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9博士

 毛胡庄人 2014-04-29

 

 

    南昌新闻网讯 古有五子登科,今有一门九博士。这不是传说,它真实地发生在南昌县三江镇南街村蔡家。昨日,记者前往南街村一探究竟,却发现南街村远远不止9个博士,那个不足百户家庭的小村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今走出20余位博士、专家,可谓名副其实的“博士村”。


    盛况


    百户农家走出20多个博士


    4月8日,雨后初晴,远远地看到南街村老房子高高耸立的马头墙,一种古朴浓厚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记者行走在南街村,遇到的每一个村民,他们都热情地招呼记者去家里坐坐。


    南街村呈自北向南走向,一条环形水泥路包围着整个村落,村中小巷不计其数。村落四面临水,河岸边古松丛生,形成了许多风景幽美的河湾,近百户农家400多人便生活在这“世外桃源”。


      不过,这却并不是南街村村民最骄傲的地方。


    “蔡厚示、蔡琳、蔡彬……”南街村村民蔡昌正大声地说出了一大串名字,“我们这里有20多位博士和专家,这才是我们最骄傲的。”


    当天,三江镇文化站站长吴来源拿出南街村蔡家族谱给记者看,蔡厚祈1911年生于三江,193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结构系,桥梁专家,负责长江第一桥武汉大桥钢梁设计。


    蔡厚祈第五个儿子蔡厚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福建社科院研究员;蔡厚示的妻子刘庆云,文学博士,现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蔡厚祈的另一个儿子蔡建蜀,是清华大学土建系的博士,任新疆建筑设计院研究员;女儿蔡琳是复旦大学医学博士;蔡林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蔡彬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其夫邹朝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而小女儿蔡林红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从蔡厚祈那代人开始,登记在册的,目前南街村有20多位博士、专家。“也就是说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博士。”雨后舒适的阳光下,80多岁的蔡昌正脸上写满了骄傲。


    记忆


    目耕楼:一门走出九博士


    望重江南、通奉第、大夫第、秘书第……在南街村,一栋栋老式徽派建筑,在经历百年风雨后,依旧十分耀眼。


    当天,刚到南街村村口,吴来源就带记者来到一处较为破旧的房子面前,走近一看,门楣上“目耕楼”三个大字依稀可辨。


    吴来源告诉记者,目耕楼是村民蔡郁棠所建,目的是勉励后辈放长目光,努力耕耘。


    而记者在蔡家族谱上看到,蔡郁棠,名方兰,号接卢,清光绪甲午七月生人,其儿子便是蔡厚祈。“也就是从蔡厚祈这一代起,他家出了9个专家、博士。”吴来源说。


    旗杆石:出个状元立杆旗


    蔡昌正老人对记者说,宋朝至清朝年间,南街村出了许多状元和大官,这一栋栋建于清朝年间的老宅足以证明他们村着实了得。


    蔡昌正老人说,在以往,南街村学子所用的纸张,凡是写过字的,都不能随意丢弃,要集中放到一个炉子里烧掉。否则会挨长辈的批评,也会被村里人视为不耻。


    “炉子名为'字纸炉’,上个世纪70年代被破坏了。”说起这个,蔡昌正老人语气颇为惋惜。


    在南街村南面,记者看到许许多多竖立在地上的大块石头。村民介绍,村子还有一个传统,村里每位读书有出息的人,都会在村前立一面旗帜,作为纪念和奖励。


    听了村民的介绍,抚摸着被村民称为“旗杆石”的石头,记者仿佛看到了一排排迎风招展的大旗,诉说着南街村的辉煌。(曾艳芳 记者 吴新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