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渐进发展及其意义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 沈 迅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是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对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外开放理论对于我国实现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对外开放 改革 现代化建设 1980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第一次正式使用“开放”一词,并将它与对外经济政策相联系。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主动的对外开放。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形成了一个从经济开放到文化交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七大报告指出,由于持续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②,开放型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一、对外开放理论提出的科学依据 中国近30年的对外开放是以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的。尤其是开放初期,我国在经历了几十年闭关锁国之后,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开放时间有多长,开放的对象是谁,开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外开放等,这些都是中国在选择一条崭新的道路时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此,邓小平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智慧和气魄,高瞻远瞩地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对外开放理论是对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那时也是开放的时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然而,当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却用闭关锁国政策把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隔绝开来。自从明代中叶之后到鸦片战争的三百年来,中国封建王朝以天朝自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古老的中国因封闭而导致落后,又因落后而不断挨打,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轰开后,一批批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觉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西方先进的文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则徐、魏源、洪仁轩等人都不同程度地主张睁眼看世界,实行对外开放,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的开展,也是学习西方的举措。尤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开放思想对邓小平的开放理论影响深远。孙中山精心制定的《实业计划》,构想了规模恢弘的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建设蓝图,力图通过对外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利用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人才以发展中国‘实业’,‘后来者居上’,赶超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③邓小平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④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⑤过去中国闭关锁国一个半世纪,落后了,吃了大亏。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包括资金,才能加速中国的建设。 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⑥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对于我们这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严重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资源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⑦首次正确阐述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逐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反之,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 (二)对外开放理论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国际间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越来越大,国际分工越来越细,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特点更为突出,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都不可能不同其他国家发生联系。整个世界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这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的必然结果。邓小平根据当今世界的经济新形势,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⑧在开放的世界条件下,经济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国家的事情,而是一个彼此不可分割的、相互紧密联系的国际性问题。因此,各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这种判断,邓小平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⑨阐明了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开放的世界中,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把本国经济同国际市场与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从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和遵循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深刻地论述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他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⑩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上阐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不是从外面附加给社会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对外开放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赢得比较优势的要求。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要快于资本主义。在中国当时落后的条件下,我们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制定改革和开放的政策,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才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第三,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中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要立足于国情,开发中国的资源,开拓国内市场。但中国同时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经济不能离开世界经济孤立地发展,而应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开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起一个与世界经济相适应的开放经济。 二、对外开放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优先,发展至上”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方针和世界进步的趋势。我国的对外开放如何从单向的、政策性的、有限领域的开放方式向双向的、法律框架的、全方位的开放方式转变,必须有新的思路。 (一)发展开放型经济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然而我国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仍然受到很大限制,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率低下、经济结构演进缓慢、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外开放新思路,强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十五大报告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11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则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12发展开放型经济反映了我国逐步实现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整体开放度,实现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有利于建立与国际经济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对外开放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服务,将开放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从而推进一些难点问题和深层矛盾的解决。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加,知识和技术的迅速传播,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逐步实现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竞争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14“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5 (三)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 的途径 中国经历了20年的以“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初步具备了主动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能力,于是中央在1998年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使我国对外开放由单向转变为双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6“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全局大战略。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占据有利地位和掌握主动权。实施这个战略,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从资金、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获得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四)提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理论范畴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连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7“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个理论范畴,反映的是一种客观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市场制度,而坚持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定位是指“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内外联动”指的是经济的运行机制,“互利共赢”指的是涉外经济的利益机制,“安全高效”则侧重于涉外经济的保障机制。三者的有机结合,既高度概括了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又充分体现了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是科学发展观在对外开放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三、对外开放理论的意义和启示 (一)对外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反复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他说:“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18他说:“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世纪前五十年不变,那末到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19邓小平还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建设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时,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不可能变,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否则,人民不会同意。目前开放得还不够。因此,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二)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寻求发展的新路径 新世纪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日益受到世界舆论关注。我国在推进国内改革的同时,培育政府的现代市场服务理念,推行在发展中开放、在开放中发展的和谐战略思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以稳定为前提、以政党政治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良性互动的系统发展模式,概括它的特征即“外求多样,内求和谐 ”,以此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和良好的周边关系来保障我们的渐进改革。可以说,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强调在尊重各国特殊历史文化基础上,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独特发展路径的经验为后发国家现代化实践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代表性模式。 (三)开放理论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 计划经济模式严重阻滞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市场的消极和失灵也开始逐步吸收计划与宏观调控手段来补市场之失。正是基于这种视角和思想上的解放,我们才有了对市场经济的工具性属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才有了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的科学论断。可以说,开放催生了市场,市场提升了开放,二者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了有机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赋予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以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全新的意义,同时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注 释:
①汤照连主编:《邓小平经济发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③汤照连主编:《邓小平经济发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1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1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