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大夫普及正宗中医绝学7

 志闲心安w 2014-04-27
 
 
杨大夫一二四讲(通脉四逆汤、四逆散)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昨天,讲了真武汤及临床加减法,都是中医临床上很实用的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细心领悟。

伤寒论第317条,小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之汤主之。
少阴病,这个在中医临来上很常见,就是平时很怕冷的人,没精神的人,脸上长斑的人,脸上有红血丝的人,经常干咳的人,糖尿病人,这些都属少阴病。因为他们的脉很弱,气血严重不足。下利清谷。因为血中津液缺乏,胃中会无津液,没热力,蠕动力很弱,会常常拉稀,吃的东西还没消化吸收就拉出来了。里寒外热。因为胃中无津液,胃中就没有动力,没有热力,所以会身上很冷。但一摸他皮肤,却是热的。为什么皮肤会发热呢?因为身上血少了,循环很不好,血压会低,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所以皮肤摸上去有低烧。手足厥逆。病人手脚冰冷的,说明他胃中很寒了,手脚的温度是从胃中传来的。脉微欲绝。身上很虚很寒的人,他的脉几乎难以摸到了,贫血严重了。身反不恶寒。严重的时候病人却没有寒冷的感觉了。因为血液循环很差了,身体内的热量散不出去了,所以就不怕冷了。另外,当严重贫血时,血中无津了,血稠了,也会有低烧出现,所以才不怕冷了。其人面色赤。凡是脸上发红的人,都是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血管里面循环不畅才会有红脸蛋。或腹痛。因为胃中无津了,就会胃寒,胃中寒气入脾,会造成脾寒。脾寒,就会影响到小肠的蠕动,所以才会腹痛。或干呕。因为胃中无津,胃中很干了,才会干呕,反胃。或咽痛。咽喉是胃和肺的出口,现在胃中无津,肺里也会无津,很干。干了,会有燥热之气,进入咽喉,咽中无津,会很难受,会痛。上面讲了一大堆少阴证的证状。中医就是这样,一种疾病会出现很多种证状。或利止脉不出者。少阴证的病人常常大便次数多,现在呢,下利停止了,病情好转些了,但是脉还是摸不到。因为病人津血严重不足了,才会无脉了。通脉四逆汤主之。病人脉跳太弱时,可以用通脉四逆汤来治疗。
通脉四逆汤方,炙甘草6克,生附片10克,干姜10克(体格大的人用15克)。
这个通脉四逆汤的组成,与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四逆汤相同,有一点区别是,四逆汤用干姜5克,这里用10克,干姜的量加大了,热力更强了。伤寒论里面的方剂,很多都是一个加减法,稍作变动,功效就不同了。炙甘草,双向调节胃肠,能补充胃肠津液。生附子是大热之品,疏通经络的力量很强大,一喝下去胃里就热起来了,全身和手脚都会热起来,脉跳就会跳起来。干姜也是大热之品,热而不走窜,一喝下去,胃里热力很足,这个干姜的热,由生附子带动输送到全身。胃中一热,脾就会热起来。脾热了,脾中的湿就会去掉了,吸收能力增强了,病人就会能吃饭,胃口大开。能吃饭,身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津血有了来源,脉才会跳起来。因为这个方子重用了干姜,热力很足,借生附子通经的力量来复脉,所以叫通脉曰逆汤。四逆,指手脚冰冷。
下面来看一下它的加减应用法。
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这个一付药煮好后,分三次温服,不要喝凉的,喝后如果脉跳缓缓好转,病就很快好了。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如果病人脸上发红,可以再加入九根葱白。因为葱白辛温通阳,能让胃热上行,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腹中痛,是因为腹部太寒了,如果用葱白,胃热会上行,腹部还会寒凉,所以不用葱白。芍药可以加强静脉循环,促进小肠蠕动,所以解腹痛。
呕者,加生姜6克。呕吐,这里没有说干呕,是胃中有停水,所以用生姜发散来利尿,去除胃中的停水。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如果咽痛,你再用芍药,血液会往静脉走,往下行,喉咙会因缺少津血的滋润而变得更痛。用桔梗,能够调节肺气的升降,清虚热,去咽中的积痰,能够利咽喉。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现在病人不下利了,但脉太弱了,因为桔梗是寒凉的,对胃不利,现在要开胃了,就不要用寒凉的药了,人参大补胃津,是胃病专药,也是复脉的要药。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这个少阴病,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病,医生用药一定要详细诊查病因,不可以用药失误。病人喝药才会有疗效。否则,一旦误治,后果会很严重的。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阴病,就是体质很差,怕冷的人,常常会腹痛,咳漱,咽痛,脉很弱。四逆,就是手脚冰冷。其人或咳,因为肺胃很寒,肺张不开,才会咳。或悸,因为津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才会乱跳,心悸。或小便不利。因为血中津少,小便就会很少,每次一点点,量不足。或腹中痛,因为胃肠太寒了,蠕动慢,静脉循环不畅,才会腹痛。或泄泻下重者,有的病人长期胃肠寒凉,会泄泻,拉稀,时间久了,会有下重的现象,就是肛门那个地方感觉沉重,想解大便又解不出,大便在肛门里边存积,不舒服。四逆散主之。这个泄利下重,用四逆散来治疗。
四逆散方,炙甘草,炒枳实,柴胡,芍药,各等份,粉碎,每次服5克,用米汤水冲服,一天三次。
现在这个肛门下重,不是什么急证,所以用药剂量很小。这个方子是专门来解决大便里急后重的。炙甘草,调节胃肠,能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肠内代谢毒素的分解和向外排解。枳实,是宽肠下气的,能使胃肠气机下行,并能使肠中狭窄的地方扩宽,同时能扩宽五脏里面的气机通道,把组织中的瘀积排出来,同时可把大肠及肛门里的积痰排出来。另外是用了柴胡和芍药,这两味是肝脏专药。因为,中医认为,肝司二阴,凡二阴病,肛门和生殖器官疾病,皆与肝脏有关糸。柴胡能够升少阳胆的清气,能清肝胆郁热,能增强肝胆功能,从而推动六腑气机,有推陈出新的作用。芍药能够疏肝,养肝血肝阴,从而增强肝脏功能,加速静脉循环。炙甘草调胃肠,枳实去除大肠头和肛门中的瘀积,柴胡,芍药,增强肝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这个下利后重就解决了。
关于四逆散的加减应用,我们明天将会继续学习。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二五讲(薤白)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昨天,讲到318条,没讲完,接着讲。这个四逆散,是专门治疗少阴证里急后重的,就是想大便时有下坠感,又解不出来。
下面学习四逆散的加减应用。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6克,并主下利。张仲景治咳嗽善用细辛,干姜,五味子。五味子的辛味能开肺气,苦味能降肺气,对肺有双向调节功能,是治咳要药。干姜能温胃暖肺袪寒,肺得温,咳即止。并主下利,因为五味子的酸味能收涩,有固肠涩肠作用,能止滑泻。干姜温胃去寒,胃肠得温,下利即止。
悸者,加桂枝6克。心悸,是心脏供血不足了,用桂枝来增强力量,血液就会往动脉这边回流,心悸得以解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6克。这个茯苓是专门利小便作用的。
腹中痛者,加附子10克,炮令圻。如果病人腹中痛,说明脾中有寒,有湿了。用炮子可以去脾胃中的寒,即可。附子要经过炮制后再才可以。
下利泄重者,先以水一公斤,煮薤白30克。如果病人下利后重特别严重,可以再加一味薤白30克来煮水喝。这个薤白,味辛温,能够通阳散结,行气止痛通便,可以缓解里急后重。薤白,能够提升阳气,让气机往上行走,所以能除肛门下坠。同时可止滑泄,因为寒去了,气升了,所以才不下利了。薤白还有痞散结止痛的作用。薤白有苦味,能泄痞结中的积痰。煮取600毫升,去滓,然后再取四逆散10克,放入药汤中,再煮上10分钟,分成三次温服。
这一条讲的是里急后重的中医治法。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就是脉弱,怕冷,精神不好的忧郁证患者。可以这样理解的。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拉肚子很多天了,胃肠津液跑光了,胃中极冷了,胃中冷气上行入肺,肺寒了,就会咳。呕渴,胃中太虚寒了,才会反胃呕吐,胃里还会有停水了。这个停水是寒水,不是津液的。为什么会渴?因为胃中很寒了,已经反胃了,不能吃饭了,这时肺胃里面会有虚热,所以才口渴。这个时候,尽管他口渴,但他也不会想喝水的。因为胃中无津,寒掉了,寒冷的胃气入脾,脾会寒。脾寒,脾中就会生湿,脾湿,就不能吸收。所以,尽管口很干,但是,不想喝水的。心烦不得眠者,因为现在又渴又不能喝,又在反胃,吃不下饭,身体很虚,很难受,烦得连觉也睡不下了。猪苓汤主之。现在是茶饭不入了,可以用猪苓汤来治疗。
猪苓汤方,猪苓,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6克。
猪苓,味道很淡,凡淡味的中药,都有利水渗湿的作用。猪苓,是寄生在树上的一种菌核,是一种只泄不补的药材,主治水肿和泄泻,利尿作用比茯苓强。泽泻,也是利水的,能利全身三焦的水,最大的特点是能把体表外围的水收进胃肠来,然后由茯苓把胃肠里的水导向小便。猪苓,主要是利下焦的水。这三味利水的中药联合使用,脾胃及全身的废水就会从小便利出。脾中无湿了,就有吸收功能了,病人才能进饮食。阿胶,是温热性的,喝下去,胃中无寒了,胃气得生,才能饮食入胃。同时阿胶大补心血,心血足,心得安,失眠除。滑石,是利小便的,帮助排湿,同时能清六腑中的虚热。这个方剂是先煮四味药,熬好后再下阿胶,化好后温服。这个方子,是一个利湿,清虚热,补心血的方子,能让病人能吃能睡,同时对风湿病也有效。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就是津血严重不足的人,会怕冷,没精神,忧郁,常常会咽痛。得之二三日,就是有这个证状几天了,还没有见好转。口燥咽干,说明胃中有热了。如果胃中无热,病人只是会有口渴感,现在是很干了,不一样的。为什么胃中会有热?因为胃肠无津了,不能正常蠕动了,大便在肠子里排不出去,时间久了,发酵产热了,干结了,所以胃中很热了。现在的情况,就是少阴证与阳明证合病了。阳明证,不是很严重时,一般不用大承气汤的。现在,病人有少阴证,体质很虚的,大便又干结了,不能等了,先把大便攻下来,病人才能吃下饭。大便不排出来,病人就不能吃饭,病情会很快恶化的。大便攻下来,然后再用复阳的方法开胃,病人的病情才能好转。
大承气汤方,制大黄15克,厚朴15克,枳实10克,芒硝6克。
这个大承气汤,药力很猛,喝的时候慢点,不要一下子猛喝。喝猛了,大便下来太快,不好的。

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就是气血虚弱的人,会怕冷,会无力。自利清水,不停地在拉肚子了,但拉出来的不是大便,是清水。色纯青,就是拉出来的水是透明的,完全是水,不是大便。心下必痛,张仲景说,凡是下利拉清水的人,他肚子肯定的痛的。为什么会下利拉清水而不拉大便呢?因为少阴证的病人,他胃肠无津,胃中无热力,肠道蠕动无力,大便不能及时排出去,如果停在大肠,燥结之后会象鸡蛋黄一样一块一块的。如果大便停在小肠燥结了,会象羊粪一样小块小块的。现在是大便燥结了,一块一块的,排不出来,喝下去的水一下子跑出来了,所以拉出来的是清水。当医生看见病人拉清水,即知大便已经干结成团了,要立即采用下法,用大承气汤把干结的大便攻下来。如果不能确诊大便已干结,不可以使用大承气汤的。这一条,还是紧接上一条讲的,还是说少阴病与阳明病合病时,使用大承气汤来解决。上一条,讲的有腹痛了,这一条,讲拉清水,喝下去的水直接象走大路一样跑出来了,都证明了有燥屎了,才用大承气汤急攻之,不是缓攻,不可以再等待观望。因为少阴证,本来就是重证,危证。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二六讲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昨天,我们讲到了少阴病与阳明病合病的治疗方法,就是要用攻下法,用大承气汤来解决。所谓阳明,就是胃肠。阳明病就是由于胃肠缺津液而引起的大便秘结。因为少阴病的特征是脉微细,说明病人津血不足了,津缺了,自然就容易患阳明病,这就形成了少阴与阳明合病。本来病人气血不足,大便再不通顺,不能进饮食的话,病情会迅速恶化的,所以,立即攻下,不含糊的。攻下了,胃肠排空了,病人才能吃饭,病情才能好转。如果不能吃饭,就完了。那么,如何知道病人大便已经干结呢?比如,病人已经几天没有排大便了,或者口干舌燥了,说明大便已干结,发酵产热了。或者病人一喝水就很快上厕所,拉出来的是清水,并且腹痛,这都说明大便已经干结了。

