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5

指尖上的民间艺术,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2013-12-02 17:45:28
    现在的孩子一个赛一个幸福,各种Ipad各种变形金刚各种四驱,想当年没有这些玩具的时候,丢沙包、滚铁环、一个糖人就能让小伙伴们流着口水看半天,那个时候天蓝水绿,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磨剪子的老头走街串巷,吆喝声穿云裂石……这些东西现在都很少见到了,想想都有些伤感呢~没了这些东西,总赶脚北京都不像北京了。
    反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民间艺术就像在北京绝迹了一样,好多东西都木有了,最多在前门或者某个庙会上能看到,不过,万万没想到!!!
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http://site.douban.com/fxftzm/)上竟然也看到了一副糖人的照片,那叫一个亲切啊,一秒钟回到小时候的赶脚,不过这个糖人貌似不是吹出来的,应该是画的吧,这种平面的糖人据说是最早出现的糖人形式,北宋年间,糖人还是比较时髦的东东,类似于现在的Ipad的时候,糖人就是这个样纸的~很复古的说。
 


    除了糖人,“发现丰台之美”里的泥塑也有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说起泥塑,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传说战国时齐国大将孙膑和魏国大将庞涓作战,孙膑捏了很多泥人、泥马打败了庞涓,从此泥塑便流传了下来,孙膑也理所当然的被奉为泥塑的祖师爷。到后来,宋代的泥塑开始趋向于平民化,更贴近生活。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特别的贴切,更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
 


    和泥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应该是面塑了,面塑起源于民间在节令时候用面配以红枣、绿豆、胭脂花点等做的“喜饽饽”、“花点心”等,属于食品或供品,估计是在制作过程中某位心不在焉又有点儿艺术天赋的“熊孩子”给进行了深加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老北京的面塑叫“面人儿”,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都可以被“信手捏来”,赶脚女娲造人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上翻了一下,发现里面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还有N多,简直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库。里面有一种剟画,看上去很平淡无奇,就跟粉笔画差不多,但事实上,这是利用锤子、钢针等工具在大理石板上一针针敲击出来的。完成一幅剟画需经选材、切割、制图、剟刻、修整等N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内又分多个小工序,像什么剟点、线、面,每幅剟画完工,少则数万针,多则千万针,轻重浅深都需要拿捏到位,没有一定的耐心和功底绝对完不成,所以……这种艺术形式有一种要绝迹的趋势,貌似在北京也没有几个人玩这个了~
 


    和剟画一起面临绝迹危险的还有一种叫铁画的民间艺术,所谓铁画呢,就是用铁片和铁丝锻打焊接成图画的一种工艺品,以锤代笔、以铁作墨,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综合了金银镂空花的焊接技术,吸取了剪纸、木刻、砖雕的长处,融合了国画的笔意和章法……集各种手工艺手法之大成。铁画的种类也很多,神马人物木石,山川风景,花鸟草虫,反正凡能在纸上画出来的,铁画也照样可以一展风韵~很惊艳有木有?!
 


    其实惊艳的不止是铁画,在葫芦上画画更是一绝,葫芦大家都见过滴~据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因为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所以,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而烙画葫芦就是以烙铁代笔,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也是老北京民间艺术的一种特色了。
 


   提到剪纸,估计N多小伙伴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陕西,好像剪纸就非得跟窑洞、腰鼓神马的联系在一起不可,谁都不会想到老北京也有民间剪纸这种土玩艺儿。如果把目光从故宫坤宁宫中皇帝结婚时贴着的那几张大喜花上移开,会发现老北京的民间剪纸仍不失真挚朴实的乡土风格。另外普及下知识:虽然叫剪纸,但除了纸张以外,剪纸也能用金银箔、布、皮革甚至树皮和树叶来做材料,肿么样,涨姿势了吧?
 


    纱花这种东东不确定是不是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也许是“新晋”的民间艺术,但是好美啊有木有?!看得出来,制作这玩意儿需要很大的耐心,当然也少不了一双灵巧的手,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很少有人去做这种东西了吧~从“发现丰台之美” 小站上搬运过来两张,给小伙伴们看一下,这简直都可以乱真了?!高手在民间!惊叹ING~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女红”这个词,在女汉纸大行其道的今天,估计也就只有在电视剧里能听到了,刺绣算是女红的一部分,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在古代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要熟悉这门功课……纤纤细手穿针引线,窗外雨疏风骤,这画面想想就好美~不过现在刺绣很少,大部分女孩都喜欢十字绣,虽然都是“绣”,不过和刺绣比起来,十字绣粗糙多了,缺少了刺绣的细腻感。
 


    小时候学过一篇《核舟记》,现在还记得里面的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这说明很早之前,微雕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就存在了,事实上,这个“很早之前”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给跪~微雕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门,从桃核到大米、从扇骨到树枝,甚至铅笔芯都可以,有人说这叫“天地间无弃物”,总结的很到位~不过能在“发现丰台之美”小站中看到微雕作品,还是小小惊喜了一下。
 


    当然咯~关于老北京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止这么多,像神马布贴画、木偶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呃……糖葫芦,不知道算不算?就算不是民间艺术,也应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之前老北京有这么一个说法: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玩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件宝应该是糖人、剪纸、糖葫芦吧?同意这个说法不?

本文标签: 艺术 创意 民间艺术 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