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腿蘑发生鸡爪菌的病因及防治

 老刻刀 2014-04-28

鸡腿蘑发生鸡爪菌的病因及防治

   2008-3-31 08:38:33

  鸡爪菌属于竞争性杂菌,是一种蕈状芽孢杆菌寄生鸡腿蘑菌丝体上,与鸡腿蘑菌丝争夺营养,然后转入生殖生长,产出形状似鸡爪的子实体。鸡爪菌的菌丝初期灰白色,后形成索状向料层伸展,然后爬上料面产生原基长于土层表面。鸡爪菌子实体初期为浅褐色或棕红色,内部白色木质化,闻有异味。

  鸡爪菌原生于土壤腐殖层,子实体成熟后散发担孢子,通过空气、土壤、水、堆肥以及昆虫等传播。在温度20-30℃时容易发作,夏秋季节孢子大量萌发,传播很快。鸡腿蘑前期菌丝生长阶段发生鸡爪菌侵袭时,养分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生长;后期随着鸡爪菌的菌丝蔓延,分泌出一种有害的胞外酶,蚀袭鸡腿蘑菌丝,使菌丝逐步萎缩,无法转入生殖生长,以致不出菇。防治鸡爪菌的措施如下:

  一、优化场地,堵绝病原菌。栽培场地土壤、杂草、垃圾等是鸡爪菌繁殖的地方。要杜绝污染源就要做到三强调强调水旱轮作,1年种农作物,1年种菇;强调环境卫生,提前清除周围杂草垃圾与废料;强调消毒灭菌,场地翻土晒白,用石灰水喷洒消毒。
 
  二、科学配料,杀灭潜存有害菌。鸡腿蘑是用棉籽壳、玉米芯、蔗渣等作为原料,而这些原料中往往附着有害菌孢子。要根绝就得做到三必须必须选料曝晒,选择无霉烂变质的原料,并曝晒1-2天,利用阳光紫外线杀灭有害菌孢子;必须配方合理,掌握原料(棉籽壳或玉米芯等)占85%,麦麸10%,石灰粉3%,石膏粉1%,复合肥1%,加水110%pH7-8必须堆料发酵,发酵是杀灭鸡爪菌的有效手段,将原料加水拌匀后,堆集发酵2-3天。当料温上升至65℃后翻堆3-4次,达到料色棕褐,呈现大量放线菌菌丝及孢子,有香味,pH7.5为宜。

  三、育好母体,以强制弱。为根绝鸡爪菌,采取育好母体以强制弱,为此严格执行四要求料袋灭菌要求100℃后持续4-6小时;接种要求无菌操作,防止病从口入培养室要求事前消毒杀菌,可用气雾消毒盒或硫磺熏烟消毒;培养室要求温度23-25℃,不超过28℃,室内干燥,避光,注意通风,抑制病菌发作。

  四、讲究覆土,强化消毒。鸡腿蘑不覆土就不出菇,但土壤中病源菌较多,为此必须四注意注意选土,选择没发生过鸡爪菌的土壤作为覆土材料;注意消毒,覆土材料曝晒2-3天后,再用2%石灰粉拌匀消毒;注意灭菌,将覆土材料集堆后打入蒸气,土温上升到65℃时保持1-2天,然后打散排除废气;注意土质含水量,覆土含水量不超25%

  五、出菇管理,营造环境。鸡腿蘑出菇阶段也是鸡爪菌子实体发作时期,为此必须采取五控制控制水源污染,长菇期喷水禁用池塘水、沟水等污染水质;喷水增湿空间相对湿度不超过95%,以防有害菌孳生;控制光照度,菇棚光线以500-1000勒克斯散射光为宜;控制有害气体,长菇期加强通风,保持菇棚空气流畅;控制与有害菌混生,一旦发现鸡爪菌迹象,立即把菌丝连同培养料一起挖出,远离菇房处理,并在患处撒上石灰粉,防止蔓延,或采用鸡爪菌立灭王药剂杀灭。控制成熟期,覆土后10-15天菇蕾大量发生,菌柄抽长、菌盖饱满时即可采收,防止过熟霉烂引起鸡爪菌侵蚀。

近几年鸡腿菇栽培过程中普遍发生一种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杂菌,因其子实体形似鸡爪,常被称为鸡爪菌。该菌常发生于鸡腿菇出菇阶段的中后期,轻者减产,重者二、三潮菇绝收。以下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防治鸡爪菌的几项措施,