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曰,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就是气血很差的人,脉会很微细,会无力,没精神,会面生皱纹,会容易得糖尿病,平时怕冷,手脚凉。六七日,张仲景说一日,并不是说一天,而是一个阶段的意思,一个周期的意思。腹胀,这个是阳明病的特征,胃肠有东西堵在里面了。不大便者,很多天没大便了,说明大便堵在胃肠了,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不要再等了,快点把大便攻下来,用大承气汤这个方子。这一条讲的还是少阴与阳明合病,要攻下,不要拖下去。
大承气汤方,制大黄15克,厚朴15克,枳实15克,芒硝6克。

伤寒论第323条,少阴海,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就是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精神忧郁的人。脉沉者,这个脉跳要用手掉按到底才能感觉到,说明津血严重不足了,会全身冰冷的。急温之,现在脉博几乎摸不到了,身体会大寒的。人体没温度就不能活的,要用大热药来温之才行。宜四逆汤。用四逆汤是可以的,当然,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可以。
四逆汤的组成是,炙甘草6克,干姜6克,生附片10克。
这个附子和干姜很热的,一喝下去,胃就暖和了,手脚和全身都会很暖和。胃中得温,才能进饮食,胃太寒,则不能吃饭的。胃中得温,又有炙甘草调节胃肠,胃气下行,病人就能进饮食了。所以,中医组方用药很巧妙,一个简单的四逆汤,即能温胃回阳暖全身,又能开胃进饮食。这一条讲的是少阴病出现脉沉,全身厥逆冰冷的回阳方法。

伤寒论第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就是贫血的人,平时怕冷,没精神,总想打瞌睡。饮食入口则吐,病人还有胃口,想吃东西,说明胃肠没有堵塞,但是呢,吃下去以后,会马上吐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之前没有反胃现象,没有干呕,说明胃中还有津液,能吃饭,说明胃肠没有堵塞。之前,胃也不疼,也没有说小便不利,也没说腹痛腹胀,现在的问题是胃中长东西了,可能是痰块,肿瘤了。心中温温欲吐,这个心中,张仲景指的是胃,不是心,这个要搞清楚。胃里面有温热感,发烧,总想往外吐。复不能吐,总想吐,但又吐不出来,说明胃中长有肿瘤,胃癌了。始得之,手足寒。凡是有胃癌的病人,刚得病时都会有手脚冰冷的现象,都是先有少阴证,然后才会得胃癌的。我们前面讲的大便脓血,那个是肠癌,凡是癌证病人,发病之前都会出现少阴证。也就是说,癌证病人是由经过少阴证转化而来的。脉弦迟者,脉象弦,说明三焦和胆有热了,堵塞了,体内有郁热。迟,就是说明气血严重不足了。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因为脉迟了,说明津血不足,单凭这一点,就不可以攻下了,一攻下,胃中津液往下跑,气机下行,恐怕脉就要停止跳动了。凡遇迟脉,都不可以攻下。这个脉弦,说明有热,前面他说过了,胃里己经发热了,胃气上行入肺,肺也会热起来了。这个肺一热,就会胀起来,会胸满,所以他说此胸中实也。现在,胃中有积痰,有肿瘤了,它也会往肺中转移的。大家都知道,肿瘤是会转移的,转移,也有一定的规律走向,胃中肿瘤,首先会往肺中转移。当吐之,不管是胃癌,或肺癌,都应采用吐法来治疗。因为胃和肺是相通的,中医常说胃土生肺金,意思就是胃气走肺,中间有一条通道。《黄帝内经》里面讲,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所以说胃和肺是相通连的。肿瘤,癌证,中医认为就是一个瘀血包,一个痰块。肺胃的癌证是用吐法,可以把它吐出来,把痰血吐出来即可。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干呕,说明胃中无津液了,虚了。隔上,在人体腹腔有一个横膈膜,把腹腔分成两部分。隔膜以上是心和肺,对整个身体起领导和管理作用。心管血,肺管气。人体的生命力也就在一个气和血上,所以,心肺很重要。在横膈膜以下,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胃肠肝胆是消化糸统,肾和膀胱是排泄系统。都是在为管理糸统服务的。所以中医在治疗重大疾病时,首先考虑的是心肺,要第一保护。若膈上有寒饮,膈上,就是心肺,寒饮,就是寒痰,中医把痰说成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干呕,说明胃中无津液了,胃中太虚了,反胃了,打呃了,这个时候就不能用吐法,因为吐法更伤胃津。现在胃中已干了,经不起折腾了,再折腾,就更危险了。当温之,宜四逆汤。现在胃中无津了,身体太虚寒了,应先用四逆汤来去寒,温胃,胃得温,病人就能吃饭,能吃饭了,血中才会有津液。当病人津血充足时,胃中有津了,才不会干呕,然后才可以考虑采用吐法,把积痰吐出去。
这一条讲的是胃癌或肺脓肿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就是脉微细,津血不足的人。下利,因为胃肠无津,虚寒掉了,胃肠太寒了,所以总是拉稀。
脉微涩,还不如以前了,几乎摸不到脉了,更严重了,津血更亏了。呕而汗出,胃中无津血了才反胃呕逆。皮肤因为无津了,毛孔关不住了,津液外泄,才汗出。必数更衣,以前就下利拉稀,现在又更严重了,拉稀也会变得更严重,会不停的跑厕所。更衣,就是解衣服,上厕所。反少者,如果病人不拉稀了,说明他最近已经不能吃饭了,没有大便了。当温其上,灸之。现在病情严重,脉已摸不到了,身上在冒虚汗,又不能吃饭,很危险了,医生首先要考虑守护心肺上焦,可以使用温热药扶阳,同时可以使用艾炙的方法。张仲景认为,艾条炙,是温补性的,针刺是寒泻的。以前在出现实热证时总是采用针刺法。现在是虚寒,不可用针,可用艾条灸。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少阴病,讲完了。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二七讲(厥阴)
朋友们,大家元宵节快乐!
少阴篇,已经讲完了,今天我们学习厥阴篇。关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很多人认为是六经的含义包括了五脏六腑和相关经络。但是,通过学习,我们会发现,张仲景所说的六经不是这么一回事。张仲景是按照人体气血的盛衰把人体疾病划分为六个层次,六个区块来论述的。张仲景从来没有讲过脾肾阳虚或阴虚这类话。张仲景对疾病的认识,是以人体津血的多少为立足点,为着眼点的。怕冷,不孕证,抑郁证,便秘,咽痛,干呕,胃癌,肺癌,肠癌,子宫肌瘤,糖尿病,这些都属少阴病,因为津血严重不足造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中医治病就不复杂了,几个方子,就能治所有的病,中医就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要讲厥阴了,那厥阴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阴,就是血。阴,也指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太阴,说明在五脏病中,病人津血还是充足的。到了少阴,病人津血很少了。到了厥阴,津血已经亏虚到了极点了。五脏生精藏于肾,当然,人体津血很少的时候会形成肾虚。少阴证,自然也包含了少阴肾。肝是藏血的器官,当身体严重缺血时,肝中无血,会肝风内动,厥阴,自然与肝联糸一起了。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能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一条,首先是张仲景为厥阴病下了定义。厥阴之为病,有厥阴病的人,有什么证状呢?消渴,不停地口渴,想喝水,口干,但喝了水还是渴,这叫消渴。糖尿病人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消渴呢?因为病人津血严重不足到了极点了,胃中无津了,很干,所以想喝水,喝了还是口干。我们看一下那些名老中医治糖尿病的方子,少不了葛根,生石膏,天花粉,石斛,竹叶,竹茹,人参,这些补津液的药,就明白了。气上撞心,人体腹腔里有两条很粗大的血管,现在,血管里面严重缺血了,这个血管会发生痉挛抖动,心脏会乱跳,人体上下气机乱了,这个胸腔里面也乱跳,心脏会疼的,腹部也会起伏不安,这个叫气上冲心了。如果量一下血压,会不稳定的,有时高,有时低。心中疼热,心中,指的是胃不是心这个胃里面也会疼,也会发热。因为身体内血少了,血中无津了,血变稠了。胃为血海,胃里面密布血管,很密的。现在血稠了,这个胃上的血就会发热。胃中血管里的血稠了,血流不畅了,血管会痉挛,所以会胃中疼。饥而不欲食,病人严重营养不良了,肯定想要吃饭,但又不能吃,因为胃已经瘀肿了,很难受,不能吃,吃了会更难受的。食则吐蛔,如果病人免强吃一点饭下去,会慢慢的一点一点吐出来,象吐蛔虫一样,说明胃中已无力了,无阳气,无胃气了。下之利不止,如果医生看到病人不能吃饭下去,误认为他胃肠堵塞了,结果开了泻药,病人喝了泻药会下利不止的,不停的更衣上厕所。本来胃肠已经有瘀血了,已经无力蠕动了,再喝了寒凉的泻药,恐怕胃肠更寒,更不能蠕动吸收了。病人有口渴,他会喝水的,喝下去的水不能在胃肠吸收了,会直接往下跑的,这样子下利不止。这一条对厥阴病的描述,很详细。有厥阴证的人,如果他手脚四肢已经冰冷了,说明胃中很虚很寒了,不可以喝攻下的药的,如果喝了攻下的药,会胃中更冷,下利不止的,对于体质很虚的人也是这样,不可攻下,攻下则下利不止。

伤寒论第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先厥,有厥阴病的人受了外面的寒气,感冒了,会是什么证状呢?正常人伤寒感冒是发高烧,但有厥阴病的人感冒就不一样了,刚开始会四肢冰冷的。后发热而利者,过了一段时间病人发热了,又出现下利了,会有这个情况出现的。因为他气血不足了,人体又有自主调节本能,会从胃中调动津液和热能往外排,把外寒驱除掉。自主调节本能用了一段时间才把人体的排异功能调动起来,因为太虚了。发热后为什么会下利呢?因为胃中津液都向体表走掉抗邪去了,胃中又缺津了,又凉掉了,吃下去的水又不能吸收了,往下跑了,又下利了。必自止,医生看到病人下利,心中也会知道,病人下利肯定会自动停止的。因为胃中太寒了,吃不下东西了,胃肠里排空了,没东西了。见厥复利,如果医生看到病人不发烧了,又四肢冰冷了,就知道病人还会下利的。因为四肢厥冷,说明胃中无热了,胃肠极寒了。胃肠太寒,病人会特别怕冷,会冷得发抖,他就会要热水喝来取暖。水喝下去,又吸收不了,直接往下跑,所以又要下利开始了。如果病人在发烧,他下利会自动停止的。四肢冰冷,就会下利不止。

