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正说与戏说(48)

 逸心茶舍 2014-04-25

三、以民为本,官民和谐

1.“邑”、“邦”、“生”

——民为邦本  国以民贵

 

前面通过解读一批古文字介绍了华夏先民“以人为本,人天和谐”的思想观念,现在开始通过另一批古文字介绍华夏先民的“以民为本,官民和谐”的思想观念。

夏先民的“以民为本,官民和谐”的思想,首先强调“民为邦本  国以民贵”。这首先从要从“邑”、“邦”、“社稷”等字反映的国家观念说起。下面是“邑”字:

 

汉字的正说与戏说(48)

《説文解字》:“邑,國也。”卜辞中有“天邑商”,在这里,“邑”作动词,是“给…···国家”的意思,说“上天给商族一个国家”。 “邑”字,在甲骨文中,下面画坐着的人,手放在膝盖上。当时还没有发明凳子,席地而坐,跪着坐在脚后跟上。上面画个口,有人认为,“囗”表示四面有围墙的民众聚居区,造字本义是“有一定人口居住的城邦”。但是,城邦可以是较小的国家。国家没有围墙,譬如彭祖的大彭氏国范围较大,没有围墙。但是国家的首都一定是城市,有城墙。譬如大彭氏国的首都是彭城,彭祖带领民众修筑了城墙。所以,“邑”既可以指城市,也可以指国家。“封邑”是分封的小国,以城市为中心的一片区域。

我认为,这反映了华夏先民的国家观念:表示国家的核心是“人口”。国家首先要有人民,有人民在此居住生活,没有人民便没有国家;还要使人民安居乐业,乐于在此生活,不要“偷渡”出境跑光了。人少了,没有人搞生产了,没有人供养官员了,没有人保卫国家了。而人长了嘴巴,是要吃饭的,“民以食为天”。“邑”突出“口”,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人口人口,人是有口的,有口是要吃饭的,就是为了强调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位的,吃饱了才能生存,因此国家首先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生存问题。

下面是“邦”字:

 

汉字的正说与戏说(48)

《説文解字》:“邦,國也。”“邦”字甲骨文下部是“田”或“曰”,上面是“丰”。有人认为,“田”,指,指边境;“丰”,形容茂盛的草木;造字本义是在封地四周种上草木以示领地界线,又说本义是古代诸侯国封地而建的疆域,引申为军事、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如“邦交”、“ 邻邦”、“ 联邦 金文去掉“田”或“曰”,保留“丰”,加 (后来演化为双耳旁),强化领地主题。

我认为,古代“在封地四周种上草木以示领地界线”之说难以成立,甲骨文由“丰”“田”组成,“田”就是农田的“田”,上面的“丰”是田中长出的庄稼。金文“邦”的左边是甲骨文“邦”的变形,省去“田”或“曰”,表明与“领地界线”无关,而变形为“生”的字形。下面左边是甲骨文、金文“生”字,下部一横表示土地,上部表示萌芽长出的草木庄稼;右边是金文“邦”字,其左边与“生”字何其相似!只是多加了枝叶,表示生长茂盛。

 汉字的正说与戏说(48)

                       

所以,甲骨文“邦”表示有土地能长庄稼才能够养活人民才成其为国。金文“邦”加了“邑”字旁,“邑”字即“人”“口”(后来化为阝),更加显示国家首先要有人民,因而有田地长庄稼供人民食用才成其为国,国家要有土地生产粮食给人民食用,国家首先要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因为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因而“邑”、“邦”显示,民为邦本,国以民贵,国家必须发展生产,保障民生。

由“民为邦本”引申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这便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齐桓公问丞相管仲:“王者何贵(国王应该以什么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以天为贵)。”齐桓公不明白,抬起头看看天。管仲讲,自己讲的不是天空的天,而是指老百姓。他说:“君人者(治理人民的人——国君)以百姓为天。”因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老百姓拥护你你就平安,帮助你你就强大;反对你你就危险,抛弃你你就灭亡。所以,古人认为,人民如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