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洲的发展动力从何而来

 sanmin 2014-04-28

非洲的发展动力从何而来

 Painting by Katongo

非洲经济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为这片大陆注入了新的商业生机。2000到2008年,非洲实际GDP年均增长达4.9%,超过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倍。电信业、银行业、零售业、建筑业蓬勃发展,民间投资迅猛增长。

毫无疑问,50多个非洲国家中有很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贫困、疾病以及高婴儿死亡率。然而,2008年非洲整体GDP达1.6万亿美元,几乎等同于现在的巴西或俄罗斯,属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经济提速反映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也预示了光明的前景。

虽然非洲的经济速度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很少有人关注其发展原因,也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速度的持续性。虽然自2000年起,石油、矿产及其他商品的价格飙升,为GDP增长做出了贡献,但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MGI)即将发表的报告显示,资源仅占新近增长的1/3[注释1],剩下的2/3得益于因内部结构性变革而增长的国内经济。即使单个国家可能因战争、自然灾害或政府政策而停顿乃至倒退,但从长远来看,内外趋势都表明非洲有着光明的经济前景。

每个非洲国家都将继续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本机构以各国经济多样性的水平和人均出口额为标准,提供理解各国机遇与挑战的框架,以供CEO们设计商业策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路。

资源之外的发展因素

可以肯定,在过去十年内,商品价格上涨为非洲带来了利益。石油从1999年每桶20美元不到一路涨到2008年每桶超过145美元,矿石、大米及其他原材料的价格也随着全球需求增加而水涨船高。

然而,资源仅仅是非洲广泛发展的部分原因。2000到2008年,天然气与相关政府支出仅占非洲GDP增长的32%,剩下的2/3来自于其他产业,如零售与批发业、交通业、电信业、制造业[注释2]。全非加速发展,30个大型经济体有27个得益其中。事实就是不管有没有大量的资源出口,各国的GDP增长率都大同小异。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政府结束了武装斗争、改善了宏观经济条件,并为创造良好的商业氛围而进行了微观经济改革。首先,数国终止了血腥的敌对行为,为恢复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稳定。其次,政府将平均通货膨胀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22%降低到21世纪以来的8%,有助于经济健康发展。偿还外债1/4,财政赤字减少2/3。

再次,各国政府出台政策,为市场注入生命力,包括国企私有化,增强贸易开放性,降低企业税,强化监管体系与法律体系,提供重要物质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例如1999到2006年间尼日利亚企业私有化超过116家,摩洛哥、埃及两国与主要出口合作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虽然许多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尚有发展空间,但他们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搞活了私有经济。

在这样的结构性变革之下,各公司得以扩大经济规模、增加投资、提高竞争力,有助于继续开展一场非洲式的生产力革命。历经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衰退,非洲大陆的增长率自2000年起再次上升,年均增长率达2.7%,各国各领域生产力都有了较大提升。非洲人民的贫困率因此降低,生活得到改善,但医疗和教育还没跟上。如果要更广泛地提高生活标准,非洲必须保持或提高当前的经济增速。

长期发展前景壮阔

非洲增长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腾飞的开端,这个问题很关键。19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上升使非洲经济出现增长,而随着接下来20年内石油等其他商品价格暴跌,非洲又放慢了脚步。如今,非洲的单个经济体很可能遭受许多挫折与失落。然而,虽然存在短期风险,本机构的分析表明在全球经济这一外部趋势与社会经济的内部变革驱动之下,非洲大陆有着广阔的长期发展前景。

全球经济纽带

虽然发展不全来自于资源,但随着石油、天然气、矿产、食品、耕地等方面的全球需求增加,非洲仍将从资源中获利。本机构研究发现,未来十年全球液体燃料消耗量将增加25%,达到90年代的两倍。许多硬矿物需求预计也将呈现类似趋势。另一方面,非洲资源异常丰富,石油储量占全球10%,黄金储量占40%,铬、铂族金属占全球总量的80%到90%。以上还只是已知储备,毫无疑问还有更多资源尚未发现。

未来商品需求最强烈的国家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和中东国家。虽然非洲与欧洲有着长期的商业联系,但非洲将近半数的贸易都交给了发展中国家(“南南”交易)。1990年到2008年,非洲贸易份额中亚洲所占比例翻了一番,达到28%,而西欧则从51%减少到28%。

