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新课程的目标,新课程目标有三个核心要素,高三、高四的学生一定要清楚,在高三学习、高四复习过程中,脑子里要有这根弦,要绷紧这根弦。这三个核心要素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为单位的,我可以明确告诉高三、高四考生,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这三个要素列为“课程目标”之中,这三点既是课程目标也是高考目标。 关于课程理念在提法上与课程目标不同,如果说课程目标的提法比较一致的,那么课程理念上就显现出学科的特点与特色,条目不同,概念也不完全一致,突显学科个性。但是共性的内容还是十分清晰的,我在今后的几篇博文中强调的几点既是课程理念共性的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核心要素。 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观察能力无论哪个学科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新课程高考在命题的价值取向上要努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高考命题就是要把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引入到高考试题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既然高考命题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三个贴近”,既然高考命题要把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引入试题,那么高三、高四的考生在学习、复习过程中也必须要有“贴近”意识。 高中的政治课大纲版教材包括四个部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和时事;新课程版教材包括五个部分,在书名上有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常识改为政治生活,经济常识改为经济生活,加了一个文化生活,而哲学改为生活与哲学,除了时事政治没变外,其余四个部分都增加了两个字“生活”。这清楚表明政治课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学科的能力要求中也有一项是化学与生活,其他学科虽然没有这么明确提出与生活联系,但在理念上,在价值取向上完全是一致的。 观察就是观察生活,思考就是思考生活。严格意义上说观察包括两方面含义:观为看,察为思,也就是要看、要想。孩子们的毛病、软肋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看见了不想,想了也浅尝辄止,不深入、不追根、不溯源,其最终结果是等于没看见、没听见,社会生活贫乏,社会经验缺失,当然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弱很弱。 人类社会任何一件事大体上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空间——在哪儿?二是时间——怎么了?三是意识——怎么办?空间就是地理,时间就是历史,意识就是政治。近些年文科综合试卷最后一题都是围绕一个事件从这三方面进行考查的。政治生活也好,经济生活也好,日常生活也好,都需要听、需要看、需要想,然后才谈得上解决。 甲型H1N1流感进入了政治高考试题;金融危机进入了政治高考试题;60年大庆游行队伍与方阵进入了语文高考试题;利用食醋去除水垢进入了化学高考试题。这些试题是今年北京的高考试题,全国各省市就更多了。我听一位政治老师跟我讲学生不知道自由市场里的“公平秤”这个概念,我说他们连菜都没买过,根本不会知道“公平秤”是做什么用的!家庭中买电、买水、买气,看水、电、气表,家庭生活中银行交费、存款、取款等等生活常识大概都成问题。“家电下乡”是什么意思,“家电以旧换新”又是怎么回事。“学生功课太多、太重,没功夫过问这些事!”这是个理由,但不完全正确,说的功利一点,就是为了高考你也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行的,这既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不符合高考的要求。 还有一点要提醒考生,观察一定要注意价值倾向,课程改革核心目标三要素中,第三个要素是:情感与价值观。这里一定要注意扬善去恶,要追求真、善、美,要去除假、恶、丑,也就是说在价值取向上一定要注意积极、健康、向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