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山同乡会金庭会馆

 千年不老松 2014-04-30










自古以来,西山因人多地少,赋税繁重,故外出经商谋生者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尚未成年就外出学徒,西山人称之为学生意或吃客帮饭。从事的职业以丝绸、南北货、绒线、染织、水果等行业为多。西山人经商的地域不仅限于附近的苏州、湖州、上海等城市,而且远道至湘、鄂等十余个省市谋生,其中尤以湖南的长沙、湘潭和上海等地最多。旅居外地的西山同乡,为维护自身权益,联络乡情,造福桑梓,相继成立了同乡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和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另外,苏州、无锡、湖州等地也都有西山同乡会,及由西山同乡会设立的金庭会馆或金庭公店。


一、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

清康熙年间,旅居湖南长沙、湘潭等地的西山同乡成立了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同乡会在长沙、益阳、常德、湘潭、宁乡五埠均设立金庭会馆,作为当地西山同乡固定的活动场所,会馆所有房屋地产等均属同乡会公产。清雍正元年(1723),同乡会在汉口公店街创办金庭公店,供汉口及五地西山同乡共同活动之用。凡西山同乡过往,公店均提供一宿两餐的义务招待,遇有困难同乡,还补助旅费及食宿费。公店经费主要来自同乡会会员费、公产租金及同乡捐款。太平天国运动时由于汉口战乱,金庭公店财产被某教会侵占,经西山人葛二如出面,几度诉诸公堂,将其准备为儿子成家的钱也用完,仍无结果,最后葛二如为唤回公正而投江自尽,终于使同乡会收回了被侵占的财产,重新建立了金庭公店。为此,同乡会为葛二如父子在公店内设长生牌位,春秋两季祭祀,以报义魂。
民国21年(1932),旅湘同乡会下属缥缈社在金庭公店创办《缥缈》旬刊,以联络同乡感情,介绍故乡情况,广传故乡新闻。该报发行量在汉口、长沙、益阳、常德、湘潭、宁乡共3000份,在上海、苏州、湖州、无锡及西山共3000份,年价包括邮费在内为1元大洋。民国22年(1933)4月,该旬刊出至第十七期后,与苏州《小苏报》合刊,改作三日刊(一面为《小苏报》,一面为《缥缈》),版面大小及价格未变,目的能使同乡“同时可以看到苏州的新闻和苏州大文豪的作品”。当时金庭公店设总经理、副经理(月薪为大洋四十六元七角和四十元),遇有重要事务,均须向湘常宁益长五埠金庭会馆报告请求。公店每月固定支出在大洋二百元左右。旅湘同乡会遇有重大事务,则多在汉口金庭公店召开各埠同乡代表联席会议,共同商议以作决定。民国21年,蔡瀛洲任旅湘同乡会金庭公店总经理,当时公店常年收入仅大洋五千元左右,因受各种摊派,入不敷出,亏空债务已达三千余元,过往同乡原有一宿两餐的义务招待也被迫取消。抗战后受战乱影响,“走湖广”的西山同乡会活动一度中止,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与战前已不能相比,到解放前夕,洞庭西山旅湘同乡会已自行解散,不再有重大活动了。

