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创新 智财Jack :现实是,中国多少老总能接受创新的风险 叶卫强 :没有多少吧。估计也就那几个可以叫名字的 智财Jack:以往的现实给多数企业家这样的感觉,创新有风险,而模仿很妥当,真有创新的人又保护不力,模仿的又很少受惩。不过,情况正在改变,创新正在从口号变成现实 叶卫强:创新却未必能得到市场,互联网创新中更多的是大鱼吃小鱼,小企业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被各大巨头蚕食了 琳子:唯有自强,才是出路。 郭桂峰:商业氛围中,有时候别人想吃你,要吃你,是好事,证明你创新成功了! 高礼强:然后被吃掉了 郭桂峰 :呵呵,吃掉也是好事啊 郭凤(竹雪) :被吃掉也太悲情了,那宁愿没创新也不要被吃掉。 郭桂峰:应该说被兼并,呵呵,温和点。想想易迅换了几家主公了,越做越好。 郭凤(竹雪):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养,太…我的孩子养不好,也不想为了他的前途给别人养。 黄小栋:看看三笑,日子不也挺好吗 钟馗 :王老吉不就是养别人孩子的例子吗 郭凤(竹雪):自己创业的公司产品,呵护成长,很多时侯只要能生存都舍不得让别人兼并的。除非只为了挣钱或者自己没能力掌控内部局面。 郭凤(竹雪):所以王老吉是广药的孩子,但跟那种没感情卖孩子差不多,孩子有成就了又要回来。养别人家的孩子就要完全为过程,否则伤了自己心。我家有亲人有了自己孩子,还收养别人的。感受很深哇。企业也差不多。 郭凤(竹雪) :哈哈…我是说创业真心不仅仅为挣钱。真心把企业当自己孩子的 叶卫强 :那真的有点高尚了。你觉得这种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郭凤(竹雪):钱肯定挣,但我接触有的企业主,企业可以卖的,老板不同意,其它高层都巴不得。 黄小栋:很多企业,成立就是为了被收购 叶卫强 :中国很少有企业家,都是老板 智财Jack :不是高尚,是理想,有些是刚开始是为了赚钱,慢慢就有了理想。还有,离开自己事业的空虚感和恐惧感 叶卫强:这倒是,阶段不同追求也会不同 郭凤(竹雪) :接触有个,刚开始就是收入太差了,想让家人过好,创业了。但久了,除了理想就是感情。 智财Jack :创业者,要么是理想,要么是形势所逼,要不然,谁去招这个罪。 关于科研院所创新、关于专利的二次开发、关于专利布局、关于行政激励的弊端和体制改革问题 李立委:各位好,我有个问题,想向各位请教下。1、现在国内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本身对市场的作用如何,即与产业结合密切的技术量如何2、如果对他们好的技术成果都能写成好专利,对行业知识产权水平提升来说,会有多大的帮助?不知道各位是怎么看的? 智权人王三:战略层次的课题 钟馗:这得分理论研究的应用研究的两种情况吧? A专利神教李银惠:1,与产业结合非常不密切,主要还是论文为主,技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不重要,2.科研单位的成果写专利倒是容易,质量也好,但没有市场前景,技术再好,写的质量再好,再好的专利也是垃圾 钟馗 :应用研究,跟产业应用结合还行,水平整体偏低,到也有一些还行的。写好了当然好,只是,要有写好的土壤不容易。 李立委:中国科研力量很大程度上在高校,业界的各种声音都有,想听听各位有过接触高校技术的看法,可能各位才是真正了解的 智权人王三 :严重同意 李立委 :对,市场前景是最大问题 钟馗 :针对不是很高的研发成果,专利布局特别重要。零散的申请,作用大打折扣。。 良辰 :就我在中科院的运营经历来看,与产业结合的不够密切。但情况正在好转,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海龟的意识好,这批海龟作为项目的头,起到了与产业的密切联系。第二,各大学与研究所与各个企业(特别国外企业)的一些研发中心,有一些合作很不错。 李立委 :应用研究不是不很多都是跟企业合作的?国拨那部分很少有好的应用研究好成果 钟馗 :对偏理论的研究,有合格的专利代理人,帮他们把研究成果往专利要求的产业应用角度引一下,会有很大改观。 