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清华大学水木社区的网友devin分享了一则来自刘艾琳singoo的日志《清华协和分手了》。此帖一出,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对于“分手”原因,法治周末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双方均对此讳莫如深。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士,道出的却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社会各界一度认为两者已经合并经年,其实却是一个误解。 6年来,双方只有“牵手”,从未“联姻”。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之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清华大学医学部的传闻,就不绝于耳。 在清华大学网站上尚有一则2002年10月28日媒体报道的“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的新闻。报道中说:“教育部和卫生部日前签署协议,加强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紧密合作,两部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将更名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不再单独办医学院。”报道中还提到其发展目标,“清华大学目前准备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通过‘211工程’和‘985计划’的实施,力争把‘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医学院”。 2006年9月5日,“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切似乎尘埃落定。但是协和与清华相关人士却都表示,6年来,协和临床医学专业是与清华合作,“联合培养”学生,隶属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而协和的护理专业、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和其他仍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并无关系。 刚刚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的李荣显(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并不清楚本文一开头所说的清华大学秘书长撇清关系的传言,但清华自己的清华医学院确实从2001年10月25日成立以来就从未取消过。只不过清华医学院在2007年之前一直都没有听说有什么具体的东西,让他之前觉得有点“名不副实”。 但清华医学院近几年的发展却是颇为引人注目。2007年,清华医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系被教育部评为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医学图像》、《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建成清华大学首批精品课。2009年开始,清华大学设立“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实验班”,“医学院明显有了发展。”李荣显说。 清华大学医学院的主页上这样介绍“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实验班”:“医学生学制8年,成绩优良者将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药学培养学制8年,成绩优良者将获得博士学位。” 2010年3月,继之前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商定301医院成为清华大学临床教学医院后,清华又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成立“清华大学积水潭骨科学院”,开展骨科医师专业培养,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时也成为清华大学临床教学医院。 尽管感觉清华医学院确实有在医学上自己单干的意向,李荣显却认为“这没有什么”。在李荣显眼中,清华自己的“清华医学院”与同协和合作的“清华医学部”一直都是两个机构,清华医学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清华与协和的合作会受到影响,起码在清华这些年,自己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而且,医学院至今也没有听说与协和医学部在业务方面有什么交集。 李荣显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2010年10月23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做客清华大学第三届“生命科学与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时,还特意提到希望清华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及北京协和医学院能够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研究的发展。 李荣显所认识的来自协和的同学们,普遍对与清华的这一合作表示认同,他们与清华生命科学院的同学关系也不错,而且他们每学期都会回到清华来进行注册。虽然清华好像是在为协和做基础教育,但“他们终究是拿清华的毕业证”,“毕业证上有清华和协和两个章嘛”,所以在清华的日子里,大家也没有听到过清华觉得吃了亏这样的说法。 与协和医学院隶属同一系统的贾鑫(化名)用一句“啥事也没有,也就一名头”来形容协和和清华合作6年所留给他的印象。贾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直属上级单位是卫生部,跟隶属于教育部的清华完全没有隶属关系。 最初的时候,清华还会把学生的户籍等管理工作一并交给协和方面管理,但后来因为招生量大,协和忙不过来,两三年后干脆连学生户籍都移回清华了。 所以,除了跟清华一起招生,毕业证书会有两个学校的章之外,合作对协和的日常工作几乎没有影响,也没有听说学生对此有什么反映。毕竟作为医学类院校,协和一直是国内顶尖的。 谈起合并的6年,协和医学院的教师费雪(化名)说她没有体会到什么飞跃,也就是去年开始教学会议偶尔会去清华开,学生每年从清华过来。其他方面的,她都没有什么更多的感觉,也不会共同设计课程,也没有清华的老师来协和这边授课。 费雪透露,协和没有———起码在东单医学院这边没有,因为与清华的合作而在硬件方面得到多少改善,没有听说清华为此拨过钱。 法治周末记者在协和看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占地依旧只有新、老两个科研楼而已,而且两个楼的间距不到10米。新科研楼多用于办公和教学,而老科研楼进楼右转就是学生宿舍,左边则是实验室。实验室一侧的楼外,巨大的空调设备“隆隆”作响,于是学生被安排在远离这里的右侧也就不难理解。 