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之文人无行(上)

 中原高考678 2014-04-29

王勃:海内存自己,天涯还有谁?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王勃的这首《山扉夜坐》,我很喜欢。当然,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要更为人称道,但我就喜欢这首“野室情人”。

    没办法,我就这境界。

    本系列旨在探讨文人的不合时宜,自然要以扒粪为主,难免有辱先贤,先点一注香,拜拜。

    不过,无中生有给先贤抹黑的事咱也不能干。比如上面这首诗,我就没指责王勃开宾馆乱搞一夜情。

    先来看看王勃的家世。按新旧唐书,王勃为绛州龙门人,鲤鱼跳龙门,就是在这里跳的。宋朝时,龙门县改为河津县。王勃的故乡,应该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县。不过,王勃他们家呆过的那个村子,现在划来划去划到了运城市万荣县。所以,万荣县通化村,才是王勃真正的故乡。

    为什么叫通化村?因为王勃的祖父王通葬在这里,当地人取“王通羽化”之意,命名为“通化”。

    王通是隋朝大儒,一生讲学,门人弟子无数,初唐名臣薛收、温彦博、杜淹等,都是他的门生。王通字仲淹,谥文中子。这个谥号是私谥,是门人弟子根据《周易.坤卦》“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之义给老师取的。

    范仲淹,字希文。这个名字明显是模仿王通。

    王通的兄弟们也赫赫有名。哥哥王度,为著名史学家,但留名后世,却是因为他的志怪小说《古镜记》,开唐代传奇之先河,谈中国小说史,是不能不说王度的。弟弟王绩,有名的酒鬼田园诗人,排在新旧唐书隐逸传第一位。

    王通有两子:王福畤,王福郊。王福畤有六子:王勔,王勮,王勃,王助,王劼,王劝。这要再生下去,带“力”字旁的字都不够用了。

    (文人无行系列之一)王勃:海内存自己,天涯还有谁? (图片来源/网络)

    王勃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里,六兄弟一个个文采飞扬。王勔、王勮、王勃哥三更是被杜甫的叔爷爷杜易简誉为王家“三珠树”。

    但是,王勃属于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只会做文,不会做人。旧唐书说他活了二十八岁,新唐书说他活了二十九岁,反正没过三十。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诗篇,但也闯了不少大祸。

    对王勃的描述,新旧唐书都太长太杂,不好引用,《全唐诗》这篇王勃小传倒是十分精炼。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勃既废,客剑南。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勃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践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勃20岁不到就中了进士,授朝散郎。一般中了进士的,让你做个主薄、县尉什么的,那是实职,叫职事官;有官阶没官职,叫散官,朝散郎就是个从七品上的散官。王勃当了个有名无实的七品官,闲来无事,整天给皇帝老儿写歌功颂德的马屁文章。沛王李贤听说了王勃的文名,把他招进王府做了修撰。

    沛王李贤(章怀太子)与英王李显(后来的唐中宗)斗鸡,王勃竟然恶搞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这个“檄”可不是随便能用的,骆宾王就为徐敬业写过《讨武曌檄》,那可是下战书啊。王子们斗鸡,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你身为侍读,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挑拨离间。高宗李治一怒之下,当天就把王勃轰出了沛王府。

    王勃被废,在四川遛了几年,后来又找了个机会,补了一个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结果又坐事除名。坐什么事?新旧唐书有如下记载: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王勃的爷爷王通,不仅是大儒,还是名医。王福畤也精通医术。看来王勃也得了家传,听说虢州多药草,就在那里求了个官。但他侍才傲物,同事们没一个不烦他的。身为国家干部,竟然窝藏罪犯,进而杀人灭口。说实话,国家也就看他是个才,被杀的又是个奴,才饶他不死。但子不教,父之过,他的老爸因此被贬到今越南北部的交趾。

