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有两个传统灯节,一个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灯节,一个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灯节。 两个灯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是以灯为节,以灯为乐。不同之处是,北方正月十五正值严冬季节,其灯虽然以纱绢琉璃明角为奇,但以冰灯为胜。灯的大小、方圆、高矮、长短不尽相同。图案有兰梅竹桂牡丹芍药、龙凤虎豹、牛马犬猫、《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无所不绘,并以张挂悬摆为式。 七月十五恰在初秋,风凉暑消,瓜菜成熟。其灯以纸为质,却以鲜瓜果绿植物灯为最佳。其灯以鱼鳖鹅鸭莲花荷叶等水族水禽水中花为形。不悬不挂,以手持手举及水浮为式。无论何种形式,统以“荷花灯”为称。 说到北京中元节荷花灯中的瓜果植物灯,堪称一绝,不由细说几句。 京师北京,人杰地灵,物产不薄,信手拈来,其瓜其果其花其草,都有可能被制成式样独特的可燃灯具。故此七月十五的河灯中就有西瓜灯、苤蓝灯、茄子灯、葫芦灯。岸上,能够被人拎在手中、举过头顶、植在地上的灯,仍有以天然植物制成的,其中最普遍、最有名的当为荷叶灯、蒿子灯。 北京地处燕山脚下,虽无三秋桂子、十里荷香之美誉,但荷花在北京却是到处可觅其芳踪。颐和园、太液池、什刹海、护城河、通惠河,从皇家御苑到王府私邸花园,从养藕农户到水边船家,无处不见其亭亭玉立。什刹海的莲花泡子,荷莲蔽水,香飘十里。因荷繁而生市场,市场以荷花为名“荷花市场”,又因荷而创出北京一品名小吃:荷叶粥。以碧绿的荷叶为锅盖,盖在白米粥锅上。热气熏蒸,荷露滴下,粥色变为荷叶般淡绿。荷香暗暗潜入粥汁内,粥味渐浸荷香,清馨淡雅,其味悠长。 猪肉铺用荷叶包肉,鲜鱼肆用荷叶包鱼。北京人赏荷、吃荷、用荷,生活中随处有荷。 就连北京城的建设都与荷有关系。公元1276年建成的元大都城,据说就是为了镇住苦海幽州的孽龙,而仿照三头六臂的哪吒营造的“哪吒城”。哪吒当年把闹水的龙王爷三太子的龙筋抽掉,闯下泼天大祸后,为了不连累父母,割其肉还于母,剔其骨还父,一缕轻魂无依无靠,飘飘荡荡,去寻找自己的师父。是他师父以荷叶茎为骨,以荷花为首为胸为髋,以荷叶为衣裳,重新造就了一个哪吒的伟岸身躯,他才得以重新叱咤风云。据说紫禁城神武门外往西的路上曾经有一深井,就是哪吒的肚脐眼。 元大都城建成以后,为防止雨水冲刷土夯的城墙,每年夏天都要用苇草帘子将土城从头至脚遮挡住,这就是老北京人习惯上说的哪吒穿的遮雨蓑衣。 请看,北京人原来生活在一个荷花城里 。 荷花又名莲花,历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出于对莲出淤泥不染的特性的赞美,进而喻人的高尚品格。这种意识主要活跃在文化知识阶层,常可见诸于他们的笔端,如《爱莲说》。另一种是足生莲花得道成仙的意思,凡神话中都有这种足踏莲花瑞云缭绕的形象。这本来是僧道心目中所崇拜的,后来却扩大至人民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如若不信,可以到庙观中去看看观世音、如来佛,他们立着和臀下坐着的都是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老百姓管它叫莲花座。 由此可知,七月十五日的各式花灯都被叫作“荷花灯”。原来,那天晚上老百姓点的灯,都是为神佛鬼世界的灵魂成仙成伸,登极乐世界时使用的托台儿! 当然,真正的天然荷花娇嫩鲜美,无法制成灯具,就由本是同根生的荷叶取而代之,充当升天工具的使命,大概这就是聪明的北京人为什么要用荷叶制成荷花灯的原因之一了吧? 荷叶,叶阔肥厚,柄长中直,立如伞,圆如帽,是制作灯具最理想的天然材料。从荷塘采来一片带柄的荷叶,找一根小竹劈儿,插上一支小蜡烛,朝荷叶中芯一插,就是一支散发着荷叶清香的荷叶灯。胡同里也有卖的,几个铜板就可以买到一只做好的荷叶灯。阜成门内还曾有过一个荷花灯市,专门出售各种手工制作的纸质荷花灯,其中不乏有荷叶灯。 黄昏降临以后,孩子们像举着雨伞一样举着燃着小蜡烛火苗的荷叶灯,成群结队地满胡同跑,有声有调地齐声唱道:“荷花灯荷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为什么点完了就扔,而不像正月十五的灯用完可以保留下来?其原因就在于两者的花灯用途不同。前者的灯是为了点缀人生幸福而燃的,留下灯就留下了幸福祥瑞。而后者的灯是为了人以外的那个世界里的幽灵预备的,留下灯就留下了不祥与阴暗。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人家种的荷塘里,偷偷将小蜡烛一支一支插到正在生长着的荷叶芯上点燃。风摆荷叶,一片小火亮在荷叶中时隐时现,时明时亮,令人十分赏心悦目。只是不能让荷塘的主人看到,看到是要骂的。因为那荷叶要上养莲蓬,下养莲藕,自身掐下来,还能卖到肉铺鱼肆去当包装纸用,为荷叶主人换取一点油盐钱。糟蹋了荷叶主人能不心疼吗? 老北京的花灯![]() 春节,吃了破五的饺子就迎来正月十五的灯节。现儿今的年轻人没见过那种元宵之夜灯如画的热闹场面啦!只剩下吃元宵的一点点儿的余味儿了。 |
|
来自: 老北京的记忆 > 《中元灯节 荷叶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