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明智与普济堂

 苏迷 2014-04-25
陈明智与普济堂
  2013年9月下旬,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从虎丘立交桥北堍东侧的原址迁至相城区的新址。
  苏州社会福利院俗称普济堂。堂前所悬挂的“香岩普济”御匾乃康熙皇帝御笔亲书,两侧的抱柱联为“乐善好施感天地,济人利世慰古今”。山塘河上气势恢宏的普济桥就是因普济堂而得名的。
  说起普济堂,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叫陈明智的人。相传他是个孤儿出身的昆曲艺人。
  陈明智是苏州甪直人,年幼时屋里穷得“叮当响”,饭也吃不饱,只好出去讨饭,做了个小叫花子。他讨饭时会唱上几句好听的曲子,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所以往往能比别的叫花子讨得多一些。后来有人可怜他,招他到一家豆腐店里去做事,总算有了个稳定的生活来源。
  后来,有个票友介绍陈明智进了昆曲名班“寒香班”,充当了一名净角演员,扮演项羽一类人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清圣祖玄烨首次南巡到苏州。苏州织造召“寒香班”到行宫献演,陈明智放声唱了《玉簪记》“偷诗”、《长生殿》“小宴”、《牡丹亭》“寻梦”……一曲曲、一段段,唱得余音缭绕、委婉动听。
  康熙皇帝是个禀赋优秀、天资聪明的人,对儒学、佛学、天文、地理、医学、算术都很有研究;对音乐律法、戏文语言尤其精通。陈明智的昆曲唱腔,听得康熙皇帝龙颜大悦,把陈明智带进宫去,任御前廷尉戏班教习。
  陈明智在宫中的职责是传教嫔妃和官员昆曲。宫门深似海,他一呆就是近三十年,许多嫔妃、宫娥、彩女、太监、官员,都拜陈明智为师,渐渐地也能哼上一二句、一二段昆曲了。可以说,陈明智为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昆曲弟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岁月流逝,陈明智须发皆白,垂垂老矣,但是年届七十,仍然孑然一身。叶落归根的念头爬上了陈明智的心头,他向康熙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康熙准奏,并且给陈明智赏赐了顶七品官帽。陈明智想到了自己流落街头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病倒山塘的悲苦、想到了自己孤苦的晚年,想到了还有多少鳏寡孤独的穷苦人需要得到收留救济和帮助。于是他启奏康熙皇帝,苏州山塘街有一处宅第,如果获赏,他将把它改成一座救济穷苦孤老的善堂。康熙皇帝频频点头,夸奖陈明智有善心,恩准了陈明智的请求,把山塘街的一处宅第赏赐给了他。
  苏州的达官贵人、富商大户顾如龙、顾时中等,听说陈明智奉旨开设善堂,都纷纷出钱出力,共举善事。经过整修改造,“普济堂”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落成了。
  普济堂里建有100多个房舍,收留了350多个流落街头的贫困鳏寡老人、寒士、孤儿、残疾人、孤老,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等……《桐桥倚棹录》卷六载普济堂专门“收养病民,供给衣食药铒,略如京师善堂之制”。
  苏州的地方官把陈明智及其普济堂的善举事迹上报到朝廷。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御赐“香岩普济”匾额。陈明智和苏州地方官获此至宝,立即制成红底金字的匾额悬挂在普济堂大殿的中央,引来了更多的善人善举。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官府又奉旨拨给官银,置田八顷四十四亩,另由绅士助置田地二顷六十亩。
  民国16年(1927年),普济堂改为公办,易名为第一养老院。民国19年(1930年)更名为男养老所并附设残疾部,收养定额300人。凡男性老残病困者均可觅保送所,供养终身。
  民国24年(1935年)7月,男养老所与女养老所合并为吴县救济院养老所。女养老所是乾隆三年,吴三复于盘门所建的老妇普济堂,同治年间由冯桂芬移建于盘门内新桥巷,民国19年改为女养老所,收容定额200人。
  至1949年春,吴县救济院养老所在所老人尚有240余人,有田千余亩。同年改名为苏州市安老所。不久,又改名市老残教养院,扩大收容聋哑残等对象。1959年5月,市老残教养院、育婴所(在娄门内吉由巷)和市儿童教养院合并,改为具有综合保障功能的机构——苏州市社会福利院。2013年,苏州市社会福利院更名为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迁至新址。

  □郑凤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