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地球系列之十 四 地球之肺 ——awake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构成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它调节着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犯,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 许多树木都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樟树、夹竹桃、丁香、枫树、刺槐、臭椿、桧柏、女贞、橡树、红柳、木槿、榆树、马尾松、法国梧桐等。 树木都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这些气体通过绿化林带,通常有1/4可以得到净化,或变成氧气。 森林能涵养水源,是一个巨大的“水库”,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冬暖夏凉,这样它又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树木的叶子就像一把大伞,可以不让雨水直接冲刷地面;树上的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都可以吸收一部分水。 台湾的柳杉林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根又长又密,抓住土壤,不让大风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据非洲肯尼亚的记录,当年降雨量为500毫米时,农垦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3000倍。我们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吗?最有效的帮手就是森林。 此外森林还有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据测定,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3℃-5℃。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使风速降低而使温度提高,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森林中植物的叶面有蒸腾水分作用,它可使周围空气湿度提高。 如果没有森林,陆地上绝大多数的生物会灭绝,绝大多数的水会流入海洋;大气中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气温会显著升高,水旱灾害会经常发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1、全球森林现状: 2014年3月,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联合谷歌公司上线了一款名为“全球森林监察”(Global ForestWatch,以下简称GFW)的交互地图网站。该网站不仅提供海量森林资源数据,更能让使用者轻松将各地森林的分布和规模尽收眼底。 根据GFW的统计,2001-2012年间,中国森林的损耗面积位列全球第六。中国期间共失去约611.3万公顷的林地,而新增的林地面积仅约损失份额的1/3。俄罗斯、巴西、美国分别是森林覆盖损耗量最高的三个国家。而在2012年,除台湾地区外,中国的林木覆盖规模为1.64亿公顷,美国和俄罗斯分别为2.61和7.42亿公顷。 通过在GFW网站的检索发现,当以森林覆盖为指标进行浏览时,中国大片国土置身于灰暗之中。除东北边境、江南丘陵、西南部分地区外,中国西部及北方地区的绿点分布廖若星辰。然而,周边国家的森林覆盖度更鲜明地加剧了中国林地的尴尬处境。将地图等比放大后,中韩日东亚三国首都所处的森林环境令人国人羞愧:北京周边仅有少量森林覆盖,在地图上若隐若现;首尔则被簇拥于附近成片的森林当中;而东京周边的森林密度之高,使日本国土犹如被喷绿漆,非林区的灰白地带在地图上难觅踪迹。 而2月25日,中国林业局正式将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于众。据清查结果,当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森林面积为2.08亿公顷,约高出前述GFW统计值的27%,差距明显。GFW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年间,中国森林面积处于净损耗的状态。根据中国林业局历史资料,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20世纪70年代后就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从当年的12%跃至如今的21.63%。不过,双方统计口径存在一定差异,同时,GFW与中国官方采取的数据收集技术也存在较大不同。 目前,GFW综合了世界资源研究所、马里兰大学、联合国环境署等数十个机构的信息,并借助NASA支持的卫星技术实时监控全球森林变化。而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则主要采用固定地调查的方式,以省为单位进行各自采集。从技术方法来看,GFW的监测相对严格精确,但即使如此,中国官方所称的21.63%覆盖率,也远低于世界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的1/4。 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2、亚马逊之危 亚马逊倒计时:10年 被誉为“地球之肺”和“生物天堂”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森林火灾,使得热带雨林正在快速消失。 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著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鹿、水豚和许多齧齿动物,亦有多种猴类,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也因为面积占全球雨林的一半,所以被称为“地球之肺”。 这个雨林的生物多样化相当出色,聚集了250万种昆虫,上万种植物和大约2千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活着全世界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有的专家估计每平方公里内大约有超过75000种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科学家指出,单单在巴西已约有96,660至128,843种无脊椎动物。亚马逊雨林的植物品种是全球最多种性的,有专家估计,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过75,000种树及150,000高级植物,1平方千米可含有90,790公吨存活的植物。亚马逊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物及植物生境。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雀鸟都居住于亚马逊雨林。现时,大约有438,000种有经济及社会利益的植物发现于亚马逊雨林,还有更多的有待发现及分类。(来源2014年4月23日长城网) 据《青年参考 》 《华盛顿邮报》称,亚苏尼国家公园是地球上生态最复杂、最脆弱的地区之一。2006年,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在这里发现了储量9亿桶的大型油田——伊施品戈-谭波科查-提普提尼油田(ITT),石油储量相当于该国石油总储量的1/5,价值约为70亿至100亿美元。