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外国没有“忠”与“奸”的斗争?

 上善竹林 2014-04-25

   最近读到张鸣教授的《忠奸情结》,其中说中国人习惯用“忠”与“奸”衡量历史人物,造成对历史的虚假解读。其实,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史学中,而且出现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语言、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周围的小国,甚至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中都不存在这个问题。如何解读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中国人使用汉字是问题的主要成因;汉字导致了思维的“矛盾化”,让中国人染上了“非此即彼”的思想弊病。

   汉字文化必然伴随着一种阴阳矛盾的世界观,这是由于汉字体系内在的结构所决定的。可以说,只要使用汉字来建构思维,就必然建构出一种阴阳矛盾的观念体系。

   汉字是一种类似记号的文字体系,除少量会意字可以从字面直接读取含义之外,占汉字绝大部分的形声字本身并不包含含义。由于大部分汉字都只能达到记号的功能,这使得汉字构建概念不是以"根含义"为基础进行演绎的,而是以一种比较意象化的方式创造含义,所以中国人无法建构出具有严格逻辑结构的概念谱系,反而是创造出了很多"矛盾"含义的词汇,比如虚实、忠奸、巧拙等等,中国人把这种"汉字的语言现象"当作了世界存在的方式,产生了一种阴阳矛盾的世界观。



  如果一个符号本身不能包含明确的含义信息,那么我们就只能通过"另外的定义"来赋予这个符号含义,但如果进行"另外的定义"的依然是这种记号文字,那么就会进入一种"循环定义"的怪圈之中,这个符号体系最终就是一种无法提供明确定义的符号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它建立的概念都是意象化的、或者说是一种模糊的、随意的含义。用这样的词汇体系来描述世界,必然会呈现出一种混沌、矛盾和没有逻辑结构的世界"本质",这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征。由于汉字在表达含义方面只能达到意象化的水平,所以汉字体系创造的词汇都是没有根含义的,中国人思维中的世界自然也就不会是具有逻辑一致性的,但中国人往往把这种文字造成的现象但做了世界的本质。

  由于中国的教育中没有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内容,所以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思维的工具来对汉字本身进行解析,使得这种汉字文字结构造成的词语现象被中国人误以为是"世界的本质",这种误解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接纳理性文明和现代文明,因为现代文明就是以逻辑一致性的文字工具来解读世界的。

   那么,世界的本质到底是混沌还是逻辑呢?到底是汉字这种意象文字解读的世界更真实呢?还是字母文字这种逻辑文字解读的世界更真实呢?这个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了,这是文字本身甚至人类的理性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我并不想纠结于"世界本质"这个超经验的问题,我只想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命题:如果我们渴望现代文明,那么我们就必须使用逻辑化的文字;如果我们坚持使用意象文字,就必然永远停留在阴阳矛盾的观点之中,而这种观点是必然不相容于理性文明的。

  中国人走向现代的第一步,必然是文字的改革,没有文字的逻辑化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现代化。如果我们回避这一步,则文字的巨大惯性会使一切行为层面的"现代化努力"归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