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的高中生家庭教育

 龙凤呈祥226 2014-04-27

  90后这一代的高中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较之他们的父辈要优越许多。但目前这一因特殊的政策而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却也逐渐地暴露出各种问题来,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成长在过多的宠爱和呵护中而“不愿长大”的一代,他们赶上了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年头,接受了系统的、良好的教育,饮食营养、医疗条件也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保障。应该说,在许多方面,这一代人无疑是强于之前几代人的,比如身体素质、文化教育水平、认知技能等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中间也存在着一些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下所特有的问题,暴露出他们在某些素质与能力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方面。

  第一,过分优越的环境中所形成的高傲孤僻的性格。

  新一代的高中生几乎从一出生起,就被父母施以最良好最先进的教育。从风靡一时的“零岁方案”、早期智力开发的热门程度就可见一斑。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这一代青少年大都有较高的智力,因而使他们在生活各方面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但是,过分的自信就会使他们一味地沉缅于崇尚自我的极端自负中,老是看不起别人,把自己囿于不合群的状态,形成高傲孤僻的性格。另外,缺乏同龄伙伴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习惯于独来独往,因而更是助长了高傲孤僻的心态。我们不难从独生子女学生的日常行为倾向中找出与此种性格特点相对应的现象: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言谈中注重个人感受,过分强调个人建议;对新集体,新环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一定距离,冷眼旁观;不喜欢与人分享快乐,独自一人承受忧伤,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内敛、退缩。

  第二,失去依赖后产生的恐慌感。

  作为独生子女的高中生从小就得到过分周到的关心和照料,普遍存在劳动观念薄弱、娇气等缺点。独生子女的父母一来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信心,二来在情感上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在父母割不断的绵绵宠爱里,独生子女,尤其是那些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也宁愿停留在总是被关怀、被照顾的角色里,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从而形成心理上的依赖惯性。当远离家门,集体生活一朝成为现实,他们的心境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自然产生了对新集体生活的恐慌、逃避心态。这种心态打乱了他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引发了种种问题。

  第三,从顺境中滋养出来软弱的个性。

  高中生从进校门到出校门的经历都是相对顺利的。他们不必为上哪个学校而操心,父母会替他们包办好一切。在顺境中长大的高中生们,缺乏像上几代人那样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感情脆弱的一面:遇到困难畏缩不前,遇到打击一蹶不振。被老师批评、考试失利、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被他人误解等等都会成为他们产生低沉、悲观、颓废、沉沦等消极心态的直接原因。更有自尊心强、感情敏感的偏激者,甚至会产生想退学、想自杀的念头。这种个性的软弱和退缩以及个性和意志上的脆弱是这一代高中生非常致命的一个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第四,表现欲望落空造成的压抑情绪。

  独生子女一旦步入人生的青春期,在自我实现意识的需求的归属上明显增强了。独生子女的自我表现欲望要比非独生子女更加迫切。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容易形成“惟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养成不甘心受到冷落、受到轻视的习惯。他们的心理也因此常处于一种积极进取,轻松兴奋的状态,乐意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集体,都是极为有利的。但是他们不容易服人、做事顾虑少、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伴随着表现欲的外露而显现。加之他们的存在环境客观上限制了独生子女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他们缺乏进入集体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和能力,如主持公道、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服从领导、评价比较等等素质。独生子女在由多数独生子女组成的班集体里,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摩擦、碰撞,形成意见纷纭的局面。得不到他人承认、赞同,会使他们积极性降低,从此远离集体、孤芳自赏;更有钻牛角尖者认为“别人在孤立自己”,愤世嫉俗,从而产生压抑、浮躁的情绪状态。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青少年将很难安全、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未来的人生也难有巨大的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些独生子女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有社会的、学校的,也有家庭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网络,才能更加有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最初影响。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是每个家庭对社会应尽的神圣职责。

  对于独生子女,父母应该注意培养他们哪些最基本的品质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操

  往往因家长的过分溺爱,对孩子迁就、纵容、包庇、无条件满足孩子们一切要求,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关心自己是天经地义的,而自己从不会想去关心别人,这样就逐渐地养成自私自利、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性格。培养孩子心里有他人的情操,首先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例如,饭桌上有孩子爱吃的东西,应教孩子怎么照顾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生日时,教会孩子怎样让家里人一起分享他的快乐;父母亲工作忙,应教孩子学会帮忙做家务;无论家人还是同学朋友生病了,教会孩子关心照顾他人;生活在集体公寓里,教会孩子不能影响他人休息,损害他人利益;等等。

  家长还要教育和鼓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懂得关心帮助同学,懂得关心集体;在社会生活中,懂得关心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总之,家长可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一种良好的品质,久而久之,孩子心里想的就不会完全是自己,为其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打下基础。

  2.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立精神

  对于子女独立性和自立精神的培养,家长应有明确的态度,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是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例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要求孩子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的最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如购物、寄信、找人。

  3.培养孩子勤于劳动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生活逐步现代化,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似乎劳动观念的教育被人们淡化了。没想到这一疏忽却导致孩子的许多“劣迹”:现在的孩子相当普遍存在着好吃懒做、好逸恶劳的现象和问题。生活上图虚荣、贪享受,互相攀比,追求高消费;劳动上斤斤计较、拈轻怕重、生怕自己吃亏。据调查,现在家庭中孩子能偶尔做一点家务的大约占20%,经常帮助做家务的还不及10%。这说明不少家庭很不重视子女的劳动教育,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这对孩子品格的形成自然要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劳动创造的喜悦心情,在劳动中培养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劳动观念的教育切切不可忽视。

  4.培养孩子耐挫心理

  在我们周围常听说这种事:某中学生中考考试成绩不理想,心理承受不了,竞想到轻生;某中学生,因受家长较严厉的批评,便离家出走;某个学生因其貌不扬,终日郁郁寡欢,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这些现象都表明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独生子女更存在这个毛病。人的一生往往会遭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艰难困苦、坎坷、挫折,没有人能够永远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在这一方面,家长应注意的有:

  ①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是正确看待学习成绩。

  ②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学会做自我批评。孩子容易用放大镜来看待别人的缺点,不能正视自身的弱点,家长要引导孩子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

  ③引导孩子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④让孩子多在生活的风浪中锻炼,在挫折和失败中成长。暖房难以培育出能够抗霜的鲜花,斗室难以训练出矫健的骏马。父母要帮助孩子在生活的风浪中经受锻炼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