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帝国征服百越之战:五十万大军开辟岭南疆土

 小记历史馆 2014-04-25

    这次越岭作战,虽然是以失败告终,但考虑到秦五十万大军分为五路驻守南岭和武夷山地防线的情况,即可知当时在总体攻防形势上,秦人尚处于划疆自守的状态,并没有馀力展开全面进攻,尉屠睢进击西瓯,只是一次试探。这是因为综观所谓“百越”的历史可知,西瓯远不及东越(包括东瓯和闽越)、南越强盛,所以,当时秦廷才选择这一软腹部作为其征伐百越的突破口。

    法国学者鄂卢梭(L.Aurouseau)在分析《淮南子》所记尉屠睢率军征越并分为五路戍守南岭及武夷山一事时,由于未能看出此番战事实即王翦南征百越之役,从而将其出兵时间推定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并谓进击武夷山东“东越”一支秦朝军队,所用“时间极短”,“同年就告成功”,秦廷随之在这一年里“便将征服的地方设了一个闽中郡”。今案《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中郡设置缘起云:“秦已并天下,(闽越王与东海王等)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但依据这一记载,只能知晓闽中郡是设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天下之后,具体何时置郡,在秦汉史籍中却并没有直接线索。结合前述《淮南子》等书所记相关史实,可以推断,它应当是与岭南三郡同时新开拓的边郡。《晋书·地理志》记云秦始皇在划定三十六郡之后,“于是兴师,逾江,平取百越,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乃谓闽中与岭南三郡,系平定百越后同时设置,所说符合当时形势,或应有所依据。目前只能根据岭南的平定时间,推测居处于闽中的东越,在失去与其互为犄角的岭南南越的援依之后,随即便为秦朝攻取。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论及这一问题的现代学者当中,另有吕思勉干脆否认《淮南子》所记秦人南征百越一事的真实性,对此提出质疑说:

    案此事亦见淮南王《谏伐闽越书》(《汉书·严助传》),而无发卒五十万之语。《汉书·严安传》载安上书,则谓秦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既败,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地,《史记·淮南王传》伍被谏王之辞,又谓秦“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今案尉佗本传,佗在秦时仅为龙川令,及任嚣病且死,召佗,被佗书,行南海尉事,佗乃因以自王,安有将兵征戍之事?更安得当秦始皇时,即止王不来乎?发卒与谪发大异;且略地遣戍,同在一年,即谪戍亦在其明年,安有所谓三年不解甲弛弩者?古载籍少,史记又非民间所有,称说行事,率多传闻不审之辞。淮南谏书,自言闻诸长老,明非信史。严安、伍被之辞,盖亦其类。

    吕氏上述论证,看似很有道理,实际却存在着严重问题。其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能够清楚区分开辅助王翦率军南征的尉屠睢与这支南征秦军撤回后始领兵戍卫越地并在后来建立南越国的尉佗(唐朝以来传本《史记》之《平津侯主父偃列传》所载汉武帝时严安言世务上书,在述及相关史事时,虽然有“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云云的记述,但对比《汉书·严助传》可知这里的“佗”字是明显的衍文,今中华书局点校本已经依从清人张文虎的校勘删除这一“佗”字)。

    秦始皇二十五年附从王翦将兵南征百越者系尉屠睢,这支南征军持续三年“不解甲驰弩”,驻守南岭等地,与越军对峙。后来屠睢战败被杀,秦廷始“发谪戍以备之”,尉佗便是在这个时候才来到南岭驻防。后来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尉佗复随秦军出击并讨平岭南各地,继之便被留任为龙川令,至秦末趁中原群雄逐鹿之机,又在岭南拥兵自立,此公亦即南越国开国皇帝赵佗。综观上述诸书记载,其前后脉络本来大体清晰可寻,而且各种不同的记载,正可相互印证,并不混乱。尽管由岭南平定后尉佗仅仅出任龙川令的情况来分析,赵佗其人既不可能是谪戍岭南秦军的最高首长,更不可能是南下秦军的统帅,但这如同《淮南子》记尉屠睢为五十万秦军主帅一样,只是具体职务不够准确,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参与防越、征越的事情。由于赵佗后来在岭南称帝,名声显赫,后人在叙述相关史事时有意无意地突出彰显他的作用,也合乎一般的情理。又伍被论赵佗事将其在岭南“止王不来”直接连缀于“逾五岭攻百越”事下,不过是一种简捷的叙述方式,似乎不宜拘泥文辞而求之过深。

    屠睢南伐失败之后,及至始皇三十三年,秦廷终于攻取岭南和武夷山以东的今福建地区,并在岭南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同时在武夷山以东之今福建地区设置闽中郡,从而完成了对百越地区的征伐与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