食堂离楼门并不远,却是个半地下室,超市也挤在食堂中。这就是费雪笑称的“没课的时候,不用离开宿舍楼就什么都能解决”。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让人很难相信这就是让医学专家们挂在嘴边的、享誉全国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校址。 北京协和医学院至今依旧归属卫生部,虽然因为与清华合作的关系,偶尔也会接到教育部的文件。不仅如此,在费雪的印象中,合作似乎还停顿了一段时间,北大和清华的学生一起来到协和进修,所以这个有些复杂的过程使得她对这一合作更加“没有感觉”。 更让人惊讶的是,费雪告诉记者,协和官方正式称谓并不使用清华大学医学部这一名称。6月14日,记者走遍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所见之处,除了进门的图片展中,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中文名称下出现了“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TsinghuaUniversity”的英文字样之外,就只有学生的简历中才能看到“清华”二字。 学生的毕业证书上会有两个学校的章,最后费雪也着重提到了这一点。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在要求记者传真采访提纲之后,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无答复。协和医学院方面,记者被要求跑了4个单位的5栋办公楼后,在其上级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关门落锁的宣传处门前无功而返。后来记者多次拨打宣传处办公电话,亦无人接听。 但蛛丝马迹依旧在历史的文件中保留了下来。 法治周末记者在2006年两校签署的《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中,发现了以下内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英文名称为“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TsinghuaUniversity”,接受教育部、卫生部双重领导,其原有的隶属领导关系、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仍为独立法人,对人事、财务和资产行使独立法人权利及承担独立法人责任……将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逐步整合成为一个一流的医学院,清华大学不再另办医学院。 从这份报告中,不难发现清华和协和各自仍为独立法人。而与报告形成对比的是,清华医学院也并未“不再另办”。 2007年,教育部与卫生部关于此事的新协议明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鉴于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的需要,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但两校并未合并。毕业于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汪岳对法治周末记者直言:清华与协和的牵手,其实与北医与北大的合并有关。 天涯网友drlchen在他的博客中,认为“北大清华在谁是‘中国第一’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因此,北大医学部的成立“给清华在心理上的打击不言而喻”。于是,清华在翌年就迅速成立了清华医学院。 费雪在谈及此处时,表示她早已知道清华有医学院,但清华医学院当时面临着两大困难:一是缺乏办医学院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清华当时缺乏附属医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学专家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鉴于医学研究对实践教学的强烈需求,如果没有一所像样的医院,那(进行医学教学)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据一位长期关注此事的匿名人士称,当时北京好一点儿的大医院都给协和、北医、首医瓜分,根本没有你插手的份儿。剩下的就是自成一家的军队医院。清华首先盯上了解放军总医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301医院。但清华此前寻求与301医院的合作,却最终无疾而终。 协和方面,在费雪的记忆中,协和最初期待的理想目标是北大,因为二者已经合作了许多年。但因为北大与北医的合并,协和跟北大已经不再可能。协和后来又与首都医科大学谈,因为多种原因最终也没有结果。而此时的协和,被困在东单这一寸土寸金的地方,校园始终被学生自嘲“半个篮球场大”,“硬”设施不达标;在校生人数少,“软”方面也存在问题。最让协和头疼的是,费雪告诉记者教育部明确要求“211高校”只授予综合型大学,即使是协和这种享誉全国的医学名校,也绝无例外。不难想见,历史悠久的协和连“211高校”也没能入围,这让一直以中国最高医学学府自居的协和不是一般的难受。 与此同时,因为医科院校普遍比较小,与各大综合型大学合并成为一股浪潮,很多医科院校确实从中有一定的获益,费雪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清华与协和开始了接触,但双方从开始就缺乏一个共同的目标。用上述匿名人士的说法就是:各为各的,真是“同床异梦”。而且在最初,协和就不希望与清华“合并”。因为协和历史比较悠久,在医学界,协和二字也具有近乎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所以当时一批老教授都反对放弃协和的名字,费雪这样解释个中原因。汪岳告诉记者,他甚至听说当时协和想把清华的生命科学学院并入协和医科院。“讲医学,人家协和多牛啊!”汪岳说。 2006年,协和与清华最终牵手。清华终于理直气壮的告诉大家:清华有一流的医学院;而协和,也得到了期待已久的“211”和“985”。 尽管两校官方对此讳莫如深,但问题并不会因为被搁置而得到解决。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发现,从2006年以来,围绕着这一话题的争论从未平息。 网友“贴吧公益”对此的一段评论曾被多次转载:“对于清华来说,是想有一个自己的医学院,然后发现协和根本不管他,清华白白地给人家做了两年半的基础教育,自然也不爽。当年教育部撮合的这一段姻缘,估计有可能散。总之我感觉,这个合作对双方来讲其实好处都不多……”而网友丁帆则在文章中质疑:清华既然把协和以及医科院的院士都算在自己名下,为什么不出钱改善协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生活环境!对于清华和协和这6年,广为流传的《清华与协和,执子之手,走向何方?》一文的最后写道:协和与清华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全国范围内恐怕独一无二。或者说,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才是两者的“交集”。 |
|
来自: 昵称16992085 > 《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