这一地缘变化产生了政府间一次签订多个长期协议的新型经济关系。例如,中国参与了与刚果民主共和国签订合作协议的竞标,如果成功,中国将可开采1,000万吨铜、2,000万吨钴;作为交换,中国向刚果提供60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注释3],包括采矿方法变革、道路、铁路、医院、学校建设。同时,印度、巴西和中东国家也在推进与非洲建立更广泛的新型投资伙伴关系。

世界各国的商品战也为非洲政府提供了更多谈判资本,使其在谈判时可以换取更多价值。除了支付资源提炼权利金,买方也愿提供预算付款,还可分享技术与管理技能。

另一方面,非洲也在获取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外商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年均9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年均620亿美元,相对于GDP来说,几乎与中国不相上下。虽然新近大部分外商投资都进入了资源领域,但亦有不少流入旅游业、纺织业、建筑业、银行业、电信业以及范围广泛的各个国家。

城镇消费群体的出现

非洲的长期增长将越来越清晰地反映出相应的社会与人口结构变更,从而扩大内需。这一变更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劳动力扩张以及中产消费群体的出现。

1980年,非洲城镇人口仅占28%,如今增加到了40%(非洲总人口10亿),与中国城镇人口相近,超过印度城镇人口。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上升到50%,而全非18大城市总消费力将超过1.3万亿美元。

毫无疑问,倘若制造出贫民窟,城市化将成为悲剧滋生的温床。但许多非洲国家的城市化却刺激了生产力(工人从农业转向城市工作)、需求和投资。公司得以将固定资本分散到更广泛的客户基础中,从而扩大了经济规模。除此,城市化进程还刺激了道路、建筑、水系统及类似项目的建设。自2000年至今,非洲的年均私人基建投资额增加了三倍,2006到2008年年均190亿美元。但是,那些新兴城市如果要为日益增多的城镇居民提供合理的生活质量,仍需更多投资。

另一方面,非洲的劳动力也在扩张,这与其他大部分国家构成了鲜明对比。非洲当前有5亿多劳动人口。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1亿——多于中国或印度。在过去的20年内,非洲人均GDP增长的3/4来源于劳动力扩张,其他则来自于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如果非洲能为年轻人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育,这批劳动大军将成为膨胀的全球消费与生产的重要源泉。教育水平低下成为主要挑战之一,所以年轻一辈的教育已成为非洲各国公共政策的当务之急。

第三,许多非洲国民正跻身世界消费者的行列。2000年,约5,900万户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美元[注释4],这些家庭在非食品项目方面的花费约占总收入的一半。到2014年,这一标准之上的家庭可达1.06亿户。非洲的中产家庭已经超过了印度,其中中产家庭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2万美元。随着非洲消费的增加,当地产品需求将会更加强烈,创造出内在增长的经济循环。

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虽然整体而言非洲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各国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经济学家一直以来按照地区、语言或收入水平来分类。本机构采用另一种方法——考察非洲26个大国[注释5]经济多样性水平与人均出口额,并分类。这种方法突出了以下两个相关问题的进展情况。

经济多样化

农耕转向城市经济的过程中,多个领域共同导致了增长。农业、自然资源在GDP中所占份额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服务业的扩张,后者不仅提供了岗位、增加了收入,还刺激了内需。平均而言,制造业和服务业在GDP中比重每上升15%,人均收入就翻一番。

增加出口,提供投资资本

新兴国家为建立现代经济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资。出口是获取进口资本货物所需的硬通货的主要途径,资本货物投资几乎占到非洲总投资的一半。这不是说非洲各国必须照搬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贸易顺差式的亚洲模式,但非洲国家的确需要出口,为发展多样性经济提供投资资金。

历史证明,国家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实现以上目标。大多数非洲国家一般都可归为以下四类中的一种:多样化经济体、石油出口国、过渡经济体、预过渡经济体。虽然各国各行业千差万别,但其经济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本框架,读者可在这片形态各异的大陆上,了解各国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虽然不够完善,但公司领导者和投资人士可利用它谋划投资策略,政策制定者可借此开拓思路。

