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嫁妆--潘旺众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7
 

  按北京的老礼,女子出嫁的前一天送嫁妆,也称“陪奁”。且一般都在黄昏时分,有“早送彩礼,晚过嫁妆”之说。这一天,女家由男宾四至八人,雇上喜轿铺的抬夫,将嫁妆送往新郎家。过去老北京有一首童谣“月亮月亮照东窗,张家姑娘好嫁妆,金皮柜,银皮箱,虎皮椅子象牙床。锭儿粉,棒儿香,棉花胭脂二百张。。。。。。”,虽略显夸张,但也道出了嫁妆物品之多。一般来讲“陪奁”的多少是根据女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的,普通人家六抬至十六抬不等,富庶人家有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四十八抬,多者有八十抬甚至百十多抬。而极贫者是论不起抬的,只好请一个“窝脖儿”搬走了事。所谓抬,是从喜轿铺赁来的,用红漆油桌四面挡上红围子,两边各有两根竿子,供二人抬起,即为“一抬”。过去的嫁妆内容极为丰富,一般有放四季衣物及鞋帽的樟木箱子,放有新娘平日的喜爱之物及平时所积蓄的银钱的“子孙箱”,座钟、盆景、帽镜、插有毛掸的掸瓶,插有红烛的铜烛台,“长命灯”,茶叶罐、帽筒、花瓶、脸盆、脚盆、尿盆、“子孙盆”(现在已没有意义,因为都使用卫生巾了),条案连三,八仙桌,梳妆台、太师椅乃至顶箱立柜,古玩字画,金银首饰等等。大户人家甚至有送买卖铺户,房产,地产的。买卖铺子送匾,房产送一块瓦以为象征。嫁妆送到男家,照例男家要有相应的人数迎妆。嫁妆送到后,女家要有熟悉情况的“全和人”到男家按女方的习惯布置、安放嫁妆。汉人称“安床”,满人称“安箱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