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方凌云壶赏析

 傅氏藏书 2014-04-24
 紫砂壶中的方器出现得较晚,是在圆器成型工艺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四方、六方为形壶居多,八方形器较少。在已有的八方器型中也多为不等边八方形器,如现代吕尧臣的八方凌云壶和曹婉芬的高八方壶自然形器。
    井栏壶以其造型简洁、明快、新颖的壶式,耐人寻味,博得当时文士的青睐,多少年来经历时间考验,终成紫砂壶式中的传统经典,后来之匠师从井栏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吕尧臣以绞泥手法饰之,更是锦上添花,给井栏注入新的活力。八方凌云壶可称为方井栏中典范,规矩之间不失灵动,沉朴之内亦含变化,点线与立面棱角分明,把井栏之款演练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绞泥八方凌云壶是吕尧臣70年代创作,历史上虽有绞泥装饰,但吕尧臣创造了个人风格。 
    
吕尧臣除了对传统造型进行探索之外,吕尧臣在紫砂工艺的装饰手法上也想独辟蹊径,他选择了绞泥。将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紫砂泥糅合成不同的图案,装饰在茶壶上,这就是绞泥工艺。古人做壶时,将两色泥糅合在一起偶然出现了一些纹理,但那是随意的,背后没有人的意图和思考。激发吕尧臣尝试绞泥还是得益于1970年的一次出差。在北京新建的飞机场大厅,他发现墙壁上都装饰着水曲柳板,木头的天然纹理似画非画,有着非凡的艺术想像空间,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由此他想到,紫砂矿土被称为“五色土”,紫砂壶上可不可以实现这样流畅自然的纹理呢?回到宜兴,吕尧臣着手进行实验,但是不同颜色的泥料,烧成速度和收缩率不同,容易导致砂壶产生裂痕,色彩越丰富,难度越大。吕尧臣在泥料调配、烧制火候上下了苦功夫,经历了几十次的失败逐步解决了开裂问题。刚开始还不敢做壶,先做了一只六角的绞泥花盆,一举成功,这才又做了一套八方凌云茶具,绞泥成就下的纹路,颇有风起云涌之势。从随意的纹理发展到构思之下的山水、抽象图案,在不断地摸索中,吕尧臣对泥料的调配、烧成后的收缩率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有了掌握。此后“吕氏绞泥”在技术上不断得到完善,绞泥的运用,让吕尧臣的紫砂壶透露出浓浓的诗情画意。
    八方凌云壶就是利用绞泥方法处理的。在造型主体的四个较大平面上,展现出如行云流水,似木石纹理的两种泥色变化、优美、自然、生动。这种绞泥手法是源于唐代陶瓷的一种工艺手法,吕尧臣把它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紫砂工艺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壶身呈方升八棱形,上小下大,说是八方只是将四角削去,仅为大面的1/4,平肩,八方口,嵌盖,盖面及壶体大面为绞泥纹饰,纽为不规则梯形。四方直流,方把八角有过底矮足。
图片
吕尧臣 八方凌云绞泥壶 高:7.4cm 口径:5.2cm 容量:250cc
盖款:『尧臣』 底款:『尧臣制陶』
    壶身呈方升八棱形,上小下大,平肩,八方口,嵌盖,盖面及壶体大面为绞泥纹饰,纽为不规则梯形。四方直流,方把,八角过底矮足。四个大面与盖面以红、褐两色相绞,纹样如云似水涌动变化,其余窄面及把、嘴采褐色,更衬托了绞纹装饰的华丽。
图片
吕尧臣 八方凌云茶壶 
图片
吕俊杰制 八方凌云绞泥壶组 尺寸:8×3cm/4.5×7.5cm 
款识:『吕记』『俊杰制陶』『俊杰』
    此套壶组用红润的紫泥与黑泥绞成行云流水般的花纹,用泥片相接成型,气势磅礴,对比鲜明,色泽莹润。壶通体以绞泥纹装饰,自然流畅,不留半点相接之痕。
图片
吕俊杰 方壶绞泥套组 
底款:壶/『俊杰壶』 杯/『俊杰』 碟/『俊杰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