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魏氏三祖”——“三曹”

 丘山书屋75 2014-04-28

论“魏氏三祖”——“三曹”

    建安时期,曹氏一门堪称文学世家,诗人很多。除了曹操本人及曹丕、曹植外,丕妻甄后,丕弟白马王彪,丕子魏明帝曹睿等都能诗。由于曹操、曹丕、曹睿为曹魏三代统治者,故沈约、王僧虔、钟嵘将他们并称为“魏氏三祖”。但以成就论,则曹操、曹丕、曹植最为突出。

(一)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其家庭出身是微贱的,他的父亲曹嵩是汉桓帝时宦官曹操腾的养子,《三国志·魏武帝纪》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可知其先世社会地位不高。又说其汉相国曹参之后,则恐不可靠(陈华昌《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一书有考辨,可参)。曹操的家庭出身,加上当时时代风气的影响,使他很少受传统伦理观念价值标准的束缚,他重视实效,崇尚刑名之学,在日常生活中也简易随便。《三国志·武帝本纪》云:“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云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世说新语》引云:“曹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也?’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云:‘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琳文中曾说他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剽狡锋协。”从个性来看,他的特点可说是生性机警,简易通脱。而所谓通脱,就是无所拘泥,不固执,个性与感情能够直率地表现出来。这种个性当然也影响并体现于其文学创作。
    曹操是政治家兼文学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了决定性的领导地位,和进步作用。这表现在:

    1、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与他的汲引罗纳有很大关系。汉末社会动乱,文士颠沛流离,分散各地,是他将他们吸纳到自己的身边,从而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如徐干、刘桢、杨修、邯郸淳、吴质、陈琳、应瑒、王粲等,无不是在他的感召与延揽下走到邺城的,邺下文人彬彬之盛的创作局面的形成,曹操实有力焉。

    2、他在鼓励文人为他效力的同时,还勉励他们努力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如陈琳草具书檄,深得他赏识,“数加厚赐”,阮瑀受命作书与韩遂,亦受到表彰。

    3、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兴盛。《文心雕龙·时序》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三国志·魏书》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而且他常常兴之所至往往要他人参与其事,从而形成了当时集体性的文学创作活动。因此,没有曹操,就难以形成当时文学繁荣的局面。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其兄曹昂早死,故其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爵位。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而治,即位后也有一些开明的政策,表明他力求做一个明君。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对文学创作也很重视,是曹操之后建文坛的又一领袖。

    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曹植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遭遇,是与他和曹丕的争为太子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他少时以才思敏捷而深得曹操的宠爱,一度曾被立为太子,但由于他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的成熟与老练,最终在与曹丕的明争暗斗中失败。由于有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在曹操死后,他的日子便很不好过。曹丕继位后,他位为藩侯,但曹丕对他颇多猜忌,屡屡更换封地,加上曹丕的部下多方谗毁,他受到了严厉的迫害,名为侯王,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得咎,行同囚徒。魏明帝即位后,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多次上书,力图得到任用,但仍得不到信任,最终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二)

“三曹”的文学创作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纪事类诗歌对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作了真实的反映,如《蒿里行》、《薤露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等。其中《蒿里行》写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被明人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述志诗有的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度关山》、《对酒》为代表。如《对酒》:“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囹囿空虚,冬节不断人。”还有的则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游仙诗则有《气出唱》三首、《精列》。《咏史》有《善哉行》三首其一等。
    曹丕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30篇,诗歌据钟嵘《诗品》,说原有百余首,现存约四十首,另《典论》一书,今存二篇。他对诗歌发展是有贡献的。
    曹丕的诗歌,就题材而言,可分三类,一曰公宴诗,这类诗大多写游赏宴欢之乐,模写山水,往往与诸子同题共作。二曰抒情言志之作,三曰写男女爱情及游思妇题材。其中以第三个方面写得最好,也最有特色。其次,他的诗在体裁上比较多样,四、五、六、七言,杂言均有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他的《燕歌行》二首(其一)。曹丕的散文中,《与吴质书》与《又与吴质书》是两篇极富感情色彩的书信体散文。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他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具有昂扬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精神。代表作品有《白马篇》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赠徐干》、《鰕 篇》等也都充满豪迈气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在诗歌中主要是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代表作品《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等。也有个别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如《泰山梁甫行》。李宝均在《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一书中高度评论了曹植:“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出同时代的人。”
                                   (三)

