各种鼓动工作进一步加强,为到军营串联与印发传单,常常通宵不眠。

这时,武昌起义的队伍迅速向北推进,烟台的国民革命军拟取海道从秦皇岛登陆北伐。滦州新军一面暗中与他们相约,只待他们一到便立即动手;一面又派人与静海民团和冀东地区的“绿林健者”(即农民武装)取得联系。筹集粮食,作好各种准备。

年底,清政府从国外购进的一批军火要从黑龙江经滦州、天津等地运往中原前线,为截获这批军火,新军决定提前动手,于一九一二年一月三日,滦州新军宣布独立,并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白毓昆为参谋部部长。

京津一带是清朝王室的心脏,起义军高举大旗向皇都进攻,震动了北方数省、整个中华。风声所及,清朝统治者心惊胆裂,只是出了叛徒,革命才遭失败。但面对流血牺牲,革命志士们仍然忠贞顽强,肝胆照天,战斗到最后一分钟。白毓昆在敌人的法庭上,还义正辞严地宣传革命主张:“我死不足惜,倒是你们今天做清朝的奴隶,明天就要做外人的牛马,难道不觉得痛心吗?”

滦州起义虽告失败,但白毓昆等革命先烈的壮烈行动,却似一种威力巨大的精神原素,倾注到人们的心田,哺育着更多的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奋斗不止。

一九0七年夏起,李大钊同志就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白毓昆老师除了认真教授历史、地理的知识而外,对这位“两岁丧父,三岁丧母” “既无兄弟,又无姐妹” ,且处处表现出勤奋好学的学生,更是特别关心,积极引导他走上革命的道路。

     当时,和大钊同志一起进入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怀着各自的目的而来的,大部分不外乎想着将来作高官,发大财,吃喝玩乐,醉生梦死。白毓昆以其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把一大群青年人吸引过来,给他们讲历代英雄豪杰的故事,讲帝国主义列强日甚一日对中国的瓜分,讲人生天地之间应抱的基本态度……大钊同志深受教育,努力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习老师善长的欧体书法,更努力学习老师的为人,认识到“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 。“我活着只希望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我死后一不要棺材,二不要埋在地下,把我的尸体扔进大海里,喂肥鱼虾供人民食用,也使人民得到我一点好处,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志愿。”

武昌革命爆发,白毓昆兴奋异常,常以组织红十字会为名集合群众进行演讲。每逢这类活动时,他都有意安排大钊同志参加,还常常找到他宿舍里促膝谈心,喻以救国救民的道理。大钊同志虚心向白老师求教,并刻苦阅读大量理论书籍,探求“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 。当发展革命组织时,白毓昆把大钊同志吸收为“革命同盟会”会员 。并经常带大钊同志奔走于天津、滦州一带,有时还派他单独往家乡乐亭等地,联络冀东地区的农民武装和革命的地方势力,直至策动了轰轰烈烈的滦州起义。这一时期正是李大钊同志青年立志之期,白毓昆老师的顽强斗志和光辉形象,更是给予他直接的教育,进一步振奋了他“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革命意志,为一生的壮丽事业种下了根苗!

     大钊同志对这位老师非常尊敬,多年后仍一再在《旅行日记》《五峰游记》等文章中悼念不已。白毓昆的美名也流传于江南北国,冀东大地。今天重温他的光辉业绩,将使我们在新长征的大道上增添更多的力量与豪情,把前进的脚步迈得更加勤快、坚实……

 

       注: ①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

         ②清政府为维护反动统治,仿效外国,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一支部队

         ③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

         ④同① 

                           (原载《冀东文艺》1980年第5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