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修辞类试题专项突破

 紫曦唯幂1 2014-04-28

中考修辞类试题专项突破

                                   来源:语文2013年第35

  王孔文

[知识归纳]

    《新课程标准》把修辞的要求定位为“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要求淡化修辞的考查。从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来看,对修辞考查,重点放在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恰当运用”上,实际只是淡化了对术语的考查,对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不仅仅是“了解”和“体会”。其考查的范围以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夸张八种为基本对象,引用、对比、借代、反语有时有涉及。

   常见的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是:

   1.比喻和比喻义

比喻往往是由修辞的比喻用法渐渐固定下来而形成的。比喻义跟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的用法产生出来的新义;而比喻是临时使用的,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这个意义就不存在了。

2.借喻与借代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借喻是因为“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XXXX”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3.排比和对偶

排比和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4.排比和反复

从语言单位的数量上看: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反复只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复部分即可。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须是语句中所有字相同。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   

5.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醒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醒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回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用叹号。设问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题型扫描]

一、修辞辨析

    1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

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排比)

[解题指津]此题是对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选择。解答时,要认真品读句子,根据平时积累的修辞知识进行判断。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构成,而D项只有两个句子,因此构不成排比。

参考答案:D

二、赏析作用

    2.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还有什么必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解题指津]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能力。这段文字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反问、排比等修辞方法,选项ABC的说法都正确。选项D中,反问的修辞是对的,但对其作用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读书能给人内心世界带来美好感受的情形

参考答案:D

 三、仿写句子

 3 .阅读下面文字,补写一个与所给句子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情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将修辞手法放在补写句中来考查的题目。做题时除了要注意补写的句式应与所给句子相同或相似外,还要注意修辞运用的一致性。很明显,所补写句子应与所给句子构成排比句,同时补写句子是对“无字处读书”的阐释。

参考答案:示例:(1)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2)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有错必纠]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更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拟人与比喻)

B.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夸张)

C.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比喻与排比)

D.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夸张)

[解析]此题失误的最大原因是审题不清,按习惯性思维作答。有的同学一看判断错误类选择题,就习惯了去找判断正确的,结果看完A就直接选定了;还有的同学虽然审清题要求了,却没有仔细研读选项,凭借“像”这一模糊认识,就贸然选了D。事实上,C项“有时像”只有两个,不构成排比。

参考答案:C

2.下面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母亲说:“你呀,天生一副菩萨心肠!看人家香椿,你就说那树多疼啊——操的那闲心,能把人笑死。”——她不知道她把“操闲心”的嗜好丢在了哪里,反正,慢慢地,岁月把她带大,也把她的一颗心带糙了,带硬了,带倨傲了

[解析]对于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很容易看得出来,是“排比”。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有的同学在分析时,只注意到了句义本身,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岁月带给作者的感受”,而忽略了“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的影响力的分析。显然,要做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试题,同学们有必要对各类修辞手法的作用做一下梳理和掌握。

参考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岁月带给作者的感受,另一方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升格演练]

  1.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4)难道你就只觉得他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A.对比 夸张 比喻 设问    B. 对偶 比喻  引用  反问 

 C.对比  夸张 引用 反问   D.对偶   比喻 比喻  设问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拟人、排比、夸张)

B.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夸张)

C.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待着点什么。(拟人)

D.知识好像沙石下面的泉水,挖得越深越清澈。(比喻)

3.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选自莫言《我的梦想》)

                                                                        

4.请根据你对语文的理解,仿照句式,续写两个恰当的句子。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升格演练”参考答案]

1.C  2.B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编辑的钢笔字潇洒漂亮,龙飞凤舞,也突出了我对收到第一封信的印象之深,记忆之鲜活。  4.示例: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