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炕、包饺子
说起北京旧时玩意儿,最有特色的当属“毛猴儿”了。
今天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毛猴儿为何物,加上毛猴儿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场景距离现实社会已很遥远,因此毛猴儿这种玩物如今只能在民俗与工艺美术展览中看到。毛猴儿的手工艺承传还能有多久?毛猴儿依托的那种市井百态已几近消逝,毛猴儿的生命也恐怕不会太长了。 制作毛猴儿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猴的躯干,那是用辛夷花骨朵儿做的,辛夷也称玉兰、木笔,江南能在正月里开花,北方则要二月底才能绽放。花蕾长半寸,表面有一层绒毛,呈棕褐色,很像是猴毛。二是毛猴的四肢和头部,用的是蝉蜕,也就是知了的壳。二者经过粘合,就能做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毛猴了。 辛夷花蕾与蝉蜕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是中药材,辛夷有开窍作用,常常用来治疗鼻炎,而蝉蜕能清热降火,使用就更为广泛了,因此我总怀疑毛猴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中药铺的伙计。 毛猴儿的形体完全拟人化,能生动地表现人的各种动作,由此组成种种社会生活的情景百态,尤其擅长反映市井生活,最常见的老北京的街头场景,如剃头挑子、馄饨担子、推车卖水、洋车拉人、麻将竹战、对弈手谈、脚行搬运、街头锔碗等等。那种诙谐生动,用“沐猴而冠”比喻,是再贴切不过了。 旧时东安市场北门内的杂货铺子出售各式各样的毛猴儿工艺品,讲究些的还要配个玻璃罩子。 娶亲 关于毛猴儿工艺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大概是这玩意儿不易保存的缘故,今天能看到最早的大约是清末民初作品。毛猴儿的现代传人,当属“毛猴曹”曹仪简老先生了。老先生嫉恶如仇,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创作了各种讽喻作品,例如有一组题为《钻钱眼儿》的毛猴儿作品,别出心裁,格外生动有趣。曹仪简先生说自己是曹雪芹的后人,隶属满洲正白旗人,祖传一部《辽东五庆堂曹氏宗谱》,后来由他捐献给北京市文物局,1990年以线装本形式影印了五百部。 毛猴儿工艺为北京独有的工艺品,如同风筝哈、葡萄常、面人汤或双起翔的泥人儿、白大成的棕人儿一样,但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却更为广泛和生动传情。它的创作素材源于生活,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生活中的新事物也许会成为“毛猴儿”的创作源泉,像“毛猴儿玩电脑”、“毛猴儿唱卡拉OK”等等,可能是毛猴儿的新形象了。 匠心,将小小的辛夷花蕾,没有人注意到的蝉蜕,组成了世间万象,人情百态。巧哉,毛猴儿。 赵珩 |
|
来自: 老北京的记忆 > 《毛猴儿绒布唐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