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抱朴守拙169 2014-04-29
人的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综合,抽象概括力是其的核心,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创新性思维很重要。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成功智力”,即一种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成功智力对于高级管理人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成功智力的发挥,就是用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用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用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素质与能力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高素质者势必有强能力,但强能力者未必有高素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野中的素质,主要是指在工作情景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根据一种广泛认同的关于素质的冰山模型,人的素质存在于五个领域:知识与技能;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它们依次构成一座冰山: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浮在冰山之上,而其他四个方面则构成潜在的素质,潜在的素质因素比表象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许多企业组织都不单凭知识和技能来挑选员工,反而更重视素质构成要素中的隐性部分。(彭剑峰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203—210)
态度、能力、素质,是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程,对它们的学习培养,应贯穿于任何专业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学哲学、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更要充分利用所学学科在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专业优势(不须太多解释,对于育人而言,没有比直接受哲学思辨、历史智慧的熏陶更有效的捷径了)。
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就是一种劳动力商品。他之所以被雇用,在于他马上能为雇主带来效益。的确,哲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很难直接为市场经济服务。因此,几乎任何企业组织都不会直接点名要哲学、历史类专业的毕业生。这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还得着力培养能马上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实际实用技能。
除了少数特别岗位需要专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用人单位对文科大学生的要求大致是相通的,重点都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8小时以外的应酬能力如球类运动、文艺特长等。
很多学校对文科学生提出了诸如“一手好文章”、“一手好书法”、“一个好口才”等内容的“五个一”式素质目标,这个愿望自然很好,但较难做到,所谓多而不精,面面俱到,似为全才,实则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竞争力。为此,笔者在指导本院学生时提出一个“1+1”素质拓展模型。就是在写作、普通话、外语、演讲辩论、计算机、书法、球类、文艺等方面,选准自己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做出成绩;再辅之以另一个方面,也使之小有所成,够得上称为自己的特长。如果你在写作上,能在校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较多文章;或者普通话测试能达一级水平;或者英语口语流利,能适应基本外事往来;或者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精于网页制作;或者球类、文艺特长突出;等等,总之,只要你任何一方面确实较为突出,那么,在职场上就一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有两方面较为突出,如写作好,外加普通话也好;或者普通话好,外语也好;或者写作好,书法也好;或者某一方面好,外加有球类或文艺特长,那么,可以说,这样的文科学生将是无往而不胜的。
当然,要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做到的,而是非下苦功夫不可。低年级就要选准目标,然后持之以恒地努力。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这样,明天那样。
三、转变观念,多面开花:以退为进,曲径通幽
人才市场在挑选文科大学毕业生时,专业概念越来越淡化,都是按文史类、经管类或文科类等较泛化的语言来描述任职要求。这就从另一方面启示哲学、历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我们的专业没有限制我们不能从事哪类岗位。我们所能选择的方向是很广阔的:既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进国家机关,又可以选择到中小学去做光荣的人民教师;还可以到新闻媒体从事记者、编导、广告等工作。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在哪?大中小各类企业。我们可能到企业组织里从事文秘、人资、物流、营销、服务等各类职位的工作。可选项非常多,可能性视角下的就业渠道很宽广。
然而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方面,你的能力与素质、技能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有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想从事的岗位有什么要求?这些能力素质技能方面的突破方法,如前所述。另一方面,这些职位是否向你敞开?或者,你有没有参与这些职位竞聘的机会?胜算如何?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很多职业指导者强调转变观念时常说“先就业再择业”。用人单位是不赞成这句话的,因为他们希望员工稳定,不希望员工频繁跳槽。笔者这里讲转变观念,一是要大学生转变视线,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大城市、大企业,而是要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二是转变自我定位,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堂堂大学生,宁愿饿肚子,不能失面子,这是不妥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就要放下大学生架子。那么多农民工为什么能找到工作?那么多非大学毕业的打工仔打工妹为什么能找到工作?为什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其中深有奥妙。古语云:将欲进之,必先退之。我们在求职时,向打工仔打工妹学习,以退为进何妨?
放下大学生架子,从一线工作干起,是大学生求职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是一个大巧若拙的策略。不能认为大学生下到车间一线普通工人的岗位是专业不对口,是人才浪费,相反是对人才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是成就人才。大学生与非大学毕业的同龄人最大的不同,只在于前者多受几年系统教育,他的可塑性因而发展空间较后者大而已。企业单位很多管理岗位,都是内部招聘,都需要一线工作经验。如果某一位大学生先在某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然后来竞聘某个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而另一位大学生直接来竞聘该岗位,企业会选哪一个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所以,转变观念,以退为进,屈身从一线做起,企业单位各职位就会向你敞开,可能的就业渠道就变为现实的就业机会了。如果真有这种心态,就业有什么难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