在艺术上

    曹操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出悲凉、沉雄、直朴、刚健的艺术特色。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曹操现存的二十五首诗歌全是乐府诗,这些诗歌沿用了汉乐府的题目以及乐府民歌中常见的题材,在这一点上他明显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但是他又对汉乐府民歌进行大胆的革新,因而富有创造性,这种革新,表现在一是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眼界较狭小,对重大事件较少涉及,而他则在乐府诗创作中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这就对民歌的传统有所突破。二是他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曰:“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这是古辞内容,而曹操的《短歌行》在咏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又加进了求贤才的内容。《蒿里行》、《薤露行》,原是丧歌,崔豹《古今注》云:“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唏灭也。亦谓人死魂归蒿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挽歌。”但曹操却用来写汉末时事。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在运用汉乐府这一形式时,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种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朱乾《乐府正义说:“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方东树也说他是“用乐府题目作作诗。”而这正是他对乐府的一大贡献。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弊,满目苍瘐,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蒿目时艰,故其抒发情感往往慷慨悲凉,这也成为他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而在诗歌的语言上,他又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而是喜从大处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地坦露自己的胸襟,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故钟嵘评云:“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云其:“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陈祚明云其“跌宕悲凉,独臻超绝。”

    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这是因为《诗经》之后,文人的四言诗很少出色者,他不是机械的摹拟《诗经》,而是在内容与情调、句法、词法均有创新,从而使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大放异彩。
    除诗歌外,曹操的散文也颇有特色,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文风的特点是清峻与通脱,也即是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说话大胆,言辞锋利,用极简洁的形式与朴素的文笔,坦露自己的心境。最著名的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尉侨玄文》、《遗令》等。

    曹丕的诗主要以细腻的笔调、清丽的语言,抒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代表作是《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燕歌行》诗的意义在于,一是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创作的七言诗。七言诗的形式,在曹丕之前,只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每句中间加有一“兮”字,而曹丕此诗则完整的七言句式,因而他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尽管它还是句句押韵,音节不免单调,但却直接为后来七言诗的成熟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第二,这首诗情致凄婉动人,语言浅显清丽,音切和谐流畅,很能体现曹丕诗的艺术风格。作者将思妇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上来描写,即景抒情,即委婉细腻,又凄恻感人。开头三句写秋景,以燕雁尚知时令以兴起女子对远行丈夫的怀念。“慊慊”二句揣度对方远游也必定思念故乡。“贱妾”以下五句写女子百无聊赖的思念情状。最后四句补写夜景,末二句感慨牵牛、织女隔河遥望,为他们无辜被隔离而叹息。这样景情结合,非常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相思别离的幽怨之情。全诗语言上平易清新,颇有个性特色。
    曹丕的散文中,《与吴质书》与《又与吴质书》是两篇极富感情色彩的书信体散文。像这样叙述友情,悲伤亡友的文字,其情之浓郁感人,确是极为少见的。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间的书信,愈来愈普遍的以精美的文辞写景,抒情以增强文学色彩,曹丕可说是开风气者。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式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像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池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上几点,是曹植诗歌在艺术上的特殊之处,也是他最具创造性的地方。

(四)

“三曹”在诗创上既有相同处,亦有不同点。

     从建 功 立 业 、扬 名 后 世 来看,曹 操 “挟 天 子 以 令 诸 侯 ”,以 天 下 为 己 任 ,其 政 治 理 想 最 具 代 表 性 ,对 同 时 代 的 文 人 有 很 大 影 响 。曹 丕 博 通 经 史 百 家 ,又 善 骑 射 ,好 击 剑 ,颇 有 “救 民 涂 炭 ”之 志 。曹 植 怀 抱 “戮 力 上 国 ,流 惠 下 民 ” 的 壮 志 ,而 不 甘 以 文 士 自 居 。