对仅有1500多万人口的厄瓜多尔来说,这笔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于是,两难的选择摆在了厄瓜多尔政府面前:开采石油,意味着破坏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亚苏尼国家公园的鸟类数量超过欧洲,植被种类相当于美国与加拿大之和;不开采石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资金没有着落。 几经讨论之后,2007年,厄瓜多尔发出了保护亚苏尼国家公园的倡议: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社会在12年里向厄瓜多尔提供36亿美元的补偿,厄瓜多尔承诺不开采亚苏尼国家公园地下的石油,将所得资金用于保护亚苏尼和其他国家公园,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 全球环保组织支持这一倡议,认为厄瓜多尔为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树立了榜样。 2010年,联合国设立亚苏尼信托基金。目前,基金的资产由信托机构管理,厄瓜多尔政府无权支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至今,厄瓜多尔只获得了3.36亿美元的捐助承诺,实际兑现数额仅为1330万美元。厄瓜多尔总统拉斐尔·科雷亚说:“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都是伪善的。” 这一决定引起了巨大争议。批评者们认为,石油开采将给厄瓜多尔带来财富,也将毁掉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丛林。 《新科学家》称,进入南美洲和非洲的石油公司和木材公司,都通过直接付款或间接补偿等方式化解阻力。原住民见识到“文明世界”后,会对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产生依赖。 公路和免费巴士对当地的野生动物造成了负面影响。原住民可以搭乘巴士,将野生动物运到“外面的世界”卖掉,野猪的数量因此锐减,绒毛猴濒临灭绝。 3、快速消失的“地球第二肺” 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物种基因库之一,有“地球第二肺”的美誉。刚果(金)更是世界上雨林覆盖率最广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保护区,面积32000平方公里的萨隆加国家公园和非洲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维隆加国家公园。将近6800万的刚果(金)人民的生活需要仰仗这里的森林。虽然目前刚果(金)境内的毁林率相对其他周边国家来说处于较低水平,但这个速率正在以超过其他国家几倍的速度上升。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就来自刚果(金)自身法律的不足以及政府的监管无能,数据透明度缺乏,腐败等。 一项2011年通过的当地法律规定,所有政府批准的关于自然资源的经营合同都应公开透明,但事实上,根据目前世界最著名、英国规模最大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之一的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最新一篇关于刚果(金)的报告显示,一些采伐合同是在该法案实施很久之后才逐步被公开;更有甚者,不是所有的林区采伐合同都得到了公开。此外,由于工业生产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刚果(金)在短期内以资源导向的经济带动模式无法改变,再加上市场需求量增加,一些贵重木材原料稀缺,木材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利益扩大使得一些商人趋之若鹜。 众多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使得刚果(金)本身的不容乐观的法制环境下,非法砍伐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Chatham House在报告中警示道:“在刚果(金),有接近90%的砍伐是无法证明其合法途径的”,“目前,几乎所有产自刚果(金)的木材都没有办法达到欧盟的尽职调查准则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与刚果(金)的木材贸易中,亚洲及中东国家这些对于木材非法性有较低敏感度的市场发展迅猛。这些对木材可持续性及合法性证明要求不高的市场也间接助长了刚果(金)非法砍伐的猖獗。 刚果森林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作用不可忽视,而保护地球森林资源更是每一个地球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再者,阻止非法木材贸易的崛起也与大国形象、企业长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就不仅需要刚果(金)政府自身对其法制环境的改进,作为贸易目的国,笔者也希望中国企业以身作则,放眼长远。在严格遵守中国法律的同时,认清进口国的法制环境,维持企业及国家形象,减少西方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可能,保持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选择合法性透明或者具有可靠认证的木材来源,保证一个合法、健康的贸易环境的同时,还刚果一个美丽、富饶的森林。(作者系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 常乐 本文节选了一部分以供参考) 森林长久以来就是这个地球表面上最为壮观的植被景观,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地球的绿肺”,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世界现存的530多万种动植物,半数以上在森林中。它也是煤炭鼻祖、天然监 测仪、自然防疫员、大自然的美容师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灾抗灾,它是地球最珍贵最美丽的财富。 虽然森林是可再生自然资源,却禁不起人类毁灭性的破坏。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很多,也会因地区而有所不同。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评估,工业性森林砍伐已成为原始森林的重要杀手之一,影响着70%以上的濒危森林。伐木公司不会为环境作长远考虑,所以随意破坏性砍伐;而伐木公司的运作大多欠缺透明度,让公众难以追踪确定木材来源。这些都加剧了砍伐问题。 农业扩张、采矿、种植人工林和基础设施建设、森林人为火灾等也都日益威胁着森林,巴西的雨林主要是农业扩张(大豆、牧牛)造成;印尼大片森林被破坏源自浆纸业和油棕种植的侵蚀;中国也是人工林种植也威胁着天然林的生存;虽然非洲森林的毁灭还主要来自非法和破坏性采伐,但也越来越遭受油棕等农业扩张侵袭。 4、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又称为水土损失。水是生命之源,土壤是人类生存之本。在自然界中,水土资源是物质间交换的媒介,将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高效地串联融合。如果离开它们,生物将失去存身之所,放任水土流失会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人类史上一次次古代文明的兴衰中,找出兴亡宿命的秘密并不容易,但如果以水土流失作为突破口进行思考,其直接或间接导致文明迁徙衰落的事例却俯首可得。以我国为例,黄河流域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祖先狩猎、采集和生活的地方,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流域内曾巨木林立、牲畜肥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研究,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曾超过50%。