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打电话都说有高收益产品,结果去了银行理财经理就说卖光了,而推荐买别的收益低的。”近日,多位市民对记者投诉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猫腻;事实上银行员工使尽浑身解数“骗卖”理财产品的背后则是因为揽储压力巨大。
昨日,记者从多位银行业内人士了解到,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和互联网金融的夹击,今年以来银行揽储的压力尤甚往年。
文/记者李震、周宇宁
现象一:买高收益理财品 须用他行资金
一般而言,资金起点越高,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收益也越高。不过,目前从他行转入资金享受高收益理财产品也成为银行揽储的手段之一。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某股份制银行推出一款“较为特别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6.8%,期限为1078天,但购买这款产品的条件是“资金需要从他行转入”,不能用原本存在该银行的资金购买。
记者从该行官网上查询该款产品的具体信息,发现在产品说明书中,购买门槛并未提及到资金来源一项,也就是说,“从他行转入”资金成了购买该款高息理财产品的一个“隐性门槛”。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这种从他行“抢钱”的方式就多了,除了超级网银外,就是从他行转入资金买高收益理财。“基本都是股份制银行,给客户收益高一点、从他行转入资金免手续费等优惠,相对来说就是银行少赚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