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王荫嘉 王荫嘉(1892~1949),字苍虬,号殷泉,江苏吴县人。早年就读于北京,爱好金石考古、目录版本之学,尤爱钱币,藏有历代钱币、古今纸币、金银币和钱范等数万枚。所藏吴王张士诚“天佑通宝”钱5种为罕见之精品。其藏品于20世纪80年代归上海博物馆所藏。 王荫嘉是上海泉币学社主要发起人之一,负责社刊《泉币》总校对工作,又是主要撰稿人,先后在《泉币》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 王荫嘉还是《寿泉会》的倡议者之一,参与出刊《寿泉集拓》工作。 四十一、朱孔阳 朱孔阳(1892~1986),字云裳,晚号庸丈、龙翁,上海松江县人。民国后在杭州青年会创办书法、国画、篆刻班等。抗战期间,为免使杭州岳坟精忠柏化石沦落日本侵略者之手,多方筹款购得,建国后捐献给国家。个人收藏除书画外尚有印玺、古砚、陶瓷、竹石雕等。民国36年(1947年)上海市立博物馆复馆,他向该馆捐献了文物。建国后在沪发起成立上海美术考古学社。1952年夏,得王国维手拓殷墟甲骨文本和李汉青摹写本,校勘辑成《殷墟文字考释补正》。1953年应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聘任,负责征集、鉴定医史文物资料。1972年被聘为杭州市文管会委员。1982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80年代初应邀赴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班讲学。1951年和1962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书画、玺印文物5件。此外,还向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山西等省市的博物馆、文化、宗教部门捐献文物百余件。著有《名墓志》、《分韵古迹考》、《分韵山川考》等。 四十二、蒋伯壎 蒋伯壎(1894~1965),原名蒋寿銈,江苏吴县人。宣统二年(1909年)考入苏州邮局任练习生,后在徐州、南京、重庆、杭州等地邮局任职。民国9年(1920年)在南京邮局任支局长时开始收藏钱币和邮票。为了收藏方便,他改名蒋伯壎,从此闻名于钱币界。 蒋伯壎藏泉甚富,珍品不少,西王赏功金钱、开禧通宝背利大钱、端平铁母、临安府贰百文铜牌等,均为出类拔萃之品。他所藏泉币有四大特色:一是地区特色。“大蜀通宝”、“西王赏功”是他在重庆时收藏的稀世珍品。背面“天”、“地”、“离”字诸品系清末浙南农民金钱会的“义记金钱”,是他在金华和丽水工作时收藏的珍稀之品。二是钱币配套。如光绪银元,自伍分、壹钱、贰钱、伍钱、壹两等五枚齐全。湖南省大清银饼,自壹钱、贰钱、叁钱、肆钱、伍钱、陆钱、柒钱、捌钱、玖钱、壹两等拾枚齐全。三是资料齐全。如日本东亚货币学会的会刊《货币》每卷12期,出版数十卷,他卷卷齐全,一期不漏。四是拓本丰富。他藏有各类钱币拓本一万余张,成为钱币研究的重要资料。 1963年,蒋伯壎把全部古钱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把《泉币》杂志全部献给浙江省博物馆。1965年其子女继承先父遗志,将其父所藏清代至民国,以及革命根据地的纸币3000余张捐献给国家。 四十三、吴湖帆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字遹骏;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号倩庵、丑簃;书画则多署湖帆。斋名梅景书屋。江苏吴县人。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嗣孙。 吴湖帆受家学熏陶,酷爱艺术。13岁学画,初从“四王”、董其昌入手,继而上探五代、两宋以及元明诸家。他一面悉心观摩家藏历代名迹,一面遍游名山大川,把师古人和师造化结合起来,从而在艺术上形成缜丽丰腴、清隽明润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融米芾与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于一炉,并结合自己的意趣,自成一格,具有个性特色,从而成为沪上最享盛名的一位书画家、鉴赏家。与赵叔孺、吴待秋、冯超然被誉为“海上四大家”。又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画坛有“南吴(湖帆)北张”(大千)之誉。大千平生佩服的“两个半画家”中,第一个就是吴湖帆。 吴湖帆解放前曾任故宫博物院评审委员,解放后历任上海市文联(二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吴湖帆富于收藏,为近代著名收藏家之一,藏有金石书画1400件。一是来自祖父旧藏。如吴大澂遗留下来的周代邢钟和克鼎,湖帆极喜爱,名其室为“邢克山房”。大澂生前特别爱的古印40余方、官印50余方、将军印28方,后亦为湖帆收藏。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虞恭公碑》亦为大澂家旧物。二是来自夫人潘静淑的家藏。静淑曾祖潘世恩为清道光时宰相。伯父潘祖荫为清光绪时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其攀古楼所藏文物富敌东南。静淑过门时,嫁资中有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三帖,加上大澂旧藏《虞恭公碑》,因此集欧阳询四本名帖于一室,吴湖帆十分珍爱,遂将家中厅堂命名为“四欧堂”;并且名其长子为孟欧、次子为述欧、长女为思欧、次女为惠欧,以应符“四欧”。静淑30岁时,岁逢辛酉,与宋景定刻《梅花喜神谱》干支相合,其舅潘仲午即以所藏《梅花喜神谱》为寿。于是湖帆又额其寓所为“梅景书屋”。静淑奁中又有先世御赐玉华砚,洁如堆雪,润若凝脂,夫妇两爱同生命,即命其室为“玉华仙馆”。三是湖帆本人收集之珍品。他购得隋《董美人墓志铭》碑帖,珍爱之至,特辟屋珍藏并取名“宝董室”。他平时将此碑帖随身携带,须臾不离,有时睡觉也挟册入衾,并曰“与美人同梦”。他爱碑入迷,竟以碑为“妻”。他还千方百计搜罗清代的状元写扇。有的出高价收买,有的用极珍贵的藏品与人交换,历20年之久,获得70余柄。形成他的收藏特色之一。他所藏的历代名画甚多,如北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宋宁宗后《樱桃黄鹤图》、宋梁揩《睡猿图》、宋王晋卿《巫峡清秋图》、宋赵构《千字文》、宋画《汉宫春晓图》、刘松年《高山四皓图》、宋拓《梁萧敷敬太妃墓志》、宋刻《淮海长短句》、元倪云林《秋浦渔村图》、元吴镇《渔父图》、元王蒙《松窗读书图》等均为国家一级藏品。 吴湖帆学识渊博,精于文物鉴定。民国27年(1938年),上海汲古阁主人曹友卿携刚购买的一张破旧的《胜山图》请他鉴定。他知此画出于名手,经“谈判”将家中珍藏商彝周敦古铜器换下了这个残卷。后与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影印本一对照,竟然是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前段。他还在破画堆中发现了一幅题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字样的山水画,既无前人的收藏印章,也未见过著录,但经他考证,这画竟是大痴的晚年真笔。他即以重金购得,精心装裱,抢救保护了珍贵书画。 吴湖帆的出版物有《梅景书屋画集》、《梅景画集》、《吴氏书画集》、《吴湖帆画辑》、《吴湖帆画集》等。 四十四、马泽溥 马泽溥(1894~1976),北京人。长期从事古玩行业,擅长陶瓷鉴定。民国25年(1936年)在大连开设古玩店,经常往来于大连、北京之间。民国36年秋,中共大连地委决定在大连开古玩店作为地下组织活动联络点,华东北撤干部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吴仲超就利用马泽溥开设的“博古堂”店名,以此作为掩护。