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动物俗名考:(三)蝉--计云(珍藏)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29

 那是个物质匮乏,但生活多彩的时代。相比于当今爆发式涌现的太多电子游戏,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们拥有的娱乐方式少得那么可怜。时代的发展带给我们太多的新事物,但在日复一日抱着越来越“好玩”的手机,却愈发无聊、疲劳得头晕眼花时,是否有人反而怀念起儿时简单、但永远让人快乐的那些事~当如今的人们面对夏天的烈日,只能躲避在空调房里看视频,过去的孩子表示怜悯。他们从不惧怕烈日酷暑,可以在当头的暴晒中变得黝黑,在野地的嬉闹中变得健壮,但原本的目的,却可能只为了捉到一只知了。

话说到这,不知你是否忆起:屏住呼吸,握紧钓竿,凝神逼近,忽而一抖——却随着一阵急促的“吱吱吱”叫声,被迎头赏了一泡尿。这种尴尬的经历,是被一个捉蝉人都有过的不堪回首,如今却格外怀念。当然,更多的人,只是作为旁观者,怀着异常好奇的心态,还带上或多或少的羡慕,偷偷看着人家捉蝉。苦于家中无人钓鱼的孩子,只好用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去浮想远在十几米高树上的这些哇哇叫着的生物。但他们也不是干瞪眼看一辈子,因为不久他们就会知道,这些代表夏天的生物,是从地里跑出来的!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小一点的孩子会第一次看到蝉从土中的小洞慢慢爬出来,逐渐爬到树腰,挣开铜色的外衣,奋然脱壳,展开晶莹剔透的翅膀…这一神奇的羽化过程,相信是不少人心中对于世界万物“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蝉,或说知了,北京话叫唧(季)鸟儿。顾名思义,你可以理解成“唧唧鸣叫的、飞鸟一样的大虫子”,或者“季节性的(仅夏天有),飞鸟一样的大虫子”,这样的俗名,没有学名那样的过于精准和文邹邹,却透着百姓对万物观察的准确和形象比喻。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半翅目同翅亚目的蝉科,北京记录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几种,有百姓普遍使用的俗名叫法。

 

 

最常见的蝉,学名叫做黑蚱蝉。这家伙肯定谁都见过,盛夏时节,满大街都是 (甚至车水马龙的二环、三环的行道树上)。它的叫声嘹亮而单调,没有变音和花样。因为太过常见,俗名就叫做唧鸟儿,或者说,一般说唧鸟儿,并不知指所有的蝉,而是单指它!知道还有其他种类蝉的人,会把黑蚱蝉叫做麻唧鸟儿,或者大麻。一般说“哥儿几个大晚末晌儿的干嘛去啊”“逮大麻去~”说的就是去捉黑蚱蝉的刚出土的末龄若虫,也就是俗话说的唧鸟猴儿。

说到这附带一提,为什么要叫“唧鸟猴儿”:猴,其上古字源本身有“弯曲”之意,现同源字缑还有类似的意思。蝉在羽化为成虫之前,若虫是佝偻壮的,这就正和猴子的常见姿势相似(坐地弯腰驼背缩头耷拉爪),加上唧鸟猴儿本身铜黄色,又沾着刚出洞的满身泥土,颜色上也与猴子相似。不管你觉得像还是不像,还真有手艺人能用蝉蜕做成惟妙惟肖的小猴子工艺品,可谓是因像猴而得名,而后人又把它意会得更像猴。

上文我们说到的,不少人用鱼竿捉蝉,捉的就是这种黑蚱蝉。具体的方法,就是将自行车内胎烧化了,就变成黏性很大的胶状膏子,用它涂抹在钓竿的顶端,看准蝉的位置,缓缓靠近过去,瞄准后轻一抖手,就将蝉黏住了。这种方法需要练习,否则就如同前面说过的,蝉跑了,还顺带手撒一泡尿沦在你头上…其实所谓撒尿,是蝉在飞逃的同时,为了减轻体重而采取的本能行为。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鸟在起飞时,也是屎一把尿一把的,这和战斗机抛副油箱是一个道理滴~说到这点,你是不是觉得“唧鸟儿”更像真正的鸟了呢!

