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在足够大的人群中建立足够强的紧迫感,是当前这个瞬息万变、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头等重要的问题。紧迫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即便非常能干的人和掌握了丰富资源的组织都有可能深受其害。这是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约翰·科特在《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2008)中提出的命题。 上周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笔者有一种感觉,改革作为一个总体号召并无谁反对,但当某个部门和企业谈论改革时,都带有某种“外向型”的倾向,就是谁谁应该改革,这个谁谁和自身无关。换言之,对于自我的改革,还是缺乏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部委官员如此,地方领导如此,连不少企业家也如此。 管理学者彭剑锋说,今天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进入了“雾霾”时代,过去清晰的路标没了。互联网时代“一夜之间让敌人变成朋友,让朋友变成敌人”,行业都在重新洗牌和界定。恰在此时,很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却进入了“中间状态”——“年龄不大不小,身体不好不坏,企业不上不下,贼心不多不少,管理水平不高不低”。论年龄,50后、60后这批企业家人到中年,就像马拉松跑到20公里时身心疲惫;论企业规模,小嘛可以撤,大的千亿级暂时死不了,一批处于几十亿、百亿量级的企业,几千几万员工等着你吃饭,下不了贼船;论管理,流程没建吗,建了,但流程冗长、复杂、折腾。制度没有吗,一大堆,可怎么优化真头疼;论持续奋斗,贼心不多不少,想把企业做大,又想享受生活。最难的还不是老板,很多高层管理者都成为亿万富翁,开始享受生活,不愿意持续奋斗。 如果这种中间状态再持续一段时间,企业就会掉入“中等陷阱”。“中等陷阱”与其说是一些数字,不如说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很多组织都在谈论外部的敌人和威胁,其实最大的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 改革不能是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制造大量书面文件,快速在原地打转。改革需要志在必得的决心和颠覆自己的勇气,用约翰·科特的话,任何试图进行变革的努力,如果从一开始没有足够强烈的紧迫感,没有足够低的自满情绪,其他一切事情都会变得困难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