从此,博古堂归中共地下组织半公开性质的同利公司领导,马泽溥任副经理,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溥古堂结束营业,所购文物分别交山东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马泽溥也到了济南,跟随吴仲超工作。吴仲超调上海任华东局秘书长,马泽溥也被安排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担任陶瓷鉴定工作,在海关扣住了不少不准出口的珍贵文物,为文物保护作出了贡献。 四十五、乐笃周 乐笃周(1894~1979)北京人。早年留学法国,民国8年(191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药材业。民国20年在北京创办宏仁堂国药号,后又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地开设分号。解放后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届南京市人民代表。 乐笃周爱好收藏古玩,尤以明清紫檀家具和瓷器最为精致。其中紫檀家具收藏甚富,多达166件,特别是紫檀宝座、紫檀雕龙方桌,堪称上品。 乐笃周热爱文博事业,1952年将清乾隆窑青花云水笔筒等7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56年,将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风穿牡丹瓶、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大笔筒等40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58年,又将明清紫檀家具166件捐赠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四十六、顾景炎 顾景炎(1895~1970),字树炘,世居上海城内,熟悉上海地方历史、掌故、民情风俗。收藏古代字画、钱币、地方文献、文物甚丰。解放前,曾经营房地产。1955年,参加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建工作,对地方史料和文物征集,成绩显著。1958年调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任地方历史研究部副主任,参加豫园大假山修复,主持各厅堂陈列。顾景炎爱好收藏铁钱,遂命名其斋为“圆铁庐”。他收藏前人日记和稿本甚丰,编有《上海乡贤文物过眼录》,著有《冈身考》、《乌泥泾考》,参与《明露香园顾绣》以及侯峒曾、黄淳耀、徐光启手迹等编选工作。 四十七、戴葆庭 戴葆庭(1895~1976),字足斋,浙江绍兴人。出身清寒,勤奋好学,酷爱古泉,毕生致力钱币的搜集和研究鉴定。民国29年(194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和创办双月刊《泉币》杂志,负责日常工作。先后协助丁福保编纂《古钱大辞典》、《历代古泉图说》、《古钱学纲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古玩总店任职,1966年退休。 戴葆庭毕生搜集的珍贵泉币,后归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1959年,他将所藏太平天国“平靖胜宝当千”等119枚珍稀钱币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受到中央文化部的嘉奖。编著有《足斋泉拓》、《寿泉集拓》和《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等。 四十八、吴静山 吴静山(1895~1977),又名兴仁,江苏江阴人。民国6年(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长期在上海执教。民国21年入上海市通志馆工作,兼任中 吴静山长期从事上海地方历史研究,编有《上海农谚》、《上海史料丛编》,著有《上海的气象》、《上海的风雨》、《吴淞江》等。 四十九、顾公雄 顾公雄(1897~1951),名则扬,字公雄,苏州人。苏州大收藏家顾文彬的曾孙,藏有“过云楼”书画甚丰。临终时,谆谆叮嘱其家属,要把祖传书画文物捐献给国家。其夫人沈同樾及子女五人,秉承遗志,于1959年、1964年慨然将其四代相传的宋魏了翁行书《文向帖》、元张渥《九歌图》、明杜琼《南村别墅十景册》等“过云楼”所藏书画393件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中央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分别授予褒奖状。 曾祖父顾文彬(1811~1889),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土,官至浙江宁绍道台。自幼酷爱书画,“自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晚年归吴中,把庋藏书画之所名为“过云楼”。 祖父顾承,继承父业,尤精鉴别。极受其父顾文彬器重,赞誉他有“物之真伪,一见即决,百无失一”的鉴别能力。 父顾麟士(1865~1930),擅画山水,亦精鉴别,秉承先志,广事搜求,使“过云楼”所藏书画更为丰富。 顾麟士有五子四女。三子顾公雄,世守“过云楼”书画,不使散失。抗战开始,为防止书画遭殃,把家藏书画迁移至光福保存。苏州沦陷后,又将书画从光福秘密运至上海,为避开途中日伪搜查,他把书画藏匿在汽车底部,得以安全运抵上海,解放后全部捐赠国家。 五十、卫聚贤 卫聚贤(1898~?),字怀彬、号介山,又号卫大法师,山西万泉人。民国16年(1927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历任暨南大学、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授。民国17年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民国18年发掘南京明故宫。民国19年主持南京栖霞山三国墓葬发掘,并致力于江浙古文化遗址调查。民国24年春,参与常州淹城遗址调查,同年秋参加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考察研究。民国25年上海成立中国古泉学会,担任评议。同年8月任“吴越史地研究会”总干事,主编《吴越文化论丛》。民国26年上海市博物馆落成,担任设备选购委员。民国32年在重庆任“说文社”理事长,主编学术月刊《说文》。民国38年离开大陆,历任香港珠海、联合、联大、光夏、远东、华夏等书院教授,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著有《中国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小史》、《古史研究》、《中国社会史》、《古今货币》、《古器物学》、《台湾山胞由华西迁来》等。 五十一、孙伯渊 孙伯渊(1898~1984),江苏苏州人。出生于装裱篆刻世家。其父孙念乔善于镌刻碑石,擅长鉴定碑帖,且开设“集宝斋”小作坊。父亡,他继承家业,从事刻石拓碑,对碑帖书画鉴定有较深造诣,徐森玉、刘海粟等推崇他为碑帖鉴定专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宁弃一切,而将珍藏的书画、文物由苏州转移来沪,以防战乱损失。解放后,他先后将金石碑文4000余件捐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颜真卿多宝塔、欧阳询 五十二、陈兼善 陈兼善(1898~1988),浙江诸暨人。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民国12年就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民国14年后任广东大学讲师、中 他一生从事教学和鱼类学研究。