二、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金庭会馆

自清末以来,西山人旅居外地的,一直以上海为最多。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会所初在太平坊,后迁至小西门黄家阙路,首任会长罗甘尝(横山人)。上海市洞庭西山金庭会馆位于南市区陆家浜路,议创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发起人为郑龄九、罗甘尝、郑贞吉、徐质斋;民国2年(1913)年8月动工建造,次年春落成;民国3年(1914)8月22日召开上海市洞庭西山金庭会馆成立大会,通过会馆章程,选举产生会馆第一届董事会。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四日,郑龄九向郑贞吉及徐质斋建议在沪创办供西山同乡停放灵柩之公所。时罗甘尝任大清银行山东营口分行总办之职,因公事正在上海,遂由郑贞吉、徐质斋前往拜会罗,得支持,还建议成立会馆而附设殡所,并表示愿意捐助经费,以促其成。八月十八日在城内点春堂开期成会,事先邀请黄雪琴、徐鸿生、秦晋伯、秦幼卿、蔡叔和、金永庆、朱松圃、吴炳刚、吴光华、秦子穆、蔡少渔、费晚香、沈达夫、郑渭安、沈永康、郑冉贤、秦阑轩、徐念椿、徐日宣、蔡月槎、徐仲甫、葛子培、徐霁生、郑华庭等加入协助。罗甘尝、郑龄九首捐基金大洋五千元以作倡导,到会西山同乡纷纷踊跃捐款,未到会的亦陆续前往捐资。随后由徐勤安、秦葵臣二人赴湘潭、长沙、宁乡、益阳、常德、汉口、苏州、杭州、湖州等地向西山同乡募集经费万余元。时会计一职由“同源享”绸庄黄雪琴担任。后又发起将西山同乡经营的苎麻,每件捐银二分作为会馆经费,积聚数年,仍不够用,遂向同乡筹借公债,以七千元购得陆家浜一角地基,前后经营六载,终于民国3年(1914)春在陆家浜建成金庭会馆正房及市房33幢,总造价约大洋六万元。当时会馆章程等主要由徐日宣、郑冉贤起草。民国4年(1915)春,由秦幼卿、徐质斋发起集资二千元开设“大椿材会”,经营所得利润充作会馆经费,以平价向同乡售棺材,并向贫困同乡赊材。因有部分灵柩运回西山后无地安葬,遂由西山继善堂拨给位于屠坞的公山27亩(清乾隆年间由里人徐慎照徐载源父子捐),由大椿材会负责雇工安葬并立碑标记。会馆在西山马城宫、渡马桥办殡舍两所,有堂务管理员一名。民国12年(1923),为便于同乡回山遇风雨时食宿,会馆在胥口胥定桥旁购屋一所,创设“金庭寄旅”,由会馆雇职员一名。民国13年春,由徐质斋发起,蒋宗培、金永庆、夏春樵、汪兴福四人出资在西山渡马桥侧购地三分增建殡舍三间。
民国13年(1924)12月,西山旅沪同乡会选举第四届职员,夏春樵(西山夏家底人,住址在北浙江路宁康里359号,职业为丝厂主)为正会长,副会长为汪兴福(甪里,三马路书锦里,“汪合兴”绸庄主)、徐霁生(东宅河,望平街,“新世界”图章店主、报界)。第二届、第三届西山旅沪同乡会会长分别为沈薇卿(汇里,福建路陶朱里,“大丰裕”绸庄主)、秦山森(秦家堡,四马路和乐坊工商医院,医生)。时西山旅沪同乡会共有会员约两千名,名誉会员为汪兴福、金立人(夏泾,法租界方板桥荣华里,律师)、徐霁生、夏春樵、凌永祥(衙里,杨树浦近胜路新明里,军界)、秦山森、秦绍丞(明湾,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等7人,特别会员为沈薇卿等19人。
民国6年(1917)3月,金庭会馆第二届董事会改选成立,但议事仅数次,因董事各持已见,以致多数放弃职权,任少数董事独揽大权,通同会会馆司事营私舞弊,会馆趋于涣散。民国13年(1924)11月,经同乡大会决议组成上海市金庭会馆善后委员会,负责会馆董事改选及清理积弊,委员长一职初由徐霁生担任,后因徐任职江苏省政府,由徐质斋担任。民国15年(1926)冬,因会馆四周逐渐热闹,殡舍被官方勒令限期迁移,故会馆在龙华路小木桥购得旧屋十一间并前后空地,以旧屋作西山同乡殡房,名为“金庭公所”,民国21年(1932)又在后面空地添建殡房七间。民国15年(1926),屠殿臣、徐勤安、金永庆捐资在会馆创办“金庭旅沪小学”,以便于同乡子弟读书上学,后因经费不济停办,民国20年(1931)6月由沈石声发起续办。民国16年(1927)12月,由金庭会馆善后委员会召集同乡大会,选举夏春樵等人为董事,因同乡蔡伯琴、张泉生等登报反对,未就职。民国18年(1929),会馆奉社会局训令依法呈请注册,时罗甘尝赋闲在沪,遂由罗主持,组成金庭会馆临时执行委员会,罗甘尝任委员会主席。是年由金永庆等十三人集资八百元另设“长生材会”,因偷工减料而于次年停办。是年6月,罗甘尝将西山马城宫庙侧房屋一所(六间)捐给会馆作为殡房。是年,由徐质斋发起组织“德义善会”,专办抚恤西山孀老穷困,次年11月停办,另组织“积德善会”,因艰于募款,不久亦停办。民国20年(1931),会馆市房因年久失修,奉公安局令翻造,由会馆临时执行委员会罗甘尝、徐勤安等与丰泰公司订立租地造屋合同,每年订租金仅银一千七百十两,定租期为二十五年,遭到同乡群起反对,乃在法租界紫来街同德里设置临时同乡会,后经诉诸法律,得胜诉,解除租地合同,临时同乡会亦撤销。民国20年(1931)9月,呈准市社会局选举会馆第四届董事会,所有翻造市房事宜,归新董事会筹办,会馆临时执行委员会撤销。11月4日开始拆卸旧市房,民国21年(1932)6月28日动工建新市房,同年9月4日举行落成典礼。