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 记忆中的老影星之十五千面人谢 添

 咖啡茗屋 2014-04-28

记忆中的老影星之十五千面人谢 添  

 

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电影艺术的电影人谢添,

作为演员,他被称为“银幕上的千面人”,

            作为导演,他被誉为“中国的卓别林”。

用电影记录了一个时代,留下一部部传世之作,

给广大电影观众留下了久违的记忆。

 

 谢添,原名谢洪坤,曾名谢俊,男,汉族,1914年6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广东省番禺市,就读于天津英文商务专修中学。

 

1933年谢添在天津开始业余话剧演出,曾参加鹦鹉剧社,演出田汉、曹禺等人的剧作。

1935年谢添来到上海参加业余剧人协会。

1936年谢添初登银幕,在明星影片公司拍摄了《夜会》、《清明时节》、《生死同心》等影片。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随上海业余旅行剧团赴四川 

1939年在成都任西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参加拍摄了影片《风雪太行山》,并演出话剧《芦沟桥》、《太平天国》、《钦差大臣》、《重庆二十四小时》、《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 

抗战胜利后在中电三厂拍摄的影片《追》中饰演角色。 

1949年,新中国建立,谢添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时期。

 建国后,谢添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中饰演儒雅的宋教授,在《走向新中国》中饰演唯利是图、深藏不露的总经理,在《新儿女英雄传》中饰演刁滑凶顽的汉奸张金龙,在《六号门》中饰演蛮横无礼的封建把头马金龙,在《无穷的潜力》中饰演淳厚朴实,大公无私的劳动模范孟长友等角色。 

《六号门》中演马金龙 

1958年在影片《林家铺子》中,谢添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这个既是被压迫、被剥削者,又是压迫、剥削者的旧社会小商人的艺术形象。谢添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特定人物的复杂心态,以精湛的演技从不同侧面刻画了江南小镇林老板的独特性格,使其在十七年影片工农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况下独具风彩。 

 

之后入北京电影学院专修班学习。导演影片十余部,其中《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由他导演的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谢添的作品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他还参加了《洪湖赤卫队》、《老人与狗》等影片的演出。 

 谢添演出的电影《洪湖赤卫队》剧照

谢添常常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着代表“明天”的孩子们。他深感孩子们可看的东西太少了,决心要用电影来为小朋友们服务。他体会到:要拍好儿童片,先得把自己放到儿童中去,以同辈人的身份去熟悉他们,观察他们,表现他们。谢添导演的儿童片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显示出导演的匠心与“童心”。 

 喜剧是让人笑的艺术,但笑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笑声中移风易俗,使人受到教益。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喜剧,更可以用喜剧样式热情地歌颂我们美好的社会风尚,崇高的理想,英雄模范行为;以幽默的笔触谱写时代的赞歌。谢添导演的《锦上添花》、《甜蜜的事业》就是这样一些寓教于乐的喜剧故事片。 

 谢添导演的戏曲喜剧艺术片《七品芝麻官》,取戏曲艺术的精华,而又不拘泥于舞台框框,将喜剧的夸张与电影特技冶于一炉,为戏曲剧目搬上银幕摸索了一些新经验。  

谢老生前扮演的最后一个角色是1998年电影《红娘》中的老和尚,

最后一个主要角色是1992年电影《老人与狗》中的老人,

最后一部导演的影片是1988年的蒲剧电影《烟花泪》。 

   

这位被称号:“银幕上的千面人”、“中国的卓别林” 的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谢添于2003年12月1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谢添从影近半个世纪,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导演了很多脍炙人口留下久违记忆的优秀影片,在中国电影表、导演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本人收集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