    也就是在去看他爸的路上,王勃在南昌写出了《滕王阁序》。这好文章出世,也得一波三折,要是当初王勃杀人偿命了,也就没了这篇传世名作。再说人家阎都督本来是想让女婿露把脸,与会的宾客都知趣得很,根本不参与。王勃这等狂妄书生,哪里懂得那么多人间猫腻。用他自己的成名诗来形容,就是“海内存自己,天涯还有谁?”人家假装请一下,他提笔就写。《唐才子传》说他是“顷刻而就,又不加点,满座大惊。”历代的笔记小说也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强调王勃的即兴文笔。我们都是写文章的人,知道即兴有多难。要知道,王勃可是会“腹稿”的,从接到邀请起,他估计就在肚子里搞了。

    不过阎都督毕竟还是大人大量,听到他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等句子,还是忍不住惊呼:“斯不朽矣!”

    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里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语,当时无贤愚皆以为警绝,然予观庾信《马射赋》,已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则知王勃之语已有来处,然其句调雄杰,比旧为胜。”

    陈善是南宋时候的人了。也就是说,整个唐一朝加五代十国加北宋,都没人对这句话的来源提出过异议。

    当然,王勃改的确实高,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当然,庾信那句也不能算腐朽,至少是化平凡为神奇。

    接下来,王勃就淹死了。作为一个文人,唱出了最灿烂的华章,再留在人世,也没有意义了。

    据《唐才子传》记载,曾有一位异人给王勃相面,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看来都是命啊!

    王勃的一生就这样草草收场了。沉浸在文字世界里,他显得无比高贵;但和人一接触,他就显得格格不入。初唐四杰,其实都不怎么会做人。当时的吏部侍郎(组织部副部长)裴行俭给这四个人的评价就是“浮躁浅露”,有文艺无器识,成不了大器。杨炯还稳当点,能做个县长,其他几个,能得好死就是万幸。结果都被他说中了。

    卢照邻早早得了风疾,新唐书说他“足挛,一手又废。”“病既久,与亲属诀,自沉颖水。”

骆宾王参与徐敬业叛乱,《旧唐书》说“敬业败,伏诛。”新唐书说“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史书对他的评价是“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

    杨炯真死在了盈川(今浙江衢州)县令任上,时人对他的评价是“恃才简倨,不容于时。”他把当时的官员都说成是“麒麟楦”。怎么解释?杨炯是这么说的:“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唱戏的要用麒麟做道具,上哪去找麒麟?只好刻个麒麟模子,套在驴身上。言下之意,你们这些当官的,都是披着麒麟皮的蠢驴。

    易中天老师说,不蠢能当领导吗?和杨炯的“麒麟楦”有的一比。

    还有一点意想不到,这杨炯一介书生,竟然是个酷吏。《旧唐书/杨炯传》曰:“炯至官,为政残酷,人吏动不如意,辄搒杀之。”他伯父杨德干也是个狠角儿,当时有句话叫“宁食三斗蒜,不逢杨德干。”

浮燥浅露,恃才简倨,不容于时。这就是史书对“初唐四杰”的评价。不过,我们终究是站在平常人的角度审视他们,他们那天才般的脑袋里,又哪里容得下这些俗事呢!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用杜甫这首诗,来结束我这篇“轻薄为文”。

 

(文人无行系列之一)王勃:海内存自己,天涯还有谁?滕王阁(图片来源/网络)

 

 杜审言:万般皆下品,唯有我最高

    如果要评选中华民族之吹牛大王,杜审言绝对能当选。他的夺冠名言将是:“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我老杜的文章,屈原、宋玉都只配打下手;我老杜的字,王羲之都得北面称臣。这句话还没提自己的拿手好戏五言律诗呢。别急,孙子杜甫跟着出来造势了:“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

    评委们,你们还发什么楞?快把吹牛大王冠给杜爷爷戴上吧!