著作有《动物学词典》;论文有《广东无腹鳍鱼类考察》、《 虎鱼类的研究》、《中国总鳍鱼的比较》、《广东鳗鱼研究》、《鱼类的演化和分类》。 五十三、罗伯昭 罗伯昭(1899~1976)名文炯,号沐园,四川巴县人。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长期经营桐油。1956年公私合营后,任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理,上海市第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黄浦区政协副主席,黄浦区副区长。 罗伯昭公余之暇,唯泉是癖,早在民国13年就开始搜集古钱币,30年代在武汉不惜重金收藏罕见古钱珍品。世人誉为“南张(张叔驯)、北陈(陈仁涛)、巴蜀罗(罗伯昭)”。民国28年初,罗伯昭由重庆取道香港来上海定居,每周必去广东路上海古玩市场与古泉爱好者茶叙。在古泉界诸公倡议下,罗伯昭着手筹建中国泉币学社。民国29年初春,在罗氏宅邸召开中国钱币学社成立大会,被选为副社长。同年又与丁福保等倡议成立“寿泉会”。不仅在财力上支持《泉币》杂志,而且为《泉币》双月刊撰写“所谓天监五铢之疑问”等考据文章20余篇。 罗伯昭广收兼蓄,所藏古钱既丰且精,蔚为大观。40年代,他以大洋五千的高价,收购了一枚即将流散国外的“新币十一铢”。其他如《沈园四十泉拓》中之六铢、天圣铁母、绍圣背施、靖康折二、“闽永隆通宝”大铁钱,“天策府宝”鎏金铜钱等品,均为稀世珍品。 罗伯昭热爱祖国文博事业,1957年将珍藏的“新币十一铢”等全部古泉捐赠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受到中央文化部褒奖。然好泉之心不辍,此后仍陆续搜集,并于1962年撷其精华捐赠上海博物馆,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褒奖。更为动人的是罗伯昭看到古钱商手中有一枚“庄泉四十”,正是上海博物馆缺品,他就不惜高价买进,无偿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1979年,罗伯昭子女遵照先父遗嘱,将遗存的古泉币分赠给上海博物馆和家乡的四川博物馆。 五十四、华笃安 华笃安(1900~1970),江苏无锡人。常州大成纱厂厂长,上海安达纺织公司代理经理、副总经理,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基原室副主任。 华笃安从50年代起开始对明清玺印、尺牍发生兴趣,并陆续搜集和珍藏了一批明、清各流派印章及明、清尺牍。40年来,他收集了浙西丁辅之、葛昌楹、高洛圆三家旧藏,上自明代中叶流派印的肇始期,下迄清代篆刻鼎盛期,集著名印人250家的作品,终成蜚声国内外的明清篆刻流派印章的收藏大家。其中“西泠八家”印章多达700余方,而丁敬的作品即有80余方。此外尚有清代篆刻名家邓石如、吴让之,近代金石家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精心之作。这批流派印章大多见于著录,流传有绪,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华笃安所收藏的明清名家诗翰、尺牍也极珍贵。其中《明贤尺牍》有于谦、祝枝山、唐寅、文徵明、徐渭、李东阳、顾亭林等手翰;清代的《杭人诗翰》及《杭人尺牍》有毛西河、朱彝尊、袁子才等历史名人手迹。 “文化大革命”开始,华笃安及时将珍藏文物交上海博物馆代管,使这批珍赏艺术遗产得以完整保存,未遭散失。“文化大革命”后,华笃 五十五、徐梦华 徐梦华(1900~1975),又名清机、梦花,上海川沙县人。毕业于上海美华书院。解放前经营五金行业,自任大德五金号经理。解放后,历任中国五金机械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上海五金零件商业同业公会副主任、市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 徐梦华生平爱好文物,闲暇之余出入上海古玩市场,集藏古玩、书画2万余件。他还关心和支持文博事业,1958年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赠历史文物,中央文化部颁发了褒奖状;1960年至1964年间先后四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青铜器、陶瓷器、砚台等文物169件,图书4798册。 五十六、王有林 王有林(1900~1989),江苏常州人。解放前开设华纶染织厂,解放后并入第七印染厂,任副科长。他早年爱好书画,并有较高鉴赏能力。因此在经营染织行业之外,喜欢搜集、鉴赏历代书画。六七十年来,他珍藏了宋拓张从申玄静碑册、宋拓清华寺碑、元杨维帧行书诗轴、明仇英人物山水轴、明徐瑞本山水轴、徐渭画册等400余件。“文化大革命”后,查抄文物落实政策发还时,他将其中73件珍贵文物出让给上海博物馆。 其子王南屏是旅港文物收藏家,珍藏中尤以宋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和宋刻龙舒本《王文公文集》最为重要,系稀世珍宝。《楞严经旨要卷》是现存王安石法书的唯一精品;龙舒本《王文公文集》是利用宋代政府用过的公文纸印的,背面所书的公文纸400余页,计宋人手札300余通,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已由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为《宋人佚简》影印本。1985年3月, 五十七、周桂生 周桂生(1901~1962),江苏常州人。一生从事古旧书画装裱,技法高超,尤擅接笔,书画收藏家誉为“裱画全能高手”。解放后,初在刘定之装池帮工,后参加新成区文联装裱小组、上海裱画生产合作社,1960年进上海博物馆,参加文物修复工场书画装裱组。 周桂生诗画技能全面,而且常备一只“百宝箱”,珍藏着破旧的历代旧纸、旧绢残片。这些常人视为破烂的“废物”,他却视为珍宝,使不少重要文物得以起死回生,为文物保护作出了贡献。上海博物馆一级藏品的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图卷》、元王渊《竹石集禽图轴》等,均由于他的精心装裱而重显光彩。 周桂生是上海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五十八、孙煜峰 孙煜峰(1901~1967),曾用名寿熙,江苏江阴人。民国14年(1925年)起在上海经商。解放前,曾任闸北水电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裕康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解放后历任公私合营上海市房地产公司副经理、市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三、四届常委等职。 孙煜峰30年代起开始收藏文物,对字画有较高的鉴赏能力。1961年起先后5次向上博物馆捐献了书画、青铜器、陶瓷器等文物656件,其中宋人《五老图》题跋册、清康熙窑豇豆红刻花菊瓣瓶和宝石红瓶,均为稀世珍品,曾受到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褒奖。此外,他还先后向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捐赠过文物,其中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为罕见珍品。 五十九、孙仲渊 孙仲渊(1901~1972),江苏苏州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孙仲渊出生于装裱篆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早年因丧父而中途辍学,与其兄伯渊、弟季渊一起继承家业,从事刻石拓碑之业。曾去西安、北京、绍兴、沈阳等地将古代书法名家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米芾等的碑石拓印下来。