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舀起一瓢姚江水

 周贤益书馆 2014-04-24

(作者:周贤益)

    黄姚,我的家乡,古朴,迷人。

    一股清泉,从黄姚镇北莱村一座山上流下,不见溪流,从山洞流到岩头村三元屯,泉水从三元屯后山的山洞流出,泉水养育着村屯里居住的四百多人。在这样的小村屯里,年过的九旬老人就有三人。

    像这样的姚江水源支流还有许多。如位于黄姚古镇东北部的界塘,汇聚各个山头山岭之水,形成一个大水库,供应着附近各村寨居民饮用水。水库附近的五指山,因为有五个小山顶,恰似人的五指,故名“五指山”。五指山西面有“出气岩”(因常有水雾气从洞口冒出得名),此洞口小内宽,在《昭平县志》亦有记载,洞内特别宽敞,可容近万人呢,洞景奇特三曲折,冬暖夏凉。明代万历年间,苛捐杂税民不聊生,黄姚瑶民黎福庄黎天龙父子俩揭竿而起反抗官府,响应者达二万人,官府多次剿袭无功而返。后来,李锡(道清)、黄仲拙、黎崇远等人在熟悉环境的情况下,互相配合,分而击之,同时也采取了冯都(广东人,进士)招安策略,逐渐瓦解平息起义瑶壮反民。不愿招降的瑶壮民众及家属最后躲在出气岩中,被活活熏死洞中。黄仲拙独杀义军一百超八人而受封韦洞(今钟山县英家桔芬)巡检司。李锡(道清)后裔则定居于界塘,他镇压黄姚古镇民乱而受居民爱戴,后来古镇居民建有安乐寺纪念李锡(李道清)。黎崇远则获平乐府赏“得胜庄”(建于黄姚王竹),并与平乐府公主结婚,定居黄姚镇王竹村。黎崇远等(包含部分瑶壮民众)为感激冯都所授招安等镇压乱民策略,在王竹建有冯都庙,供奉冯都进士。黎氏后裔将得胜庄”改作为祠堂,称“胜庄祠”。

    流水经过笔头村,这里的姚江畔有一座山,名为车山。每逢洪涝,水漫山脚,山如车子般会动。实际上,山不动水动而已。这是视觉动静之间对比的幻象。山并不高,山里有一个山洞,冬暖夏凉,清代曾是学生汇聚学习的地方,时称“笔头读书岩”。清代道光年间,佛山同知李百龄游经此地,曾挥毫赞之“翰林院”。清代莫仕勉举人弃官在此从事教学至六十八岁,至今仍流传有他教学时写过的四百副对联(手抄本),赞学生的有“步月才人举笔动心千样赋,凌云秀士开篇过目数行书”;写夜景的有“半夜蛙声吵闹茺旷无止息,初更萤火光辉绿野有情形”。莫先生教学还有奖励,“今早默书一字不讹当有赏,明年赴考三场得意自成名”,他的学生较为有名的是李可鑫、覃家林、何天伦、成子善等。据说,李可鑫、何天伦慕名接受先生教育的时间仅有一个月。但是,对于聪明的孩子来说,一个月,足以获取先生教育的精华。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莫先生也是想教出贤人的,其联曰“士子攻书十载寒窗灯火苦,儒生习学一朝金榜姓名香”。时势改变,思想亦改变。“日热如汤始见炎君方秉令,天烘似火须知赤帝正当权。”他的若干学生成人之后顺应潮流,亦有一番光彩。他鼓励学生学好知识,敢于闯荡,“井底泥蛙岂识江湖风浪阔,林间茅鹊不知汉学碧天高。”学生,李可鑫,黄姚镇下白人,文武双全。辛亥革命成功后,黎元洪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为鼓舞军心,论功行赏,他给李可鑫录取首功。1912年夏,李可鑫在京师军官学校进修结业后回故里省亲,还拜访了先生莫仕勉。李可鑫与地方文人蒙肇基外出调查探访,看到村民们正在新建成的庵里求神拜佛,他动情地作了一首诗。诗曰:孤峰独立水之东,山下巍峨一殿宫。木偶何曾能庇祐,愚民偏要祷熙隆。自将经济投空界,熟见神权凑佛功。若把香资建学校,不知成就几英雄。诗中流露出他痛恶迷信、倡导科学、捐资兴学的主张。一位开明的成姓地主及时响应了他的主张,表示愿意捐一块良田作为校址,兴建学校。1914年,李可鑫病逝,终年22岁。学生,成子善,黄姚镇笔头村人,他任北伐炮兵营营长时曾返乡探亲,村民夹道欢迎。 1931年成子善病死于广州军营,无子嗣。其侄孙成启盛(现为退休教师)家留有从成子善家带回来的炮壳,当做量米的米斗。成子善之妻蒙氏,改嫁陈阿养(黄姚镇大湾屯人)。学生,覃家林,黄埔军校第七届学员,文武双全,曾任梧州军团团总。另一个学童何天伦,长大后也是黄埔军校学员。