    建 安 诗 歌 悲 凉 慷 慨 的 精 神 ,在三人身上都有体现: 曹 操 《短 歌 行 》:“慨 当 以 慷 ,忧 思 难 忘 。”曹 丕 《于 谯 作 诗 》: “慷 慨 时 激 扬 。”曹 植 《薤 露 行 》:“慷 慨 独 不 群 ”;《野 田 黄 雀 行 》: “秦 筝 何 慷 慨 ”;《赠 徐 干 诗 》:“慷 慨 有 悲 心 ,兴 文 自 成 篇 ”;《情 诗 》: “慷 慨 对 嘉 宾 ,凄 怆 内 伤 悲 ”;《弃 妇 诗 》:“慷 慨 有 馀 音 ,要 妙 悲 且 清 ”等 。还 有 “悲 风 ”这 个 意 象 ,在 建 安 诗 歌 中 也 常 出 现 ,如 曹 操 《苦 寒 行 》:“树 木 何 萧 瑟 ,北 风 声 正 悲 。”曹 丕 《燕 歌 行 》二 首 其 二 : “悲 风 凄 厉 秋 气 寒 。”曹 植 《野 田 黄 雀 行 》:“高 树 多 悲 风 ”;《杂 诗 》:“高 台 多 悲 风 ”,“江 介 多 悲 风 ”,“弦 急 悲 风 发 ”;《赠 丁 仪 王 粲 》:“悲 风 鸣 我 侧 ”等 。

     人 生 苦 短 的 哀 叹 ,是 建 安 诗 歌 的 另 一 个 主 题 。当 时 社 会 动 乱 ,生 灵 涂 炭 ,疾 疫 游 行 ,人 多 短 寿 。如 曹 丕 享 年 40岁 ,曹 植 享 年 41岁 。慨 叹 岁 月 短 促 、功 名 未 立 ,却 仍 努 力 追 求 。曹 操 的 《短 歌 行 》就 是 这 方 面 的 典 型 。又 如 曹 植 的 《赠 徐 干 》:“惊 风 飘 白 日 ,忽 然 归 西 山 。圆 景 光 未 满 ,众 星 灿 以 繁 。志 士 营 世 业 ,小 人 亦 不 闲 。”游仙诗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与主题。曹操有《气出唱》三首及《精列》,均是其代表,也有一些诗中对求仙表示怀疑的,如曹植诗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曹操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等。这些诗不论是正面的希企求仙,还是反面的否定神仙的虚妄,都反映了神仙之说对文人的影响。这种长生求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建 安 诗 人 多 高 自 标 置 ,以 文 才 武 略 自 负 ,在 进 行 诗 歌 创 作 时 ,便 不 肯 踵 武 前 贤 或 效 法 同 辈 ,而 是 另 辟 蹊 径 ,努 力 展 现 自 己 独 特 的 风 貌 。如 曹 操 诗 古 直 悲 凉 ,气 韵 沉 雄 ;曹 丕 便 娟 婉 约 ,有 文 士 气 ;曹 植 诗 “骨 气 奇 高 ,词 采 华 茂 ,情 兼 《雅 》怨 ,体 被 文 质 ”(钟 嵘 《诗 品 》)在风格上,曹丕的诗歌更多地具有清新流丽、细腻缠绵的特点,这一点与曹操的古直苍凉不同。所以清人沈德潜说他是“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鲜 明 的 个 性 色 彩 ,三人诗 歌 独 具 魅 力。在 诗 体 的 运 用 上 ,也 各 具 匠 心 。曹 操 的 四 言 诗 独 擅 一 时 ;曹 丕 的 《燕 歌 行 》二 首 被 誉 为 七 言 之 祖 ;曹 植  则 以 五 言 诗 名 世 。在 诗 歌 语 言 方 面 ,曹 操  较 为 朴 质 ,曹 丕 则 较 秀 美 ;曹 植 既 有 风 骨 ,又 富 文 采 ,成 为 那 个 时 代 最 杰 出 的 代 表 。诗 歌 独 具 魅 力 的 标 志 。      

      诗 歌 带 有 浓 郁 的 悲 剧 色 彩 ,曹 操 诗 “悲 凉 ”(钟 嵘 《诗 品 》),曹 植 诗 “颇 有 忧 生 之 嗟 ”(谢 灵 运 《拟 魏 太 子 邺 中 集 ·平 原 侯 植 诗 序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