A专利神教李银惠:我在中科院读研的时候,我们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挺多,我的体会就是,对市场的针对性不强,不考虑商品设计,考虑的依然是纯技术问题 良辰 :这个可以问小魔女,她有更资深的经历,她说他们领导对一些没有跟产业相关的研发人员,已经不招收所里。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横向经费企业也不给了,企业也不傻啊。 李立委:嗯,是啊。横向课题还好一些,国拨那部分不好说了 A专利神教李银惠 :改变应该是有了,可是傻子还是大多数,哈哈 良辰:现在问题是,解决了企业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行业问题。我们想许可,原来的企业自然会阻挡。 良辰:所以,越跟产业想结合的技术与专利,来源不是研究所自己的,所以想扩散,还要看之前的金主脸色。基本没有好脸色。呵呵 李立委:@钟馗 也就是说,如果好好写还是能够较好改善的?那能不能改善到运用的地步?不能用的专利还就是一张纸而已 良辰 :这个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专利二次开发问题。 钟馗:这要看怎么理解运用这个词了 李立委:@良辰 嗯。这也是中国特色吧,国外为什么会比中国好那么多,同是学校研究 李立委 :@良辰 二次开发何解? 智财Jack :必然的,专利本身就是垄断权,企业委托研发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新方案,垄断市场 钟馗 :现在,因为不会用,回过头来怨专利不好者仍然占多数 良辰 :这个问题,理论上 钟馗兄的说法很对。现实中,申请专利的时候,是论文等原始数据都已经公开了。想二次开发,出现了很多问题。 李立委:@钟馗 能赚钱或者能起到防御效果的,才是有用吧?能成为布局的一份子吧。你觉得经过好的代理认真撰写,大约能有多大比例的高校成果可以达到这些目的 智权人王三:自己搞死自己的情况看得多了 房平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李立委 :对,我们现在得向国外多学习运营经验 房平木 :还有人恋恋不舍政府专利资助政策,真是可叹! 智财Jack :研发与市场的脱节,不光是好好写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 才不杰 1:清华大学纳米研究中心的专利布局,可以做为校企合作的一个正面例子。 钟馗:@李立委 要让专利发挥作用,撰写当然很重要,但是,很多人把前边的布局给忘了,布局做不好,就不好说了 良辰 :理论上,都是原始的一些研发,可以与产业结合的再申请一些专利,这个称为专利二次开发。曾被热炒过的。 才不杰 :学校和企业都很急迫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间衔接的人还不够。 智财Jack :企业想申请专利权,但却没深挖,没布局,而教授急着发论文 李立委 :是,还是就是专利而专利 智权人王三 :富士康在专利布局方面的经验很老道了 钟馗:先谋而后动,才能更好的实现战略目的。现在的专利申请,大多数都是零散的,就跟军队一样,散兵游勇,再多,都不好使。 才不杰:清华纳米现在从基础研究,大量布局,现在已经引入资本产业化 李立委:@良辰 我记得国知局领导很早提过中国大部分专利需要二次开发,和你说的二次开发一个含义吗?我们怎么做才能二次开发 李立委 :@才不杰 嗯,清华是很多高校学习的典范 才不杰 :风投本身具有强大的专利布局和产业化经验,可以盘活高校的专利。这的确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 良辰:基本意思是一样的。这个二次开发,没有人给准确的定义。我们曾经定义过,也想了实践手段与其他模式,包括之前讨论过的triz、规避设计等等。但没有合适的案例拿出来做例子。 良辰:我的经验的是,风投没有,是有跟风投合作的优秀的ip团队在里面。以台湾工研院和硅谷的案例,都是这样的。 李立委:@才不杰 ,现在国内风投有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吗?台湾工研院做的也很一般。他们成立的专利运营公司,目前所做的事情就变成事前的专利专利查新了 良辰:基本模式是,ip团队拿较少的服务费,其他成本技术入股算风投的资金。 才不杰 :@李立委?清华纳米可算比较成功的。 