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发展促转型”的工作主题,真抓实干,力促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努力打造广州经济升级版。全年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2013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2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87亿元,增长2.7 %;第二产业增加值5227.3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9963.89亿元,增长13.3%。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48∶33.90∶64.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3.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0 %,其中,能源类持平,高技术类下降2.2%;轻工业下降1.3 %,重工业下降2.4%;生产资料下降1.8%,生活资料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3.3%,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3.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4.1%,化工原料类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表1: 2013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单位:%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7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8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5%,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2.43%。年末,全市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925家(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6.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90万人。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0亿元,增长 3.0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580亿元,增长1.9 %;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338亿元,增长9.8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41.79亿元,增长10.8%。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384.72亿元,增长8.9 %。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75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甘蔗种植面积6.68千公顷,增长3.1%;油料种植面积7.14千公顷,减少0.8%;蔬菜种植面积139.5千公顷,增长1.8%。 全年肉类总产量32.75万吨,增长2.1%。其中,猪肉产量17.38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13.74万吨,减少6.7%。全年水产品产量47.28万吨,增长4.3%。其中,海水养殖7.83万吨,增长5.1%;淡水养殖39.45万吨,增长4.2%。 全年都市农业总收入1758亿元, 增长3.5%。都市农业总产值1298亿元,增长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都市农业示范区30个。农业产业化产值89亿元,增长4%;农业产业化规模达24亿元,增长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4754.85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0%,民营企业增长13.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8 %,股份制企业增长12.6%,集体企业增长19.2%,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28.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8.8%,重工业增长10.7%。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498.37亿元,增长10.4%,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1.7%,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8.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1.3%,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5.0%,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4%。 全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9.49亿元,增长16.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6.73%。其中,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46.84亿元,增长24.0%。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201.02亿元和2541.63亿元,分别增长16.6%和7.3%。 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3.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0.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8%,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2.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 表2: 2013年广州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61.73亿元,增长24.7%;实现利润总额1043.54亿元,增长32.9%。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50.6%;企业亏损面15.9%,下降1.1个百分点。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880个,比上年增长12.1%;实现增加值472.53亿元,增长1.6%。 四、投 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分城乡看,城镇投资4255.27亿元,增长17.8%;农村投资199.28亿元,增长36.3%。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1246.81亿元,增长1.1%;民间投资1512.92亿元,增长31.6%;港澳台、外商经济投资876.15亿元,增长5.9%。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84亿元,同比增长50.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16.80亿元,增长19.5%;其中,工业完成投资682.86亿元,增长18.2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26.91亿元,增长18.3%。
房地产开发业完成投资157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950.14亿元,增长14.8%。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211.98亿元,增长6.8%;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309.92亿元,增长6.1%;别墅、高档公寓投资67.78亿元,下降11.0%。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76.30亿元和209.07亿元,分别增长14.7%和5.8%。 表4:2013年广州市房地产开发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819.70亿元,增长15.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15亿元,增长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985.87亿元,增长15.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96.98亿元,增长10.9%。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1334.90亿元,增长30.0%。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3303.51亿元,增长22.1%,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55.2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和个体户销售商品分类中,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增长13.9%,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0.2%,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46.4 %,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32.5%,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5.3%。
六、对外经济 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1188.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商品出口总额628.06亿美元,增长6.6%;商品进口总额560.82亿美元,下降3.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67.2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0.30亿美元。 表5:2013年广州市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6:2013年广州市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7:2013年广州市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表8:2013年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92个,比上年下降0.3 %。合同外资金额71.14亿美元,增长4.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8.04亿美元,增长5.0 %。
表9: 2013年广州市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经核准境外投资协议金额20.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3%;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共1.66万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96.25亿元,比上年增长6.9%。
表11: 2013年广州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47266.86万吨,增长4.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461.47万吨,增长3.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550.45万国际标准箱,增长5.2%。全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5246.42万人次,机场货邮行吞吐量172.77万吨,分别增长8.6%和5.7%。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57.59亿元,增长9.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24.66亿元,增长19.9%;电信业务收入332.94亿元,增长6.0%。 全年城市接待过夜旅游人数5041.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其中,入境旅游者768.20万人次,下降3.0%;境内旅游者4273.72万人次,增长6.4%。在入境旅游人数中,外国人278.99万人次,下降3.9 %;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489.21万人次,下降2.5%。旅游业总收入2202.39亿元,增长15.2%。旅游外汇收入51.69亿美元,增长0.5%。
八、金融业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838.20亿元,比年初增加3546.85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2850.57亿元,增加3739.93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016.18亿元,增加1830.08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172.97亿元,增加1900.91亿元。 表12: 2013年广州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比年初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年末全市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60家,比上年末下降1.6%;市价总值5339.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4%。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244亿元,下降16.3%。证券公司3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4.94亿元,净利润26.14亿元,分别增长10.3%和11.0%。证券营业部190家,股票账户数614.78万户,股票交易额30858.05亿元,增长40.9%。期货公司7家,全年代理交易量2.87亿手,代理交易额45.24万亿元,分别增长42.8%和55.6%;营业收入10.33亿元,下降2.9%;净利润2.27亿元,下降13.7%。 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610家,总部3家,市场主体80家。全年保费收入474.89亿元,增长12.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0.37亿元,增12.9%;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63.33亿元,增长12.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51.19亿元,增长16.5%。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48.26亿元,增长18.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87.50亿元,增长11.1%;寿险业务赔付支出46.18亿元,增长35.6%;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支出14.58亿元,增长15.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2.60万人,在学研究生7.62万人,毕业生2.18 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29.65万人,在校生98.31万人,毕业生24.0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8.65 万人,在校生 24.06 万人,毕业生 7.40万人。