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
防窃联
上联:福无双至
下联:祸不单行
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门联,以往他每次刚刚贴出对联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等到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联后面续上“今朝至”;下联尾部续上“昨夜行”,遂成意义全新的一副佳作。
吕蒙正的
缺衣少食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就写了这几个数字,横额是: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原来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杨溥的
析字联
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
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是明代有名学者。他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于是随口说出上联。
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析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贴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