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四合院的居家摆设(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4
目录

(2)京味儿四合院——居家摆设

(3)老北京剪纸艺术作品徐阳







如果居高临下了望老北京城,除了天潢贵胄的皇家禁地、王府豪宅高耸矗立外,基本上是灰砖瓦脊的瓦房、平房和绿树冠顶。从这紧闭的街门算起,门墩、门道、影壁和众多房屋,构成四合院的整体建筑模式。一般四合院房屋的正房(亦称上房)是坐北朝南向的设置,多是一溜儿三间房或为多间。中间多为厅堂,两侧是东西厢房以及耳房,俗称为一明两暗(也有一明多暗)。所以老北京流传着一句“有钱不住东南房”的口头语。由此可见,这北房在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被看重的。所以老北京人称这北房时,要特别加上一个“大”字,如三间大北房。  

当踏上大灰砖铺就的正房台阶,一扇木门上明下暗,木窗花棱错落,屋面合瓦清水脊。高屋顶厚墙壁,这样才能隔热保温,不仅采光充足,而且冬暖夏凉。进得厅堂(其功能是客厅)多为方灰砖墁地,大白粉净墙,白翎纸糊棚。屋内有砖墙隔断或隔扇。隔扇样式繁多,有月洞门、花罩隔、博古架、屏风等。正房内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居中而设;其后是张长条案桌,两旁是花架分立。八仙桌上一个圆茶盘内一只瓷壶若干瓷碗,是必备之物;长条案桌居中摆放中式座钟,锃明瓦亮;两边再分立的是大瓷瓶,将军罐(一种瓷器)或瓷帽筒等摆件。墙壁上多有四扇屏——梅兰竹菊;国画轴——花鸟鱼虫;苏绣湘绣,高悬展示。

讲究些的厅堂,摆放的中式座钟同样有讲究,其长方外形,圆形表盘,其上只有时针分针没有秒针。表盘下置一个钟摆,滴答滴答不停地晃动。最为有趣的是,这座钟因为是发条式机械传动,所以要每隔三五天,用类似“钥匙”的专用工具给发条上劲儿,否则座钟就要停摆,不走了。如遇停摆,就要不厌其烦每一次拨动一整圈分针,每一次打完整点,每一次的耐心等待。要说到这中式座钟,那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仅以钟表的外形为例,制造大师首先将下部的玻璃涂画成花色图案的装饰画;上部圆顶凸台,葫芦形立柱,古朴精致;木框处镶嵌着包金的飞龙形、奔马形装饰品。大多数座钟配有紫檀木的钟座,其外罩一个紫檀木框的玻璃罩。精细的手工制造技艺极为高超,摆设在厅堂桌案上,古朴典雅精致美观。

  至于太师椅、八仙桌、长条案等物件,多为仿明清样式。现实许多家庭已经没有这些摆设了。大多是作为古董古物件,纳入收藏之列了。就单说这太师椅,多为花梨木、红酸枝最为讲究,最次也是老榆木的材质制作。找遍整张太师椅难寻一颗钉子,制作时主要采用猪皮鳔胶合缝粘接。扶手处精工细作,凿榫嵌卯,靠背处镂刻雕花。如此做出的太师椅,人坐在上面宽大舒适,美观实用。

  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说到这家具,多是实用够用为宜。家具主要是箱子和板柜。这箱子也主要是普通的木箱。那时更换衣裳,经常是翻箱倒柜地一阵忙碌。有时翻了一个箱底朝天,也没有找到要找的东西,白忙活儿了。

  说到这箱子的材质,让我十分留恋的是原来家中的一对樟木箱子。这樟木,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稀有木材,木质细腻,所以也很重,本身带有一股独特的香薰木味儿,不仅本身不会生虫子,散发的气味还能防止虫子对衣裳的嗑咬。樟木箱子的做工同样是十分的精致与结实——黄铜包角包边,黄铜扣铞,黄铜锁钌,摆在家里中看亦中用,深受老北京人的喜爱。