邹容、黎元洪墓碑由他们兄弟三人刻就;经他亲自刻石拓碑有数百件之多。他喜爱收藏文物,且常与名家交往,共同探讨研究。徐森玉、刘海粟等推崇他为碑帖鉴定专家。解放后,他将所藏珍贵书画、碑帖等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将黄兴字对捐献给上海文史研究馆。 六十、陈器成 陈器成(1902~1983),别名辛伟,浙江鄞县人。1981年7月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曾任上海光明药厂厂长。 陈器成收藏颇丰,青铜器、瓷器、甲骨、石刻造像均有收藏。1962年,他将88件珍贵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文化大革命”中所藏文物均被抄。1980年落实政策发还后,又主动将重要文物130件捐赠给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中商代甲骨100片,部分从未发表过,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史料。五代白釉梅花罐、宋定窑刻花大盘、明宣德白釉莲瓣暗花碗等都属稀见之物。 六十一、江南苹 江南苹(1902~1986),原名江采,号南苹,女,浙江杭州人。自幼喜欢书画,师从陈半丁、陈师曾学画。曾在中国画学研究会任助教。民国20年(1931年)参加何香凝创办的女子书画会,1954年2月进上海博物馆,专任复制古代绘画。1965年退休。1981年入文史研究馆。 江南苹精通琴棋书画,善丹青、工花卉,擅长墨梅和月季。民国14年,她的《黄月季》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在东京展出,被日方购藏,并印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民国19年,她的作品又参加比利时举行的“莱奇万国博览会”,获得奖状。此外,还为鲁迅、郑振铎所编《北平笺谱》创作10幅花卉。 江南苹从事古画复制,擅长临摹,为上海博物馆临摹复制了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宋王铣《烟江叠嶂图》、明文徵明《春深高树图》等许多名家佳作,她为文物保护作出了贡献。1958年,她还将珍藏的陈师曾《墨竹》捐赠上海博物馆。 六十二、丁惠康 丁惠康(1904~1979),江苏无锡人。民国16年(1927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民国17年和民国23年,先后在上海创办肺病疗养院和虹桥疗养院。民国24年德国汉堡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51年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1966年4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丁惠康既是医务工作者,又是文物收藏家。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将出售40幢房屋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收购历代名画与文物。民国28年春,联合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及其他收藏家在上海发起“中国历代书画展”,出版《中国历代名画大观》,提出“展我先民遗迹,发扬民族精神”的口号。 1949年,丁惠康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后,即将所藏台湾高山族文物和书籍500余种捐赠中央民族学院。同时将西周青铜大鼎、唐二色釉大壶捐赠国家博物馆。11月,又收购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文物(包括宋元孤本等)和古籍1100余种,并全部捐赠北京图书馆。他珍藏的宋马远《雪屣观梅图》、明仇英《剑阁图》等精品佳作则为上海博物馆所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文化部分别授予褒奖状。 六十三、谢旦如 谢旦如(1904~1962),上海市人。二、三十年代即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曾先后开设过西门书店和公道书店。民国10年(1921年)至民国18年,与进步文化人士创建“上海通讯图书馆”,担任执行委员;民国14年参加“湖畔诗社”,出版进步诗集和刊物;民国19年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并参加“左联”的活动,与友人合编《出版月刊》,介绍“左联”的进步书刊;民国20年至民国22年间先后两次在自己寓所掩护瞿秋白夫妇,时间达一年左右,并与鲁迅有过交往。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敌救亡的文化活动,协助许广平编辑鲁迅所翻译的《译丛补》及《鲁迅全集》的出版;后又参加《鲁迅风》的编辑工作。国民党统治期间,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鲁迅手迹、革命烈土文稿、书信、遗物、照片及革命文艺刊物等,其中较为珍贵的有:鲁迅为编印秋白烈士遗文向他开列的借书单;瞿秋白的文稿《乱弹》、《十二月歌谣》和译稿《哥萨克歌谣》;丁玲、胡也频的文稿《 谢旦如于1950年任华东文化部研究室副主任;1951年调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筹建工作;1957年5月任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谢旦如为上海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六十四、蒋大沂 蒋大沂(1904~1981),江苏苏州人。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国学系,同年春参加考古学家卫聚贤主持的南京栖霞山六朝墓发掘,个人兴趣遂由考据转向考古。民国21年到民国24年在江苏省立界首师范和上海正风文学院执教,业余同留法博士张凤等自发在江、浙、沪、皖各地从事田野考古调查。民国24年考察常州淹城古文化遗址,9月参与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踏勘,11月任上海市博物馆筹备处干事。民国26年上海市博物馆试行开放后升任研究员。民国29年5月到次年10月为浙西昭明馆副馆长、天目书院导师。后入蜀任成都华西大学讲师、副教授、研究员。民国35年春应上海市立博物馆杨宽之请,返沪任艺术部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主任、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华东文化部文物科科长、上海博物馆地方历史研究部、陈列部副主任、主任、上海博物馆馆刊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参与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和文物图册出版工作,筹建了以复制古代绘画作品代替真迹陈列的出版复制组。并指导上海马桥古文化遗址的首次发掘。对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有一定成就。 六十五、李亚农 李亚农(1906~1962),又名旦丘,四川江津人。他一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奴隶社会历史的研究,解放前后从事文物管理领导工作。 民国5年(1916年)李亚农赴日本就学,民国16年在日本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1年回国,曾任中法大学教授及孔德研究所研究员。