伤寒论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有厥阴证的人,会口干,气上撞心,又不能吃饭了,现在又受外寒感冒了,结果呢,刚开始发了六天的烧。病人还能发烧,说明胃气还可以,还能向外发热驱外寒,说明身体状况不错了。如果体质太差,恐怕就发不起来烧了。感冒发烧,是人体自主排异功能的反映,发热以驱外寒。厥反九日而利,但是呢,病人身体虽然在发烧,但手脚却是让冷的,说明身体热力还是不足,手脚冰冷了九天,前面身体只发烧六天,后面三天没热力了,没能热力发烧了,后三天没发烧,胃中冷凉了,又出现下利了。
这一条文比较长,我们明天接着学习。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二八讲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接着昨天学习的第332条。
首先,我们要重复讲一下厥阴证的定义。厥阴病,张仲景现在已经不说脉象了,因为脉已经很微弱了,比少阴证的脉还要微细的。厥阴证,会口干渴,心慌,又饿又吃不下饭,吃了兮吐,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下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就是厥阴证的人感冒了,发烧六天了,厥反九日而利,厥,就是四肢冰冷,一直这样九天了,开始下利拉稀了,在这个四肢冰冷的九天里面,前面六天是发烧的,六天以后的三天内,不发烧了,身体没有热力了,没能量了,胃中虚寒了,冷掉了,不能蠕动了,所以喝下去的水直接拉出来了,在第九天以后出现下利了。凡厥利者,当不能食。凡是四肢冰冷的人又同时下利,说明身体内外都寒冷了,是不能吃饭的。关于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以前讲过多次了,中医临床上,凡是胃热的人,特别能吃饭的,饭量特别大。凡是脾胃寒冷的人,他是不能吃饭的,饭量很小的。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病人生病九天过去了,前六天在发烧,后三天身冷了,九天后拉稀了,现在呢,突然能吃饭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来体寒下利不应该能吃饭的,可现在却反常了,能吃饭了,这个不正常啊,这个可能是除中。除,就是消除,中,就是中气,胃气。除中,就是没有胃气了,胃气已绝了。出现这种反常情况,是一种病危的现象,不是好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危重病人来说,他临死前恐怕动都不能动,但要死的时候就会手脚发狂,乱抖乱蹬的,全身痉挛的。那么,临死前的病人,他的胃也会痉挛,强力蠕动,发热,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要吃饭。一云消中,还有一个说法,这个现象叫消中,名称不同而已,一个意思,胃气已绝了。食以索饼,病人要东西吃,要饼子吃,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如果病人吃了饭食下去,身体不发热,说明胃功能还可以,还有胃气。必愈,张仲景说,这样的病人,我是有把握能治好的。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就是害怕他吃了东西以后会发高烧,之后又发冷,然后又发烧,一阵烧,一阵冷,这样就危险了。如果病人吃饭后身上发烧,说明胃肠已经不能蠕动了,血管堵塞了,会发郁热的。在病人发郁热之后身体又变冷,说明阳气已经耗尽了,所以说一阵冷一阵热这样子,病人很难活了。后三日脉之,就是说病人吃饭后一阵热一阵冷,这样过了三天,医生又诊了病人的脉,其热续在者,还算运气好,脉还是数的,说明身体还在发烧,元气还没有耗完。期之旦日夜半愈,医生可以等待观察,病人有可能会在半下午到半夜这段时间会病情好转。所以然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本来病人刚生病时发烧了六天,但四肢冰冷却持续了九天,其中后三天没发烧。复发热三日,就是病人突然吃饭以后又发烧发冷了三天,并前六日,也为九日。这个发烧的时间,前面六天,后面吃饭后又三天,合计起来是九天。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这个发烧的时间与四肢冰冷的时间是相等的,所以就知道病人在天黑到半夜这段时间病情会好转。后三日脉之可脉数,就是病人吃饭以后的脉象由弱转为数脉了其热不罢者,这个数脉,是什么意思呢?弦脉是有里热,数脉,是太阳病里的脉,太阳病脉浮数,对吧。数脉,不是里热,而是一种外感证,代表有胃气以抗外寒。现在出现数脉了,只是一个太阳证,说明病情不是很严重了,有胃气了,吃了一顿饭,还真管用了。其热不罢者,因为只是数,无力浮不起来,这个热就会持续下去,能浮起来,病就会好了,但浮不起来,正气不足。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这个人身体长时间发热,说明体质差,循环不畅,热久了,会生热毒,会生毒疮的。比如说,现在的淋巴结核,就是身体差,长期低热生成的。脓疮,现在已经少见了。这一条说的是厥阴病的人一旦得了感冒,很危险的。如果病人经历了九天以后,脉象转归了,有数脉出现,病人就死小了,但有可能会身上生疮。能经历九天的病魔折腾,说明病人天生体质比较强健,天生体质差的,就危险了。

伤寒论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打之,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脉迟,有厥阴证的人,受了风寒,感冒了,脉跳的很慢,迟了,说明血不足了。六七日,感冒很多天过去了,还没好。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病人感冒发烧了,这个发烧是人体自主调节本能在发挥作用,胃中的津液和热能向外走去驱表寒,所以摸上共病人在发热,但病人会很冷,因为胃中的热能被拿走了,胃中会冷的。医生呢,误诊了,看到病人在发烧,结果开了寒凉的黄芩汤去清热,这个黄芩汤一喝下去,胃中会更冷的,病会加重的。正确的方法是应该用热性的麻黄汤来补充胃中的热力。结果医生用反药了。
脉迟为寒,脉跳的慢,说明身体热力不足,病人会很寒冷的。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病来病人很寒冷了,医生还用黄芩汤来减少病人的体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病人的体温没有了,胃肠会很寒冷,不能蠕动,就不能吃饭。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病人身体内外都寒冷了,冰冻人了,如果出现反常性的能吃饭,这是临死前的征兆,胃肠痉挛了,不好治了,这就是除中,胃气已经绝了,一般是难以治好的,希望不大的
这一条,再一次强调厥阴证的危重情况,很多病人难以救活的。

伤寒论第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而后发热,就是有厥阴证的人,受寒得了感冒,与正常人的感冒证状是不一样的,刚开始,不会发烧的,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发烧,因为体质太虚了,胃中津不足,下利必自止,他感冒几天才发烧,只要一发烧,下利就会自动停止的。因为病人血中无津了,一旦发烧,胃肠里面的水被热消耗掉,没水了,就不会下利了。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我们下星期一接着学习。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二九讲 (糖尿病烂足、口腔溃疡、湿疹)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伤寒论332条,讲的是厥阴证的人,受风寒得了感冒,这个很危险,很不好治,有有能治不好。如果天生素体比较强,耐过十多天,身上还有温度,这种人可以治好的。如果身体冰冷了,那就没治了。
伤寒论333条讲的是有厥阴证的人受风寒得了感冒,如果医生误用寒凉药去清热,病人可能会被治死的。
病人在临死前会有一个特别现象,四肢冰冷,又在拉稀,但却突然很饿,要饭吃,这个不是好现象,这是因为胃气已绝,胃中痉挛了,有可能很快要死掉的。
上一节课,学到第334条,没讲完,现在接着讲。
伤寒先厥后发热,就是有厥阴病的人,受寒感冒了,刚开始四肢冰冷,过几天才发烧,因为身体太差了,津血严重不足才这样子。下利必自止,因为胃肠本来就无津液,再一发烧,津液往体表走去驱寒,胃肠里干掉了,所以就不再下利了。而反汗出,因为体内无津了,干了,这个皮肤毛孔无津液滋养,空掉了,表虚了,津液会外泄,所以反而会出汗。咽中痛者,肺胃的津液都往外走了,干掉了,这个肺胃会煖热,咽喉是肺和胃的出口,肺胃干了无津了,咽喉也会因无津液滋养而会疼痛的。其喉为痹,这个病人会因为咽喉太干而说不出话来。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如果病人还在发烧,但身上却没有汗,说明胃肠里面干掉了,可能会便秘,但不会再下利拉稀了。若不止,必便脓血。张仲景说,发烧无汗,病人下利会自动停掉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有一种情况,病人发烧无汗但还在下利,这个是我们以前讲过的胁热利,发烧,下利,是急性肠炎,会大便脓血的。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如果病人得了胁热利,又发烧,又大便脓血,那么他的因喉不会太干燥,不会出现说话无声的情况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学习太阳篇的时候,当人体受外寒侵袭时,人体的自主调节本能会把胃中的热力集中起来往外扩散,把外寒驱除。那么现在,胁热利了,大肠里面发炎了,同样,人体的自主调节本能会把胃和肺的热力调集过来,以驱除病邪,所以肺和胃的热力会减下来,肺胃就凉掉了,不再有燥热去侵袭咽喉了,咽喉就舒服好多了。所以,张仲景认为,咽痛,是因为肺胃有热造成的。这一条,张仲景告诉我们,胁热利,很多时候是病人先有厥阴证,之后才有胁热利的。

伤寒论第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 ,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就是有厥阴病的人,他受寒感冒了,一天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好。厥者,必发热。如果病人四肢冰冷,他身上肯定会发烧的。厥,就是四肢冰冷,说明胃中无津,胃里寒掉了,人体四肢的温度是从胃中传输过去的热能,由心输送。现在,胃中冷掉了,但人体有自主调节本能,会对人体温度进行调节,以保持平衡,维持生命延续。这时,自主调节本能会动用肝肾和血中的能量来发热,以维持生命存在。所以,此时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出现肝风内动,头晕,四肢痉挛。前热者,后必厥,如果上半身发热,那么下半身肯定会寒冷的,因为热能不足了,不足以供应下半身了。这就是上热下寒。厥深者,热也深,病人的下半身越冷,上半身就越热。因为下半身太冷了,血脉不能正常循环了,那么这个血液,它同样是一个高级智能系统,它要强力去循环,就会产生大量的郁热,这样,上半身就会发高烧。就比如说,我们身体某个部位被击伤了一下,肿了,血行不通了,这个地方就会发热,道理就是这样。厥微者,热也微。如果病人下半身不是太冷,那么他上半身也不会发高烧的。发高烧的原因,是血路受寒凝堵塞了。张仲景讲这些的目的,都是在教后学看临床辨证的方法。厥应下之,张仲景说,病人出现上热下寒这种厥证,医生要采用下法去治疗。下法,是怎么回事呢?下法,代表方剂是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味组成。大黄,是增加胃肠动力的,厚朴,枳实,是宽肠下气让病人进饮食的,芒硝,是补充胃肠津液的。一个下法,其目的,是让病人能吃饭。张仲景治病,病情严重时,首先考虑的是让病人能吃饭进饮食。现在,病人体质极度虚弱,已经动用肝阴肾阴了,再不进饮食,恐怕就没得救了。下法,不仅是能解决便秘不通,更重要的是能让病人胃气下降,饮食得入,以维持生命延续。下法,还能清郁热,活血化瘀,功用不止其一。而反发汗者,医生又误治了,开了发汗的药让病人吃,病人血中的津液会再一次流失,只会让病情重上加重的。必口伤烂赤,病人被发汗了,结果血中津液更流失了,血稠了,他身体会更加发烧的,会生口疮,口唇会发红的,会烂嘴的。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常见的。有的人口腔溃疡多年不愈,实际就是贫血严重了,血中无津了,血稠了,才会这样子。还有一种情况,被医院确诊为湿疹,病人手脚会溃疡,会到处裂口子,也是因为血不足,津不足,血稠的原因,很难治的,皮肤会奇痒难忍。这一条,是对上热下寒,口腔溃疡,严重湿疹的病机描述。
同时,糖尿病烂足,也是这个发病机理。

伤寒论第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也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病,就是有厥阴病的人,受了风寒,感冒了。厥五日,刚感冒时,身体没发烧,四肢冰冷过了五天,这说明病人身体状况很差,体内没有热力往体表扩散去驱寒。热亦五日,病人从第六天开始发烧了,又是发烧了五天,与前面身冷五天相对应。设六日,当复厥。根据以往张仲景的经验,感冒的人,如果因为体质差,前几天不发烧,后面又发烧的天数与前面不发烧的天数相等,那么,在这之后,医生要注意观察病情会有转化的。看看发烧的第六天情况会是什么样,是不是又转变成四肢冰冷了。如果第六天病人身上不发烧了,又寒冷了,恐怕难救活了。不厥者自愈。如果到了第六天病人四肢体温正常,说明正气回来了,张仲景说,这样的病人,我是有把握把它治好的。张仲景说,自愈,这里并不是说病人不用治疗就能好的。张仲景认为,病人的病逾,主要是依靠自已,包括自己是否相信中医,是否愿意与医生配合。
如果病人不相信医生的话,医生是神仙下凡,也无回天之术。病人疾病的康复,是建立在病人良好心态之上的,依靠自身的自主调节本能自愈的。医生,只是一个助推手,帮了一下病人,推了一下罢了。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张仲景说,我是怎样在发烧第六天就能判断出病人是否有救活呢?凭我的经验,他开始全身冷五天,后面又发烧五天,发烧第六天我就知道病人有没有治愈的希望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明天继续学习。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0讲 (蛔厥、乌梅丸)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厥阴病,是一个病情非常严重的阶段,病人会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吃不下饭,吃了即吐出来,已经是危证了。严重到前后,病人会身上发烧,四肢冰冷,还会大便出脓血来。到后期临死的时候,肠子会烂掉的。如果病人天生素体好,发热十多天身上还有温度的话,有可能可以救活的。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凡厥者,就是凡是四肢冰冷到极点的人。阴阳气不相顺接,也可以认为心为阳,肾为阴,津为阳,血为阴。现在是心气不能下降了,肾阳不能上升了,阴阳俱绝了,津血都快没有了。便为厥,心肾不交了,津血全无了,才会四厥冰冷,称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足也,张仲景再一次说明,厥,就是手脚四肢冰冷。这一条,再一次重申,厥阴证的病机就是病人津血亏虚造成的。