    江水缓缓流淌,流进白石屯。笔头寨与白石屯隔着河,古代人过河的石跳桥现在还在呢。这里的山峰清秀,洼地平整,江水清澈,田园优美,如至世外田园般令人愉悦,是《谍战1949》、《华纱》、《终极谍匪》等电影外景拍摄基地之一。

    江水流过白石屯,进入中洞村,江边群山屹立,最为称奇的是山中的孔明岩,一洞贯三山,上有五个山头,总长约二千米,徒步从黄姚镇中洞村三宝山洞口进入,在笔头村阳洞寨硝泥磅的洞口出,一路欣赏两三小时也不为过。三宝山的洞口九个平方米左右,显得较为宽敞,硝泥磅的洞口约两个平方米,略显小气了。从黄姚镇中洞村三宝山洞口进入,进到洞里,回头看那洞口,外面的光直射而入,一孔之明,是名唤“孔明洞”原因之一也。另一个原因是:初进洞中,立即会被洞中的钟乳石吸引,洞内通道环环绕绕,大洞连小洞,小洞连支洞,洞洞相连,如进入诸葛孔明布下的迷宫阵,无法找到出口,故名“孔明岩”。如果没有熟悉这洞景的向导,一般人都不敢进入洞内玩耍。传说的事情很多,较为可信的是阳洞寨的硝泥磅的来历:明代黄姚有一武生名李亚魁,游览孔明岩之后,顺手抓了一把泥土,回家将其混入配制的火药中,感觉效果很好。后来他参加武艺考核,火药的运用尤为出色,成为武举人。武举人制火药取泥的山磅就叫“硝泥磅”。且细说孔明岩,冬暖夏凉,与别的岩洞无异。走进洞中,立即会被洞中的钟乳石吸引,洞内通道环环绕绕,如进入诸葛孔明布下的迷宫阵。洞中奇静,让你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呼吸声、脚步声。若有水滴落到你的头上,祝贺你,你是幸运的人。这山千百年的灵气凝结在这水滴中,因为无数这样的水滴才汇聚成这一洞风景。水滴落到你的头上,灵气落到你的头上,能力就非凡了。你看到了“瑶姐歌台”了吗?默默地为你的心上人高歌一曲吧,因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尽管付出吧,只要你的心上人幸福,你就是幸福的。你看到了那鹤发童颜的“南极仙翁”了吗?与三宝山相距不远的三丫山脚有“朝水庵”,有联“朝向西天迎佛祖,水流南海接观音,”与佛祖观音一起来黄姚玩耍的“南极仙翁”留恋这洞景,竟然化石长住在此,还会给游人添福禄寿呢!就在这附近的村寨,出现了好几位年超百岁的老人,最长寿的老人活到了一百一十岁。现在,黄姚镇内还有十位百岁老人哦。游孔明岩可谓如阅“万卷书”,令人回味无穷呢!

江水流过中洞村,与樟木林乡交接处有一座大山,山脚有一山洞,名曰“风窟”,冬有暖风夏吹凉风,为路人歇息最爱之处也。炎夏,群众称之为“天然电风扇”。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韦瑞霖,曾因公务,经风窟作诗曰“石洞横生草径边,行人来往暂休闲。暖风吐扫三冬雪,爽气吹凉五夏天。”

爱上家乡,爱上姚江。舀起一瓢姚江水,总有故事在其中。可以倾听,可以诉说,可以沉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