著有《铁云藏龟零拾》、《殷契摭佚》、《殷契摭佚续编》和《金文研究》等。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军部负责做团结、教育、救济日俘和日侨工作。民国35年,他在大连通过“博古堂”(中共地下组织开设的文物商店)收购保存了罗振玉所藏甲骨等一批文物。解放战争时期,他奉命负责保管战士挖战壕时搜集的流散文物。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李亚农随军入城,并将搜集的各类文物2582件全部移交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进城后,他负责接管并主持上海科学院的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他主持文物工作期间,筹建了上海博物馆,接管了原上海市博物馆、震旦博物院和亚洲文会博物院全部文物;截留了山西浑源出土的春秋晚期牺尊等走私文物;保存了孔德研究所的一批甲骨文和安特生搜集的仰韶彩陶;收购了大量传世文物。他还重视对收藏家的统战工作,接受了木少著名收藏家主动捐献的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大克鼎”、“大盂鼎”和“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在内。 李亚农的史学著述,先后出版的有《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殷代社会生活》、《周族的氏族制与拓跋族的前封建制》、《西周与东周》、《中国的封建领土制和地主制》等专著。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将过去的著作加以综合整理,编成《欣然斋史论集》。 六十六、孙鼎 孙鼎(1906~1977),安徽人。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上海华通开关厂总工程师、上海新安电机厂总经理、上海电机工业公司副经理、上海市机电一局总工程师。曾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 孙鼎业余爱好收藏古代文物,30年代即开始搜集文物。他的藏品以青铜器、封泥、钱币最为珍贵。1979年,其夫人景俊士遵先夫遗愿,将其生前庋藏文物2008件捐献上海博物馆。其中西周旅钟、楚公蒙钟等青铜器都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战国到汉代封泥亦为传世罕见之物;北宋应运元宝、南朝小篆文景和等钱币大多系孤品;隋开皇九年写持世经卷、唐上元三年写妙法莲华经卷等均属珍品。1979年,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颁发奖状。 六十七、钱镜塘 钱镜塘(1908~1983),原名钱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浙江海宁人。 钱镜塘幼年得其父钱鸿遇之传授,工书法绘画。20岁以后,钱镜塘来沪,独资经营书画,掌握了古代书画鉴别能力。数十年来,他鉴别珍藏了历代书画数千件之多,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成为沪上著名的书画鉴定收藏家。 解放后,钱镜塘多次将所藏历代名家书画捐献给国家。1958年和1962年先后二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赵之谦、任伯年等近代名家书画174件。1979年,他又售让给上海文物商店明清书画67件,由文物商店价拨给上海博物馆。 六十八、仇焱之 仇焱之(1910~1980),江苏太仓人。早年师从晋古斋古玩店业主朱鹤亭,精于瓷器鉴定。民国34年(1945年)由卢吴公司在沪负责人吴启周介绍,结识英国古董商厄宝德,为其在沪办理古玩出口托运业务。民国35年以200万法币独资开设“仇焱记”(又名“仇焱之文玩会”)于嵩山路44号。同年出任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候补监事。民国38年结束在沪经营活动,去香港、瑞士继续经营古代陶瓷。收藏甚丰,且多精品。1980年病逝于瑞士,所有庋藏由裔嗣交苏富比拍卖公司在香港、伦敦拍卖。 六十九、谭敬 谭敬(1911~1991),字和庵(龢盦),广东开平人。民国25年(1936年)上海复旦大学商科毕业。民国28年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国际贸易系毕业。回国后,任华业信托公司、华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南信托银行常务董事等职。民国37年赴香港,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1950年经中央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去信动员,从香港回上海。1956年后任公私合营上海房产公司董事。198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六、七届中央监察委员、民革上海市七届委员。 谭敬出生于豪富家庭,爱好文物书画,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张大千、郑振铎等友好,因而精于文物鉴定,亦富于收藏。其所藏宋、元及明初书画较为珍贵的有:宋代赵遹《泸南平夷图》、南宋赵子固《水仙图》、元代赵孟頫《双松平原图》和《赵氏一门合札》、赵原《晴川送客图》、倪瓒《虞山林壑图》、柯九思《上京宫词》,明初夏昶《竹泉春雨图》、解缙《自书杂诗》和明杨一清《自书诗》等。在美国有关书刊中,将谭敬列为中国现代收藏家鉴赏家之一。谭敬在港时亦曾被聘为香港文物协会顾问。1950年回上海,次年8月将珍藏战国时期齐国量器“陈纯釜”和“子禾子釜”等捐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奖状予以表彰。谭敬还将所藏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稿卷孤本捐献国家,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七十、戚叔玉 戚叔玉(1912~1992),原名璋、鹤九,山东威海人。自幼受家庭薰陶,得名师指点,学书法、治印、绘画。六岁拜书法家丁佛吾为师,八岁向画家金北楼学国画,十二岁开始收集三代铭文,进而收集石刻、碑拓。成年后与张大千等交往,博览书画名迹,因而在书画篆刻艺术方面基础坚实。民国22年(1933年)肄业于北京国民大学文学系, 戚叔玉还是国内著名的碑帖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毕生从事碑帖收集和研究,收藏既精且丰,宋拓《圣教序》、《九成宫》甚精,旧拓《宋高灵庙碑》则是国内最好的拓本,《十钟山房印举》、《十六金符斋印存》系稀有之珍品。他热爱祖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先后于1980年和1983年两次将珍藏书画、碑帖碑刻拓本等220件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此外,他还将《十钟山房印举》印谱18箱捐献给杭州西泠印社;将《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史书捐献给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1962年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1979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七十一、金祖同 金祖同(1914~1955),字晓同,笔名殷尘。浙江嘉兴人。