  在我原来居住的北椿树胡同八号院内,有一位老街坊张大爷。他的北屋里还使用过一件老式板柜。这板柜的高度就是摆放在瓦房里也接近于顶棚,宽宽大大的。让人难以忘记的是两扇板柜的对开门,用雕刻的方法凸显出长条形木框,其内被精雕细刻着缠枝繁花,颜色是深紫色。板柜中挺方柱上安装黄铜材质固定件,两扇柜门也同样材质的镶着半圆盘。如关闭上板柜门则形成一个圆盘。一根铜质的圆杆,恰到好处地穿过两个圆盘的凸洞处。还有一串悬垂的铜链,一把老式铜锁锁在铜杆的另一端。这板柜的上部隆起雕刻的花帏板,四支立腿是宝莲柱。仔细想想,这已经十分罕见的板柜,整体图案犹如缠枝繁花之中簇拥着一轮圆月,精致美观,又古朴大方。

  说到四合院居家的摆设与家具,如那时谁家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俗称话匣子),就已经是稀罕之物了。大人孩子准时准点地收听评书、小喇叭广播,十分吸引人。再说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多有铜盆、铜壶、铜火锅;烧开水的水汆儿、烙饼的炙子(用砂锅的材料制作,圆形其上有均部的眼儿)、烘烤衣服的支笼。还有女同志自己烫发用的“火夹子”,熨烫衣裳的熨斗,是说不清也列数不完的。

(2)京味儿四合院—居家摆设

四合院是老北京一种最常见的传统住宅,也是古都风貌中的重要景观。北京的四合院不仅以严谨的布局、精美的建筑和幽雅的居住环境受到人们的青睐。

而四合院里古香古色的艺术装饰及镇宅的老物件,都是古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老物件儿不仅体现了老北京古朴而文雅的艺术底蕴,还流露出些许神秘色彩。在社会变迁中,尽管有些装饰物已经残缺破旧,有的踪影皆无,却难以让人忘记它当年的辉煌与灿烂。

确切地说,老北京的四合院代表着一种文化,标识着一种符号。它蕴含着老北京人追求幸福美满,渴望吉祥平安的崇高理念,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不凡。

当踏上四合院中大灰砖铺就的正房台阶,一扇木门上明下暗,木窗花棱错落,屋面合瓦清水脊。正房内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居中而设。

八仙桌上一个圆茶盘内一只瓷壶若干瓷碗,是必备之物;长条案桌居中摆放中式座钟,锃明瓦亮;两边再分立的是大瓷瓶,将军罐(一种瓷器)或瓷帽筒等摆件。

其后是张长条案桌,两旁是花架分立。

墙壁上多有四扇屏——梅兰竹菊;国画轴——花鸟鱼虫;苏绣湘绣,高悬展示。

正堂之中摆放的太师椅,多为花梨木、红酸枝最为讲究,最次也是老榆木的材质制作。

整张太师椅在制作时不用一颗钉子,其主要采用猪皮鳔胶合缝粘接。

扶手处精工细作,凿榫嵌卯,靠背处镂刻雕花。宽大而舒适,美观且实用。


(3)老北京剪纸艺术作品徐阳

剪纸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以质朴、清新、纯真而动人,以情真意切和洗练而为人称道,其放任不羁的表现和稚拙原始的趣味更为人推崇。

皇城根下的小玩意儿 老北京剪纸[墙根网]




徐阳,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背景小知识: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汉。

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唐宋时期,剪纸艺术大发展,从妇女头戴的装饰物到服装绣样,从印花布样板到皮影镂刻,窗花、彩灯、巫术到处有剪纸的使用。

后来,在节日期间用彩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上的称为“窗花”,贴在门上的称为“门签”,用于喜庆的称为“喜花”。

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中,有“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也记载了剪纸的历史。

直至今日,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种仍然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民间,广受喜爱。

徐阳老师最新创作剪纸作品:生肖马、福娃、十二生肖等是您居家摆设、礼赠之佳品。

北京胡同中的四合院,别有洞天,石榴树下的大鱼缸承载是北京豁达闲适的性格。闹中取静的小院石榴树没有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有的这有优哉游哉的鱼儿在随意的游动,方寸之间依然让鱼儿满足而快乐的生活。看着这些小鱼扭动着美丽的身段,悠哉快哉的生活,回忆起小时候在胡同中的生活。

 鱼缸、鱼盆是四合院里常年摆放的不可或缺的点缀之物,鱼缸多为大口的陶泥缸或瓦盆,缸的大小视庭院大小、养鱼多少来配备。鱼缸的高度一般要达到人的腰间,不够高的则底下垫上木头或者砖块,这样方便玩赏和喂养。鱼缸里不仅有品种繁多的金鱼,还兼种着荷花、水草等植物。