多样化经济体:非洲的发展引擎

非洲大陆上四个最为发达的经济体埃及、摩洛哥、南非和突尼斯已经非常多样化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合计占四国总GDP的83%。自2000年起,国内服务业,如建筑、银行、电信和零售业占GDP的70%强。这四个国家属于全非最富有、GDP增长最稳定的国家。将来若能在扩张中加入必要的养分,他们将从全球经济愈加紧密的联系中受益匪浅。

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国内消费。在过去十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1,000多万,自2000年以来实质消费者支出年均上升3%~5%,9成家庭持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因此,面向消费者的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如零售业、银行业和电信业。城市化同时还带动了建筑热潮,在过去十年中创造出20%~40%的工作岗位。

放眼未来,这些多样化经济体一方面要建立起充满活力的国内经济,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增加出口,因而面临着两方兼顾的挑战。除了埃及,他们的出口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劳动报酬除以工人平均输出量)是中国和印度的2到4倍。与其他中等收入的国家一样(如巴西、马来西亚、墨西哥),他们必须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国家眼下已着手朝这个方向努力(如南非和摩洛哥的汽车出口),并应继续建立起自己的相对优势,包括与欧洲的亲近关系、熟练掌握欧洲语言等优势。

在与其他国家齐头并进的同时,这些国家也需要改进教育体系。泛而言之,他们享有全非最高识字率和入学率,下一步应扩大中高等教育入学,改善教育体系的整体质量。

除此,这些国家还需要继续建立内部服务业,这对于提供未来就业机会帮助极大(本机构研究发现,内部服务业几乎创造了高收入国家所有的净增工作岗位,占中等收入国家新工作岗位的85%)。这些国家还可拓展制造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与建筑材料方面,以面向地方、区域市场。此举有助于增加出口,降低进口需求,缓解经常账户赤字。

石油出口国:通过多样化促进发展

非洲油气出口国拥有全非最高的人均GDP,但也是最单一的经济体,包括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共和国、加蓬、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其中既有老牌石油出口国,也有新来者。石油价格上升令出口额激增,自2000到2008年间三大巨头(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尼日利亚)从中赚得1万亿美元,而90年代仅赚3,000亿。这些国家大都把赚得的钱花在恰当的地方,如降低财政赤字、为投资注资以及建立外汇储备。

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始终与油气价格捆绑在一起,制造业和服务业仅占GDP的1/3,还不到第一类国家的一半。由于之前世界其他依赖石油的新兴国家都发展了多样化经济,这些国家也应具有相当的潜力。在印尼,制造业和服务业占GDP的7成,而在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还不到45%——尽管自1970年起这三个国家石油产出量就不相上下。

尼日利亚迈出了经济多样化的步伐,为非洲石油出口国提供了借鉴。自2000年起,自然资源仅占尼日利亚GDP的35%,制造业和服务业则迅速发展,尤其在一系列经济改革后银行、电信业迅速扩张。自2000年起,尼日利亚电信用户从几乎0人上升到6,300万,银行资产增加了五倍。

倘若这些国家可通过石油财务来为发展注入资金,他们一般都能具有强健的发展前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表明,继续投资基础建设和教育、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实现更有活力的商业产业至关重要。但也正如各个石油大国一样,这些非洲国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维持政治改革活力、避免过度投资(尤其在资源领域)、保持政治稳定。简而言之,他们需要避免其他石油供应商曾经遭受的“石油诅咒”。

过渡经济体:建立在当前的收益之上

非洲过渡经济体包括喀麦隆、加纳、肯尼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他们的人均GDP低于前两类国家,但都已踏上了多样化增长的进程。这些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主要依赖某种商品,如赞比亚主要靠铜出口,而莫桑比克主要靠铝,其他国家如肯尼亚或乌干达的产业则相对多样。

这些国家的农业、资源两大产业占GDP的35%,占出口的2/3。但他们同时也在增加制造业出口,尤其是面向其他非洲国家的出口。成功打入市场的产品包括加工燃料、加工食品、化学品、服装以及化妆品。随着经济多样化,这些国家年均实际GDP从90年代的3.6%上升到2000年的5.5%。