民国24年(1935年)供职于孔德图书馆,参与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调查,著有《金山卫访古记纲要》。民国25年筹办“吴越史地研究会”。同年3~4月间,他奉收藏家刘体智之命,携其所藏甲骨拓片20册去日本交郭沫若,并师从郭沫若搜拓流失在日本的甲骨文,成为郭的私淑弟子。民国26年7月暗中协助郭沫若从日本回国,撰有《郭鼎堂归国秘记》。抗战期间在重庆从事学术研究,在《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发表学术论文。他在甲骨卜辞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殷契遗珠》、《龟卜》等专著。收藏台湾高山族文物甚丰。建国后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1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发运粮军米护照一件。 七十二、殷炳海 段炳海(1914~1975),江苏镇江人。15岁在苏州学裱画,拜窦道元为师。他一生从事裱画行业,裱画技能高超,为书画收藏家所器重。解放前,曾在上海刘定之开设的“晋宜斋”、华启明开设的“时古斋”帮工。解放后参加了卢湾区裱画小组、上海裱画生产合作社,1960年进上海博物馆。 殷炳海一生装裱了大量古代书画,是有名的“画郎中”,抢救了不少珍贵文物。吴湖帆、孙煜峰、孙伯渊、钱镜塘、刘靖基等著名书画收藏家所藏书画,大部由他装裱。在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工场,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国家一级文物的五代徐熙《雪竹图轴》、元朱元璋《军令状卷》、明唐寅《牡丹仕女图轴》等,入藏时疲破不堪,经过他的精心装裱,使古画恢复了原貌。陈道复的《花寺中堂》,由于年代久远,千疮百孔,霉烂不堪,纸质熟而厚,在常人眼里难以修补,同行高手也感到棘手。殷炳海不畏艰难,接受了这幅画的装裱,选配补托画芯纸,修补破洞,染色修补洞口,为保护古画作出了贡献。 七十三、沈以行 沈以行(1914~1994),江苏苏州人。民国18年(1929年)在省立苏州中学肄业,次年入上海邮局为邮务佐。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邮局发起组织邮工救亡同志会,后参加职业界救亡协会,从事救亡宣传。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工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总工会文教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文教部副部长、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劳动报社副社长、总编辑,上海工人运动史料委员会副总干事等职。1958年11月任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委会委员、筹备处主任,负责基本陈列计划的制订。同时主持中共“一大”会址辅助陈列的修改,领导完成了“工人阶级的成长”、“马列主义的传播”、“五卅运动”、“二战时期的文化革命运动”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等5个专题陈列研究,举办了“列宁生平事迹展览会”、“五卅运动35周年图片展览”和“太平军进军上海一百周年纪念展览”。1960年调任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工运史鸣辩录》、《上海工人运动史》等。 七十四、沈之瑜 沈之瑜(1916~1990),原名茹志成,曾用名茹茄、鲁楷,浙江杭州人。民国24年(1935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毕业,留校当助教。民国29年5月在浙江遂昌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建国前曾任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滨海报编辑、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参谋、华中雪枫军政大学文工团和华东军政大学文工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局社文处副处长、处长、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党组副书记,上海新成区文化局局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馆长和名誉馆长、研究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同时,被选为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沈之瑜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近40年。在他主管上海市社会文化期间,接管了亚洲文会博物馆和震旦博物院,并在这两院的标本基础上,筹建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查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并恢复原状,成立纪念馆;协助有关单位整理恢复了中山故居;接办了华东文化部移交的文物仓库,加强了从废铜废纸中抢救文物、文献的工作;参与鲁迅墓的移葬和筹建鲁迅纪念馆。 1958年后,沈之瑜主持上海博物馆工作,先后建立了文物修复复制工场、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和电脑室,为文物保护和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1972年之后,将上海博物馆综合陈列改为四个专题陈列,提高陈列的学术性、系统性、艺术性;改革开放之后,他筹划、组织出国展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了上海博物馆在国际上的声誉;在他领导下,编辑出版了文物图录、专著和《上海博物馆集刊》,加强了博物馆的学术研究。 沈之瑜在学术研究上,带头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在“文化大革命”遭受严重迫害的恶劣处境下,仍潜心学习,钻研甲骨文。经多年努力,他与郭若愚合著《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补正》,撰写了《套卜大骨一版考释》、《甲骨卜辞新获》、《介绍一片伐人的卜辞》、《“百沟”、“正河”解》和《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方面的重大贡献》等学术论文。 七十五、秦廷棫 秦廷棫(1917~1984),号明之、仲玄,江苏无锡人。民国31年(1942年)由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是肺科医师。 秦廷棫祖辈都爱好书画文物。曾祖秦学冶擅刻印章;祖父能书善画,开设艺苑真赏社专营碑帖书画;其父秦清曾雅好古玩,尤以收藏碑帖出名。秦廷域自幼受家庭熏陶,从20多岁起就开始搜集古代艺术品。收藏有历代陶瓷、书画、铜器等文物1000余件。尤爱古陶瓷,颇有研究,鉴赏能力较高,因而收藏的陶瓷器既多且精。如唐郏县窑蓝褐釉罐、宋登封窑划花瓶、宋白釉黑花瓶、宋当阳峪窑白釉刻花枕等,均属精品。1961年,他参加“上海博物馆之友”组织,并积极参与其活动。1963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上海博物馆之友所藏文物展”时,他是筹备组成员之一,并为展览提供了汉陶舞俑、唐胡人骆驼俑等佳品103件,丰富了展览内容。 