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侯明珠)

 亭溪秋实 2014-04-24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第一课时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侯明珠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它是对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压轴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同时也是为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1)过程与方法


    1.课堂活动,讨论填图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重难点确定的理由: 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地理学的重要思想,是学生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因此应将其设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而且将抽象的规律应角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将该规律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二、学法分析


海南省初中地理为会考科目,学生重视程度较弱所以地理基础不是很好。高一地理是难点,虽然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但本节内容较抽象,所以需要教师多引导,教学上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着力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信息的获取)、推理的环节(知识的调运),提练结论(语言表达)等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运用大量的景观图片,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等地图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我们要具有探究习惯;再者用来训练学生的正确的思维能力。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思想的确立 


根据前面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了以图导因,根据现象提练成地理规律的能力。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样做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不能完全割裂开来,首先明确的观点是一个区域内部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性,而区域之间则主要表现为差异性。前者是为了对前面整体性的一个巩固,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多种自然要素的差异性,自然带只是其中的一个最显著的表现。 


 2、教材的处理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这一块知识单独讲很难处理好前后承接的关系,于是我把它和气候类型联系起来,通过一个活动回顾气候类型的分布进一步推出当地的植被、自然带分布,总结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法,活动法。以课堂活动“快速反应巧对应,位置准确巧贴图”回顾气候类型分布同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多媒体展示地理信息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这个重难点,主要还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模式图和实际分布图让学生寻找信息,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地域分布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


    由老师展示从家乡到海南经过地区的典型景观,要同学猜猜看老师的家乡在哪里。该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植被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强大的“冲击力”,让学生感受到差异性的存在,容易引入新课。


2、新课讲解


第一阶段:由导入问题转入差异性的存在,先从理论上分析差异性存在的原因。使学生理解到自然植被的差异是由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也就是自然带的形成与气候类型有直接的关系。从而进入第一个课堂活动“快速反应巧对应,位置准确巧贴图”,活动规则: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最先举手的同学获得抢答机会,抢到机会并正确回答问题小组派一名同学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卡片贴到板图相应的空白处.每题有四个提示条件,在提示一回答正确时得40分,提示二回答正确时得30分,以此类推。得分最多小组获胜!通过该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快速主动回顾气候类型,目的是导入自然带的分布图。


第二阶段:通过学生完成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学生一起分析当地的植被和自然带并展示景观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并通过“绿化宝岛该种什么树?”让学生现学现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通过自然带的分布模式图并联系实际各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基础、典型地区和简单的图示,并通过表格归纳总结。之后马上进入探究活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结合下文讨论,哪种主张比较合理,说明理由。通过该活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3、课堂小结


简单把本节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在情感上进一步升华,明确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4、课堂练习


  1.下面诗句反映自然带分布的哪一规律?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2.下列铁路沿线的自然景观变化最能体现水分条件差异的是(    


    A.京广线          B.青藏线 


    C.陇海—兰新线    D.京哈—京沪线


5、承前启后


    展示高大山地的图片,提出问题:你有发现高大山地的景观特点吗?为下节课“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铺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