    牛人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先来看看杜审言的身世。

   《新唐书》卷201《杜审言传》说:“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

    西晋名将杜预,字元凯,封当阳侯。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开头说:“十三叶孙甫,谨以寒食之奠,敢昭告于先祖晋验马都尉镇南大将军当阳成侯之灵。”到杜甫已经是第十几代了。

    杜预虽然是一员武将,却不会舞刀弄枪,人家只是会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杜预有大脖子病,学名叫甲状腺肿大,东吴人就给狗脖子上套个葫芦;看见长瘤的树,就写上“杜预颈”,然后一刀砍了泄愤,可见杜预被东吴人恨到什么程度。

    史书称杜预为“杜武库”,意思是他那脑子,就像个武器库,除了原子弹那时候还没发明,其它什么应有尽有。此人乃国之大器,无论度量器识,都远在常人之上。杜审言比起他这位11世祖来,差了可不止11个档次。是的,他“雅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但同时又“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旧唐书》)可见他虽然才高,但牛皮哄哄,一点都不招人喜欢。

    杜审言的牛皮是怎么吹的?除了上面那句“夺冠名言”,《新唐书》还有如下记载: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天官侍郎是武则天朝的官名,其实就是吏部侍郎。作为主管干部的组织人事部副部长,苏味道是这一年科举的主考官。主考官当然不必一张一张去看考生的卷子,下面自有工作人员“预判”,杜审言就是其中的一个阅卷老师。阅完卷要写评语,杜审言判完卷子对别人说,这回苏味道死定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见了我的判词,还能不羞死?”

    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杜审言病得快要死了,宋之问等人去看望他。人之将死,其言也不善:老天要我死,我有啥说的。不过也好啊,我活一天,你们就被我压一天,永没有出头之日,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可以高兴了。只是没有人来接替我啊。”

    李峤、崔融、苏味道三人与杜审言合称为“文章四友”,宋之问、沈佺期也是和他齐名的同时代诗人,他这么说,明显是把自己高高置于这些人之上了。

    杜审言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我最高”的处世态度,注定要与人格格不入。据新旧唐书记载,他进士中第后,初为隰城尉,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又与州僚不叶。”这个“又”字说明,他在哪里都和同事处不好关系。不过在吉州,他碰到了两个硬茬子。“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这两个同僚下手够狠,竟然把他弄成了死罪。正当两人喝酒相庆时,杜审言的大儿子、杜甫的伯父杜并,当时只有十三、四岁,拿着刀,冲进来就把周季重杀了,自己也死在当场。

    在古代,儿子替父亲报仇,弟弟替哥哥报仇,不管出发点是对是错,都算孝行。杜家的先祖杜叔毗,就因为自己的哥哥被曹策所害,大白天在京城手刃曹策,“断手剐腹,解其支体。”手段极其残忍。看来杜家有报仇传统,最好不要惹他们。

    杜家出了这么个大孝子,轰动朝廷。杜审言因祸得福,被武后召见,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从此进入中央政府,成为副司级中层干部。

    但也就是因为这一契机,他得以交通武后的情人张易之。张易之被杀,一大批御用文人,包括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悉数被流放。杜审言配流岭外,不久又被召回来,授国子监主簿,相当于国立大学教务长,不久就死了,终年六十余。

    张易之不光喜欢武则天,还喜欢文学,文章四友都晚节不保,“以文才降节事之。”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连女皇都跟他睡一被窝,这些文人们又怎能跟他撇得清呢!这四个人中,李峤、苏味道都官至宰相,特别是苏味道,这个人最有味道,“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是个明哲保身的官场老油子,他曾经跟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遇到事,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就是不给你整明白。为啥?说是了,结果不是怎么办?说不是了,结果是怎么办?中庸之道在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凡事都给你来个模棱两可,所以时人都称他为“苏模棱”。

    张易之之败,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就死了。他死后,四个儿子中有三个都离开了眉州,只有老二苏份留在了当地。传啊传啊,一直到宋代,这一枝传到了苏序的手上,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苏澹,老二苏涣,老三苏洵。苏洵也生了两个儿子,老大苏轼,老二苏辙。

    杜审言没瞧得起苏味道,再加上有个诗圣孙子杜甫,更把苏家比得没地了。但三百年后,苏家终于出了和杜家比肩的人物,而且一出就是三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