另一种我们熟悉的蝉,叫做伏天儿。这个名字,是对它叫声的形象附会,此蝉比黑蚱蝉出来的晚,要到夏末秋初才大量出来,那可正是“三伏天”、“秋老虎”的时候啊,是最闷热难受的时节,它的形似“伏天儿——伏天儿”的叫声和正巧在伏天出现的特点,好像在告诉人们“现在是伏天”似的,这使得它得到了这么贴切的俗名。这种“伏天儿”,学名叫做蒙古寒蝉,个头比黑蚱蝉小一号,身上黄绿色。

大家可能想到了中学时课文里有一句“寒蝉凄切”,这里的寒蝉说的可不是蒙古寒蝉,而是鸣鸣蝉。鸣鸣蝉,俗名是乌英哇。一看就知道,这又是以拟声词作为俗名的典型了。没错,这种蝉的叫声好像是“乌英-乌英-乌英-乌英-哇——”,在重复多次“乌英”(其实更像英文的f-wing发音)的叫声后,一个大降调,拖着长音“哇——”而止,这种叫声,有几分哀怨的味道,古人于是借物抒情,把它当做“凄切”的象征。这种蝉出来的最晚,要到八九月才多起来,只要不下雪,能一直活到十月多。自古暮秋多伤感,古人对于一个深秋哀鸣的蝉有所感触,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吧~

最后我们要说一种北京最早出现的蝉。它一般六月初就纷纷开叫了,到了夏末就没了,所以跟鸣鸣蝉压根碰不着面,这有点像现在的邻里关系,同在一个楼门里,而老死不相往来,不免又让人怀念起以前的四合院、大杂院,街里街坊的都像一家人,同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院里白天是蝉鸣,夜晚蛐蛐叫。闲话扯远了,我们接着说这种最早出现的蝉。它的学名叫做蟪蛄,浑身有着晦暗的杂色,拿在手里觉得花不拉几的,但这种杂乱的颜色是它的保护色,它在树干上的时候,靠着这身斑驳,能够很好地融入背景环境中,是很难被发现的。蟪蛄,北京老话叫它“小热热儿”,它的确个儿最小。关于“热热儿”到底是不是拟声词,上岁数的人会告诉你蟪蛄的叫声就是“热儿——热儿”的,但其实这东西也是单调叫声不带拐弯的,所以这个拟声词显然不够形象。这种蝉一般见于近郊靠山的地方,所以相比前面说过的三种,见过它的人不多。
年复一年,春华秋实,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一夏。时至今日,每逢盛夏,我们仍能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听到阵阵蝉鸣,这在蛐蛐、蚂蚱等童年玩伴纷纷离我们远去的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但每每看到城市中的树木越来越少,甚至那些规划中“不能动”的绿化用地、城市公园都纷纷不敌资本家的威逼利诱,而成为了地产商炒作吸金的楼盘时,我们不能不担心。有朝一日,当夏天没有了蝉鸣,那还叫夏天嘛、那不就只剩下热了吗?现在的孩子,普遍患有大自然缺失症,但当动辄要数个小时车程才能亲近久违的自然,还会有多少家长愿意带孩子远赴百里之外,去接触那些原本应该门口就有的事物?过去单调的生活其实是多彩的,而当代绚烂的生活其实是灰色的,当一年中的每一天,只有温度的变化,而既没有飞鸟,也没有虫鸣,我想手机中纵然有一万个游戏,也会很快厌倦。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终究只是有限的锦上添花…然而我们失去的根本,注定已经找不回。

 

文章作者:计云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原文链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39964055/8134259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