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花粒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村图书室 2014-04-27

  玉米花粒期是植株生殖生长旺盛和子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玉米植株根系吸收的营养及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甚至植株本身的营养成分都向果穗输送,植株的抗性降低,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该时期是各种叶斑病的发病时期和病毒病、瘤黑粉病、顶腐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等多种病害的显症时期,也是果穗害虫为害的高峰期。此时,田间玉米植株高大郁密,加之夏季的酷热高温,现有的一般化学农药喷雾等技术措施虽有明显效果,但田间操作困难,防治成本相对较高,难以推广应用。所以,该时期玉米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利用抗病品种,辅助其他耕作、栽培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机动喷雾机具喷药防治。

玉米种子发芽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玉米种子发芽率的高低是衡量玉米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判定种子质量等级的重要因素。我区近年来因制种玉米发芽率低,降低了种子质量等级,达不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不能做种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给制种企业和制种基地农民造成了很大损失。造成制种玉米发芽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制种玉米发芽率降低的原因

  1、种子成熟度差——种子的发芽率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与种子成熟度呈正相关,成熟度好,发芽率和发芽势高。播种较晚的制种玉米田,在灌浆中后期气温开始下降,不能满足种子正常成熟所需要的积温,导致种子成熟度差,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率。另外在田间管理中,要注意活秆成熟的品种不宜过多追施尿素,尿素施用过多,造成植株贪青晚熟或未熟,发芽率低。若遇适宜的温度和多雨年份,种子未收获即在植株上形成穗发芽,从而影响发芽率。

  2、田间病虫的危害——由于个别自交系抗病虫性差,易感玉米穗腐病、瘤黑粉病、大斑病及玉米螟等,种子收获时与正常种子外表无差别,而放置一段时间后发芽率明显降低,种子收获时子粒瘦瘪,如果田间管理时不防治,收获时玉米螟已钻到玉米果穗中去,直接危害种子,降低种子发芽率。

  3、忽视收获时规范化机械操作——玉米制种收获时未使用专用收获机,并在收获中未及时检查收割质量,造成破碎率过大,影响种子发芽率。其次,不同品种的种子品质不—,在装卸种子的过程中,粉质型的种子易破碎,装卸时人为挤压、机车碾压,会造成种子的破碎,影响发芽率。

  4、收获后忽视晒场的管理——种子含水量是影响发芽率的主要因素。在收获后堆放、脱粒、晾晒的过程中,会因环境、气温条件而变化,加之管理不当,造成雨淋、发热、结露,易发生高温霉变、低温冻害,这些情况都能迅速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高温——玉米制种田收获后,未及时摊晒,造成局部堆温过高,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试验表明,采收后的玉米种子含水量在30%~40%时,堆放3d堆温即上升到47~50℃,并且发芽率开始下降,17d后全部丧失生命力。含水量在50%时,2d堆温就上升到43℃,发芽率开始下降,5d后发芽率就全部丧失。玉米种子发生霉变的主要原因是在收获后含水量高的情况下堆积发热造成的,其规律是含水量越高,堆温上升越快,发芽率降低越迅速。

  低温——造成种子冻害的主要原因是气温骤降的最低温度及低温持续的时间和种子含水量,其规律是含水量越高,气温骤降的最低温度越低,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发芽率降低越迅速。采收后的玉米种子含水量25%~30%,地面温度骤降到-15~-14℃时,持续一昼夜,发芽率降低到国标以下;持续7d,种子全部丧失发芽率。相同含水量的种子如温度降到-12~-11℃,低温持续3d,发芽率就明显降到国标以下,持续9d,全部丧失发芽率。

  机械脱粒——种子脱粒过程中,不按照种子加工规范操作,出现较高的种子破碎率,易造成种子发芽率降低。对玉米种子造成的损伤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脱粒时含水量要求也不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脱粒时都易伤到子粒胚部造成畸形苗的增加,影响种子发芽率。

  人工干燥——不能及时晾晒到国家规定的安全储藏含水量的玉米种子,就必须及时进行人工干燥。烘干时的温度过高或过快,都会迅速降低种子的含水量,使种子内酶的活性丧失,降低种子活力,从而丧失种子的发芽率。

  二、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措施

  1、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因品种而宜,开展玉米杂交制种工作要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选择合适的制种基地。特别对于中晚熟品种玉米制种田应适时早播,以促进玉米种子提早成熟。在具体措施上,可以采用地膜玉米制种的方法,并且要求土地平整,播深一致,保证一播全苗。

  加强田间管理——根据玉米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特点,合理施肥灌水。尤其加强制种田后期水肥管理,把握好灌浆最后一水的时间,使其既保证玉米种子灌浆成熟所需含水量,又防止因贪青晚熟造成收获时含水量过高。同时,狠抓病虫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也可在母本果穗进入蜡熟后期,采用站秆扒皮技术,从果穗顶部自上而下将苞叶剥开,要一剥到底,使果穗完全外露进行晾晒,促进种子后熟,提高成熟度,降低果穗含水量。

  制种技术措施——带叶摸苞去雄,早砍父本。此方法不仅可提高玉米杂交种的纯度和制种产量,减少植株叶片蒸发,使功能叶上升到上层,节省的养分转移到果穗上,而且促进母本幼穗吐丝,有利于促进种子田早熟。早砍父本(授完花粉,就可砍掉父本)有利于母本田间通风透光,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母本灌浆、结实,提前成熟;同时,可以降低田间温度,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保证种子质量,提高种子发芽率。

  2、适时收获,合理干燥,精细加工

  玉米种子达到生理成熟即蜡熟末期即可收获。玉米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是生理成熟的标志。此时子粒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在此后一段时间子粒含水量迅速散失。制种玉米果穗两端的种子在形成过程中,花丝吐出较晚,成熟度和饱满度较差,子粒瘦瘪,要分开晾晒。

  降低种子内的含水量——成熟的玉米种子收获后,降低种子内的含水量尤其关键。收获后,严禁堆大堆,要及早摊晒,建议采用搭席风干法、高茬悬挂或窄带码垛,以便降低种子含水量。种子在脱粒之前,要求先试脱,以不损伤种胚为原则,一般适宜脱粒含水量为18%~20%。

  严把晒场晾晒质量——收获后的玉米种子应及时摊晒,摊晒厚度以4~6cm为宜。用木制锨翻晒对种子损伤最小。要注意预防堆积造成的高温结露或霉变和降温带来的冻害。在晾晒过程中,因天气变化需要堆积成堆的,一要注意堆中的温度变化,一般堆温不超过30%、种子含水量不高于21%为宜。二要注意气温骤降,可采用篷布、薄膜覆盖以提高温度,防止种子的发芽率受影响。试验证明,低温不低于-5℃或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4%为安全指标,种子的发芽率不受影响。

  合理干燥——遇特殊年景,利用自然光、热条件不能使种子尽快脱水时,对于高含水量的玉米种子应采用两级干燥工艺。先采用带棒烘干,烘干适宜温度43—48℃,不要超过50℃,含水量达18%~20%时,可出仓脱粒,并进行初选,剔除杂质碎粒,再烘干子粒,该法不仅减少热量损耗,也可提高速度,缩短烘干时间,降低成本。

  精细加工——收获、脱粒、精选前,对加工设备做好各项检修,确保设备运转正常,并在运行中及时清除机械故障,避免人为操作不当而造成机械对种子的损伤,一般种子破碎率应小于2%,在制种精选的过程中,质检员要把好精选质量关,种子净度要达到国家标准,净度≥99.0%。

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