普通中学招生 18.26万人,在校生 54.69万人,毕业生17.9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79 万人,在校生 85.93万人,毕业生 13.20 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7.87万人。 年末全市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52个。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9751件,增长18.9%;其中发明专利12156件,增长23.8%,占申请量的30.6%。专利授权26156件,增长18.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055件,增长0.5%。 年末,全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8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45家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3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7个。我市累计有154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全市质监系统已建成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5个,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中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个。全市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3个,法定质量计量综合检测机构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标准化技术机构1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2个。全市获得资质认证的实验室443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8434家,产品获得3C认证企业1184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事业单位)4 个,文化馆14 个,文化站165 个,公共图书馆15间。档案馆30 个,博物馆、纪念馆31 个,举办陈列、展览290个。全市有广播电台2 座,电视台3 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338.8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76.29 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9.0%和65.0 %。全年出版报纸 33.58亿份,各类期刊1.54 亿册,图书3.18亿册。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639个,其中,医院222个,妇幼保健机构15 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8 个,卫生监督机构15个。全市拥有床位7.33万张,增长3.8%,其中,医院床位6.48万张,增长4.2%。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48万人,增长7.6%;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97万人,注册护士4.85 万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38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27人。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16 个,镇卫生院31个,镇卫生院床位0.19 万张,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31万人。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29799 例,死亡74人;发病率231.31 /10万,死亡率0.57 /10万。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提供诊疗服务1.32亿人次,提供住院服务235万人次,分别增长4.4%和6.6%。 全年举办国际、国内单项比赛 127 次,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 14 人次,亚洲冠军11人次,全国冠军51人次。全年开展的市、区、街三级全民健身活动及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2210项次,同比下降0.9 %;共有820 万人次参加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增长0.6%。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常住人口1292.6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85.27%。年末户籍人口832.31万人,其中,户籍出生人口11.58万人,出生率14.00‰;死亡人口4.50万人,死亡率5.44‰;自然增长人口7.08万人,自然增长率8.56‰。 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8887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688元,增长6.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2%。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0.5%。全年农村居民居住住房总建筑面积人均45.32平方米。 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9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33157元,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9%。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为18.5%。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49.6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02.9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3%;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23.7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参加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22.9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15.7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7%,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38.28万人,增长6.0%。参加城乡(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65.61万人,增长2.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1.84万人,增长0.3%。 全年城市医疗救助2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倍。农村医疗救助14.2万人次,增长80.8%。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8.6万人。全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20.92亿元,增长13.7%;年末五种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245.21亿元,增长19.0%。年末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8.68万人,其中,城镇3.45万人,农村5.23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5.69万人,增长1.4%。 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2万张,收养人员2.6万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0.39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50个。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34.59亿元,筹集福利资金10.04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2.4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全市全年水资源总量82.20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量2002.10毫米,比上年增长6.8%。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69亿立方米,增长22.2%。全年总用水量71.0亿立方米。 全社会用电量710.69亿千瓦时,增长2.4%。其中,工业用电量365.64亿千瓦时,增长2.3%。 全市市级水质监控断面中,Ⅰ~Ⅱ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43.5%,可比断面比上年上升10.9个百分点;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28.3%,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9.5%,无Ⅴ类水质的断面,超过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8.7%。 全市平均灰霾天气日数51天,比上年减少20天;全年日照时数1636.8小时,比正常年份偏少39.3小时。城市(十区)建成污水处理厂36座,城市(十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424.68万立方米,增长2.7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1.23%,提高0.21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更新造林、有林地造林面积3439.33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408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建成2463公里绿道。 全年全市刑事立案数24.06 万宗;刑事案件当年破案数 2.37 万宗。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521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79人,损失折款943.61万元,分别上升2.7 %,下降1.1 %和12.8 %。全年发生火灾 2431 起,火灾导致22人死亡,损失折款9610.15万元。 全年因自然灾害原因导致我市受灾人口共计63902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7155人,倒损房屋间数1934间。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17 千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1.77千公顷。发生各类地质灾害共87起,因灾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7.45亿元。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3363起,死亡963人,受伤2852人,直接经济损失15793.08万元,与上年同期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4 %、2.8%,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3.1%、49.0%。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521起、死亡879人、受伤2833人、直接经济损失943.61万元,与上年比,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上升2.6 %、4.5%,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1%,12.8%。工矿商贸行业(含建筑)事故66起,死亡70 人,重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5402万元,与上年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15.8%、4.5%、35.3%,重伤人数下降11.8%。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770起,死亡8人,受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9120.05万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625人。
注:1. 本公报中的2013年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 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表中“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详或无该项数据。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收支数据来自广州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证券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保险数据来自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机场货邮吞吐量数据来自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来自广州港务局;邮政业务收入来自市邮政局;绿化覆盖率、城市公园个数、绿道等数据来自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社会治安数据来自广州市公安局;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广州市外经贸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广州海关;旅游数据来自广州市旅游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广州市知识产权局;质量监督及检验数据来自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教育数据来自广州市教育局;文化数据来自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档案局、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州市档案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卫生数据来自广州市卫生局;体育数据来自广州市体育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低保、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就业与失业人员、社会保障与福利数据来自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造林面积、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自广州市林业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广州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