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喜酒传统悠久,逢年过节喝酒,朋友聚会喝酒,商务交流喝酒,人逢喜事喝酒,心情烦闷喝酒……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13亿人口中至少有5亿酒民,这是何等庞大的数字!
不论酒量大小,有的时候都得一醉方休。酒醉不仅会影响工作,有损形象,更严重的是伤害身体,害处多多。但现代生活中,交际占据了生活的重要位置,喝酒不爽也不是件好事。 医学研究表明:酒精造成的肝脏病理改变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酒精中毒是当今世界范围第一公害,其毒性作用可累及全身各主要器官,对肝脏影响尤大。酒精中毒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并对病毒性肝炎、肝癌的发生和预后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防止喝酒带来的潜在危害呢? 葛花:解酒之宝 葛世界上有20个种,中国有12种,种质资源丰富居世界首位。葛分为葛根、葛藤、葛虫、葛叶及葛花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其中以葛花最为昂贵,野生葛花与根的重量比例是1:5000以上。 《本草纲目》中记载葛花为“解酒醒脾”,故民间历史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说,葛花除具有解酒作用外,其清热解毒,分解酒精,健胃,护肝等功效也十分明显。 赴宴袋中放葛花 千杯不醉枳椇子”
枳椇子含多量葡萄糖及苹果酸钙。枳椇子解酒止呕,止渴除烦,祛风通络,通利二便,醒酒安神。主治饮酒过度所致的胸膈烦热,头风,口渴心烦等病症。民间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称号。 在《苏东坡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东坡的一个同乡揭颖臣因长期喝酒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久治不好,并越发严重。后来苏东坡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张肱诊后认为慢性酒精中毒。于是张肱用醒酒药为他治疗,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张肱所用的一味主药就是“枳椇子”。苏东坡不仅记录了这个小医案,还常以枳椇子作为醒酒良药向友人推荐。 祖国医学专著中称,枳椇子性平、味甘酸,入脾、肺二经,主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有显著的利尿除酒毒作用,是一种解酒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枳椇子含葡萄糖、果糖、硝酸钾、过氧化物酶等。枳椇子及其复方能显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促进乙醇的清除,消除酒后体内产生的过量自由基,阻碍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从而减轻乙醇对肝组织的损伤,避免酒精中毒导致各种代谢异常,诱发各种疾病。 此外,枳椇子还是消化人体过多脂肪的保健果品,常吃可以减肥健美。
四种解酒中药乌梅性味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生津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等症。
葛花:为葛藤上未开放的花蕾。其性味甘、平,入脾、胃经,具有解酒醒脾之功效。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出现的头痛、头昏、烦渴、饱胀、呕吐酸水等,可取葛花10~15克,水煎服。 乌梅:性味酸、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生津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等症。因其味酸能生津止渴,故可解醉酒烦渴,取乌梅30克,水煎服。 白茅根:又名茅草根,其性味甘、寒,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效。取白茅根15~30克,水煎服,可用以解酒毒。 桑葚:又名桑果,其性味甘、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肠功效。《本草纲目》中有捣汁饮解酒毒的记载。解酒可取鲜桑葚150克,捣汁服用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