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蹀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倾,须成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伤寒,就是有厥阴证的人,气血严重不足的人,饭都吃不下了,又受凉感冒了。脉微而厥,正常人感冒脉会浮数,很大的。厥阴证的人,他身体津血没有了,既便感冒了,脉还是很微弱,手脚还是会冰冷的。
至七八日肤冷,这一次说的病情更严重了,前面他讲过,有的病人感冒后前六天不发热,六天后发热了,现在呢,到了七八天了,还是身上不发热,皮肤已经凉了,这个太严重了。其人躁无暂安之时,这时病人身上津血已经快干了,他不会是很平静的,会乱喊乱叫的,手脚抽筋发抖,不会停下来一会的。此为脏厥,以前呢,不能吃饭,吃了就吐,这个叫蛔厥。现在呢,全身抽筯发狂了,这说明五脏已经凉掉了,津血快干了。非蛔厥也,这个与蛔厥不一样啊,蛔厥,还有救活的希望。脏厥,救活的希望巩怕不大了。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厥的病人吃了就要吐,但他还能吃得下呀,脏厥是根本头吃不下去了。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为脏寒。现在想办法让病人安静下来,可是病人很快又要烦燥发狂了,这是因为五脏太寒凉了。蛔上入其膈,故烦,病人因为胃肠太寒了,一吃东西就会往上反胃呕吐,会出现呛食的现象,所以,又想吃饭,又吃不下,心里会发慌害怕,会烦燥的。须臾复止,得食而呕,过上一会儿,心烦好些了,又想吃饭,可是,吃了又反胃呕吐呛食。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前面呢,他吃了饭又呛食了,所以心里又烦了,过一会又开始呕吐了,并且吐出来的东西很臭的,口也臭了。
其人常自吐蛔,就是这个脏厥,脏寒的人,他会经常反胃呕吐,呛食,这个证状特别突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现在,张仲景说,这个蛔厥的病人,还能吃下饭,但吃了会呛食反胃,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乌梅丸来治疗。
至于,脏厥,脏寒的病人,张仲景已经不出方子了。
乌梅丸方,乌梅300个,细辛20克,干姜35克,黄连55克,当归15克,炮附子20克,蜀椒15克,桂枝20克,人参20克,黄柏20克。
制法,先把乌梅用醋泡一个晚上,把核去掉,再与米放一起煮,待米煮熟后,然后捣成泥,再把其它的药研粉,和在一起,放蜂蜜,做成药丸。做成绿豆大的药丸,一天吃三次,刚开始每次先服十丸,以后慢慢再加量,可加至每次二十丸,吃药期间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不要吃滑利的食物,不要吃变质不干净的食物。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
桂枝,张仲景在治疗危重病时,喜欢用桂枝来回心阳,以防止心脏停止跳动。因为桂枝味辛,它能强心阳,有发散回阳的功能,同时,辛味能入肝,可以疏肝。
细辛,干姜,蜀椒,炮附子,都是很热的药,这个一喝下去,胃里就热起来了。炮附子走表固表止汗防津脱。
蜀椒的功能也很多,能够驱寒暖脾胃,暖肾,能够降胃气,使胃气下行得进饮食,同时能够行血脉,通关节,让全身得温,瘀血得去,还能缩小便。
人参,大补胃津,是胃病专药。
这几味药下去,病人饮食得进,四肢及全身都会温暖起来了。
乌梅,是酸性的,酸入肝,乌梅是肝药,能袪肝风,它可以降胃中的逆气,使胃气下降。它能生津止渴,敛肝阴,涌痰涎,消喉痹,能缩小便,止血尿,能开痰厥牙闭。
当归,补肝阴,生肝血的。
黄连,能清心热,除心烦。黄连味苦,性寒,寒入肾,所以,黄连还能坚肾。
黄柏是清肾热和膀胱热的,凡重病患者,都会有下焦膀胱,肾热的。
这个方子的用药特点,寒药热药并用,阳药与阴药并用,涌上与泻下并用。
人参大补胃津,乌梅,蜀椒,降胃气,细辛,干姜,炮附子温胃回阳开胃口,黄连,黄柏清虚热,当归补血,乌梅涌痰,蜀椒,炮附子行血通经除寒湿痹。厥阴病,病情严重,病机复杂,所以用药也比较复杂。
在目前的中医临床上,厥阴病也是有一定的病患群体的。病人的表现主要是时常发狂,有痰,甚至堵塞喉管,送医院要用吸痰器吸痰。病人常有心烦,头晕,眼花,血压不稳,四肢抽搐,走路不稳等等证状。
乌梅丸方是中医治法的综合应用。
乌梅,祛肝风,此为和法。乌梅,涌痰,此为吐法。
黄连,黄柏,清热,此为清下法。
细辛,干姜,乌梅,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这些能开胃补津,此为汗法。
当归补血,此为补法。
厥阴病是危证,临床治疗应多法应用,才能转危为安。关于厥阴篇里,张仲景说的吐蛔,很多医家认为是吐蛔虫,其实这是误解。蛔虫,不会放在厥阴篇里的,蛔虫,也不会导致厥阴病,蛔虫,也不会从口里吐出来的。吐蛔,就是吃了饭又往外吐。吐蛔,也是我们常说的呛食。当然,乌梅丸中的乌梅和蜀椒,也有杀虫作用。乌梅丸的作用,主要是能平肝风,止抽搐,就是现代医学讲的帕金森综合证。乌梅丸能让病人开胃进饮食,同时可以缩尿,止尿频,尿失禁。帕金森证患者都有尿频,尿失禁的问题。
今就学习到这里,明天将会继续。
杨大夫一三一讲 (小腹痛)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伤寒论。
昨天,我们学习了乌梅丸方,这个乌梅丸,大家有不同的观点,争议很多的。有的人认为乌梅丸是温胃安蛔的,确实也有这个杀蛔虫的功能,乌梅,蜀椒,都能杀虫的。张仲景在厥阴病篇里从326条到337条,一直在讲厥阴病的严重性,讲完了,总该不会出来一个安蛔虫的方子吧。如果是这样,那不是个大笑话吗?
厥阴病的证状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阴阳不相接,四肢冰冷。食则吐蛔,这个蛔,是蛔虫吗?如果是有蛔虫的人,他吃了饭下去,会吐蛔虫吗?不一定吧?
张仲景的一字一句都是非常严谨的,不是随便乱讲的,张仲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既便是有蛔虫,也不应该放到厥阴篇来讲的。食则吐蛔,我的理解是病人吃饭后会是一点一点的把饭吐出来,或者是流口水,这才符合厥阴病的特征,呛食,流口水,在临床实际中,这些证状都是可以见到的。
乌梅,可以敛肺气,治咳嗽,可以生津止渴补津液,可以涩肠止泻止痛,和胃安蛔。《本草求真》里面讲,乌梅,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筯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可见,乌梅的功效非常广泛,它能让筯变软,对治疗肌肉强直必不可少,对治疗骨质增生也是非常好的一味药。它能治疗筋骨强直,这就是平肝风的功效。
蜀椒,有温中散寒通经络,可治疗胸腹冷痛,呕不能食,呃噫不止,虫积腹痛,口疮齿痛,寒湿脚气,肾虚泄泻,能温暖脾胃,增进食欲,疏理脏腑。乌梅丸里面,乌梅,蜀椒,是主药。乌梅,蜀椒,都能杀虫,都能止泻利,治疗各种泻痢都是很有专长的。

伤寒论第339条,伤寒,热少厥微,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燥,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月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伤寒,就是有厥阴病的人,口渴,喝了水还是渴,心乱跳,血压不稳,想吃饭又吃不下,吃了就吐,现在又受寒感冒了。热少厥微,我是身上发低烧,不是高烧,说明体质太差,正气不足了。正常人受寒感冒会发高烧的。现在,病人的可脚也不太冰冷。指,一作稍,头寒。这个中间有一个一作稍,是流传版本的问题,我们学习的版本是赵开美本,前面一个指,别的流传版本上面是稍。把一作稍拿掉,就是指头寒。就是病人的手指头是凉的,说明气血循环不太好,要比厥冷稍好些。嘿嘿不欲食,病人看到饭也没有想吃的意思,绝食了。烦躁,吃不下饭,胃里很难受,心又乱跳,肯定会烦燥了。燥,就是很严重,烦得很厉害了。数日小数利,这个病人虽然心烦厉害,但他的病还不是太严重,过了几天,小便正常了,说明津液已经回头了,尿是由津液在膀胱气化后而来的,没有津,就不会有小便的。色白者,其热除也。医生看到病人的小便不发黄了,就知道病人已经退烧了。因为凡是发热的病人,他的小便会是黄色的。中医问诊,会问病人的小便情况,如果小便是黄色的,说明有热。小便不黄,没有热的。欲很食,其病为愈。病人以前不吃饭,现在想吃饭了,说明病已经好了。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第一任务就是想办法让病人吃饭。不能吃饭,说明有病,能吃饭,说明病好了,或病见轻了,好转了。若厥而呕,病人以前只是手指头寒,不想吃饭,如果现在变成手脚冰冷了,又反胃呕吐了,胃气上冲了,说明病没好转,变得严重了。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心烦了,胸胁又满了,胸满,这个是结胸,肺气肿,胸膜炎了,心包积液了。胁满,这个是肝脾肿大了,三焦有郁热了。现在,病人在反胃,吃不下饭,病情见重了,心肺又肿大了,肝脾又肿大了。这样,病人就会发烧的,血中的热毒会从大便往外排,严重时,病人要死的时候才会便血。看来现在救治的希望不大了。这一条,张仲景再一次重申,厥阴病如果一遇到感冒,说不定就治不好,不要对医生抱太大的希望。医生,对于这种病人,也要提前有个思想准备的。

伤寒论第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者手足厥冷,就是患有厥阴病的人,他手脚冰冷了。冰冷了,说明津血严重不足,胃中无冿,寒掉了。
言我不结胸,病人说他没有结胸的证状。什么是结胸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肿气肿,心包积液,胸膜发炎了,这时会胸满的,会呼吸困难。另一种情况是腹满,肝脾肿大了,胃肠发炎了,腹膜炎了,肚子会很胀的。小腹满,病人胸也不满,腹也不胀满,只是小腹有点胀满,这是怎么回事呢?按之痛者,医生用腹诊的方法按了一下病人的小腹,病人说痛。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张仲景说,现在这个小腹痛,是膀胱太寒了,有冷气结在膀胱关元穴这个地方了。这一条说的是,厥阴病的患者,也会出现少腹痛的,原因是身体太寒了。
关于小腹痛,发病原因有多种,因为这个证状很常见,为了区别病因,我们把它总结一下。
小腹痛,如果病人小便很少,这是水结膀胱,用五苓散来解决。小腹痛,对于发热的病人,又没有小便了,这个是血结膀胱,用桃核承气汤来解决。小腹痛,小便有血,小便刺痛,这个是热结膀胱,用猪苓汤来解决。小腹痛,手脚冰冷,小便色白,此为寒结膀胱,用真武汤来解决。