随着黄河流域文明发育与成长,我国的人口开始缓慢增长,到公元前221年达到了2000万人,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6%。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木材的无节制需求,破坏了文明赖以寄身的水土资源。植被消失,土壤在水和风的浸润冲击作用下,发生破碎和松散并逐步散失,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打击。最典型的教训就是有着灰尘满面、刀削斧凿面孔的黄土高原。 “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荀子·强国篇》中赞赏了陕西一带曾经宁谧的自然风貌。这与现如今陕北民歌《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中所描绘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的景象形成了巨大反差。自秦汉起,历代王族大兴土木,关中地区森林遭遇灭顶之灾,与此同时我国也迎来了第一次人口阶梯型倍增的时刻,数量从先秦时期的1000~2000万陡升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人。持续推行的“奖励耕战”和“移民戍边”的政策,造成了大面积开垦荒地,挖掘矿产,兴修水利,农耕区进一步扩大。由于对黄河中上游持续不断的拓荒,毁灭了当地的森林资源,关中地区森林大量消失直至荡然无存,严重的水土流失将黄土高原割裂的支离破碎、褶皱遍野,黄河水也由清变浊,由浑变黄,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下游河床淤积抬高,使其平均高出地面3~10米,最高达13米,形成“地上悬河”,也使黄河成为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灾祸之河。 我国是目前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也是我国环境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据公布的全国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年均流失土壤约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分布广泛,不仅在山区,沿湖地区和平原区域也会发生;水土流失对我国的饮水安全、水库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构成了巨大威胁。 中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有: 1、水土流失容易破坏地面完整。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的“元凶”。 2、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衰退,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3、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山塘、水库,降低了这些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4、水土流失影响交通运输。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公路、铁路沿线山坡塌方而引起的交通中断事故,全国时有发生,不胜枚举。 5、水土流失致使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保护森林、刻不容缓! 为了扭转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趋势,国际社会有必要采取下列若干措施: 1、缔结国际森林公约 虽然自1992年在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森林问题原则声明》以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分别于1994和1997年成立了政府间森林工作组和政府间森林论坛,2000年联合国成立了联合国森林论坛,但成效十分有限。 缔结森林公约既可唤醒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弥足珍贵的森林资源,加倍爱护森林爱护树木;又可强化各国对林业工作的重视,加大对林业的投资,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的林业技术等;同时还可利用国际立法的方式来规范林业活动特别是伐木行为,以拯救日益减少的森林资源。 2、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森林虽具可再生特点,但也经不起人类的大肆掠夺。10年来,森林资源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发达国家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上述数字即可看出,发达国家是国际木材市场的最大买家,亦即最大的消费源;如果按人均计算,发达国家更高出发展中国家的若干倍。当然,发展中国家也有必要逐渐改变非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比如,发达国家风行、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一次性筷子消费现象每天就消耗掉无以数计的木材。 3、多管齐下 多管齐下是拯救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要立法执法,大力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严梢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绝非法伐木行为。二要规范国际木材交易行为,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次上建立木材认让和标识制度,从而达到国际市场交易的任何木材均是出自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的目标。三来开发研究木材产品的替代品,这样也可减少森林的消耗,从而达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世界上森林保护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是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是东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首都为塔林。这里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数排名第一的国家,森林覆盖率高达47%。境内湖泊、沼泽众多,有许多风景美丽、景色迷人的海湾、海峡和岛屿。爱沙尼亚被誉为四周都是海的美丽国度。因其全球独占鳌头的空气质量,这里也成为了关注健康的现代人首选的“森林洗肺游”圣地。 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得非常好,爱沙尼亚国土超过半数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由基本未经人类触及的生态系统主导, 森林、沼泽、湖泊、河流几百年来按照自身的速度演变,极少有人为的干涉。当地人生活在如此美好壮阔的大自然中,热爱和遵从大自然的习性时代相传,犹如其他国度对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热忱。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个人体悟 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