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桥流水人家

 苏迷 2014-04-26
小桥流水人家
  □潘君明
  长期住在苏州,看惯了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并不感觉到什么。有朋自远方来,陪着他们在城内外散步闲荡,走过一桥又一桥,跨过一河又一河,好像有走不完的桥,跨不尽的河,朋友不无感慨地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名不虚传也,苏州真是太美了。”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城外,大运河如万匹白练,绕城而过;城内,河道“三横四直”,碧波荡漾,似飘动的绸带,穿插于街巷之间。
  河多必定桥多。无论城内城外,河道上的桥梁一座接一座,数目可观。唐代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他在《正月三日闲行》诗中写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一座城市有这么多的桥梁,实属罕见。此后,苏州的桥梁继续增多。明代初年,由卢熊编纂的《苏州府志》上,记载着苏州的桥梁,城内外共有428座,其中城内309座,城外119座,且造型优美,形式多样,好似在开展桥梁展览。
  苏州城内外的河道上,都有如许的桥梁,阊门外著名的山塘河且不去说,就讲城内的吧,那临顿河、干将河、十全河、桃花河、平江河等,不论在哪条河上,一眼望去,但见桥如雁阵列队,又如雨后彩虹,一座连一座的,横卧于绿波之上。那桥上的行人,红男绿女,老老少少,上上下下,川流不息,成了城内最亮丽的风景。你看,桥那边的游人,不正在照相么!那桥下的流水,也有情感似的,带着人们的欢笑,带着人们的倩影,愉快地潺潺向东流去。
  苏州不仅桥多,桥名也丰富多彩,很有诗情画意。踏上红板桥,自然会想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句;登上白莲桥,可望见河内白莲盛开,花朵如玉,洁白鲜嫩,清香扑鼻;站在彩云桥上,倚着栏杆,望着桥下的流水悠然而去,而自己仿佛身在高空,俨然在彩云之中了……这是诗意,也是画情。周庄有座钥匙桥,名闻中外。钥匙桥者,实际是两桥联接在一起,一桥直,一桥横,成‘L“字形状,也像个”八“字,苏州人称“八字”桥。似这样的桥梁,苏州可多着呢!几乎每条河上都有,仅干将河上就有渡子桥与升平桥、七君子桥与苑桥、兴市桥与白蚬桥等三组,不过没有人注意罢了。
  沿河的石驳岸,有乱石堆的,有石条砌的,非常整齐美观,隔不远处,就有一座台阶,苏州人称为“河滩”。原来,在台阶上可以洗衣洗菜,方便居民生活。现在,为保持河水清洁,也讲究卫生,都不在河里洗衣洗菜了。那古老的石阶,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
  河内的游船,小巧而灵活,船身不大,仅容四五人而已。艄公船娘,一橹一篙,招徕游人。坐在船舱内,只听见橹声欸乃,水声哗哗,船在缓慢地行驶。船头上的船娘,看样子是农村来的,身着水乡服饰,三角巾包头,插一朵鲜花,腰束短裙,垂下红色的流苏,脚上一双绣鞋,洁净无尘,身材端庄而秀美。船穿过一座小桥后,她点着竹篙,唱起了苏州山歌:
  山歌勿唱忘记多,大路勿走草蹯踝;快刀勿用黄锈起,河滩勿用出蒿芦……那歌声悠悠扬扬,婉转动听,飘落在河面上,飘进了游人的耳朵,使人感到无比的轻松和舒畅。
  沿河的居民住宅,有楼房,有平屋,高低错落,倒映在河道中。朋友注意到,这房屋全都是黑、白、灰三种颜色。我告诉他:苏州人喜欢淡雅素净,喜欢传统,在建筑上喜欢粉墙黛瓦。粉者,白也;黛者,黑也。这三种颜色,黑的庄严,白的纯洁,灰的和谐,体现了苏州的建筑风格和民俗特色。朋友猛然醒悟:噢!苏州人处处讲究,连房屋的颜色也不放过,真是天堂里的人哪!
  房屋建在河边,人家与水为伴,居民枕河而居。夜晚,尤其是夏夜,沿河打开窗户,凉风吹入室内,肢体为之一爽,何等的舒畅。人睡床上,在枕边能听到小河的流水声,犹如一曲轻音乐,美妙至极,催你入眠。早晨,旭日东升,阳光走进室内,迎来了新的一天。那岸边绿柳,随风飘舞,居民家种的花卉,开得红红白白,点缀着河岸的风景。那屋影倒映在水中,显得异常清楚,黑色的轮廓,重重叠叠,起起伏伏,连绵不断,宛如一幅水墨长卷。
  这是天然的画,也是无声的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