伤寒论第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之日,复热四月,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发热四日,就是有厥阴病的危重病人,受寒感冒了,结果发烧了,说明身体状况不错。如果体质太差,感冒前几天不会发烧的。厥反三日,感冒后先发烧四天,之后不发烧了,身上冷了三天。复热四日,冷了三天之后又发烧了四天了。 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凡是厥阴病的患者,得了感冒,常常是冷几天又热几天,因为正气不足了,身体就会热不起来,会发冷。如果发热的时间比发冷的时间长,说明正气有回头的希望,这种病人是可以治好的。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这个病人感冒后就发烧,说明正气足,但发烧四天以后还在发烧,这就不好了。因为感冒没有好,发烧时间久了,正气衰退了,外界病毒会乘虚而入,引起里热,肝脾肿大,甚至更严重。四天以后,病人还不退烧,说明正气弱了,外邪入里了,马上要转成里证了,五脏热盛,尤其是肝,发热产生的热毒会通过大便往外排,连脓带血一起往外排。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明晚,继续。再见。
杨大夫一三二讲 (滑脉)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中医经典伤寒论。
昨天,学习到了第341条,课后,有人问,大便脓血,是否会有肝脾肿大的问题。在中医临床上,病人刚开始感冒只是发烧,一般有五六天以后不好,多数会转成少阳证,少阳证的特点就是胁下硬满,这个就是有肝脾肿大了。这个厥阴病是怎样来的呢?也是由太阳,少阳,少阴,一路发展而来的。所以,这个厥阴病,已经包含了三阳证和三阴证了。厥阴病,是危重证,是病人临死前的证侯,是严重津血不足,多器官萎缩的一个证侯。人体的肝脏,是人体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厥阴病,就是病已进入人体最后一道防线了。一旦发烧,不是在别处发烧,而是在肝脏发烧。肝中的瘀血要从大肠排出来的。如果病人死后,扒出肝脏一看,里面都已经烧干了。

伤寒论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厥四日,就是厥阴病的人受寒感冒了,开始没发烧,身上一直冷了四天了。热反三日,刚开始身冷了四天,之后又发烧了三天。复厥五日,紧接着又身上凉了五天。其病为进,这说明病情在发展,没有好转。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病人身上发凉的天数多于发热的天数,说明热力不足了,阳气不够了,所以才病情越来越严重。人,有阳气才能生存,有热力才有生命力。

伤寒论第343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这个厥阴病的患者,身上发冷,好多天了还没好。脉微,现在脉跳几手摸不到了,正气快没有了。手足厥冷,手脚都是冰凉的。烦躁,这个也是厥阴病本来就有的,口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能食,这样肯定会很烦,坐卧不安的。灸厥阴,这时候病情很严重,身体太寒了,可以用艾条来灸,以补充热源。如果能喝药,四逆汤也可以考虑。用艾条灸时,要重点灸一下厥阴经的穴位。厥不还者死,如果病人四肢发凉没有好转,那就没有救治的希望了。

伤寒论第344条,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这个厥阴病的人受寒感冒了,发烧了,但是呢,他又在下利拉肚子,胃肠津液在往外流失,病人四肢冰冷,很烦躁,已经不能坐下了,因为四肢都强直了,身上没有津血了,连躺都躺不下了,这样的病人是要很快会死掉的。

伤寒论第345条,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这个厥阴病的患者,受凉感冒了,在发烧,但是呢,他同时又在不停地拉肚子,胃肠太寒了。他发烧的热能已经不是从胃中出来的热了,是身上血中无津,血稠了产生的郁热,这样的病人,如果一直四肢冷下去,不回暖,那也是没救了。

伤寒论第346条,伤寒六七日,下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这个厥阴病的患者,受寒感冒了,六七天还没好,结果又下利了,说明胃肠太寒了,胃中无津了,吃的东西不能消化,直接拉出来了。紧接着又发热了,但还是在下利。现在的发热的热源不是来自胃中,而是血稠了产生的温热。由于不停的下利,血中无津了,皮肤毛孔都空虚了,津液又外泄,又在出汗了,越来越严重了,这样的病人会死掉的。有阴无阳,就是有血无津了,血为阴,津为阳。有血无津,人就要死掉的。

伤寒论第347条,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大,此亡血,下之,死。
大=下
伤寒六七日,就是厥阴证的患者受寒感冒很多天没有好。不结胸,结胸,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胸满拒按,另一个是腹满拒按。现在,病人都没有这些情况。腹濡,这个腹部呢,很软了,软得像一滩泥似的。临床上,这种情况,病人多数是瘦得皮包骨头了。脉虚复厥者,这个脉管比常人的要粗一些,但没有力的。
不可下,病人都皮包骨头了,脉都不跳了,绝对是不可以攻下的。凡是体虚的人,都不可以攻下的,张仲景已经是强调很多遍了。此亡血,下之,死。凡是贫血的人,都不可以攻下,如果攻下了,病人很可能会死掉了。

伤寒论第348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病人在发烧,但手脚是冰冷的,说明发热的热能不是来自于胃,如果胃中有热力,手脚也会温暖的。这个热,是血稠之后产生的郁热。现在的身上发热,又会耗散大量津血,病情会发展的。七日下利者,为难治。病人手脚冰冷,又在发烧,因胃中寒,又在下利。如果下利了七天,这病人就没治了,肯定会死的又发烧,又下利,身上的水份全跑光了,人就不能活了,医生也不是神仙,没有回天之术的。

伤寒论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促,就是厥阴病的患者,他受寒感冒了,但脉像是促脉,不是脉虚,脉微。促脉,就是跳上六七下停一下,然后又接着跳,说明血不太足,但阳气还是比较足。阳气,就是津液化生的。阳气足,说明津液亏损不是很严重。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尽管病人手脚冰冷,但他阳气还充足,这样的病人可以用艾灸的方法,灸为补,可补充人体五脏的热能。厥阴证的患者,往往连药都喝不下去,艾灸,为外治法,可增强人体五脏功能。

伤寒论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这个厥阴病的患者受寒感冒了,脉是滑的,滑脉,不是微脉,也不是大脉。微脉,说明体寒,大脉,说明体热。滑脉居于两者之前,不大不小,按上去象流水一样,血流很快,体虚的人,血中有热,才会出现滑脉。但病人手脚还是冰凉的,说明胃中无热力。现在这种情况是有里热。里为阴,血为阴。里热,就是血中有热。血中为什么会有热?因为血中无津了,血稠了,产生了郁热。凡是血热,都是要用白虎汤来治的。因为白虎汤能治大烦渴,能够大补肺胃津液。津液足,血热即退。
白虎汤方,知母20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粳米60克。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明晚,继续学习。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三讲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昨天,我们学习到第350条,病人脉滑,说明有里热,因为血中无津了,血稠了,才会产生血热,阳明证的经热,就是这样发生的。关于白虎汤,很多人认为是大寒,甚至说白虎汤是害人的,并且说亲娘不用白虎汤。其实,白虎汤一点也不寒,它能退血热的原理是大补血中津液,使血中阴阳得以平衡。津液足,血热即退。白虎汤还能解肌发汗,何来大寒?解肌,就是解除肌肉痉挛强直。从化学成分来看,白虎汤含有大量的钙和硫,这两种原素是人体内需求最大的元素。白虎汤,实际就是一个高效营养补充剂。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就是病人手脚寒冷到了极点,这也说明病人胃中极寒了,因为手脚的温度来自于胃。这种情况一般要用四逆汤的。脉细欲绝者,病人的脉太细了,几乎摸不到了,就是严重贫血了。
当归四逆汤主之,现在尽管病人手脚冰冷,这个还可以缓一下,不急。但是,他脉细欲绝,身上津血快没有了,当务之急是让病人能吃饭,只有吃饭,才能补充津血的来源。这个当归四逆汤,是一个打开病人胃口的方子,没有用生附子,干姜,但同样是起挽救四逆的方子。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7克,通草7克,大枣30克。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子。
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这个是桂枝汤,没有用生姜。为什么现在不用生姜呢?因为现在病人脉已经几乎摸不到了,生姜有发散的作用,能把胃中津液发向皮肤去出汗,能把胃中津液发向小便。现在血中无津液了,要防止津液散失,所以不用生姜了。桂枝加强心脏功能,促进动脉循环,芍药疏肝,加快静脉循环,这样,阴阳调和了。炙甘草,大枣,补充胃中津液用的。桂枝汤调和阴阳,促进体循环,有开胃的功能,再用细辛增强胃中的热能,胃肠就蠕动起来了,可以进饮食了。当归补血,活血,养肝血。通草,就是木通,能九窍,通关节,降气。久病的人,鼻,口,耳,眼,喉,胃,膀胱,大肠,都会不利的,特别是大小便,大便秘,小便失禁或闭癃。通草可以通血脉,利关窍,让胃和,让小便利,让大便和。通草在妇科上可以治疗乳汁不下,闭经。所以,通草有通利的作用,还可通利关节,治关节疼痛。在这里,通草可以通利病人的肺气,防止咳嗽,通利胃气,使胃气下行增饮食,同时通利大小便。这个当归四逆汤喝下去,阴阳调和了,胃中热了,胃气又滑利了,大肠气又大行了,饮食得进,病人才有康复的希望。张仲景治病,第一就是要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这一条说的是内有久寒,就是现代医学说的僵冻人了。僵冻人又应该如何用药呢?内有久寒,就是说脾胃和肝都寒冷了,这个吴茱萸就是一个温里的要药,它与别的药有所不同,它能温肾,温肝,温胃,从本质上让这些器官热起来。生姜,有发散的功能,把胃中的热能迅速传送到全身。用了吴茱萸,才可以用生姜,不然,胃中的热力跑掉了,胃又寒了。如果病人的脉已经摸不到了,说明胃中无热力,同样不可以用生姜,因为生姜是散热的,热散掉了,又要寒了。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当归10克,芍药10克,炙甘草7克,通草7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生姜15克,吴茱萸30克,大枣30克。

伤寒论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就是发热汗出,典型的阳明证,时方派称作温病。大汗出,因为血中无津不能守护毛窍,津津外泄,才流汗。热不去,因为血稠了,造成血循环不畅,产生郁热。内拘急,病人身上冷得在发抖了。四肢疼,这个说明四肢太寒了,血都不循环了。又下利厥逆厥而恶寒者,病人又在下利,说明胃肠虚寒了。厥逆,是四股冰冷,这时病人又特别怕冷。总之,现在是里外都寒了,他又在发烧,也就是里寒外热了。四逆汤主之。不要看他在发烧,只要是里寒,就要用四逆汤。这个病情,也就是真寒假热,寒热并见。本质,是寒的,他发热,是因为血稠的原因,只是一种现象,不是病的本质。所以中医诊断疾病,当知道病人在发烧时,要问病人是否怕冷,如果病人说怕冷,那就是寒证,不是热证,要用热药才行,不可以搞错的。现在这个证状,表面看是在发烧,实际上病人很冷,这个是寒证。四逆汤,就是去寒的一个热药。
四逆汤方,炙甘草7克,干姜5克,生附子10克
炙甘草,调节胃肠功能的,能增强胃肠功能。干姜,大热,热而不走,温胃能力很强大。生附子,能增强心脏功能,让心脏热起来,同时它是一味大热的药,温胃的能力很强,并能疏通全身经络,把胃中的热力传送到全身每一个地方。两味大热药下去,胃中热力起来了,胃口也会打开的,第二天病人就会有饥饿感。

伤寒论第354条,大汗,若大大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为何会大汗?还是因为病人血中无津了,津就是阳,现在阳脱了,表不固了。若大下利而厥冷者,现在病人不停地拉肚子,说明胃肠太寒了,里寒了。一旦里寒,手脚厥冷是肯定的了。这一条,说的还是里寒,津脱,还是用四逆汤来解决。这一条与上一条比较,都是里寒,不同点是上一条有发热的现象。发热,是因为血稠了。这一条的情况要比上一条的病情要轻一些。