著有《中国古代陶塑艺术》、《中国瓷器的发明》等。 七十六、吴福宝 吴福宝(1926~1988),江苏苏州人。父亲毕生从事古董修复行业。他小学毕业即随父学艺,掌握了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竹木器的修复技能。先后在金才记古玩店、上海古玩市场修复古玩。1956年8月进上海博物馆修复工场,后调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从事竹木器修复研究。1986年3月退休。 吴福宝从事文物修复40多年,勤奋好学,掌握了传统修复技术,功底深厚,技术全面。他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木器进行脱水处理的研究获得成功,保护了一批出土木器;对古代漆器传统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揭开了宋代漆器圈叠胎制作工艺的奥秘。《宋代漆器圈叠胎制作工艺的探索》的研究课题,经技术鉴定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奖。他不仅为上海博物馆修复了福泉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象牙雕刻、青浦任氏墓出土的元代剔红东篱采菊漆盒等一批文物,还为兄弟博物馆修复了不少文物精品,如常州宋墓出土金漆器、剔犀执镜盒、元墓出土八思巴文漆器;镇江南宋墓出土剔犀扇;江阴宋墓出土藤编胎漆器;安徽天山出土东汉漆器;浙江良渚反山出土胎骨已消失的嵌玉漆器等重要文物百余件。 第二章 人物名录 一、刘靖基 刘靖基(1902~ ),江苏常州人。长期从事纺织业,开设安达纱厂,建国后历任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市贸易促进会顾问、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 年轻时即和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交往,受到他们的熏陶和启示,对书画特别爱好。多年来,收藏了宋元明名家作品千余件。1980年6月,将宋张即之行书《待漏院记卷》、宋吴琚行书《五段卷》、元王蒙《天香深处图轴》、元倪瓒《六君子图轴》、元朱德润行书《田园杂兴诗轴》等40件最珍贵的书画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8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刘靖基同志珍藏书画展览”。 二、陈植 陈植(1902~ ),浙江杭州人。清华大学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土。民国16年(1927年),柯浦纪念奖竞赛获一等奖。历任东北大学、之江大学、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总建筑师,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三至六届代表。 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上,他设计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与汪定曾合作设计上海鲁迅纪念馆。亲自审阅了中共“一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真如寺、松江方塔、天马山护珠塔、南翔寺砖塔等修复方案。调查、勘察了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的公共建筑、学校、教堂等近代优秀建筑20余处。 三、谈家桢 谈家桢(1909~ ),浙江宁波人。苏州东吴大学毕业。长期从事遗传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2月任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1981年6月任上海自然博物馆馆长。曾当选为第三届、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至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上海市委员会主任。 198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7年被授予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土;1991年当选为世界科学院委员会委员。 谈家桢早在出任馆长之前就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1959年参与动物的陈列计划;1964年聘为动物馆学术委员;指导了“动物进化厅”的陈列展览。 著有《谈家桢论文集》、《谈家桢文选》。 四、谢稚柳 谢稚柳(1910~ ),原名谢子棪,江苏武进人。早年就学于肖谿专门学校,及师从晚清进士钱振煌(名山)读书,建国前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书记官,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新闻报社秘书主任等职。1950年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历任市文管会副主任、顾问,市文物收购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上海博物馆顾问、研究员,及第五、六届市政协委员。 谢稚柳是著名画家、书画鉴定家,致力于古书画研究。绘画擅长山水、花鸟、人物,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著有《陈老莲》、《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朱耷》、《试论宋元之间水墨花卉画的传统关系》及《鉴余杂稿》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董源巨然合集》等。 谢稚柳还兼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连续八年对全国各省市博物馆所藏书画,作了真伪与等级鉴定,因而获国务院褒奖,1992年获国务院“为文化艺术作出突出贡献证书”。 五、薛贯笙 薛贵笙(1912~ )南京人,回族。民国13年(1924年)开设“薛贵记文玩号”,擅长瓷器鉴定。民国35年、民国37年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上海市古玩商业同业公会理事。1950年5月被聘为上海市古玩商业公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建国后长期从事文物商业工作,曾任上海文物商店副经理、名誉经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1年、1955年和1979年先后将个人珍藏的“西周恭王效卣”等80件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六、杨宽 杨宽(1914~ ),上海青浦人,民国25年(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曾任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赴美国定居。 七、方行 方行(1915~ )、江苏常州人。民国27年(1938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科学讲习所。专长文化史,长期从事文献史料的编选和文物、博物馆管理的领导工作。早年曾任《团结周刊》发刊人、《综合半月刊》和《学习半月刊》编委、《大耳朵丛书》副主编,民国34年任《新文化半月刊》副主编和《消息半月刊》副主编。