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伙伴,她会默默的陪伴孩子走过春夏秋冬;她会在孩子有烦恼的时候静静的倾听;她会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的手;她会在孩子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她会在孩子伤心的时候默默的流泪;她会在孩子寂寞的时候讲故事;她会在孩子生气的时候变成一个撒气筒;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伙伴, 可是,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伙伴,反而认为让孩子到大自然中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在家中更安全。 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把孩子仅有的周六和周日休息时间也霸占了。给孩子报上了兴趣班、辅导班、特长班等等,孩子们不但要紧张的度过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而且还要熬过周六和周日。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课外辅导班,每天三点一线的紧张而又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孩子们都没有时间去关注身边的大自然,更不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微妙变化。 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内心中的压力不会得到释放,还有长时间的不到户外运动,慢慢的就会出现心理、身体和行为上的障碍。比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近视、肥胖症,具有攻击性,抑郁、烦躁不安,焦虑、强迫性举动等等,如果能够让孩子更多的接触大自然,以上症状都会在大自然中得到缓解和改善,如果能让孩子能尽早的接触大自然,一些症状甚至都不会出现。 小溪的潺潺流水已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痕迹,因为他们对小溪早已没有了兴趣;飞翔在空中的小鸟,动听的歌唱也不能让他们侧耳倾听,因为孩子们已经叫不出鸟儿的名字;微风中的小草虽然绿意盎然,却不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睛,因为他们眼中跳动的全是动画和电玩;青蛙在荷叶间跳动,也不能让孩子们驻足观察,因为网络游戏的吸引已占满了他们心间,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在孩子们的心中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晴朗的天空里多久没有了孩子的笑声在回荡;宽阔的草地上多久没有了孩子们跳跃玩耍的身影;清澈见底的小溪边多久没有了孩子们戏水打闹的场面;布满繁星的夜空下,还有几个孩子在数着星星,孩子们已经离开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太久、太久了。 大自然是孩子们最棒的指导师,孩子们能在大自然中开拓思维;能在大自然中挖掘内在的潜质;能在丰富多彩的空间里让想象力任意驰骋,大自然又好比是天然的实验室,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能够调动孩子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以不同的方式来激活他们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 现在生活限制了我们的感官,因为我们的关注点几乎绝大多数是视觉上的,几乎只是电脑荧屏或是电视机屏幕的尺寸了。要知道,感觉是儿童自我防卫的第一道防线。多接触自然的儿童,能直接地感知到这个世界,他们可能更多的发展心理机能。这些技能帮助他们发现真正的危险。因为他们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区分真正的危险和虚假的危险。在自然中游戏可以培养孩子本能的自信。 今天的孩子更多的时间会在室内度过,比如布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店和超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游戏厅;乌烟瘴气的网吧或者是一个人独自呆在家中,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呢?又怎么会有理想和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呢?学习变成了一项没有目的、没有兴趣、没有乐趣、没完没了的任务,要不然,有的小学生就不会在感叹生活的枯燥和无味了。 在美国有一个“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全国性的机构,这个机构和16个州的150所学校合作了10年,研究了学生们在标准化测验中的得分情况,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基于环境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的学习成绩;提高标准化测验成绩和平均分;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大自然就好比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充满了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乐趣,孩子们会在大自然中学会生存的技巧,找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爱好。亲生物性理论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在自传《自然主义者》中提到:“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爱玩虫子的阶段,而我从未告别这个阶段。 在培养一名自然主义者的过程中,关键是亲身经历,而不是系统的知识。最好去做一段时间未开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称和解剖细节。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时间去探索和梦想。”虽然知识很重要,但是,兴趣和爱好,激情和目标才是奋斗的长期动力,大自然这部百科全书会给孩子一个应有尽有的世界,会让孩子具备探索和梦想的能力。 具2009年一项对16个国家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87%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玩耍互动,也有54%的母亲表示希望自己能淡然接受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浑身搞得很脏。但是,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孩子不到大自然中去就只有在更狭小的空间里活动,这就好比身体用布包裹起来一样,看起来很安全,但是,身体会受到限制,各种机能也会退缩,各种能力也会不断地下降。 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把自然当做一剂良药,可以减压,增强体质,使精神得到满足,带来创造力,幽默感,安全感,如果一个家庭让孩子更多的融入自然中,他们就会得到以上种种回报。(by 给孩子最好的) == == == 中国教育研究 == == == |
|