这些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拓展非洲内部贸易,因为虽然非洲各国不大,但随着地区一体化创造出更大市场,其前景不可小视。如果这些国家能改善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他们也能与其他低成本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工厂生产力虽然与中印等国不相上下,但由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可由正确的政策改革解决[注释6]——导致非洲的整体成本更高。除此,这些国家的地方服务业(如电信、银行、零售)也有发展潜力。虽然发展迅速,但渗透率依然远落后于第一类国家,因此存在着相当的需求尚未满足,等待公司从中挖掘商机。

预过渡经济体:固本培元

这些国家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马里、塞拉利昂,尚未脱贫,人均GDP仅为353美元,是第一类国家的1/10。有些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和马里日用物资匮乏,存在大量农村人口,而其他国家在历经90年代战乱破坏后,直到纷争平息之后才恢复发展。不过许多预过渡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很快,其中三个速度最快的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马里从90年代的停滞不前到21世纪7%的年均增长率,成果瞩目。饶是如此,他们经济增长时断时续,仍有倒退的可能。

尽管这些国家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即缺乏根本力量——如强大稳定的政府、公共机构、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这些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有:维持和平,坚持依法治国,正确贯彻基本经济原则,创造更可预测的商业环境。除此,他们还需在国际机构、新型私人慈善组织的帮助下加快进程。这些机构正在开发解决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新方法。

有了更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有些能够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例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内拥有世界半数的钴储备,以及全球1/4的钻石储备。塞拉利昂拥有全球5%左右的钻石储备。埃塞俄比亚和马里分别拥有2,200万、1,900万公顷耕地。如果他们能够招商开发资源,就有希望使其经济走上更稳定的发展之路。

若能维持近期的这种趋势,非洲将在世界经济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到2040年,世界年轻人口有1/5在非洲,其劳动力规模也将超过中国。如今世界上6成未开垦的耕地和自然资源属于非洲。非洲消费者导向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亚太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快2到3倍。外商在非投资回报率比在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各国总裁和投资方务必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将对非战略列入长期计划。

眼下是各公司执行这些计划的时候了。已在非洲运营的公司可以考虑拓展业务,而对于尚未付诸实践的公司,越早进入新兴国家,越有机会创造市场、建立品牌、形成产业结构、影响消费者偏好,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商界可以帮助非洲打造美好未来。企业、政府和普通民众一起努力,就能应对非洲面临的各种挑战,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

 

阿察·勒克(Acha Leke)是麦肯锡拉各斯分公司的主管。苏珊·伦德(Susan Lund)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主任。查尔斯·洛克斯伯格(Charles Roxburgh)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伦敦部主任,艾伦德·瓦密伦( Arend van Wamelen)是麦肯锡约翰尼斯堡分公司的主管。

 

作者希望感谢以下对本文做出贡献的同事:马丁·艾勒西(Martijn Allessie)、查尔斯·阿特金斯(Charles Atkins)、马萨·奇隆佳(Mutsa Chironga)、诺伯特·多尔(Norbert D?rr)、雷纳尔多·费欧里尼(Reinaldo Fiorini)、迈克尔·克洛斯(Michael Kloss)、科拉德·鲁菲尼(Corrado Ruffini)、思文·斯密特(Sven Smit)、艾敏·瑞费(Amine Tazi-Riffi)、蒂尔·玛麦莱特(Till Zeino-Mahmalat)、纳迪亚·特佛斯(Nadia Terfous)。

 

注释:

1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Lions on the moveThe progress and potential of African economies,将于2010年7月发行,届时将可登陆mckinsey.com/mgi浏览。

2 资源在GDP增长中占24%,来源于资源收入的政府支出另占8个百分点。

3该协议因开采权利问题遭到法院阻拦。原协议价值90亿美元,至本文发表,协议已落实60亿美元,剩余30亿美元仍在讨论。

4 以购买力平价计,考虑了各个国家不可交易物品的相对价格。

5 2008年,这些国家有的GDP达到或超过100亿美元左右,有的GDP从2000年到2008年年增长率超过7%。

 

6 Alan Gelb、Vijaya Ramachandran、Manju Kedia Shah联合著有Africa’s Private Sector: What’s Wrong with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华盛顿全球发展中心2009年出版。

 

译  李晓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