伤寒论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病人手足厥冷,这个厥阴病的人,有里寒,才会手脚冰冷的。脉乍紧者,这个脉跳,紧,就是跳的特别快。乍紧,就是一会正常,又一会跳的特别快。邪结在胸中,这种脉象,说明有病邪郁结在胸中,横膈膜以上为胸中。什么邪呢?病人里寒重,肯定是寒邪了,寒则气血不通而生痰。此邪,就是胸中有寒痰了。
心下满而烦,心下,就是胃的下方,腹部。心下满,就是腹满,为什么会腹满?病人里寒了,吃的东西消化不了,堵塞在小肠和大肠了。烦,这个肚子很胀了,大便不出来,胸部又难受,才会烦。饥而不能食者,病人很饿,但大便下不来,又不敢吃饭的。病在胸中,他说,这个病,问题是胸部堵塞了。肺主胸,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通,大肠也会不通。所以,现在大便下不来,是因为肺中有寒痰堵塞了。当须吐之,宜瓜蒂散。这个肺里有寒痰,应该采用吐法,凡是胸腔里面有寒痰,都应该采用吐法来治,而不能用下法来治,更不能用发汗法。这个瓜蒂散,能把肺中的寒痰排出去。肺气下降,大便才会通顺。
下星期一,我们学习中医的吐法。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四讲 (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了第355条,瓜蒂散方,这一条,讲的是厥阴证的病人,体质很差了,脉象是一会正常,一会儿又紧,说明病人胸中有痰饮,肺主胸,肺中有很多痰,因为体虚,吐不出来。肺气不降,又导致大肠功能下降了,有大便堵塞了,所以才会饥不能食。凡是胸腔有积痰,都要用催吐的方法,用下法是下不出来的。因为人体三焦,上焦主开,中焦主沤,下焦主泻。中医用药要顺应人体自然规律才可以。
瓜蒂散方,瓜蒂1.5克,赤小豆1.5克。
这个方子的服用方法,是先把两味药研极细,然后用香豉5克煮水,送服药粉。刚开始,小量服,如果没有吐痰出来,再加量,直到有痰吐出来,即停止服用。不可久服,也不可大量服用。因为瓜蒂的催吐作用很强。催吐太过,会严重伤胃的。瓜蒂,非常的苦,性升而催吐。赤小豆苦酸,专行水气。两味药合用,有酸苦涌泻的作用。香豉轻清宣透,能载药上行,使涌吐的药力增强。瓜蒂的味极苦,能刺激兴奋呕吐中枢,引起胃肠平滑肌反方向运动,导致呕吐,能把停留在体内的痰饮和宿食及其它有害物质吐出来。
瓜蒂散,常用于肺气肿有痰阻塞而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严重缺血的病人,不可以用瓜蒂散。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获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宜茯苓甘草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就是病人很怕冷了,手脚冰凉了,心下,就是胃的下面,腹部。悸,就是乱跳,现在病人肚子又在乱跳,说明腹腔有积水了。为什么会腹中有积水呢?小便不利的原因了。宜先治水,就是要先把病人的小便调顺才行。如果积水排不出去,病人就会腹中寒,他怕冷就不会好的。当服茯苓甘草汤,这个茯苓甘草汤是专门利尿的。却治其厥,张仲景说,他常常看到医生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到病人有寒了就会治寒,而忘记了治水。不尔,治疗失误,病情是不会好转的。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如果医生只去治病人的寒,而忘记了治水利小便,那么,去寒的药都是热药,而水却是性寒的,寒热互结,气机紊乱,就会生痰,痰生热,就会引发炎证。一旦形成胃肠炎,病人肯定会下利的,这个下利,是热利,不是寒利了。宜茯苓甘草汤。这个茯苓甘草汤,又能增热去寒,又能利尿去水。
茯苓甘草汤方,茯苓7克,炙甘草4克,生姜10克,桂枝7克。
总共四味药,炙甘草,桂枝,这个是桂枝甘草汤,专门强心阳的,升阳用的。茯苓利尿,生姜有发散的作用,能疏通经络,增强茯苓的利尿功能。一个升阳,一个利尿。升阳可以去寒,利尿可以去停水。这个就是中医的常用升阳利水法。升阳的同时,也能加强利水功能,因为水遇寒则停,遇热则行。心下悸,这个停水是怎么形成的?还是因为体寒了。胖子都是这样,因为体寒,尿不利,该走的水走不掉才形成肥胖。

伤寒论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这个厥阴病的人感冒六七天了还没好,结果又吃了坏东西了,拉肚子很厉害了。
寸脉沉而迟,寸脉,是心脉,也主病人的胃口,为阳脉。寸脉沉,说明阳气不足了,津为阳,津不足了。迟,说明血不足了。现在就是又感冒又拉肚子,津血亏损严重了。手足厥逆,厥为寒,逆为僵硬,现在病人手脚冰冷,难以活动曲伸了。下部脉不至,就是尺脉已经摸不到了,下为阴为血,现在病人身上快要没血了。喉咽不利,现在病人津血严重亏损,肺胃无津会生燥热,咽喉是肺胃的出口,也会燥热,很难受的。唾脓血,口里已经开始吐脓血了。为什么会吐脓血?因为现在病人已经无津血了,血会变稠,血稠就会生热。那么这个热与他的伤寒互相作用,寒热交加,就会生痰,痰就是脓了。为何会吐血?病人身上血快干了,肝藏血,此时已经肝中无血了,肝脏负责静脉循环,这时静脉已经循环不了啦,血液无法回归肝脏,在胃中受热而血管破裂,所以吐血。危重病人,一旦吐血,都是不太好治的,很危险。泄利不止者,为难治。这种病人刚开始下利是因为胃肠中太寒,可是到了后期,血稠了以后,身体会发热,就不是寒利了,而变成热利,胃肠炎了。如果津血快干了,再有胃肠炎,寒热交杂,那就很难治了。麻黄升麻汤主之。现在病人身上津血快完了,又怕冷,又发烧,又下利,这个时候可以用麻黄升麻汤来治疗。
麻黄升麻汤方,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萎蕤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术1克,干姜1克。
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用药量很小,但药味比较多,实际上量也不小了,因为病人现在连药都喝不下去了,多了也喝不下。这个麻黄升麻汤,是治疗上热下寒的专方,也是寒热并用的方剂。因为无津血了,才会下体冰冷。因为血稠了,才会引起上热,胃,肺,肝,都会有热,才会吐脓血,咽喉不利。为什么要用麻黄?麻黄可以开上焦,强心,开肺泡,开皮肤毛孔,利尿,以泻上热。为什么要用升麻?升麻在这里起两个作用,第一,升麻能解百毒,能清热,利咽喉,是治咽喉肿痛的要药。第二,厥阴病人,病到这个份上,都是极度虚弱,很容易形成疝气,肠子从腹膜脱出来,升麻也起升提的作用,把小肠往上升提。黄芩,清上焦和中焦的热。知母,萎蕤,天门冬,生石膏,大补肺胃津液。萎蕤,就是现在的玉竹,补肺胃津液的。当归补血,白术,茯苓利尿。桂枝,芍药,干姜,灸甘草,这个是桂枝汤,调和阴阳和强胃阳的,能增津液,为什么没有用大枣呢?因为病人肝中严重缺血了,肝脏循环不好,大枣大粘了,容易引起肝中血管堵塞,所以不用大枣。张仲景最喜欢用大枣补津液,但对于严重的病人,他要用生石膏,知母,玉竹,天门冬,这些补津的药。萎蕤,也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这个方子,桂枝汤加强了体循环,因为病人体寒,生姜热力不够,改用了干姜。麻黄开上焦,白术,茯苓泄下焦,升麻,黄芩,清热解毒,知母,生石膏,玉竹,天冬,大补肺胃津液。
这一个方子,功能很多,希望大家课后认真思考其作用原理。
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五讲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方子,茯苓甘草汤和麻黄升麻汤。茯苓甘草汤是一个什阳利水的方子,可以治疗心下悸,腹部肠间有水。茯苓能加胃肠间的水导向小便,茯苓味淡,有渗利作用,生姜通经发散,可增强茯苓的利尿功能。桂枝和炙甘草能够强心阳,让体循环加速,这样也加速了利尿的功能。凡是小便不利的人,都是因为阳气不足而体寒造成的。桂枝甘草升阳增热,解决了体寒问题。麻黄升麻汤,这个剂量比较小,只有麻黄和升麻,当归用量大一些,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用药剂量时,主要是掌握一个比例轻重的问题,具体用量还要参考现代中药用量标准才好,互相参考才可以。麻黄升麻汤和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瓜蒂散,都厥阴病篇的重点方剂。因为病人咽喉不利,这一点也是主要证状,原因是肺胃有热,用麻黄开肺气散热,升麻解毒利咽,萎蕤滋阴利咽,这些都是治疗咽喉的要药。知母,生石膏,葳蕤,天门冬,都是补肺胃津液,津液足,肺胃热才能退。黄芩燥湿清热,能从上到下清五脏六腑的热。从中医的三焦辨证观点来看,麻黄升麻汤也是三焦用药的集中体现。麻黄,桂枝,都是强心阳的,有宣散的作用,达到了上焦主开的目的。知母,葳蕤,天门冬,生石膏,补补胃津,使胃中得润,获苓,白术利脾胃中的寒湿,炙甘草,干姜温胃增热,当归,白芍疏肝养肝血,能增强肝胆对胃肠的调节功能,这样,胃中的津与热交合在一起,又有肝胆相助,实现了中焦主沤的目的。茯苓味淡渗利,能利尿,实现了下焦主泄的目的。黄芩,清三焦热,能疏通三焦系统,使人体上下热能水汽得以正常循环。这个汤药要喝多久呢?一直到看见病人有汗出就行了,汗出,说明体内津液已经充足了。这里还要说的是,升麻升提的作用是防止体弱的病人出现疝气的问题,如果真是小肠从腹膜脱出来,吃药当时难以解决,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配合治疗。疝气的针刺穴位是肝经的大敦穴,针刺下去,病人感觉到痛,这个肠子就收回去了,然后再针刺曲泉,这个肠子就开始蠕动了。对于腹膜穿孔的愈合,张仲景用的是蜘蛛散方,以后我们会学习到的。

伤寒论第358条,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四五日,就是有厥阴证的人受寒感冒有一段时间了,还没有好。腹中痛,他的肚子不舒服,有点痛了。若转气下趋少腹者,病人感觉腹中有气在转移活动,并且有向小腹部位转移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是腹中的水在向小肠里渗透。此欲自利也。小肠里有太多的水份了,所以就会下利的。
这一条讲的是肠鸣的发病原理,肠鸣的人,多数会下利。肠鸣,要如何去治疗呢?茯苓甘草汤就可以了,小便利,腹中水湿去掉,就好了。

伤寒论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伤寒本自寒下,病人感冒怕冷了,本来应该补津与增热把寒驱除才是正确的,医复吐下之,医生误治了,没有用太阳病的发汗法去治,结果开了催吐的药和攻下的药,病人又吐又利了,胃肠津液大伤了。寒格,病人失津太多,体寒到了极点了,格,就是关格了,上面不能进,下面不能出了。更逆吐下,医生还不知道自已误治,还在用吐下的药让病人喝。若食入即吐,病人已经是吃什么吐什么了,因为胃中无津,虚寒到了极点了。被误成这么严重了,怎么办呢?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干姜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人参10克。
这个方子是治胃中极寒的,都吃了就吐的。干姜,一般四逆汤里用5克,现在用到10克了,这个是强力温胃的,增热开胃,干姜热而不走。人参,用量也大,大补胃津的,是胃病专药。既然胃中极冷,为何还要用黄芩黄连呢?关于清热药的作用原理,大家应该明白,清热药是因为滋阴让人体阴津充足才得以抵抗致病菌,同时能疏通经络,增强了人体的抵抗功能,清热药不具有杀菌的作用,但能够改变人体内环境,让致病菌无法生存,自已退出人体。黄芩与黄连的区别,黄芩能清人体上下的内热,以清肺热为专长,同时能够利小肠,还对人体生殖系统有调节作用,常用于妇女妊娠安胎。黄连能清人体上焦心和中焦脾胃肝和下焦肾的热,但以清心热为专长,不能清肺热,所以,黄芩黄连合用,使各有所长得以互补。中医最常用的清热药还有黄柏,专清下焦肾和膀胱热的,也是通过滋阴而达到清热的目的。中医讲的热,西医说是炎证,西医使用杀灭病菌的方法来去除发热,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中医使用的清热药,是通过滋阴的方式,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环境,让病菌自动退出人体而实现清热的目的。当人体生病的时候,五脏六腑的功能会失常紊乱,气机逆行而生热,经络不通而生湿,寒热互相作用而生痰。
中医的清热药,能够滋补人体阴液,使人体逆乱的气机恢复正常,同时疏通经络,可以去湿,可以消痰。
所以,我的在使用清热药的时候,大可不必如临大敌。中国的中医发展史上,有很多人不敢用麻黄,也有人不敢使用清热药,好似如临大敌一样。只要你对中药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这个样子了。干姜温胃去胃寒,人参补胃津,黄芩黄连清除人体上下因病而逆乱产生的虚热,这样,阴平阳秘,病人胃口就打开了,可以吃饭下去了,为疾病的康复铺平了道路。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六讲 (
杨大夫普及正宗中医绝学7 - 舍得 - 舍得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干姜黄芩黄连汤。干姜热,黄连寒,中医处方用药很多时候要面对的病人,既有体寒,又有内热,用药也要去寒凉药与温热药并用,其实,它们并不矛盾,各自发挥自已的功能,也会互相协调的。温热药能激发人体的阳气,能增强人体各器官功能。而寒凉药不能增强人体器官功能,但对各个器官有着双向调节的功能,能够清热,但并不寒凉。说它寒凉,只是从它能清热的功能这一角度来看的。从另一角度看,并不寒凉。清热药,一般都是苦的,苦入心,能升心阳,怎么能说它寒呢?苦,坚肾,能增强肾的功能,能激发肾的阳气,怎么能说它寒呢?学习中医,必须对中药有正确的认识才可以。不然,一错百错了。