 


小金鱼儿是住在胡同里的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玩意儿。“卖大小哎小金鱼儿嘞嗨,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嘞!”只要一听到买小金鱼儿的吆喝声,附近的孩子们就会奔出家门,围住卖金鱼儿的老爷爷看个不停。王字虎头、鹅头红、蛋绒球、鼓眼帽子、虎头、龙睛、丹凤、翻鳃…用大陶盆养金鱼,养久了盆边会生一层绿苔藓,再配上小红金鱼儿,甚是好看。

 老北京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喜欢在自家院中摆上鱼缸养几尾金鱼,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四合院里最和谐的景致,老北京人养鱼陶冶情操,修炼心性。同时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很有说道。

 金鱼是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吉祥之物,给人以欢乐、祥和的感觉。小金鱼儿香插、线香、便签纸、筷子架…老北京人的玩意如今置于居家、办公之地都大有用处。寓意美好体现了人们对欢乐、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灵动、美妙、雍容、典雅的高品位审美,感受老北京金鱼文化,带回家一份北京礼物也是不错的纪念,在北京礼物专卖店都可以看到哦!

                                            (4)追忆六七十年代人的结婚家居

                 


每个时代都有人结婚,都得花费。时代在前进,结婚组曲也在不断变奏。如果说新时代的结婚是一种对生活情趣要求提高的文化活动,那历史上的婚礼主要是宣告一种严肃的社会衍生方式和新的经济组合形成。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回顾六七十年代人的结婚家居。

六七十年代人的结婚证

上世纪50年代的人结婚很革命,也很简单,两个铺盖卷到一块,就算完事了。
60年代的人结婚有点讲究了,得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也就是说大床、衣柜、书桌、椅子这几大件木头做的家具可不能少

每个女孩出嫁都会带上一个樟木箱子


方桌


五斗橱


那时流行“36只脚”的说法,一个男孩子要结婚,家里必须得具备大床、大橱、五斗橱、床头柜、方桌和4把椅子这样一套总共36只脚的家具。
新家具是凭结婚证明,排队供应的。也不知那时家具厂的设计师在想啥,那36只脚一套的家具样子几乎雷同,好像部队里供给制发放的一样,大多上深色油漆,难得有人喜欢买“清水”或奶白色的家具,也许大家都存着一种家具传代的想法,希望耐用度要高,此生再积蓄到“巨款”换家具几乎成了一个遥远的梦想。






总结:六十年代的人结婚很简单的,那时不用买房子,住的是公房,结婚时申请一间婚房,从集体宿舍搬出来;再从单位领取一套双人床和桌椅,房子、家具仍是单位的,每月从工资里扣使用费。
婚庆不兴去饭店,不清吃饭,只是茶话形式的。那时物资也贫乏,一份结婚证限量买5斤糖块、0.5斤茶叶,发给15尺布票,0.5斤油票。所以也只能那么办,不过也听热闹的。这就是六十年代青年结婚的全部。

很多经历过70年代的人都会觉得经历了一场“浩劫”,文革刚刚褪去的骚动,变革带来的新生活的未知,改变着这个时代国人的生活。70年代的人结婚要会“转”,要购齐了“三转一响”(自行车、电风扇、缝纫机加收音机)。





戴着梅花表,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小年轻们比现在背着LV、开着宝马都带劲,升级版的“四大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巨大憧憬,是那个年代最朴素的奢华体验。


搪瓷脸盆



痰盂


那时候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多是送物祝贺,送现金的人很少。婚庆礼物最常见的是被面、床单、枕头、搪瓷盆、开水瓶等等。现金是你5元、我10元凑在一起,然后连同礼金清单用红纸封好交给新人。
总结:几壶热水、几盘瓜子,聊聊天唱唱歌,这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闹洞房时的典型场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个年代的新人结婚大多是把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一遍,有的房屋墙壁太破,就用废报纸或白纸糊上,再贴上用手工剪成的大红“囍”字,门上贴上婚庆对联。那时市场上既没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家用电器,也没有成套家具卖。有的新人买回木料请木匠制作家具,有的请油漆工把旧家具油漆一新。条件稍好的在新房里摆上上海产“蝴蝶”牌缝纫机和“红灯”牌台式收音机。这就是七十年代青年结婚的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