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岁摩登老太网名“我从清朝来” 每日与儿网聊

 正能量52 2014-04-25

101岁摩登老太网名“我从清朝来” 每日与儿网聊

和儿子视频聊天,老人家觉得自己赶上好时候了。

  网友“我从清朝来”在QQ上很抢眼,仅她个人资料上注册的年龄就能把人吓一老跳——101岁。 没错,她就是马福荣。

  1913年出生于瓦房店市得利寺镇窑沟,是个长在山沟却极为摩登的传奇老太。她用一双三寸金莲跨越了一个世纪,走进了网络时代,已做了整整10年的网民。

  歌谣装了一肚子,民间谚语张口来

  见到马福荣老人,是在瓦房店市她二女儿许传琴家里。老人家正端坐在电脑前,戴着耳麦,开着两个窗口,同时跟三儿子和四儿子网聊。“想听我唱歌?”“好吧,你们点,要我唱哪个?”活泼大方的老人家说唱就唱,全然不把已在一旁惊得目瞪口呆的记者当外人。“一岁二岁娘怀抱,三岁四岁离娘怀,五岁六岁贪玩耍,七岁八岁学书篇,老师夸他念得好,起个名字传天下。”

  马老太满肚子都是这样的民谣,她一口气能连唱七八首,其中她最喜欢的就是《裹脚歌》、《马莲花》和《乌木扁担》。听明白了歌谣的内容,让记者对这位百岁老太刮目相看。如果让老人家穿越回清末民初,记者遐想,她是否会成为一名带领妇女解放的女革命家?

  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利落的马福荣老人,兜里揣着一把家里的钥匙,她这样说:“怀中揣钥匙,必定自己过;上炕不脱鞋,必定袜底破。”把记者听得一愣一愣的,而她张口就来的民谚更是一套一套的,“好儿好孙赶不上自己好身子”、“好花能有几日红,没人能有几年少”、“少年贫不算贫,老来贫难死人”“你气我不气,气死无人替”……要不是怕她累着赶紧喊停,老人家一口气说个没完,让记者禁不住想问老人家是不是背过《中国谚语大全》?

  其实,马福荣老人一天书没念过,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却俨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过,虽然“我从清朝来”天天上QQ,但别去找她聊天,因为她每天只会跟两个儿子视频。

  传奇身世,传奇人生

  长在窑沟,嫁在龙口后,一辈子没离开过山沟沟,马福荣老人满肚子的民谣民谚到底从哪儿学的?这个问题记者还真就向老人家的儿子探访出了原委,原来老人家有个不认命却不走运的母亲。马福荣老人的母亲是江苏人,一双大脚,生活在江淮一带,那里的文化底蕴赋予这位晚清妇女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她嫁了一个极为凶悍的丈夫,与嫁做傻人妻的小姑子十分要好,两个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女人一起离家出逃,途中遭人贩子拐卖,其中一个卖到大连,给死了原配的窑沟地主富户续弦,这就是马福荣老人的母亲,她带给女儿的教育注定与窑沟的其他女人不同。

  有着传奇身世的马福荣老人,同样有着不同凡响的传奇人生。她长在富人家,嫁了勤劳汉,本期盼幸福长久,没想到丈夫后来身染重病,家庭因病致贫。据老人子女介绍,当时家里穷得连救济粮都领不起,分了布票却不得不年年送人,家里房子一盖就是两年,全是马福荣老人一人领孩子们干。

  马福荣老人特别勤劳,最令她开心的事情就是干活儿,年轻时盘炕、盖房、裁衣、种菜样样自己干。“我母亲现在也这样,100多岁的人,整天追着我问,‘帮你干点儿什么?’”许传琴告诉记者:“我做针线活儿,她就在一旁纫针缝垫子;我做饭,她就非要给我择菜;我包饺子,她就要跟我一起和面、擀皮、剁馅、调馅。去年有一次,我没让她跟着包饺子,结果她一个饺子都没吃,好像这顿饭没参与劳动,就没资格吃似的。”

  虽然一生被贫困所累,但马福荣老人有一个信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她的这句话被子女们视作家训,四子二女人人牢记在心。“别看我母亲现在特别活泼开朗,不论跟什么人在一起,想唱就唱,实际上她年轻时少言寡语,她有自己的道理‘话要少说,事要多知’。”许传琴告诉记者,家里现在四世同堂,但子孙们都是在她60多岁后,才渐渐开始听到她说民谚,谁也不知道她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民谣民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