伤寒论第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就是有厥阴证的人,拉利疾了。有微热而渴,病人拉肚子了,按理说应该是是身体很寒冷了,但是,现在病人身上有点热,热中何来?体表的热一般来自于胃,另外少阳证的身热是来自肝胆和三焦。现在有微热,这个热来自于胃,说明胃气回转了,渴,为何会渴?口渴,说明脾脏有吸收的功能了。能不能喝得下去,那是胃的事情了。微热而渴,说明脾胃功能向好的方向回转了。脉弱者,今自愈。脉弱,说明身体正常,不寒也不热,没有热,也没有寒。如果有热,脉会数,弦,大,如果有寒,脉会紧。脉象是正常的,他脾胃功能又恢复了,所以,病人的病就会自已好。我们中医是如何治病的?就是把病人的脉象调至正常就行了。病人下利,只要脉象正常,吃饭胃口正常,不用吃药,下利也会好的。胃口正常,说明胃肠不寒,胃肠不寒又不热,自然就不会下利。在人体常温状态下,致病菌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人类的每一次重大疾病的发生都与天气寒热不稳定有关系,在体温失常的状态下,致病物质乘虚而入。

伤寒论第361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浮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病人拉痢疾了,脉象是数的,数脉,代表有热,说明现在病人得的是热利。有微热汗出,病人身上有点轻微的发热,不是高烧,同时又有少量的汗出,这个汗,来自于胃中的津液,说明胃气充足,那么这个病人会自已好的。如果身上没有微热,又不出汗,说明胃气不足,很难好的。中医治病,很简单的,就是围绕着一个寒与热来回转,胃气,大小便,出汗,就这些,你说中医难学吗?设复紧,为未解。如里病人出现紧脉,紧脉为寒,病人体寒,他下利就不会好的,因为他的胃肠温度不在正常范围内。

伤寒论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下利,病人拉利疾了,手足厥冷,说明胃肠里面很寒冷的,胃中无津了才会这样子的。无脉者,灸之,病人现在脉跳已经摸不到了,说明心脏已经快停止跳动了,体寒太重了,那么,要急救一下啊,用艾条灸一下看看吧,可以补充人体热量来源。不温,用艾条灸病人,身体还是热不起来,太严重了。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如果病人的脉一直摸不到,病人可能会出现喘气,很快会死的。因为心脏不能跳动了,不能向肺供血,肺叶就无法张开,不能进行正常呼吸,所以才会出现喘气的现象。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这时医生还可以去查一下病人的少阴脉和趺阳脉,这个少阴脉,就是太溪脉,跌阳脉,就是冲阳脉。如果太溪脉小于冲阳脉,病人就有救了。因为跌阳脉是胃的经脉,太溪是肾的经脉俞穴,趺阳脉比少阴脉还大,说明病人胃气还好,所以有救活的希望。

伤寒论第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病人在拉利疾了,寸脉反浮数,这个寸脉,又叫寸心脉,代表着阳脉,也代表胃气,浮数为里热外寒,说明胃中热力充足,胃气良好。但是,病人下利,这个应该是热利,不是寒利,脉浮数,说明胃中热力很大。尺中自涩者,这个尺脉很难摸到了,尺为阴脉,为血的盛衰,几乎摸不到了,说明阴血不足了。必清脓血,病人贫血严重了,又得了热利,这个就是协热利了,又发烧,又怕冷,又下利,严重的胃肠炎了,所以才会大便脓血的。不贫血还好些,一旦贫血了,再发烧下利,病情会发展得很快的。

伤寒论第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清谷,说明胃肠无津液,虚寒了,胃肠不能正常蠕动了,吃什么,拉出来还是什么。不可攻表,就是胃肠虚寒的人,胃中无津的人,感冒了之后,是不可以用发汗法解表寒的。因为发汗解表,出来的汗是胃中的津液,一旦再发汗,胃中更缺少津液了,下利清谷就会更加严重。汗出必胀满。如果一旦发汗了,胃中津液全部往皮肤跑,胃肠会更加干燥了,完全不能蠕动了,肠子里的气体也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了,就会出现胀满了,吃不下去饭了。这一条讲的是,胃肠虚寒的人,不可以使用发汗法的。

伤寒论第365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病人在拉利疾了。脉沉弦者,脉沉,代表津血不足了,弦,代表有少阳证里热,现在病人在下利,又贫血,又有里热,这样下去很快会把血中津液烧干的。下重者,这个肝司二阴,肛门有下坠的感觉,这个是肝气不足了,肝血已经不足了,贫血造成的。脉大者,为未止。脉大,这个是阳明证的脉象,说明胃中无津,血稠了,壮热了,但热不寒,汗出,才会出现大脉的。脉大,说明血稠了,无津了,血热了,所以会与病人下利相交合,形成严重的热利,胃肠炎,脉大,说明病没有好转。脉微弱数者,这个说明只有轻微的里热,为欲自止,就是病人会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虽发热,不死。这个下利的病人,只要他的脉不是大脉,轻微的数,轻微的发热,病情就不会太严重,不会死人的。反过来说,下利,脉大,会死人的。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六讲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干姜黄芩黄连汤。干姜热,黄连寒,中医处方用药很多时候要面对的病人,既有体寒,又有内热,用药也要去寒凉药与温热药并用,其实,它们并不矛盾,各自发挥自已的功能,也会互相协调的。温热药能激发人体的阳气,能增强人体各器官功能。而寒凉药不能增强人体器官功能,但对各个器官有着双向调节的功能,能够清热,但并不寒凉。说它寒凉,只是从它能清热的功能这一角度来看的。从另一角度看,并不寒凉。清热药,一般都是苦的,苦入心,能升心阳,怎么能说它寒呢?苦,坚肾,能增强肾的功能,能激发肾的阳气,怎么能说它寒呢?学习中医,必须对中药有正确的认识才可以。不然,一错百错了。

伤寒论第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就是有厥阴证的人,拉利疾了。有微热而渴,病人拉肚子了,按理说应该是是身体很寒冷了,但是,现在病人身上有点热,热中何来?体表的热一般来自于胃,另外少阳证的身热是来自肝胆和三焦。现在有微热,这个热来自于胃,说明胃气回转了,渴,为何会渴?口渴,说明脾脏有吸收的功能了。能不能喝得下去,那是胃的事情了。微热而渴,说明脾胃功能向好的方向回转了。脉弱者,今自愈。脉弱,说明身体正常,不寒也不热,没有热,也没有寒。如果有热,脉会数,弦,大,如果有寒,脉会紧。脉象是正常的,他脾胃功能又恢复了,所以,病人的病就会自已好。我们中医是如何治病的?就是把病人的脉象调至正常就行了。病人下利,只要脉象正常,吃饭胃口正常,不用吃药,下利也会好的。胃口正常,说明胃肠不寒,胃肠不寒又不热,自然就不会下利。在人体常温状态下,致病菌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人类的每一次重大疾病的发生都与天气寒热不稳定有关系,在体温失常的状态下,致病物质乘虚而入。

伤寒论第361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浮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病人拉痢疾了,脉象是数的,数脉,代表有热,说明现在病人得的是热利。有微热汗出,病人身上有点轻微的发热,不是高烧,同时又有少量的汗出,这个汗,来自于胃中的津液,说明胃气充足,那么这个病人会自已好的。如果身上没有微热,又不出汗,说明胃气不足,很难好的。中医治病,很简单的,就是围绕着一个寒与热来回转,胃气,大小便,出汗,就这些,你说中医难学吗?设复紧,为未解。如里病人出现紧脉,紧脉为寒,病人体寒,他下利就不会好的,因为他的胃肠温度不在正常范围内。

伤寒论第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下利,病人拉利疾了,手足厥冷,说明胃肠里面很寒冷的,胃中无津了才会这样子的。无脉者,灸之,病人现在脉跳已经摸不到了,说明心脏已经快停止跳动了,体寒太重了,那么,要急救一下啊,用艾条灸一下看看吧,可以补充人体热量来源。不温,用艾条灸病人,身体还是热不起来,太严重了。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如果病人的脉一直摸不到,病人可能会出现喘气,很快会死的。因为心脏不能跳动了,不能向肺供血,肺叶就无法张开,不能进行正常呼吸,所以才会出现喘气的现象。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这时医生还可以去查一下病人的少阴脉和趺阳脉,这个少阴脉,就是太溪脉,跌阳脉,就是冲阳脉。如果太溪脉小于冲阳脉,病人就有救了。因为跌阳脉是胃的经脉,太溪是肾的经脉俞穴,趺阳脉比少阴脉还大,说明病人胃气还好,所以有救活的希望。

伤寒论第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病人在拉利疾了,寸脉反浮数,这个寸脉,又叫寸心脉,代表着阳脉,也代表胃气,浮数为里热外寒,说明胃中热力充足,胃气良好。但是,病人下利,这个应该是热利,不是寒利,脉浮数,说明胃中热力很大。尺中自涩者,这个尺脉很难摸到了,尺为阴脉,为血的盛衰,几乎摸不到了,说明阴血不足了。必清脓血,病人贫血严重了,又得了热利,这个就是协热利了,又发烧,又怕冷,又下利,严重的胃肠炎了,所以才会大便脓血的。不贫血还好些,一旦贫血了,再发烧下利,病情会发展得很快的。

伤寒论第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清谷,说明胃肠无津液,虚寒了,胃肠不能正常蠕动了,吃什么,拉出来还是什么。不可攻表,就是胃肠虚寒的人,胃中无津的人,感冒了之后,是不可以用发汗法解表寒的。因为发汗解表,出来的汗是胃中的津液,一旦再发汗,胃中更缺少津液了,下利清谷就会更加严重。汗出必胀满。如果一旦发汗了,胃中津液全部往皮肤跑,胃肠会更加干燥了,完全不能蠕动了,肠子里的气体也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了,就会出现胀满了,吃不下去饭了。这一条讲的是,胃肠虚寒的人,不可以使用发汗法的。

伤寒论第365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病人在拉利疾了。脉沉弦者,脉沉,代表津血不足了,弦,代表有少阳证里热,现在病人在下利,又贫血,又有里热,这样下去很快会把血中津液烧干的。下重者,这个肝司二阴,肛门有下坠的感觉,这个是肝气不足了,肝血已经不足了,贫血造成的。脉大者,为未止。脉大,这个是阳明证的脉象,说明胃中无津,血稠了,壮热了,但热不寒,汗出,才会出现大脉的。脉大,说明血稠了,无津了,血热了,所以会与病人下利相交合,形成严重的热利,胃肠炎,脉大,说明病没有好转。脉微弱数者,这个说明只有轻微的里热,为欲自止,就是病人会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虽发热,不死。这个下利的病人,只要他的脉不是大脉,轻微的数,轻微的发热,病情就不会太严重,不会死人的。反过来说,下利,脉大,会死人的。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七讲 (通脉四逆汤、白头翁汤)
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

