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夏日天棚--孟掌櫃(珍藏)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8

          老北京---夏日天棚

 炎夏數伏來臨了,舊時京城每到炎夏四合院裏都會高搭大棚,俗稱天棚,以蔽烈日。即使一般院落,住東房人家也會在廊簷下掛起可卷可放的葦簾以遮西曬,家門口會掛起竹簾子以防蚊蠅侵入,這成了老北京的一道風景。

老北京搭天棚的風俗歷史悠久,尤其在明清民國時代,京城的皇廷貴族、達官貴人或商賈人家,每逢夏季都要在衙門裏、自家庭院裏,搭建天棚防曝曬、降暑熱,一般百姓便仿效搭建簡易的天棚。

京城每年到暑夏烈日炎炎的夏季,酷熱難忍,街上行人紛紛戴上草帽或打上傘,百姓們的院裏除可在大樹下乘涼外,有條件的就會搭建天棚以蔽烈日。在天棚下如置身於清涼世界,再沏上一壺清,人們扇著大蒲扇在棚下休閒是十分愜意的感受。孩子們更是興高采烈地玩彈球、拍洋畫、抽漢奸,也有跳房子等,清涼的環境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搭建天棚由棚鋪負責,所以京城的棚鋪曾興盛一時。棚鋪除搭拆棚的業務外,也製作銷售防曬的葦簾、花牆等。

有一家棚鋪叫“長興盛”,孩子們叫它席鋪,就專門給城裏四合院、大宅院搭天棚,聽說他們還給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搭過大棚,也負責公園裏花池子裏的花障等活計。

搭的天棚有的是席棚,也有是布棚。天棚有粗棚和細棚之分,細棚中間起脊,並能用蘆葦竹子編織出瓦壟、椽頭、鴟吻等飾物,也可搭建牌坊、照壁等活計。粗棚相對就簡單多了。

幹這一行業的工匠技藝精妙絕倫,身體敏捷,登梯爬高十分靈巧,孩子們稱他們為 “猴爬竿的”。幹這個行業的人,都要在棚鋪學徒三年,學成後經謝師禮後才能成為正式棚匠。

搭的天棚,夏季叫涼棚,冬季叫暖棚。搭棚的材料有沙篙,也稱杉筒,是杉樹一類的樹幹砍去枝葉後製成細長的杆子,還有麻繩、竹竿、葦席。棚的四周可裝玻璃窗,更有講究的還有欄杆、平臺,地面還可鋪地毯,棚壁上可懸掛屏等飾物。辦喜事時玻璃上的大紅喜字在陽光照射下格外喜興。

按照用途,天棚有喜棚、喪棚、涼棚、暖棚、燈棚等種類和說法。

搭棚的工匠們個個身體矯健、擅長攀高,所帶工具有裁席和斷繩的彎刀,縫席用的月牙形大彎針及小線繩,他們相互配合默契。

夏天搭的涼棚較為高大,所以叫天棚。大棚搭起後可罩住整個院落,棚的頂部都留有透氣通風的空當,空當口上搭有可操作的卷席,早晚可拉開通氣透風,午間太陽曝曬或下雨時可以關上,用小線繩操作非常方便。涼棚在伏天後,仍由棚鋪負責拆除。

一般小戶百姓家,院子小,尤其是住東房的人家,為防止西曬,就在廊簷下掛上葦簾防曬,夜晚可隨時卷起。

在秋冬季時,席鋪裏開始編制不同規格的葦箔製品。編制的葦箔可大可小,或長短不一,也可密可疏,一般葦子之間相距約一個手指頭。製作時一般三人合作,首先把原料葦子頭和尾部砍去,編制用小繩也就是麻繩,先纏繞成叫“穗子”。這個穗子很重要,如果繞不好的話就會影響進度,有時還會造成亂線。繞成好用的穗子,編制速度快、品質好,一張葦席半天即可完成,我們小時經常蹲在旁看他們編席,並拿葦毛也叫蘆花,嬉笑打鬧。

冬季搭的棚叫暖棚,使用材料主要是大棉布簾,一般是藍色的大棚,這常用於紅白喜事、小孩辦滿月和祝壽時用。布棚防風保暖,門口掛一大門簾子非常醒目。

如今人們早已搬進高樓大廈,房間裏有空調等現代降溫手段,搭天棚的景象早已成為歷史,現在要看大棚,只有到重要節日或春節還有搭棚賣節日商品或爆竹的,他們搭的席棚和布棚,還有點過去天棚的味道。

棚--棚聂鑫森

    “棚,栈也”(《说文解字》),最初的意思是楼阁,以后才转指棚架和小屋。“用竹、木、芦苇等材料搭成的篷架或小屋,如:豆棚、凉棚、棚厂”(《辞海》)。

    我这里想说一说作为临时建筑的棚屋。

    俗语云:“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

筵席。”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因贾敬死去,“贾蓉得不得一声儿,先骑马飞至其家,忙命前庭收桌椅,下隔扇,挂孝幔子,门前起鼓手棚牌楼等事。”《金瓶梅》第六十三回,因办丧事,也提到“罩棚”和“榜棚”,前者是丧家请僧道超度死者时念经做法事临时搭的棚屋;后者是丧家在门前临时搭的棚屋,上挂坛榜,坛榜上书写死者官职姓氏,由哪家僧道办理法事以及年月日等。这类棚屋称之为丧棚。

    还有办喜事临时搭的棚屋,称之为喜棚。作庆寿之用的棚屋,名曰寿棚。

    大户人家到了夏天,为遮挡酷热的太阳,往往请人在庭院里搭起高大的凉棚,用来避暑纳凉。

    在旧时代,城里专门开设有棚铺,雇请一班手艺高超的棚匠,从事这种为人搭棚的业务。南方搭棚,往往要挖坑埋竿,先立构架,“而北京则不然,多平地竖立杉篙,不用刨坑,也不埋坑,且支搭极为牢固,不管有多大风,棚杆纹丝不动。另外北京有钱人家庭院宽阔,多爱搭起脊棚。它棚顶高大,四面有大玻璃窗(玻璃上绘有五福捧寿花样),呈宫殿式起脊。这种棚费工费时,所需材料(如芦席、杉篙、杆子、绳子等)为数颇多……北京最负盛名的棚铺,西直门内有棚匠刘(名刘海棠),以搭棚起家,能搭各种各样的棚,曾搭过起脊宫殿式的棚子闻名遐迩”(《旧都三百六十行·棚匠》)。

    刘叶秋在《京华琐语·消夏拾零》中,说到北京的大宅门为办婚丧嫁娶、作寿庆贺等事,“除在院里搭大棚外,还在门口儿的大街搭棚,连到对面的便道上去,叫做过街棚。”他特别介绍了立夏之后庭院所搭遮阳的天棚(凉棚):“先以大杉篙安柱扎枷子,随用一种粗如手指大过饭碗的半圆形的大钩针,穿上麻绳,把一张一张的席连接缝好,然后两面铺席上顶子,顶上有拉绳可以从下面任意卷舒,太阳晒时就放下来,遇上阴天下雨就拉起来。”

    凉棚、喜棚、丧棚、寿棚,作为一种临时的建筑形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条件下,对稳固的建筑形式的补充。在今天的某些应急的场面,在帐篷缺乏的情况下,简易的临时性的棚屋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它的原材料极为普通,搭建起来比较便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