上海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工商局主任秘书、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上海市政法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7年后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并为上海社联常委、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和上海图书馆学会会长。编有《李大钊著译系年目录》、《李大钊选集》、《唐才常著作系年目录》、《徐光启著译集(廿集)》、《樊锥文集》,《王韬日记》、《宋人佚简》等,合编有《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谭嗣同全集》,并为影印出版《鲁迅辑校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鲁迅重订(寰宇贞石图)》、《鲁迅藏汉画像》四书的顾问。现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副主任、上海政协之友社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主编、《上海文献丛书》主编、《上海当代丛书》编委、《瞿秋白文集》编委、《郑振铎文集》编委。 八、陈从周 陈从周(1918~ ),浙江绍兴人。之江大学毕业,曾在圣约翰大学任教,长期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国古建筑、古园林的研究,所著《说园》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提出“园有静观、动观之分”的造园见解。曾赴美国筹建我国第一座展出园林——明轩。1987年主持上海豫园东部修复工程并亲自设计假山布局。此外还设计了昆明楠园等古典园林,编著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绍兴石桥》、《中国厅堂》、《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园林谈丛》等。 九、马承源 马承源(1927~ ),浙江镇海人。民国36年(1947年)大夏大学历史社会系毕业。1954年进上海博物馆,致力于青铜器研究。历任保管部副主任、陈列研究部副主任等职,现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在主持上海博物馆工作中,积极开展学科研究,革新陈列体系与陈列形式,举办出国展览与学术交流,并倡议与主持了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使上海博物馆进入世界著名博物馆行列。在文管会工作上,筹建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修缮了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论文有《商鞅方升和战国量制》、《何尊铭文和周初史实》、《商周青铜双音钟》、《商周贵族使用日干问题的探讨》等26篇。编撰的专著有《仰韶文化的彩陶》、《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 十、黄宣佩 黄宣佩(1930~ ),浙江鄞县人。1950年上海水产学院渔捞专科毕业,1952年进上海博物馆。历任考古组长、上海历史研究部副主任、考古部主任等职。现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华东师大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市政协第七、八届文化委员会委员等职。致力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与太湖地区考古研究。在上海市普查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先后领队发掘了马桥、崧泽和福泉山等古遗址,在考古学上获得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命名。主持筹建了青浦、嘉定、松江、奉贤等区县博物馆及上海市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主编《崧泽——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专集》、《良渚文化珍品展》图集,发表了《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文明迹象》、《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剖析》、《略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等考古报告与论文。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 十一、汪庆正 汪庆正(1931~ ),江苏苏州人。1952年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同年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历任图书资料组组长、文管会办公室主任、陶瓷研究部主任等。现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为筹建上海博物馆新馆作出重大贡献。他致力于古代碑帖、钱币和陶瓷研究,改建了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陈列室,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本市流散文物的管理工作,编有《景德镇彩绘瓷》、《青花釉里红》、《简明中国陶瓷辞典》、《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撰有《泰山石刻考略》、《十五年来我国古代货币资料的发现和研究》、《三孔布为中山国货币考》等论文。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 十二、杜维善 杜维善(1933~ ),上海川沙人。少年时代在上海。1949年随父赴港定居。在港读完中学,赴澳大利亚攻读地质学。他酷爱收藏,曾搜集了几千种世界各地的地质标本。返港后经商,并开始收藏古币,最丰富的是秦半两、汉半两和五铢。80年代末,他因考古学家夏鼐论文中谈到新疆曾发掘出土了中亚古国萨珊王朝的古币,萌发了收藏和研究古丝绸之路沿途中亚细亚古国发行流通的金银币的意念。他搜集的中亚古币,藏品之丰,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质量之高,堪称国内第一。部分藏品已于1991年、1992年先后两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合计399枚。其中包括阿赫美尼波斯王朝、萨珊王朝、埃兰王朝、安息王朝、西突厥、贵霜王朝和蒙古帝国、奔多斯王朝等50余个国家的各个时代钱币。尤其可贵的是伊利汗国的阿八哈汗、帖古迭儿汗、阿鲁浑汗、合赞汗、迄合都汗、阿八骞音汗、拜都大汗等九位大汗的金银币被他全部收齐。 杜维善又是对钱币研究颇深的学者,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术团体——东方钱币学会在港仅有的两个会员之一、上海博物馆钱币特别顾问。他研究古币以出土钱币作为断代依据,用考古出土资料与史料结合的方法,把半两、五铢分朝、分类排比对照进行断代,编印出版了《五铢系年汇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