新市房有陆家浜、大兴街两处共35幢,为钢筋水泥结构,总造价银34500两,其中大洋17000元向志成银公司借入,其余为向同乡募集及借贷。民国23年(1934)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向金庭会馆正式颁发许可证书。上海市洞庭西山金庭会馆第四届董事及职员为:常务董事徐霁生、凌永祥、徐惠民;经济董事郑星涵、葛子培、柳天华、金永庆、徐芝泉;总务董事徐质斋、秦述先、王存闲、胡子宜、胡增奎、夏春樵、朱杏荪、葛缉甫;候补董事金仲涛、吴倚南、罗明善、汪兴福、秦阑生、徐雪明、沈仲为;文牍员徐棣华,司事徐康成、凌文锦;胥口金庭寄旅司事秦伯坚,驻西山堂务管理员徐颉夫。会馆办同乡会月刊《金庭民报》,以报导西山新闻,沟通旅沪同乡与西山的信息,并对西山事务施以舆论影响。民国26年(1937)8月,淞沪会战爆发,金庭会馆遭日机轰炸,房屋财产被烧掠一空。
在西山旅沪同乡会和金庭会馆董事会中,除罗甘尝、郑龄九等少数巨富外,还有许多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工商界、军政界人士。在当时,造福桑梓被视为时尚,捐资家乡的多少与个人的地位名誉密切相关,因此旅沪同乡会和金庭会馆具备相当的实力。旅沪同乡爱护西山的名胜古迹,多次集资修庙、铺路、造桥、开河,募捐款物赈济受灾山民,每年提供药物、棉衣等物资,资助及安排旅沪无业或失业同乡的生活,以及向西山地方当局施加舆论影响,改善西山公益设施和人民生活条件等等。民国初年,西山私塾很少,能读书识字的人不多,为提高山人素质,使绝大多数儿童能读书上学,以会长罗甘尝为首的西山旅沪同乡会,捐资在西山办公立学堂,共建立了横山、东村、植里、东河、镇夏、堂里、鹿村、东蔡、慈里、甪里等十余所“求忠小学”,成为西山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
抗战初期,徐定安(徐霁生之子)在四川路租房,作为西山旅沪同乡会联络、开会的临时场所,但只维持了一年多时间,以后同乡会活动暂停。抗战胜利后,徐定安等旅沪同乡在宁波路钱业公会俱乐部内组成西山旅沪同乡会筹备会,积极为恢复同乡会而活动。民国36年(1947),同乡会会刊《金庭民报》重新 出版发行。民国37年(1948)6月6日,在宁波路钱业公会俱乐部召开了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成立大会,共有400多位西山同乡出席。大会以自由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了新的旅沪同乡会理事15人,按得票多少依次为徐福康、徐立信、诸钰如、吴锜南、徐立刚、张振远、金祖寿、周根源、凤锡祜、蔡企文、许骏、沈伯竘 、吴达卿、徐定安;候补理事7人(孙静盦、冯达仁、金春宝、戚斯明、黄浩然、秦达元、徐日昕);监事5人(凌永祥、朱杏荪、沈仲为、罗明善、秦景中);候补监事2人(周维禄、俞义章)。6月15日,在同乡会临时办事处金陵东路84号徐立信的泰昌公司内,举行了理事、监事就职典礼,并选举徐福康、徐立信、张振远、吴达卿、诸钰如5人为常务理事,沈仲为当选为常务监事,继由常务理事推举徐立信担任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理事长之职。西山旅沪同乡会重新成立后,不改热心公益造福桑梓的宗旨,为西山做了许多实事,但不论是规模还是声势,都已与抗战前不能相比,1949年春,上海时局动荡不定,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亦自行解散。
金庭青年联谊社 三十年代,从西山十所求忠小学毕业的学生,许多都到上海求职谋生,为联络同乡同学的感情,西山旅沪同学组成了“求忠同学会”,会长汪兴福,有宣传会刊《乡音》。民国36年(1947)10月,以店员、职员为主的旅沪西山青年,成立了“金庭青年联宜社”,简称金青社,为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的附属组织。金青社在西山亦设分社,上海及西山两地共有社员400余人。
金青社发起人有诸钰如、冯达仁、徐日昕、戚斯明、马瀛楚、凤锡祜、黄浩然、秦达元等,诸钰如任理事长。金青社设理事21人,候补理事7人,监事9人,候补监事5人,均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设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二名,并置文书股、出纳股、宣传股、妇女股、特别委员会等九股,各股设主任一名。监事会设常务监事3名。理事、监事任期均为一年,无连任限制。经费主要来自社员社费及各类捐款。金青社“以联络同乡青年情谊,鼓励学术,发挥互助精神,共谋桑梓福利,期达成建设新西山为宗旨”,社址在上海贵州路永平里6号。
金青社社员多为店员、职工,虽财力有限,仍热心西山公益,曾多次集资捐款,在西山免费种牛痘,免费为同乡治病施药,还免费为同乡提供新品蚕种,并聘请专家指导育种和饲养。金青社出版《金庭》月刊,许骏、冯达仁先后任该报编辑。1949年春,因当局实行新闻出版管制,《金庭》月刊被迫停刊,不久,时局动荡,洞庭西山旅沪同乡会金庭青年联谊社自行解散。

上海西山同乡会金庭会馆执照

西山同乡会《金庭》会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