一、培养料的处理。培养料在发酵前各种成分都要打碎、磨细,晒34天,尤其是有的配方中加入畜禽粪类,若不经过充分日晒是不能使用的。建堆时首先把所需各种成分混合均匀,加水把含水量调至6570%。建堆时堆宽12-15米,高 0.81.0米,自然成梯形纵向延长。在堆的腰部隔3040厘米,用直径34厘米的木棍平行打两排洞。当料中心温度上升到6065℃以上开始计时,24小时后翻堆,复堆后当料中心温度重新上升到6065℃以上时,再经过24小时发酵结束,随后应重新调整培养料含水量6065%。

ph 7.58

二、栽培场地要施行轮作。鸡腿菇收获完毕彻底清理床面,有条件的可施行一年以上轮作以减轻病虫危害。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鸡腿菇时,夏茬可种一茬玉米或大豆。如果春茬种植鸡腿菇后,紧连着种植秋茬,往往会引起鸡爪菌的大发生。

三、覆土处理要严格。鸡腿菇不覆土不出菇。覆士要选择远离栽培场地从未种过鸡腿菇地块的土壤,最好是20厘米以下的深层土。覆土要过筛加入1%石灰粉,每百公斤上喷施1000倍甲醛溶液51o公斤起堆,用塑膜压严闷24小时即可施用。

四、及时防治。鸡爪菌一旦在床面发生,要及时连带下面的培养基一块清除掉,放入塑料袋中带出棚外深埋。发生鸡爪菌的四周撒施生石灰粉。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7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700倍液喷雾。

 

 

二、腐烂病

是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病害,危害较重。染病子实体初为褐色,后菌盖变黑腐烂,最终只残留菌柄。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时易诱发此病,夏季反季节栽培时发病率高。无公害防治:投料前用石灰水、烧碱等对菇棚进行消毒;空气湿度及覆土含水量要稍低;发病初期可用农用链霉素(浓度100200毫克/1000毫升)防治;及时拔除病菇,以防传染。

三、褐斑病

染病初期,子实体菌柄和菌盖上出现褐色斑块,逐渐扩大,最终使整个菇体变褐。覆土层和环境的湿度过大及出菇期间喷水不当易诱发此病,夏季反季节栽培时易发生。无公害防治:出菇期覆土含水量不宜过高,以土壤不粘手、表层土露白为宜;出菇期尽量避免向幼菇上喷水,环境湿度大时,应加强通风降湿。

褐色鳞片菇 表现为菌盖表面鳞片多,并呈褐色,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光照过强、湿度偏低而引起鳞片变色。预防该病发生,出菇期间应做好遮光管理,使其处在弱光下生长,避免强光照,相对湿度在80%85%,若低于70%时要及时向墙壁和地面喷水。

1、胡桃肉状菌:又名假木耳,是鸡腿菇栽培中易发生的一种恶性传染病。发病初期多在覆土层内产生浓密白色棉絮状菌丝,继而在土表层发生大小不等类似木耳形状的子实体,挖开发病部位培养料会发出浓烈的漂白粉味,鸡腿菇菌丝自溶,培养料发黑。防治方法:(1)严格挑选菌种,凡发现不良的菌种坚决不用。(2)覆土必须取表土20厘米以下的土,并严格消毒。(3)用浓石灰水在局部灌淋,并停止供水,待局部泥土发白后,小必搬出,远离深埋。

1.胡桃肉状菌 又名假木耳,是鸡腿菇栽培中较易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病初期多在覆土层内产生浓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继而在覆土的表层发生大小不等的类似于木耳形状的子实体,挖开发病部位?培养料会散发出浓烈的漂白粉气味, 
培养料发黑。其防治方法为:(1)严格挑选菌种。(2)所覆的土必须是取自于地表20厘米以下的土层,并严格进行消毒。(3)发病后用浓石灰水局部灌淋,并停止供水,待局部泥土发白后小心挖出,并将其运至较远的地方深埋。

 2、白色石膏霉:该病是由培养料偏酸而引发的一种病害。一般在下种1015天内发生,初期在覆盖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白斑块,状如石灰粉。老熟时斑块变粉红色,并可见到黄色粉状孢子团。挖开培养料有浓重的恶臭味,鸡腿菇菌丝死亡、腐烂。防治方法:(1)培养料发酵时添加5%的石灰粉,调节PH值为8·5。(2)局部用500倍多菌灵或5%的石碳酸喷洒。(3)加强通风,降低畦面的空气湿度。

 3、鬼伞类竟争性杂菌:该杂菌孢子是混在稻草等原料进入菇床,510天床面便出现大量的鬼伞菌与鸡腿菇争夺营养。其子实体腐解后流出墨汁样孢子液,继代极快。防治方法:(1)选用新鲜干燥的稻草作培养料,并采取二次发酵,以杀灭鬼伞孢子。(2)发现鬼伞应及时在未开伞前摘除,并深埋。

 二、虫害

 1、螨类:螨的种类较多,主要危害菌丝和子实体,虫口密度大时,鸡腿菇无法形成子实体。螨类来源于稻草、禽畜粪便,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繁殖极快。防治方法:(1)栽培场地在使用前要认真清理杂物,并使用敌敌畏喷杀一遍。(2)培养发酵温度达到55时,料堆表面用2000倍克螨特喷杀。(3)菇场定期喷洒1000倍敌敌畏或2000倍卡死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