伤寒论第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厥阴病的患者又拉利疾了,脉沉而迟,这个脉沉,就是几乎摸不到了,说明阳气不足,心胃热力不足,胃肠津液不足,才会表现为沉脉。而迟,这个迟脉,说明血不足了。总之,病人在拉肚子,津血不足了,阴阳都很虚弱了。其人面少赤,津血不足的人,脸上会泛红色的,血液循环不畅了。身有微热,人体生理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血液循环把热量散发出去,所以才会有低烧的。下利清谷者,这个胃肠无津,虚寒了,不能正常蠕动,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才吃什么样的东西会原样拉出来。必郁冒汗出而解,现在病人津血不足,严重到循环障碍了,病人就会头晕。怎么治疗呢?他说,汗出而解,治疗头晕要用中医的汗法。什么是中医的汗法呢?那就是补津液,调阴阳,桂枝汤,葛根汤,都是重要的代表方剂。病人必微厥,这个头晕全身眩晕的病人,手脚都会有一点发凉的。所以然者,头晕的人,为什么要用汗法来治呢?其面戴阳,病人脸上发红的原因是什么呢?下虚故也。什么是下呢?中医讲阴阳,上为阳,下为血。津为阳,血为阴。下虚,就是血虚,血亏了。这一条辩,讲的是眩晕证的治法。汗法,补津,就是补阳,桂枝白芍调和阴阳,可以开胃,开胃,即补血。所以,汗法,是阴阳双补。

伤寒论第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有两种情况,有热利,有寒利的。脉数而渴者,这个数脉,代表血中有热,看来这个下利不是寒利,而是热利了。为什么会渴?血中有热,伤津了,就会口渴。今自愈。张仲景说了,病人拉肚子,如果不是寒利,而是热利,医生就不要紧张,稍等一下看看,有可能会自已好。因为没有便脓血,可能不严重。设不差,必清脓血,如果下利不好的话,热利久了会大便出脓血的。以有热故也。这个中医讲的热,西医说是炎证,这个热利,就是胃肠炎了,与寒利不同,寒利是胃肠里面太寒了,没有炎证。那么,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人体内的炎证发生,一定是在体内温度偏高的情况下,如果体温不高,病菌就无法生存的。所以中医治疗各种疾病,就是对人体温度的调节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一条讲的是下利的发生发展规律。

伤寒论第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全,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张仲景告诉我们,这个拉肚子,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可以让病人脉变得很微弱,或看摸不到,太伤津血了手足厥冷,下利之后,胃中虚寒了,胃中无热力,手脚就会冰冷的。晬时脉还,如果过了一天的时间,脉又回转了,手足温者,生,病人脉跳有力了,他的手脚就会是温暖的,就不会死的。脉不还者,死。如果一天后,还是摸不到脉,这个病人就救不活了,会死的。这一条讲的是,下利误治,会死人的,有脉者生,无脉者死。生死,健康与否,都可以从脉象上辨别出来。

伤寒论第369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伤寒下利,这个病人,受寒感冒了,本来应该是发烧怕冷的,可是他现在却同时在下利,气血下行,肯定是不会发烧的,但一定会怕冷,日十余行,一天到晚下利十几次,太严重了,会脱水的。脉反实者,死。这个实脉,什么意思呢?实脉就是大脉,又很有力,很弦大的脉,代表有内热非常严重。他这个一天十几次下利,不是寒利,而是热利了,脉才会实的,说明同时有少阳证,阳明证,都有。病人热利日行十几次,那肯定要便脓血了,这样的病人是救不活的了,太严重了。

伤寒论第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说明胃肠中虚寒了,病人津血不足了。里寒外热,里寒,就是胃中寒,外热,就是皮肤热。
为什么会里外热,既然身体里面有寒,外面肯定会热的。因为人体是一个高级智能系统,会对人体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体温平衡的状态,生命现象才得以延续。没有一个恒定的温度,人体就不能正常生存下去。比如说,一个人不穿衣服,他就会冷得发抖,用发抖来产生热量,实现人体保持恒温状态。如果一个人的大半身很凉,那么,他的上半身也一定会相应发热的。这些都是人体的自主调节本能在发挥作用。汗出而厥者,病人里寒外热,又在出汗,汗从何来?从胃中来的吗?不是,因为胃中已经寒冷了,没有热力向身体外表发汗,这个汗出,是津脱了,皮肤毛孔空虚掉了,造成津液外泄。胃中是寒的,手脚自然是厥逆冰冷了。通脉四逆汤主之,这个寒利,已经虚脱了,用通脉四逆汤来治。
通脉四逆汤方,炙甘草7克,生附片10克,干姜10一15克。
这个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的区别,就在于干姜的用量翻了一倍,以达到温中去寒的目的。那么,这个通脉四逆汤热性很强,一喝下去,胃中就热起来了,下利清谷就会好了,同时,胃中热,胃口就会大开,病人才能吃饭,病才会好。怎么知道吃药后的治疗效果呢?如果病人的脉跳起来了,就说明有热力了,胃口已经打开了。中医临床上,凡是脉跳有力的病人,胃口都特别好。反之,无脉者,说明体寒,无胃口。

伤寒论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热利,就是又发烧又下利,胃肠炎了,下重者,这个下重,就是肛门有下坠感,沉重感。中医认为,肝司二阴,这个是肝虚了。脾主腹,肝主少腹,这个少腹和二阴都属于肝在管理。热利,部位发生在少腹,同样与肝有密切关系,急性肠炎同样会引起肝炎,所以才造成下重。这个热利及同时引发的肝热肝虚,用白头翁汤来治疗。
白头翁汤方,白头翁7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秦皮10克
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黄连,是专门清胃肠热的,黄柏,专清肾和膀胱的热。白头翁,苦,寒,清肠热,疏肝凉血,是治疗热毒痢疾的要药。秦皮,苦,寒,涩,能清肝胆和大肠热,能涩肠止痢。从这个方子可以看出,这个热痢,不仅仅是个肠炎的问题,病人同时还会有肝炎,肾炎,膀胱炎,这个是互相传导关联引发的。这一条讲的是热利的治疗方法。
这一条讲的是热利的治疗方法。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明晚继续学习。朋友们,再见。
杨大夫一三八讲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昨天,讲到了热痢的中医治疗方法,用白头翁汤。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四味药组成。那么,为什么要用这四味药呢?白头翁不不仅能清肠中的热,它还能疏肝凉血,对理肝脏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用理肝脏的药呢?首先,我应该告诉大家,凡是人体内部某一器官有发热发炎的现象,都会在三阴经互相传变,引起肾,肝,脾发热发炎。这个中医思路,张仲景在太阳篇都已讲过了,他讲一纵一横,刺期门,就是说内热会向三阴经传变,肝是至阴,厥阴,是受病最重的地方。现在,这个热痢,就是急性肠炎了,它会引发肾,肝,脾这些器官发热,所以才用黄柏来清肾热,白头翁,秦皮来清肝胆和脾中的热,黄连,清肠中热。这样,分工配合,才能把里热全部清除。否则,单用某一味药,是很难冶好这个热痢的。我们学习这个条文,一定要明白,医圣张仲景到底在说什么。否则,你学不会的。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这个下利,有寒利,有热利。如果是热利,腹部是不会胀满的,只有寒利才会腹胀满。为什么呢?只有寒利,下利清谷,这是胃肠太寒了,再下利,胃肠津液跑光了,胃肠无津了,无热力了,更寒了,不能蠕动消化了,所以才食积,气积,导致腹满。身体疼痛者,现在胃肠没有吸收功能了,胃中寒,脾胃互为表里,脾也会寒,脾寒则脾中生湿。脾主四肢,所以脾中的湿会流向四肢和全身,阻塞经络,引起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脾胃很寒湿了,所以要用温中的方法去解决。中寒去除之后,再用攻表的汗法去把扶正气,提高免疫力,病人就康复了。温里,宜四逆汤。他说,这个四逆汤的功能就是温暖脾胃作用的。攻表,宜桂枝汤。所谓的表,指的是人怕冷怕寒,体虚。这个桂枝汤就是去虚寒用的方子。拉肚子,过几天,就会胃中虚冷腹满,治法应该是先温中焦,再扶病人身体正气。
这一条讲的是寒痢的治法。
四逆汤方,炙甘草7克,干姜7克,生附片10克。
桂枝汤方,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7克,大枣30克。

伤寒论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病人在拉肚子,到底是寒利还是热利呢?这两种下利的治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辨别清楚才可以。医生可以问病人,口是不是渴的,如果是寒利,胃中冷,脾中湿,病人不会口渴的。热利,胃中热,脾中也热,脾热,脾中湿自去,病人脾吸收功能会增强,会有口渴感。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这个口渴,说明是热利,用白头翁汤来治疗。
这一条,张仲景告诉我们如何去鉴别寒利和热利的方法。

伤寒论第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病人拉肚子,又在胡言乱语,虽然没有便秘,但是,这个病人胡说八道,一定是有大便没排干净,浊气上冲刺激脑神经,才会语言错乱的。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最人说胡说,说明有干结的粪团没有排出来,用小承气汤来清大便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的区别是没有用芒硝。
小承气汤方,酒制大黄15克,枳实10克,厚朴7克。
我们要注意,这个大黄,一定要用制过的,不然会对胃有刺激性的。现在病人下利,没有腹硬满,就不会用到芒硝的。大承气汤里有芒硝。
这一条,张仲景再一次强调,凡是语言错乱的人,一定是有燥屎没有排出来才造成的。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下利后,更烦,这个病人拉了几天肚子了,很里会很烦,因为下利伤津太严重了,血中津液不足了,会心率不齐,心乱跳的,胃中也会很难受,所以才会更烦。血不养心了,心慌,会害怕,烦的厉害。按之心下濡者,医生按一下病人的腹部,特别的软,说明皮肤,肌肉,肠子都很薄了,这时候的病人多数是皮包骨头了。为虚烦也,心烦,都是因为虚了才会心烦的。宜栀子豉汤,看来这个方子是补虚用的。
栀子豉汤方,栀子20克,香豆豉20克。
这个栀子,能够清心热,除心烦,能降能升,可以调节心律不齐,中医临床上用途非常广泛。这个香豆豉,主要作用在胃,同样是对胃中气机能升能降。所以,治疗心烦,不光要调心,还要调胃,因为中医认为心胃相因。心脏就在胃的上方,两者互为影响关联,胃不和,则心不安,难入眠。
本条,讲的是心烦的治法。

伤寒论第376条,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就是平时反胃的人。有痈脓者,现在这个反胃的人又长脓疮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反胃呕吐,一般是胃中太虚太寒或有停水,才会反胃的。可是现在病人又在长脓疮,说明病人身上有热毒,不会胃中有寒湿的,所以,此时反胃的原因不是胃寒,而是胃中太热了。不可治呕,平时中医治呕用补津利水温中去寒的热药,现在是不能用这些药的,应该用清热解毒的药才可以。脓尽自愈。病人喝了清热解毒的药,脓退了,热退了,就不会再反胃呕吐了。
这一条讲的是,呕吐反胃,有寒呕,也有热呕。
热呕,是胃想把体内的热毒往外吐出来,这是人体自有的排异反应。

伤寒论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而脉弱,反胃,脉又弱,这个是寒呕了,不是热呕,热呕,脉会弦数时,不会脉弱。现在,说明是有胃中寒了。小便复利,这个小便自利为正常,复利,就是尿频了,说明下焦肾和膀胱虚寒了。身有微热,本来他中寒,下寒了,没有里热,怎么会有低烧呢?因为虚寒的人本身津血不足,循环不好了,产生了郁热,原因,还是缺少津血了。见厥者,难治,如果病人手脚冰冷,就不好治了,因为贫血又在反胃呕吐,不能吃饭,这种情况就有点难治了。四逆汤主之。这个四逆汤是温中的,热力很强,能迅速把胃热起来,呕吐反胃就好了,就能吃饭了。能吃饭,有胃气,病就好得快。
这一条,讲的是中焦和下焦虚寒,可以用四逆汤来解决。
四逆汤,就是一个温中去寒的方子。反胃呕吐,一般是胃寒引起的占多数。治疗用药,要分清是寒呕还是热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