良辰:工研院前几年不错,但在10与11年之后,明显新创新不够,没有专利可转了。可持续是个大问题。 才不杰:台湾创新太差 良辰:要看怎么看,ip商业模式等,台湾的创新远超过大陆。 才不杰 :未来的金矿在高校,转型时期必需的 李立委 :中国高校创新如何? 才不杰:技术创新差,毕竟地方小 良辰:大陆还是体制问题与意识问题。 李立委:台湾主要是在电子通信这块,其余比较少了 才不杰 :中国高校创新很好,民间资本也充裕。实在话,感觉我们这些做衔接的,经验还欠缺 才不杰 :是的,体制可以改,技术只能积累,这点看,大陆潜力巨大,巨大的金矿在沉睡 智财Jack:体制改了,什么都好说。最难突破的,就是这个 盼盼 :这个是需要长期投资,但国内的资本都希望快速盈利。 李立委 :体制改朝市场接轨? 才不杰:国家已经在改了,未来障碍不大。 盼盼 :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不多 李立委:可能政府,高校可能都知道。但是有些国家项目还有很大盲目性吧?想改不知道怎么改 钟馗:还是那句话,坐等体制改变,不如研究在现有体制下怎么多赚点 盼盼 :体制下赚钱就都去拿资助了 李立委 :比如国家资助项目,你们认为从哪些方向做哪些事情,能让产出的知识产权成果更实用? 智财Jack :@盼盼?没错,风投没那个耐心和信念做系统性投资的,况且,创新的风险性很高 钟馗 :少插手,别弄什么金奖,别搞什么评比排名,把每年的无效和诉讼案件排名弄好,让社会看到真实的效果,就够了[呲牙] 才不杰:有风投愿意的,但筛选的人却。就像银行不敢给专利贷款一样,识别的人缺 李立委:现在听说不少地方资助有变动的倾向,越来越重视授权和运营的奖励,申请资助在减少吧 钟馗 :现有体制下赚钱,绝不是资助那么简单 智财Jack :@李立委?国家应该引导市场,前期少参与,后期严格审计,按照成果配套奖励 李立委:@钟馗 但是国家在开始立项到项目验收等都不可能看到这些啊。这些是属于后期的了吧,对前期项目指导难度较大吧。 良辰:同意 钟馗兄。政府越少插手,越能把一些事情做好。 良辰:但这一点,就是体制的一个巨大改变。不过有点希望。呵呵 钟馗 :政府出钱的项目,政府当然有权利要求知识产权产出。但是,简单的要求数量,没用。如果把先前课题的转化情况作为后续科研经费的考量因素之一,会有较大改观。 李立委:那这个期限怎么控制。国家项目一般都是三年期限。成果配奖励,可能不是三年能实现的。一般项目一旦结题,国家奖惩也难以落实。那还是回到当前现状了啊 良辰:这个指挥棒,已经说了多年都没有改成。当年中科院曾想过 一院两制,可惜没有成功。 钟馗:当前,科研项目一般是三年,五年的少。技术转化来不及。可是上一个项目的转化情况觉得下一次是否能拿到项目经费,时间上完全可行 李立委:@良辰 原因是什么?是对老师利益诱导不到位原因吗? 李立委 :@钟馗 嗯。如果这样改,应该会有成效,但是涉及利益群体也挺庞大,阻碍也就会比较大 钟馗:只盯个案,不看关联,很多事,都是无解的。现在的困境就是因为行政引导手段太简单,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造成的。个人认为,要解决当前的困境,三十六计里边,就只有围魏救赵这一计可用。 黄小栋;行政引导,目的在于快出成绩。三五年太久,只争朝夕 李立委:嗯,换届太频繁也存在这种弊端 黄小栋:短视的官员考评制度,必然导致短视的行政指导屁股决定脑袋而已 李立委:呵呵,这个不是咱这些人建议能起作用的了。 黄小栋:戴着镣铐跳舞,也能舞出精彩! 钟馗 ;所以,还是那句话,多研究怎么在现有体制下赚钱,不要坐等体制改变。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不想那么干。当然,我说的,需要想的是,套资助这么简单的手段之外的方法。 李立委:嗯。有道理 来源:优智博知识产权同仁1微群 --------------------------------------
近期相关热点文章: 【知讯】聚焦IP,聚焦IPR-----优智博微群精彩内容摘编 【知营】专利运营需要怎么样的人来操盘、该由谁来主导----优智博微群精彩摘编(二) 【知评】优智博群论精摘(三)-----关于专利的故事,关于邱则有,关于未来专利诉讼的发展趋势 【知营】专利运营需要怎么样的人来操盘、该由谁来主导----优智博微群精彩摘编(二) 【知企】什么是真正的专利问题解决专家 【知营】细数十七种知识产权商业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